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证秘要——升阳散火法

道真的博客

 “升阳散火汤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医方论》)之意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阳散火”法的代表方剂。( 张伟注:然升阳散火法非独治内伤发热耳。今年春寒重,阳气不得升发,关于禽流感,是否应从升阳散火的角度去辨证论治。)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
《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右件咀如麻豆,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升阳散火汤(升阳散火参白芍,柴葛升防二活草。):助阳气之升浮,散郁滞之阴火。实乃“泻心汤”之发挥。(张伟注:①《本经》论黄芩,首言“主诸热”,应加黄芩为妙。更有《千金》三物黄芩汤,由黄芩、生地、苦参三味药组成,主治妇人产后血亏,风邪入里,四肢烦热者。无论上方阳气郁滞之阴火,还是此方热毒阴虚之内热,皆可用黄芩以去火。黄芩又可清热以安神,本人常用黄芩配白芍治手足心烦热及不寐之症而特效。。②本人用此方治疗末梢神经炎效佳。病例,杨先生,77岁,2013年12月2日就诊,四肢末梢麻木至肘膝关节半年有余,辨证为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处方:人参7g、白芍30g、柴胡15g、葛根15g、升麻10g、防风10g、羌活15g、独活15g、炙甘草10g、甘草5g、桂枝15g、山萸肉40g、首乌30g、丹皮20g,二日一剂,水煎服,10天后复诊,病症大减。 )
         升阳散火汤“散”什么“火”   本方主治“
郁火”,在一点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张秉成《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认为郁火因于“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挟相火……”又将郁火置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
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虚而非邪实。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
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方解:方中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用。《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治脾胃病,总的治法为:补中,升阳,泻阴火。“升阳散火汤”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主治阳气郁滞而不得外达出现的以四肢和肌表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主治脾胃气虚不得升浮出现的以体内及全身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近代有人根据“欲升先降”得道理,把陈皮换枳壳治疗胃下垂疗效有所提高,或直接用黄芪40g、枳壳15~20g,2味组成,名小补中益气汤,做补气举陷之用。天下为公 注:依东垣意应该加甘草一味泻阴火也。);“升阳益胃汤”补中、升阳并重,泻阴火为佐,主治中气不足以消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则补中、升阳、泻阴火三者并重,主治脾胃受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以全身为主要表现甚或肌内消一二证的病症。        

升阳散火汤治疗颈椎病及高血压病:张伟医案:于女士,46岁,2013年4月7日就诊,因颈椎病高血压而眩晕、耳鸣、颈肩背痛一个月,舌质红,脉弦,盖血亏而阳郁于上,治以疏风降压,升阳散火汤化裁,处方:葛根15g、升麻15g、羌活15g、独活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甘草10g、防风10g、郁金30g、首乌30g、丹皮20g、龙骨40g、牡蛎40g、牛膝 50g,二日一剂,水煎服。服药三剂即诸症悉平,血压恢复正常。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薛氏曰: 徐用诚先生云: 「
带下白属气而赤属血 」东垣先生云: 「血崩久则亡阳, 故白滑之物下流, 未必全拘于带脉, 亦有湿痰流注下焦, 或肾肝阴淫之湿胜, 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 浊液下流, 或思慕筋痿。 戴人以六脉有力, 用宣导之法, 此泻其实也」。 东垣以脉微细沉紧, 或洪大而虚, 用补阳调经, 乃兼责其虚也。 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类, 乃治其湿痰也。 (三说各主见, 凡诊治此症, 当须辨别, 五色分属五脏, 而无治法, 此以五脏之中, 分治法, 分虚实, 尤见的据) 窃谓前证皆当壮脾胃, 升阳气为主, 佐以各经见证之药。 (下方为此翁家法) 色青者属肝, 用小柴胡加山栀防风湿热壅滞, 小便赤涩, 用龙胆泻肝汤肝血不足, 或燥热风热, 用六味丸。 色赤者属心, 用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 思虑过伤, 用妙香散等药。 色自者属肺, 用补中益气加山栀。 色黄者属脾, 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 不应用归脾汤。 色黑者属肾, 用六味丸。 气血俱虚, 八珍汤。 阳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 湿痰下注, 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朮黄柏气虚痰饮下注, 四七汤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痰, 瘦人多火, 而以燥湿泻火之药, 轻治之也。(肥痰瘦火之说, 为丹溪先生认病总诀, 何尝教人泥定一方也, 虽不可轻治, 而火湿二字,终莫能逃, 若以此稳当之言,不可轻则洁古之十枣,子和之汗吐下, 太无之神佑、玉烛与小胃丹之类, 可轻用之欤?予不敢为丹溪佞, 为欲止今之佞口耳)         (验案)  一孀妇腹胀胁痛, 内热哺热, 月经不调, 肢体酸麻, 不时吐痰, 或用清气化痰, 喉间不利, 带下青黄, 腹胁膨胀, 又用行气之剂, 胸膈不利, 肢体如麻, 此乃郁怒伤损肝脾。 朝用归脾汤, 以解脾郁脾气, 夕用加味逍遥散, 以生肝血清肝火, 百余剂而愈。       一妇人久疟兼带, 发热口干体倦, 用七味白朮散加麦门五味, 大剂煎与恣饮, 再发稍可, 乃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 十余剂而愈。       一妇人头晕吐痰, 胸满气喘, 得食稍缓, 苦于白带, 二十余年矣, 诸药不应, 此气虚痰饮也。 痰饮愈而带自愈, 遂朝用六君子汤, 夕用六味地黄丸, 不月而愈。 (立斋得力处, 在认症确,未到处, 在不言脉, 惟以二十余年之痰症, 故可用六君以补脾治湿, 用六味以治水泛为痰, 皆治本而纳气归原者也, 但朝夕反用, 又其独见也)。      一妇人耳鸣胸痞, 内热口干, 喉中若有一核, 吞吐不利, 月经不调, 兼之带下, 予以为肝脾郁结, 用归脾汤加半夏山栀升麻柴胡, 间以四七汤下白丸子而愈。      一妇人吞酸饱满, 食少便泄, 月经不调, 服清气化痰丸, 两栖渐肿, 寒热往来, 带下黄白, 面痿体倦, 此脾胃俱虚, 用补中益气, 倍用参朮加伏苓半夏炮姜而愈。        一妇人带下, 四肢无力, 予曰: 「四肢者土也, 此脾胃虚弱, 湿痰下注」 以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药, 治之而愈。      一妇人带下黄白, 怒则胸膈不利, 饮食少思, 或用消导利气之药, 痰喘胸满, 便下血, 予曰: 「此因脾气亏损, 不能摄血归源。 」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 四剂顿减, 又用八珍加柴胡山栀而痊。(以上七案, 内五症皆治湿痰,而兼升补者, 以立斋名盛, 当时非久病,必不延之, 故每以升补为效, 学立斋者须得此解, 不然徒读父书矣)
        
带下病的家庭自疗良方   清朝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平素身体衰弱,常为带下病所苦。“维新变法”失败后,她与光绪皇帝均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由于心情忧郁,此病更是频发。可见带下病与情绪也有一定关系。健康妇女阴道内常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滑保护阴道粘膜的功能,而且常在月经前期、排卵期或妊娠时略为增多,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分泌物过多,或者颜色改变,气味异常,并感到身体某些部位不适,中医称为“带下病”。带下病常牵涉到妇女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如盆腔炎、子宫颈炎、子宫颈癌、子宫体癌、阴道炎等。下面为您介绍除宫颈癌、宫体癌、性病之外的带下病的家庭自疗良方。一、白带:阴道内流出多量、涕状的白色粘液,并且伴有倦怠、头晕腰酸等症状者,中医称为白带。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分型施治如下。1.脾虚型:患者带下色白,且稀薄无臭,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光泽,倦怠少神,有时便稀烂,舌质淡胖,苔白略厚,脉虚无力。治疗宜健脾补气燥湿止带。方药及用法:党参15克,苍术12克,炒白术10克,淮山20克,白芷8克,薏苡仁20克,炒芡实20克,萆薢12克,灸甘草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也可用艾条灸足三里关元穴15~20分钟。注意事项:(1)白带稀而不止者,加乌贼骨20克、煨白果仁12枚、炒椿根皮12克;(2)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舌苔白而厚者,加川厚朴10克、陈皮8克、白蔻仁5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 ;(3)痰多加制半夏12克、陈皮10克;(4)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如西瓜冬瓜木瓜、梨等。一般服2~3剂,可见明显效果。        2.肾虚型:白带色清如水,面色偏晦暗,有较明显的腰部疼痛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冷而不暖,大便稀烂,舌苔白,脉沉细(重按始可感觉脉搏跳动)。治疗宜壮腰温肾,固涩止带。方药及用法:炒杜仲(淡盐水炒至丝断,下同)15克,炒狗脊20克,鹿角霜18克,熟附子4.5克,益智仁10克,乌贼骨20克,甘草6克。煎服法同上。也可用艾条命门、关元灸穴15~20分钟。注意事项:(1)白带多而不止者加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30克、白芷10克、乌贼骨20克;(2)大便稀烂者加炮姜炭9克、炒白术12克、赤石脂15克(先煎);(3)小便清长而多者,加炒菟丝子12克、炒川木瓜15克、石菖蒲10克,广西黑糯米(炒香)25克。(4)食物禁忌同上。          二、黄带:阴道流出黄色而有臭味的粘液或如脓涕状的分泌物,常伴腰痛小腹隐痛,有的还有阴痒,中医称为黄带。患者表现为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脉搏快而有圆滑之感)。治疗宜清热利湿固带。方药及用法:炒黄柏10克,椿根皮15克,萆薢20克,苍术12克,生薏苡仁25克,土茯苓15克,淮山18克。煎服法同上。注意事项:(1)伴阴痒者加蛇床子、白藓皮各15克,炒金银花12克;(2)有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者另用苦参60克,蛇床子30克,苦楝根30克,白矾45克,水煎,待药水变温时坐盆(如缺苦楝根皮可用大叶桉树叶40克代之),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25分钟。内裤必用开水浸泡。同时另装300毫升煎出液给丈夫浸泡外生殖器。连用7~10天。           三、白淫:此症常见于青年妇女,常于夜间梦中交合而从阴道中流出较多白色或黄色的粘液。患者由于难于启齿,羞于求医,延误病情,常感疲乏无力,精神恍惚。另外,如是妊娠期梦交,易导致流产习惯性流产,因此,必须及时治疗。可按以下分型施治。1.燥热型:平素身热急躁易怒,头痛,口渴,喉干,尿黄,有的大便硬结,或伴有腰部酸痛,睡眠不安,常有梦交,随之阴道流出黄而粘稠的分泌物,舌质甚红,舌尖有红色小点,舌苔黄而略厚,脉弦数(即脉搏快,有按琴弦之感)。治疗宜清热宁心,泻火止带。方药及用法:胡黄连6克(因黄连价格较贵,故以胡黄连代之),山栀子10克,黄苓6克,黄柏8克(淡盐水炒),生地15克,炒杜仲12克,知母10克,金樱子2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0克。加水煎成300毫升,冲入蜂蜜一汤匙,调匀分2次服。一般连服3~5剂可见效。注意事项:(1)如恶梦多,可加石菖蒲6克、麦冬1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2)忌食辣椒咖喱胡椒五香粉等燥热之品。          2.虚热型:头晕眼花耳鸣,胸部烦热手足心热,睡眠不深,盗汗,腰酸乏力,或入睡则梦交,白淫稀薄,舌红少苔,脉细数(脉细而快)。治疗宜滋阴补肾,养肝止带。方药及用法:女贞子15克,知母10克,黄柏8克(淡盐水炒),生地15克,淮山20克,丹皮10克,泽泻12克,杞子10克,莲子12克,金樱子2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注意事项:(1)多梦者加石菖蒲10克、丹参15克;(2)口渴加石斛8克、麦冬10克;(3)饮食禁忌同上。         食疗可酌情选用:(1)淮山35克,炒黑豆60克,猪尾一条(切段),共煮1小时。可加入适量盐调味。适用于腰酸乏力的虚性带下。       (2)白果仁10枚,芡实20克,莲子25克,陈皮4克,猪肚1个(洗净),文火煮1.5小时,日分2次服。治虚性白带。       (3)乌贼鱼1只(去骨)切块,白芷6克,黄柏6克,椿根皮15克,大蜜枣6枚。文火煮1小时,日分2次服。治黄带或赤带湿热型。         气解毒汤黄芪、黄柏、炒白术黄连、银花、厚朴藿香土茯苓)方由贵州省名老中医石玉书先生所创,临床运用六十余年,在脾虚湿热带下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阳虚下陷凡人饥饱劳役,内伤正气,以致气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饮食不能运动,往往变为劳瘵,盖疑饮食不进为脾胃之病,肉黍之积,轻则砂仁、枳壳、山查、麦芽之品,重则芒硝、大黄、牵牛巴豆之类,纷然杂进,必致臌闷而渐成劳矣,若先以升提之药治之,何至于成劳,方用人参柴胡陈皮甘草(各壹钱)升麻(三分)黄耆白术(各叁钱)水煎服。来源:《傅青主男科》作者:傅青主
        陶节庵升阳散火汤:(《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方)人参、白术、茯神、甘草、陈皮、麦冬、当归、芍药、柴胡、黄芩,加姜、枣,金器煎。治伤寒叉手冒心,寻衣摸?,谵语昏沉,不省人事。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升阳散火汤《白喉全生集》:【药物组成】柴胡(去芦)2钱,连翘2钱,僵蚕(姜汁炒)2钱,防风(去芦)2钱,桔梗3钱,鼠粘子3钱,蝉蜕7只(去头翅足),山豆根1钱,射干1钱,薄荷1钱,荆芥1钱,人中黄1钱,皂角刺3针(煨)。【处方来源】《白喉全生集》。【方剂主治】白喉初起,热邪尚在表,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用法用量】水煎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来源】李东垣《脾胃论》卷上,是继补中益气汤后又一个被公认为是代表东垣学术思想的名方。【别名】 泻阴火升阳汤(《玉机微义》卷十)、升阳泄火汤(《准绳·类方》卷一)、升阳降火汤(《便览》卷一)。【组成】柴胡1两5钱,甘草(炙)1两,黄耆1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1两,羌活1两,升麻8钱,人参7钱,黄芩7钱,黄连(去须,酒制)5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功效】补脾升阳泻火【主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所致的疾病。现代用于治疗肾病及复发性口疮。【注意】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1-2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方义】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删补名医方论》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一虚,阳气下陷,阴火乘之,时值夏令,当从此治。【组成】黄耆 苍朮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两半 黄连五钱酒炒 黄苓炒 人参七钱 石膏少许长夏微炒用过时去之每服五钱,姜枣煎服。【集注】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伤,阳气日损,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也,惟以气味薄之风药升发阳气,佐以苦寒之品,泻阴中火则阴不病阳气伸矣,是方参耆朮草以补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佐石膏芩连以泻阴火,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关脉缓弱,乃本脉也,或本脉兼见弦脉,本证兼见四肢满闭淋搜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缓肝木,脉兼见洪大,证兼见肌热烦热面赤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兼见浮濇,证兼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脉兼见沉细,证兼见善欠,善恐一二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从脾胃而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达郁汤【处方】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白蒺藜 桑白皮 橘叶【功能主治】主肝郁。呕吐酸水,或阴痿不起。【用法用量】水煎服。       
       《四圣心源·卷四》达郁汤【处方】桂枝
3钱,鳖甲2钱(醋炙焦,研),甘草2钱,茯苓3钱,干姜3钱,砂仁1钱。【功能主治】积在脐腹、左胁者。【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温服。(张伟注:热郁者治用柴胡、生麦芽、郁金、丹皮。血燥者加何首乌。)
 
      《石室秘录·卷四》达郁汤【处方】升麻2钱,元参9钱,干葛8钱,青蒿4钱,黄耆3钱。【功能主治】火丹。【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之奇,奇在青蒿与元参同用,青蒿平胃火,兼能平肝火,然未免性平而味不甚峻;又佐之元参,则火势散漫,无不扑灭矣。然而青蒿虽平胃肝之火,而胃肝二火相形,毕竟胃火胜于肝火,故又佐以干葛之平胃。
         段英廉—— “清热达郁汤”【组成】大生地35克,公丁香、干姜、生远志、黄芩、桂枝、蒲公英各10克,知母20克,甘草8克,大枣10枚(另一方无大枣,用五味子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方解】方中用干姜、远志、桂枝三味辛温宣通,以达郁闭;用知母、黄芩、公英三味苦寒清热,以防辛温助热。用生地、五味子、甘草等滋阴益气以防辛温宣散耗阴伤气。如此,则清热而不致寒凉凝闭,达郁又不致温热伤阴,郁可解,热可清而又不留弊端。     生地配丁香,意在平调先天之阴阳,兼顾后天,并宣达其经络,疏散其郁热。生地得丁香之热,则滋阴不寒凝;丁香得生地之寒,则助热之性减而助阳之力存。生地之量大,取其滋阴精,并借丁香以助化生阳气。实有阴阳并调之效、达郁清热以兼顾后天之功;干姜配知母,二药均入中焦脾胃,一热一寒,一扶阳一补阴,寒而不凝,可益阴消郁热,共奏平补后天之阴阳,宣通脉络,清达郁热之功;远志配黄芩,辛温宣通之远志可使苦寒之黄芩清热而不凝滞,苦寒之黄芩可使辛温之远志散达而不助热,共奏宣通窍道而达郁热之效,而使阴阳俱调;桂枝配蒲公英,实为苦寒与辛温并用,以奏辛温而不助热,苦寒而不闭络,具有宣通表络、温通血脉、助心阳、清郁热、解毒利湿之效。大枣配甘草合奏补益中气、调补后天之力。总之本方10味药,实为5对药协调作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因而本方适用范围甚广,对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久治未愈的沉疴痼疾有比较满意的疗效。【主治】沉疴痼疾(如各种血液病、肝硬化、腹水、水肿、水毒证、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等症)。总之中医所云阳气郁闭的郁热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的疑难杂症均可用之。       此方系段英廉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而自拟的一首方剂。该方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一些学术思想。段氏在多年临床中观察到,很多病症在病机变化中,常显出“郁”象,若经络通畅,气血条达,则病易向愈。因此,在治疗中非常注意疏达郁闭,调和气血。他认为,  “郁”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郁”多指气郁;广义的郁,则泛指脉络阻闭、气血不畅达而言。《内经》中有  “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论,并文“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治法。后世又有丹溪所论之“六郁”,此皆广义之郁。段氏认为,阳气郁闭能生热或化热,但两者病机治法迥异。阳郁化热,如《伤寒论》中太阳病发汗不彻转属阳明而呈之热象即是,此热可以“白虎汤”等清之。而阳郁生热,则因阳气不条达而生,宜达其郁闭兼以清热,而使其热得以清散。因此,他对多种阳郁生热兼有郁象者,皆采用达郁清热法,屡收捷效。          方中有数种对药,每对药之间又互相配合,所选用之药物在品种、药量乃至质量上都有较严格地要求,不得随意替代,否则必影响疗效。其加减法要求也比较严格,有时加或减一味药,便可改变方义而适用于不同病证。仅举数例段氏医案,以飨读者。 例一  张女士,因头痛多年,近日加重加重伴视物不清来诊。经西医确诊为“青光服”,屡治无效。诊见面瘦目赤,舌苔白腻,呻吟不止。脉沉涩重按无力。此乃邪热伤及脑府,经络郁闭不通之故,治以清热达郁之法。方用“清热达郁汤”加刺蒺藜15克。患者服20余剂后头痛、目花痊愈。复查眼压正常。随访一年末复发。段氏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痼疾之机理及治疗独有见地。他认为,久病者郁证居多,且多为寒郁化热,经络郁闭,气血不得宣通。治宜清热达郁。使久壅之郁闭畅达,久郁之热得清,方可奏效。西医所谓“青光眼”者,其主症头痛如劈,目视昏花。日渐加重,绸绵难愈。系头部经络郁闭,郁热久伤故尔。用清热达郁汤加蒺藜通久郁之闭,清久郁之热,故陈年痼疾,霍然而愈。        例二   王女士,52岁,1982年5月12日来就诊。该患三年来经常浮肿,以面部及下肢为著。头晕,尿频,近日明显乏力。西医亦未有明确诊断。诊见:面色院白少华,舌苔薄白,质淡红。眼脸浮肿。语音低弱无力。双下肢肿胀,按之没指。脉弦缓,重按无力。血压90/60毫米汞栓。尿常规蛋白(+)。此属肾络郁闭,郁久化热,开阖失职。日久缠绵,伤及肾之阴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清热达郁。方剂“清热达郁汤”加味:党参20克  黄芪15克 甘草10克葶苈子10克  杏仁10克 黑丑10克 大生地片35克  公丁香15克 大枣20枚  干姜15克知母30克 黄芩10克  桂枝l0克 公英10克  当归克 木通8克  五味子l0克 元肉50克  枸杞50克。水煎服。二诊服药20剂后浮肿消退,纳食增加,乏力减轻。此乃郁热渐清,肾络渐通。乃以滋肾补阴,少佐通络达郁之剂以调之:干姜l0克 知母20克  大生地片35克 公丁香10克枸杞子40克  茯苓20克  泽泻l0克,此方与前方交替服之。 三诊;二个月来交替服用两方后,浮肿消退,面转红润。尿频已愈,饮食,睡眠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嘱其五天服1剂(初诊处方)以善其后。段氏常讲“善医者必备二种本领,一曰认识疾病,二日治疗疾病。明其病理,遗方用药,方能得心应手。药到病除。”本例患者尿频三年屡经治疗而收效甚微者,乃对其病性质缺乏认识之故尔。指出所谓慢性炎症者,实乃病灶处经络郁闭,故缠绵难愈矣。此例尿频三年不愈系因肾络郁闭,气血不得宣通,肾失开合,正气不能正常升达,气郁下冲,迫及膀肮,故病家常有尿意。脉络郁闭,久必伤及肾之阴阳,治必达脉络、清郁热、升清降浊、平调阴阳,方可奏效。初诊处方乃“清热达郁汤”加味而成。方中用“清热达郁汤”请郁热通经络直捣病所。又以黑丑、萃葶苈子、杏仁祛水消肿,党参、黄芪、元肉、枸杞补气滋阴,此乃补中有攻,攻中有补,攻补兼施之义也。肾病日久势必影响脾之功能。方二中的干姜功擅宣通脾胃之气,以助脾之运化、胃之吸收。方一配伍虽然严谨,但久服终恐戮伐脾胃之气,故以方二保胃气,虽久服而无一弊矣。两方交替服之。服药两月果奏显效。         例三   段英廉谈再生障碍性贫血证治:治以达郁清热、益气养血。干姜10克 远志l0克 桂枝l0克 知母20克 黄芩10克 公英l0克 生地片35克 枸杞果50克 龙眼肉75克 五味子10克公丁香10克。知母、黄芩、公英以清因心阳郁闭所生之热,干姜、桂枝、远志宣通经络,功专力猛,使经络郁闭之处得以畅达。      例四  段英廉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经验经验: 治咳嗽应分新咳久咳。新咳者,大生地35克公丁香10克 大枣18枚劈开 甘草8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桂枝10克 公英l0克 远志10克黄芩l0克。久咳者肺之脉络郁闭,肃降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清热达郁以宣通郁闭之脉络,清久郁之邪热,方可奏效。常以下方治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党参10克 杏仁10克 甘草8克 生地20克 大枣18枚劈碎 牛蒡子10克。          例五  1981年曾治“甲状腺肿瘤”患者董××,在长春市某西医院确诊,拟行手术切除。因患者本人惧伯手术,乃转中医诊治。观之颈下正中有肿物如鸡卵大,证呈郁热之象,乃拟“清热达郁汤”加甲珠15克、鹿角霜l0克、当归15克。该患者服药8剂,肿物竟然全无。后经西医复检,认为疗效确实,未见复发。 (本人曾治疗顽固性不寐一案:丁先生,60岁,2013年4月8日就诊,不寐伴食道返流,多方求医未果,查: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乃属木郁土馅之证,治当升阳散火,清热达郁汤化裁:干姜10g、远志20g、公丁香10g、生地35g、桂枝10g、五味子5g、黄芩15g、知母20g、甘草10g、茯苓20g、白芍30g、百合30g、丹参30g、合欢皮20g,5剂,二日一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当晚即可入睡,服药期间出差七天,睡眠如常人。)
         清肝达郁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实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化裁而来。 【药物组成】焦山栀3钱,生白芍
1钱半,归须1钱,川柴胡4分,粉丹皮2钱,清炙草6分,广橘白1钱,苏薄荷4分(冲),滁菊花1钱半,鲜青橘叶5片(剪碎)。【加减】暴怒气盛者,加制香附3钱,醋炒青皮8分,暂为平气以伐肝;肠鸣飧泄者,加乌梅炭3分,白僵蚕1钱半,升达肠气以泄肝;疝气肿痛者,加小茴香2分,炒橘核3钱,炒香荔枝核1钱半,疏肝泄气以止痛;因于湿热食滞,腹中痛甚者,加《局方》越鞠丸3钱,疏畅六郁以定疼。【方剂主治】肝郁不伸,胸满胁痛,腹满而痛,甚则欲泄不得泄,即泄亦不畅。【方剂功效】清疏肝郁。【各家论述】本方以逍遥散治疏肝达郁为君;然气 郁者多从热化,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栀、丹、滁菊清泄肝火为臣;佐以青橘叶清芬疏气,以助柴薄之达郁。此为清肝泄火,疏郁宣气少良方。现代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妇女面部痤疮。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甘枣与人参。):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除痞尤强;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因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及美尼尔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 鉴别】①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154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②甘草泻心汤 宋本《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的量而成。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虚痞证。其症除有痞、呕、利之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此乃是再度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所致。所以,方中加重甘草量,补虚缓急,使邪气去,胃虚复,逆气平,则痞满除,呕利止,心烦亦解。     ③ 大黄黄连
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本证为热痞证,人之上焦如雾。所谓如雾者,心阳能蒸腾上焦之湿气作云雾而化水,缘三焦脂膜以下达于膀胱也。乃今因外感之邪气深陷胸中,与心火蒸腾之气抟结成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作痞。盖心下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邪气阻滞,则气机痞塞,故临床以心下痞满为特征,因无实物结聚,故按之不硬不痛。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故用黄连以泻心火,用大黄以除内陷之外邪,则心下之痞者开,自能还其上焦如雾之常矣。至于大黄、黄连不用汤煮,而俱以麻沸汤渍之者,是但取其清轻之气以治上,不欲取其重浊之汁以攻下也。[补述]1、本方仅大黄、黄连两味,林亿于方后加按语日:“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足见本方可加黄芩以增强清热消痞之功。2、泻心汤(《金匮要略》卷中),著名重要方剂。由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而成。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④ 附子泻心汤 出自宋本《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消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补述】泻心汤数方,虽曰泻心实亦治胸中之病,盖陷胸诸方所治者,胸中有形之痰水为病,诸泻心汤所治之病,胸中无形之气化为病也。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肖相如:“甘温除热”应该是:甘温+除热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升阳散火汤
浮噪之风迷失了中医的阴阳伤寒精髓+伤寒一得+伤寒论方剂之浅谈+古传中医:葛根汤 麻黄汤 无汗恶风解
讲座实录: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
感冒后咳嗽老不好的专病专方——六位小柴胡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