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的“老字号”

1、饮益海外的苏记正泉成饼

    晋江县青阳镇个体户苏商贵的祖传名牌产品——“苏记正泉成饼”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今年二月,它作为县四大名产品之一,参加了省商业厅与泉州市政府举办的“泉州首届元宵节名优特产品、小商品展销会”,深受与会者欢迎。

    二百多年前,苏氏的祖先为生活所逼,过海到台湾谋生。在那里他学到了制作“绿豆饼”的精湛技术,返回故乡——晋江陈埭西滨坊脚村,开设第一代“苏记正泉成饼”铺,子孙世代相传,至苏商贵已为第六代。

    “苏记正泉成饼”采用上等绿豆、猪油、冬瓜、精白面粉、结晶白糖、天然净水,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色泽光润,皮薄馅大,十层饼皮薄如纸帛,馅软滋润,松酥清甜。食后齿颊留香,舌有冰凉之感,故又有“冰饼”之称。人们赞谓:“尝来皆适口,咽去自清心。”许多海外侨胞常慕名前来品尝,并携往海外馈赠亲友。

 

2、衙口永兴花生

    花生,是一种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副食品。正如泉州有句童谣说的:“上面开花,下面结籽,大人小孩爱吃半死。”而晋江名产衙口花生,更是脍灸人口,驰名海内外。

    本世纪初,龙湖后港与南吴发生械斗,衙口至桥头一带田园荒芜。衙口村民施性比为了生活,举家迁至桥头居住,并在那里开垦荒地,种下大片花生。花生收成后,他到溪岸两旁割来茅草,蒸煮花生出卖,以度生涯。因为自割茅草不必花钱买,他在蒸煮花生时,不在乎烧去多少茅草。经过多次制作,反复比较,终于掌握了一套蒸煮花生的秘诀。即先选择肥硕的湿花生,再三清洗,直到外壳半尘不染,再下适量的食盐蒸煮,始终保持旺火,既要使果仁熟透,又不使果壳爆裂。爆晒花生时,必须晒至干而不冒油,然后收入罐中加盖麻袋密封贮藏。这样的花生才能久储不坏,久雨不霉。

    当年,有个名叫施能钳的童工跟随施性比学煮花生,学了三年掌握到技术,继而又和施性计合煮花生出卖,不久就往菲律宾谋生去了。后来施性比去世后,其后裔因缺少资金没有继承其父这一行业,而由施性计接手独家经营,并定名为“永兴花生”。因这种花生产地在衙口,故称之为“衙口花生“。

衙口花生具有壳薄色白,质地细嫩,果仁香脆,吃起来咸淡可口,不粘齿无渣滓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凡食物“色白入肺,色红入血”。花生正是仁白衣红,营养丰富,恰具润肺养血之功用。因此,一百多年来,衙口花生一直是旅外侨胞携带出境赠亲送友的珍品。

    解放前,衙口花生的制作技术为少数人所垄断,产量很少。现在,政府已专门设立“衙口花生加工收购站”,并聘请富有经验的人员指导群众加工,遂使产量大大提高。

 

3、“源和堂”蜜饯

    “源和堂”是家具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驰名海内外。尽管目前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蜜饯琳琅满目,各式摊点遍布大街小巷,但内行人仍要选购正宗的“源和堂”蜜饯,并视为佐茶待客佳品。闽南旅外侨胞都爱携带“源和堂”蜜饯返回侨居地,而乡人也每以“源和堂”蜜饯为亲人“送顺风”。

    这家“老字号”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据说,庄氏兄弟原先以贩卖水果为生,有时将卖不出去的水果腌制起来,逐渐摸索出一套加工蜜饯的经验,后来就办起蜜饯作坊。最初产品只有李咸饼和七珍梅两种。渐渐地在青阳一带小有名气,便扩大经营,生产青果豉、咸金枣、香果、八珍梅等多种产品。后在龙海石码设了分厂,取“源水成甘,和末配制”之意,命名“源和堂”。在当年,这招牌是“响当当”的,以至地方小戏《管甫送》唱词里也提到“青阳李咸饼”。

    记得十年前,笔者曾以“盐和糖”谐音,杜撰了一篇关天“源和堂”的民间故事,意思是“源和堂”即“盐和糖”蜜饯秘制方法也,刊登在《福州晚报》副刊上。当年纯属“戏说”,尽管文章题图标明“福建民间故事”,不料却惹了不小的麻烦,有人认真地写了文章进行澄清,作厂史沿革考证。足证这家“老字号”的知名度及其影响。

    如今,这家属中侨集团的蜜饯厂,已拥有机构化生产设备的庞大厂房车间,生产玫瑰杨梅、夹心应子、蜜李片、良友榄等优质产品70多种。

 

4、元和堂养脾散

    位于永春五里街的永春制药厂,精选优质地道的中药材,根据百年祖传秘方,经过科学研制,精心制作出“永春参桂养脾散”,畅销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地,驰名国内外。

    这种药散原名为“元和堂”养脾散,是永春达埔著名中医师李齐轩于清代咸丰年间研制成功的,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了。李齐轩祖上七代行医,积有丰富的医疗经验,他从小认真学习继承祖传医术,并且在长期的行医中,积极搜寻民间验方,对消化系统的疾病,诸如脾胃虚弱、积滞、食欲不振、胃部胀满等病症素有研究,均有独到疗法。中年时期便研制出养脾散、疳积散、胃苓散等。养脾散的主要成份有党参、肉桂、金钱莲、莲子、淮山、白术等。具有养脾健胃、消积止呕、去湿利尿、开郁消食、增进纳食等功效。对四肢水肿、脾胃虚弱、黄疸症、食欲不振等都有独到疗效。多年来蜚声八闽、饮誉东南亚,极受海外华侨欢迎,成为海外侨胞居家旅行必备的良药。

    解放以前,永春“元和堂”药房单门独户制药,秘方不外传,因而数量有限。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永春医药公司专门成立了永春制药厂,按照传统配方,大量生产养脾散,以满足各地病人的需要。

    1968年,永春制药厂把“元和堂养脾散”改为“永春参桂养脾散”,注册“鹭江牌”商标。

 

5、永 春 老 醋

    相传,制醋最早为晋代刘伶之妻。刘伶嗜酒成性,其妻欲令其节饮,制成了米醋,当时称苦酒或酢。以后,这种制醋技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南宋,《梦梁录》中有云:“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醋、酒、茶。”;《清异录》亦誉之“醋,食之总管也。”,这说明醋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期,永春民间即有祖传酿制老醋的手工作坊。酿醋人家,每年要在新醋中添加陈酿。凡能酿得好醋的人家,都被称为吉祥兴旺的门第。如要向别人讨老醋入药,要带上一盅红酒交换,以图吉利;否则,主人便会在醋里暗中放入几粒盐,杀死醋酸菌体。老醋系选用优质糯米、高级红粬、上等黑芝麻和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工酿制。它酸中微甘,香味醇厚,色泽棕黑,故又称为乌醋。如果能密封存放3年以上,其色味品质还会更佳。用它调拌食物,能发出沁人的甜酸味,刺激人的大脑中枢,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利于食物消化、吸收的消化液,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

    据分析,永春老醋除含有一定量的醋酸外,还含有微量的钙、铁、磷、乳酸、氨基酸、糖份、盐类以及醛类化合物。既可作调味食用,又可用它配药、制药,治疗皮肤病、腮腺炎、胆道蛔虫、痛疽肿毒等疾病。故居家百姓常备老醋防患或食用,亦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1955年,旅居印尼的著名侨领尤扬祖先生回国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海内外享有盛誉,但仍各家自酿,未能形成生产规模。他立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即前身侨新酒厂),吸收古代制醋工艺精华,集取优秀技师经验,加以科学酿制。1960年起,“水仙牌”老醋,远销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桃溪牌”老醋开始批量生产,畅销国内。1980年,该厂为扩大生产,采用大型酒精发酵罐生产工艺,进行醋酸纯菌种人工培育和深层液体通风发酵;并对陈酿机理、防治疾病机理和保持传统特色风味等一系列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使老醋的产量与质量均胜往昔。1985-1988年,连续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从此,永春老醋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跻身于全国四大名醋行列。

 

6、灵源万应茶饼

    在泉州,提起“灵源万应茶饼”,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创制历史已有五六百年了。它原为安海灵源寺僧释大迦(号沐讲禅师)所创制,如今成为大众保健饮品,走进千家万户。许多海外华侨返乡都喜欢携带它出国,作为居家良药或馈赠亲友的礼品。

    据传,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社会矛盾尖锐,爆发鄱阳湖水战。未出家之前,张定边(释大迦原名)曾竭尽全力支持陈友谅与朱元璋决一胜负。岂知激战结果,陈友谅的军舰被焚毁不少,最终中流矢丧命。释大迦只好隐名埋姓,避难入闽,到灵源寺落发为僧。他发愿自己后半生要救苦济世,为民解除病痛。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了近10种的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混合炮制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药茶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的疗效显著,求药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寺中和尚皆视其为“寺中一宝”,不让失传。如此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药茶的草药种类不断增加,制作方法不断改进。1951年,该寺僧王广雨将“菩提丸”改制为“灵源万应茶饼”,使之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的功效更为显著。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灵源寺和尚被迫返俗,此药茶秘方的制作技艺才传授给曾林、灵水两村的村民,分别创办起了两家茶饼厂。1982年,两厂合并为一厂,厂址设在曾林村,名为“晋江灵源茶饼厂”,开始批量生产,行销国内外。

    1990年,该厂更名为“泉州市灵源制药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和先进生产流程的制药厂,弛名中外的“灵源万应茶饼”成了该厂的拳头产品之一。经省卫生、医药部门批准,按原茶饼配方,采用半机械化生产出的万应茶袋泡剂,只要开水一冲,即可饮用。产品一经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7、双塔牌味精

    以古城巍然雄峙的东西塔命名的“双塔”牌味精,是泉州味精厂的拳手产品。它从粉状发展到晶体,已有39年悠久的历史。

    泉州味精厂,初创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厂址设在西街。几排砖瓦棚,一些木桶缸瓮,数十名以老师傅为主的工人,生产设备极其简陋,制作工艺十分原始,主要原料采用棉蔗与淀粉。当时,由艰辛的手工操作生产出的“双塔”牌味精是粉状体,叫味素粉。年产不上10吨,每斤高达10几元,价格昂贵。由于我国味精业兴起较晚,这种甘鲜的新颖调味品的出现,颇受人们的青睐,在泉州地区供不应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粉状的味精已远远落后于形势,而且工厂每天蒸发出的腾腾的酸气,直接腐蚀到临近的历史古塔,也有损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味精厂于1965年迁往临海的法石东郊,开始它拼搏开拓的艰辛历程。它不断地引进外来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现已有5幢生产楼房,设立制糖、发酵、提取、精制及包装5个主要生产车间,拥有600多名工人,年产3000多吨味精。它生产的含用99%谷氨酸钠盐的结晶味精,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欢迎。自1982年以来,泉州“双塔”牌味精,连年蝉联省优产品称号。1986年,又被全国轻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载誉京华。

 

8、顺德堂老醋

    公元959年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山东境内的一位农民颜仁贵正在自己家中忙着做醋。他沿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把烧得通红通红的铁秤砣猛地浸放到蒸“糖果”的余汤中。在那“滋”的一声之后,即密封任其发酵。几个月后,即有一坛酸味扑鼻的醋了。

    他已经做好了一坛,正准备做第二坛。这时,5岁的儿子颜必敬端着一碗自家酿的糯米酒,颠着小步走了过来,口里还叫着“爹爹”。他想把酒递给爹爹,没想到一个踉跄,把一碗酒都倒进装满汤的坛子里去了。他小嘴一扁,“哇”地哭出声来。颜仁贵急忙把他抱起,哄了他几句,尔后把烧得通红通红的秤砣浸到坛中,“滋”,大功告成。

    几个月后,当颜仁贵打开两个坛子查看醋是否做成时,一个坛子透出了一股他从未闻过的香味。他使劲伸着鼻子嗅了嗅,没错,那股扑鼻的酸味中杂着一股淡香。他尝了一口,虽酸而不再如以往那般生涩了。咦?他惊奇地抱起坛子四处查看。他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他想呀想,想起了儿子曾失手把家酿的酒倒入坛中。莫非是酒在起作用?他于是又特意做了两坛醋:一坛加酒,一坛没加。几个月后,他惊奇地发现,没加酒的那醋依然是酸而无味;而加酒的那坛醋却味道特别,有淡香溢出。

    相传,这就是颜氏顺德堂老醋的最早酿造,此后又几经工艺流程的改造。“颜氏老醋特好!”声名日渐远播,从此,颜氏以酿醋售醋为业。

    到第十一世颜仁应手中时,已是南宋末年,颜氏为避战乱,从山东老家迁居到福建安海,没过多久,他们又迁入永春,从此定居在这个桃源胜地,繁衍生息。

    到明成化年间,颜氏老醋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方圆百里之内,没有一家可与之相比。这时,颜家已传到第十九世颜清公之手了。他不满足于颜氏醋的就近销售了。他精心准备好两瓶香醋,作为贡品上献。宪宗皇帝一品,龙颜大悦,当即赐封“顺德堂”老字号,并御笔亲题,刻匾褒奖。从此,“顺德堂”老醋声名鹊起,与四川特醋、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天下四大名醋,而香飘万里驰誉海内外。

    此后,“顺德堂”在永春流传不断。1953年公私合营时,“顺德堂”老醋曾并入永春县酿造厂,不再单独生产。到80年代末期,颜氏第三十四世颜士灿时,他又重整炉灶,以祖传老醋和手艺再亮“顺德堂”名号,使这一老字号重焕当年光彩。

    如今的“顺德堂”老醋,不仅风味不减当年,并且推陈出新,研制出了独具药效的醋豆、醋姜,使“顺德堂”的品种更为丰富。

 

9、荣元斋养脾散

    安溪湖头镇的荣元斋养脾散备受远近群众及海外侨胞的青睐,尤其东南亚各国的海外侨胞,常以此药为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和馈赠亲朋好友之珍品。

    荣元斋系安溪尚卿乡欧阳廖氏十二世祖廖供振于清朝乾隆期间在湖头中山街所创建的药局。廖拱辰一生行医济世,遐迩弛名,曾受乾隆皇帝赐“德邵可风”、“德心”匾额。

    廖拱辰根据民间秘方结合自己行医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著名中药——养脾散。养脾散是以30多味地道中草药材精心泡制而成的,具有养胃健脾,消积理酸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酸吐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养脾散分为大养脾和小养脾两种,小孩拌和麦芽糖常服,功效尤为显著。

    荣元斋养脾散因其养胃健脾疗效显著,故历200多年而长盛不衰,销量甚巨,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外地药店争相经销,当时连狮城新加坡的大药房“施必安”也来代理经销,每次进货量超千斤。

    由于廖拱辰子孙蕃衍,现在有“老荣元”和“正荣元”之分,其实均为其一脉相传。

 

10、“老其苏”枳术末

    闽南地区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湖头有养脾散,后溪有枳术末。”由此可见,后溪“老其苏”枳术末与湖头养脾散一样享有盛名。后溪“老其苏”枳术末具有消积补脾健胃之功效,主治气病胀风、腻油、腹泻、呕吐、厌食等症,备受远近乡里群众及旅外侨胞青睐。

    “老其苏”系清朝乾隆初年安溪县湖头镇后溪陈鸿豁所创建的药局。陈鸿豁医术精湛,尤精通伤寒、月内等症,一生行医济世,医德甚高。一个游方和尚化缘来到湖头后溪横山,耳闻目睹陈鸿豁的为人处世,便将枳术末秘方传授予陈鸿豁。枳术末是以10多味纯中药材精心研制而成,但必须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加减不同味中药材。

    “老其苏”枳术末味道苦涩,每次约10克空腹同白汤服下,或将枳术末灌入猪小肠内,并系住猪小肠首尾煮熬后服其汤,若将含有枳术末的猪小肠一起吃下,效果更佳。

    “老其苏”枳术末因其消积补助脾健胃功效显著,故其在解放前销售量甚巨,日销售量平均在50斤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中药材紧缺,使其配方难于齐全,加上深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诸因素影响,陈鸿豁后辈生产销售枳术末甚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日益繁荣,陈鸿豁的后辈进行家庭作坊式小批量生产,使这一古老的中成药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11、保和堂白塔疔膏

    泉州市区西街台魁巷头有间小平屋,是明代进士、著名理学家蔡清后裔开设的“保和堂”老铺,专售祖传秘制疔膏。因此白塔为标记,其疔膏又称“白塔膏”。

    保和堂白塔疔膏的历史起码有200多年。蔡氏先祖是封建官宦,但后辈没有按照父命去谋取功名利禄,而是深入民间搜集验方。当得异人张壬淑传授疔膏秘方,即反复应用验证,调整药物比例,找出专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诸症的最佳配方,使之用药“应手奏效,识者珍之”。疔膏经世代传授秘制,传到蔡喜才的父亲已是清嘉庆年间,到了蔡喜才继承父业,“白塔膏”在闽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远销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1952年,蔡喜才去世,“保和堂”由他的3个儿子轮流坐庄,各自制膏销售,10天一轮。若干年后,这3个儿子先后去世,妻在由妻接,妻亡由子接。蔡氏以血缘关系继承祖业,让名闻遐迩的白塔疔膏沿传下来。

    疔疮是一种起病很急,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发生的疾病,尤以头面、手指、足趾生疔为多。初起形如粟粒,上面有白色脓头,根深蒂固,肿硬如钉着骨,又麻又痒,会发红发肿、化脓溃烂,疼痛剧烈。用手去挤,危险性更大。这时,若用“白塔膏”敷贴于患处,即可解除疾患痛苦。

    白塔疔膏的制法:是把一定配方的麝香、丁香、茯苓、朱砂、冰片、松香等10多味中药材,浸于桐油中,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黄制成黄赤色粉末)拌匀,入锅煎熬两个小时,不断地搅拌,熬至无滓,滴水成珠时,将锅离火,待膏凝固,用竹签把膏药取出摊于油纸上而成。药膏外贴患处,是利用所含药物的作用,达到消肿止痛,提脓拔毒、生肌收口的目的。不论疔疮或疽痈初起、已成、溃后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故白塔膏被视为“外科圣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座福建的宝藏小城究竟有多好吃?
永春老醋赋
特产——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文创园
永春醋猪脚的做法是什么?
主妇快餐 -- 微波炉老醋花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