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公民》:基于偏见的重新审视
 
 

《十二公民》:基于偏见的重新审视

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 惜时

2015-05-24

 

最近上映的电影《十二公民》被称为中国版的《十二怒汉》,实际上,这部1955年的美国经典电影已被俄国、日本等国导演改编成了不同的版本,徐昂的中国版基本沿用了原作的故事情节,逼仄的场景中,十二个陪审员”基于案件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从11:1到其他所有人被坚持无罪的8号陪审员合理说服,正义得到彰显。由于中国没有陪审员制度,与原版在司法意义上呈现的民主精神不同,《十二公民》融入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与矛盾,更多地让人在案件评判中重新审视“偏见这一社会力量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对偏见的定义是: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影片设置的案件背景是一桩富二代谋杀案,一开始,除了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所有人都一致投票认为富二代有罪,因为楼下老人和住在街对面的女人的证词清楚地表明是富二代杀了他的父亲。出于一次政法大学学生的补考,在场的陪审员们都想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尽早结束这场似乎无足轻重的审判。除此之外,大家一致断定富二代有罪,对现有证据深信不疑的另一个原因便来自于由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偏见。说起富二代,国人可能会想到李天一事件,某富二代杀妻案等,在人们心中,富二代已经被贴上不负责任”、寻衅滋事”、跋扈”、不学无术”等标签,所以他们不会从像8号那样对事件多作一重假设,只是把各自的愤怒以惯性投射到那个不曾了解的被告身上。

随着案件分析的进行和各陪审员身份的揭示,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偏见的重要原因便是个体经验。在坚持有罪立场上,反应最为激烈的两个人莫过于3号出租车司机和10号北京房东。出租车司机因为儿子选择摇滚音乐道路造成两人关系决裂,他对传统孝道的偏执,使他始终无法在父子关系上得到释怀,因而从内心深处,他认定那个富二代就是有罪,亲生父亲的死一定归罪于他。而10号北京房东对外地人的歧视在言语中已经展露无疑,在他的推断中,富二代从小生活在没有教养的家庭环境中,亲生父亲不务正业,满身恶习,盗窃、赌博,还蹲过监狱,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这个孩子能不走上犯罪的道路吗?他控诉外地人涌进城市,抢占城市资源,让他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以后可能成为民工,富二代外地人的身份显然让他深恶痛绝,触动他内心的敏感神经。

由于受个人经历、社会思潮等影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着有色眼镜,面对一件事,人们往往会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无法真正做到公正、理性,且这些想法根深蒂固,一时之间难以改变,但事实的真相却又绝不能凭臆想定论。根据影片最后揭示,3号和10号的推断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事情没有回归真相,所有赞成有罪的人则变相成了凶手。

在诙谐的对白中,我们也可看到影片对其它社会偏见的呈现,比如4号房地产商控诉人们一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认定人家傍大款,一般阶层对富裕商人的仇视,小商贩和保安之间的互掐... ...

无可否认,在各自的立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抱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就像10号假设所言,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全车都是教授、大学生,只有一个人是外地的打工者,发生了偷窃事件,很多人会毫不怀疑地认为小偷是那个没文化的外地人。但有时候偏见这种无形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在不自觉中,个人成为他者的道德或法律审判者,舆论暴力大抵可以看作其中一个产物。曾经看过一部丹麦电影《狩猎》,讲述一个托儿所老师因为孩子的一句谎言,生活几近毁灭的故事,在人们的认知里,小孩天真无邪,不会撒谎,至少在性侵这么一个严肃的问题上,于是,由这种偏见而生的愈演愈烈的舆论暴力最终将一个人摧毁到孤立无援、绝望荒凉的境地,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怕性就在于此。

原剧编剧瑞吉诺·罗斯的儿子在2012年接受一个关于他父亲的采访时说:“我希望今天的人依然能从这个故事当中学会如何包容和宽恕,学会与人类的偏见本性抗争,而不是与之沉沦。《十二公民》抽丝剥茧中让人们看到真相揭示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场对偏见抗争的审判,十二个人,不同的身份和经历,我们或许都能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对自己所见所感深信不疑,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无法真正做到理性、客观。对抗偏见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质疑和否定,影片中,何冰饰演的8号可看作是其中最为理性的代表,不偏不倚,下定论前总要多问一遍万一不是这样呢”。他对生命吹毛求疵”的态度和一遍遍对现有证据的质疑,便是在与其他人的偏见作对抗。在旁观者理所当然的认为中,楼下老人和住在街对面的女人的证词肯定不会有误,然而在8号的追问下,他们逐渐从证人的证词中发现了漏洞和矛盾,又从刀口的角度和方向看出疑点。数次投票中,渐渐有人举起双手,可以说,作为局外人,我们欣喜地看到剧中人逐渐否定先前的偏见,理性接受真相。

电影已经结束,处在社会关系网络的每个人不再是局外人,在对一件事做出评判的时候,我们无法像电影中那样来个模拟法庭。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当我们痛快淋漓地发声时,是私人情感的宣泄,还是冷静客观地求知?网络媒体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环境,如何做到不让有色眼镜凌驾事情本身,甚至演变成一场舆论暴力,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佳片推荐|《十二公民》:悬疑​?法律​?心理​?社会​?​
理性与真相 | 十二怒汉
2018.4.16 电影《十二公民》--一人一感,独立思考
浅谈陪审团制度的优劣——以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为视角分析
《十二公民》里的陪审团
凤凰知道150520:每个国家都该有一部自己的《十二怒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