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往已久的新疆之旅

向往已久的新疆之旅终于成行了。

同车厢的一对老夫妇告诉我们,他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新疆好》这首热情、欢快、奔放的写实性赞歌所激发和吸引,并唱着这首赞歌奔赴新疆、建设新疆的上海、重庆知青。这次回上海、重庆探亲,本想住上一两个月,但一处只住了两三天,就忙着要回新疆了。原因是已经不习惯上海、重庆的气候环境。八月的上海、重庆,不仅天气炎热,湿度大,体热不易散发,常常汗如雨下、烦闷难耐,而且那些家蚊子、野蚊子、墨墨蚊或嗡嗡着得意忘形地叮上几口,或悄无声息地偷袭几下,皮肤上立即出现一些红疙瘩,又痒又疼,难以忍受,哪里还待得住。在新疆,虽然白天也可以达到30/c多度,吐鲁番甚至可以达到45/c度以上,但由于湿度小,体热可以直接散发,人们既不会出汗水、闷得慌,也没有蚊虫叮咬,到了晚上,气温就会降到20/c多度,不用开空调也会睡得很舒服。

热情、开朗的新疆师范学院的王老师,听说我们是到新疆自费自主游,便给我们出点子:“一些招待所里面就有旅行社,由于招待所和旅行社可以互惠双赢,因此价格往往比较优惠。”到乌鲁木齐市后,还请我们乘坐他的顺风车将我们送到了广电招待所。广电招待所比较朴素,如果既在这里住,又在这里买旅游票,住宿费可以打折,只需100多元一天,其环境和价格都是我们乐于接受的。我们在广电招待所买好第二天去天池的旅游票,安顿下来,已是10点钟了。服务员告诉我们:“这才是他们的上班时间,晚上要11点才黑,你们完全可以出去逛逛街,看看市容。

乌鲁木齐,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之意。而今的乌鲁木齐市则是风格各异的大厦高耸入云、铺装道路纵横交错,繁华的大型商铺、超市密布,高雅茶楼香气四溢,豪华网城键盘声声,沥青路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人流来往如潮,喷灌器不时向街道绿地喷出水雾,绿草茵茵,林木葱茏,繁花似锦,身着各种绚丽民族服装的人们漫步其间,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位于解放路与民主路、中山路相交的大小十字一带,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场,是全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夫人考虑到天池海拔1980米,怕我受凉,特到这里的鄂尔多斯专卖店买了一件长体恤衫。

中午,我们进到一家风味小餐厅,点了四只羊肉串、一份茼蒿菜、一份粉汤和炒面。由于我闻不惯羊肉的膻味,又嫌羊肉卡牙齿,对羊肉串不是很感冒。但服务员特别推荐说:“我们新疆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和你们南方的羊不一样!”我试着拿起一串,其色泽焦黄油亮,感观不错;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并无膻味;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嫩脆可口,两串吃完意犹未尽,夫人叫来服务员,每人又加了两串。茼蒿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号称蔬菜之王,是我的最爱。在重庆,只有春天才有少量茼蒿菜卖,没想到乌鲁木齐盛夏也产茼蒿菜。粉汤是新疆回族的风味小吃,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几乎每家回族都要烹制粉汤,恭候贵客和亲友们的到来。粉汤味道鲜美,略酸微辣,颇适合我们的口味。所谓炒面,是先将面拉成条子,然后将条子切成小段,与过油肉、鸡蛋、西红柿,辣子、芹菜等混炒即成。这种炒面比起我们重庆的担担面来,不仅另有一番风味,而且也更鲜香可口。

饭后,我们本打算回招待所休息,出租车司机听说我们是来旅游的,便问我们:“去没去过二道桥?”我们说:“没有。”他便十分肯定地说:“没有去二道桥,就等于没有到过乌鲁木齐!”他见我们有些诧异,就补充道:“因为早在1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新疆本地与中亚各国商品的集散地,是各民族风情的展示中心。现在更是集商贸、旅游、购物、餐饮、民族风情、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一个商圈,凡来乌鲁木齐旅游的中外客人,没有不去二道桥的。”于是,我们改道驶往二道桥。

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北起南门,南至团结路口全长1200米走进二道桥,各民族、各种夫色的人们摩肩接踵,前呼后拥。跻身其间的有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商贩,留着长白胡须的回民老大爷,身着羊皮大褂的哈萨克牧民,气宇轩昂的蒙古族壮汉,胖墩墩笑咪咪的塔塔尔人,梦游似的锡伯族青年,------尽显多民族大家庭之风采。最耀眼的当然是这里的美女:既有花枝招展的,也有素服淡妆的;既有袒胸露肚的,也有捂得严严实实难见庐山真面目的;------。怪不得在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歌曲中,有那么多歌唱新疆美女的曲目!街道两旁具有穆斯林建筑风格的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时髦的内陆皮鞋和维吾尔族小皮靴错落有致摆放着;不同款式的民族服饰绚烂多彩;技法多样、图案精致、取材丰富的哈萨克族刺绣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不同民族的游人的目光。

循着阵阵纳格拉鼓乐望去,国际大巴扎特别耀眼“巴扎”是阿拉伯语“市场”、“集市”的意思,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巴扎”的规模是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整个国际大巴扎是由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土黄色砖垒砌而成,高大雄伟的塔楼矗立其中,显得气势十足,带有圆圆屋顶,高高塔尖的清真寺独具伊斯兰教风韵。这种融现代与民族于一体的建筑屹立二道桥,为有着百年历史的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据有关报道,该巴扎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3000个民族手工艺品商铺、3000平方米的广场、可容纳1000人就餐的民族宴会厅,堪称世界第一大巴扎。走进国际大巴扎,不仅可以见到手工打制的印度铜器和巴基斯坦胡桃木器皿,锈着圣母玛利亚图案的比利时挂毯和具有法国、捷克特色的水晶酒具,蕴涵怀旧情绪的俄罗斯马灯和烟斗,珠宝环镶的藏族首饰和细如凝脂的和田美玉,装饰有浓郁汉族文化特色的大红中国结的新疆维吾尔族小刀可尽情欣赏浓郁民族特色的新疆歌舞表演。一群身着盛装的维吾尔族少女在台上载歌载舞,刀郎木卡姆嘹亮的歌声让整个大巴扎充满了欢乐与活力在此情此景中,想不购物都难。夫人买了一幅和田玉镯、一包大杏仁,我则买了两朵雪莲花,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广电招待所。 

翌日早上7点钟,旅行社就将我们叫起来,乘坐一辆面包车,在市区转了几圈招揽游客,到7点30分正式出发,车上的游客也只有8人,看来这里的旅游业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呢。

面包车驶出市区,呈现在眼前的是大片灰褐色的小石子地,无限的伸展开去,这便是所谓的大戈壁。在天的尽头,有淡蓝色的天山山脉,皑皑的雪峰隐约可见,渐渐的,灰色的戈壁变成了黄色的沙漠,不时可以看见XX农场的指路牌,沿指路牌的方向有土公路笔直地通入黄色的尽头。由此,我们不能不想起农垦战士创业的艰辛,不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随着巍峨天山和高耸入云的冰峰越来越近,慢慢的出现了一些绿洲,星星点点的绿色开始装扮光秃秃的土地。路边有小溪汩汩流淌,来自天山之巅的雪水缓缓的渗入沙漠之中,滋润着那些星星点点的绿色。

随后,面包车驶入了渐渐宽阔的河谷地带,河床两侧很多榆树,河床受急流冲力下移,树根树身也受影响外加无人修剪,粗大的树多弯曲畸形。河滩上出现了一大片羊群,有的在专心致志地肯着草,有的则懒洋洋地太阳,有的则开心地打闹着,煞是可爱。在公路两侧的一些开阔地,有一座座毡房,是供游客们参观或就餐用的,哈萨克牧民也开始搞起了一个个旅游度假村。

9点多钟,到了景区停车场。天池的游客须换乘景区车或乘缆车我们选择了乘景区车。景区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迎面扑来的是大片大片的云杉林。云杉林呈近乎直立的三角形状,前后错落排列,如一幅展开的绿色画屏。云杉树身颀长秀美,远看苍翠墨绿,而且大都生长在山的阴坡。山的阳面多为绿草覆盖。山的顶端是皑皑白雪,冷冷的释放着寒气。

从景区车终点站下来,再走10来米,就到天池了。天池似一块凝固的玉,又似一面平滑的镜, 镶嵌在群山之中。群山倒映在清澈深邃的湖水中隐隐约约好似彩色水墨画的山峦,山峦上是朵朵白云衬托着的黑白相间的亮晶晶的雪山。湖面上有两艘游艇,行进中艇后拖着两道绿里带蓝、蓝中透亮的银光。导游小姐极力动员我们去,积极地为我们去买票。因为乘游船是自费项目,乘的人越多,她分得的额外收入也才越多呢!只不过在天池乘着游船,一个大圈,感觉犹如天上行舟,仙风习习,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倒也值得。

天池北岸有一棵古榆,此树虽然长得不那么高大,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传说西王母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瑶池水怪因未被邀请,兴风作浪,搅扰得蟠桃会无法尽兴畅饮欢歌。西王母盛怒之下,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插在瑶池北岸,以镇水怪,不料那根金簪落地成榆。说来也奇,偌大天池,再别无榆树,它冠大傲立,隔世不凋。即令湖水再大,只能涨到它的根部,从漫过,故此,人们又将其称为定海神针。有诗为证:“独株古榆立池旁,风雨飘摇历沧桑,铁骨铮铮量湖水,神针定海美名扬。”

天池的水是在东北角通过一个闸门流出去的。游人先从一条狭窄的山路拾级而下,下到谷底,耳边渐渐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空气里饱含着水气的湿润触到人外露的皮肤上,鼻子也闻到空气湿润的清新。再向上一转,瀑布溪流就出现了。景区管理处在最大的一处瀑布下修了亭子方便游人观瀑听音,站在上面,只觉水流湍急、水声轰隆、水气缥缈,此番仙境,难免不留影一张尔后,我们沿着与水流并行的小路拾级而上,回到天池边上,此时离吃中午饭还有两个小时。

天池的西岸,云杉参天,一条硬化公路直通云杉深处,我们正要往里面行进,导游小姐阻止说:“那不在我们的旅游项目之内。”我们则说:“你只需规定什么时间集中就行了,而不应该限制我们的自由。”于是,继续前行,经过管理处,向右沿着一条林间小路上山,山上有若干娱乐项目,难以引起主要来欣赏天池自然风光的人们的兴趣。我们在山上转了一圈,下山与导游小姐汇合,导游小姐安排我们吃了餐抓饭,就下山返程了。

回到广电招待所,我的额头上冒出来几个泡,热辣辣的疼。原来是在天池的时候,感觉太阳并不怎么烤人,就没有戴遮阳帽,哪晓得这里的太阳杀伤力会有这么大呢!于是赶快到街上买了遮阳帽,为明天的吐鲁番之行做准备。

早上六点半,我们上了旅行社的面包车,在市区转了两圈,又招揽了几个散客,与我们一起转给了一辆豪华大巴,才正式开始了吐鲁番之行。

大巴过了盐湖后,来到了达板城边,人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达板城的姑娘》。可是导游小姐却说:“达坂城我们就不进去了!大家惊讶地问:“为什么呢?导游小姐说:“那里的人因近亲结婚的习俗,现在的姑娘已不象歌词描写的那样漂亮了。”我说:“你不要忽悠我们哟!”导游小姐说:“王洛宾老先生在另一首歌中不也说:“'阿拉尔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嘛’”?并进一步解释说: 从吐鲁番往西走约360华里就是乌鲁木齐。真正的美女住在乌鲁木齐,既然你们是从乌鲁木齐来,当然就用不着进阪城了噻!

从达板城向东的茫茫荒漠中,出现了一片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林,白色的杆身直冲云霄,巨大的扇页不停地旋转,在风中跳着均匀的舞步,宛如随风绽放的一朵朵洁白的玉兰花。这个风力发电场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南北疆气流活动的主要通道,这个地区年风能蕴藏量为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为400万千瓦,号称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我急忙取出相机,照了几张照片,想好了主题:“荒漠新能源”。

大巴继续向东,11点左右进入了吐鲁番市区。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代为车师前国、车师前王庭,唐时称高昌、西州、火洲。吐鲁番日平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天数达10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摄氏度,地表温度曾测得83.3摄氏度,堪称中国“热极”,火洲虽然酷热,但只要不被太阳直晒,似乎还没有重庆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因为它的湿度极低,一般只有3%左右,高温低湿,虽热而不闷。导游小姐叮嘱我们:“正因为高温低湿,体内水分更容易蒸发,因此,一定要多买几瓶矿泉水,不断地给身体补充水分,以免脱水。”

在吐鲁番市稍事休息,补充了体力,带足了矿泉水,大巴向吐鲁番市东北的火焰山进发。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最高峰有850米,在整个盆地就显得十分突兀高耸。当我们远远望见它时,开着空调的车箱内就已经感觉到温度似乎一下升高了许多。再向前走,我们看到一座巨大的赭红色的山体矗立在面前,山体在烈日照射下,好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烈火,炽热的气流滚滚而来,热的我们立即有了热锅上的蚂蚁的感觉。据说,在正午时分,将鸡蛋埋在土中不用十分钟就可烤熟。火焰山之所以吸引了大量游客,除了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当然得归功于明代晚期吴承恩著名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的传奇故事。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山石凌空屹立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回味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倒也兴趣盎然,酷热难当的感觉也就减轻了许多。

离开火焰山,我们前往离这儿不远的高昌故城。对于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曾先后为沮渠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王都。明初随着回鹘王国的灭亡,这座庞大古城逐渐废弃。虽然经过二千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地屹立于火焰山下。我们来到人口处,见有十几辆供游人游览的驴车,车主极力大声兜售:“乘车咧!乘车咧!故城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周长5.4公里,不乘车根本没法参观哟!”尽管如此,我和夫人还是觉得,对于这座埋于黄沙中的故城,与其乘车转一圈,还不如登高望一望。于是饶有兴趣地登上一个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四面都是断垣残壁,几乎望不到尽头,有的尚能显示当年风貌,引起若干遐想。由于太阳太大,不容久留,照了几张照片,就到门口的阴凉处,花两元钱在一个维吾尔族姑娘那里买了半个西瓜,姑娘将西瓜切成小块,又提来茶壶,让我们滴水洗手。我拿起一块西瓜送往嘴里,一股甜甜的、香香的、凉凉的感觉登时涌遍全身,哇,好舒服哟!这里的西瓜真是名不虚传!而维族姑娘既周到又环保、节约的服务更让我无限感慨!

从高昌故城出来不久,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山坡下面,出现了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绿色峡谷,这里就是著名的葡萄沟了。沟内绿树成荫,葡萄架成片,挂满枝头的葡萄,似遮天的绿云、铺地的绿毯,绿得纯洁而耀眼,绿得滴翠而迷人。在连片的葡萄架下,为方便慕名而来的游人修建了数条葡萄长廊,长廊两侧和小亭四周,全都是葡萄架,令人垂涎欲滴的串串葡萄伸手可得。我们来到一个三口之家的葡萄园中,好客的主人摆上“无核白”、“马奶子”两种葡萄供我们品尝。爸爸打着手鼓,妈妈弹起冬古拉,女儿唱着欢快的歌,翩翩起舞。我小心翼翼地将一个“无核白”放入嘴里,轻轻咬了一口,顿觉甘洌爽口,酣畅淋漓;再咬一口,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旅途中的疲倦、炎热荡然无存。夫人品着一串马奶子,亦“爽快、爽快、爽快!”地赞不绝口。原来“无核白”、“马奶子”都是葡萄中的极品,皮薄、肉嫩、酥脆、多汁、味美,素有“珍珠”美称。品尝了鲜葡萄,主人家要准备午饭,我们则去观风景、逛市场。

在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房屋,它的四壁都是用土坯叠砌,但墙上留有一个个密密小窗户作为通气孔。较大的房屋约有两层楼高,远望好像重庆这边的碉楼,十分惹眼;这就是晾葡萄干的晾房。晾房里,树有粗大的木桩,木桩上面密布着一根根小横棍,用来挂葡萄。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自上而下往木杈上挂上一串串葡萄,在整个晾房挂满之后,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热风烘烤,一个月左右,鲜葡萄就变成了葡萄干。在葡萄沟的干货市场上,摆满了深绿的、黑红的、黄白的、绛紫的、浅褐的等五光十色、干韧绵软、香甜可口的葡萄干。我观察了一下,无论是在葡萄架下、还是在葡萄晾房或葡萄干市场,都见不到苍蝇蚊虫。究其原因:一是这里本身干旱,地表水少;二是水都是雪山融化的水,温度低。二者均不利于苍蝇蚊虫的繁殖和生存。因此,无论是鲜葡萄还是葡萄干,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于是和夫人一起采购了好几包,欲带回去与亲朋好友共享。

我们参观、采购的差不多了,开饭时间也到了。吃过饭,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坎儿井景点。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由于吐鲁番特殊的地理条件,高温少雨,水贵如油。虽然有连绵的天山,但夏季消融的雪水未等流进村庄、田野,早已蒸发殆尽。为了生存、繁衍,10世纪开始,勤劳、聪明的吐鲁番各族人民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了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目前,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长的20多公里,短的只有100多米,总长4400公里,年流量达3亿立方米,可以灌溉吐鲁番35%以上的土地。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我们走进坎儿井,看到一条水渠中水流潺潺,清澈凛冽,忍不住将半瓶矿泉水倒掉,灌了一瓶坎儿井水,喝了几口,一股甘甜、凉爽、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对于创造这一奇迹的勤劳、睿智的新疆人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00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驾走进新疆这片广袤无垠的西域大地纪行(二)
天山北疆:丝路听花语(叶平)
一个人~大美新疆行
感悟新疆
《夕阳红》西北游之二
渡友游记:西行记(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