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安华:生与死的距离……

《文明的差距》系列

 

高安华:生与死的距离……(2014-10-24 10:24:17  

                  

20088月初,我的英国好友,83岁的Gerald(杰拉德)因患前列腺癌去世了。不久,杰拉德的夫人Joan(琼)给我们寄来了葬礼请柬。我和夫君海瑞当然会去参加,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如果没有杰拉德,我与海瑞就不会成为夫妻。杰拉德是我们的恩人,他就是引导我与海瑞走上幸福之路的那座桥。

 

818日一大早,我换上黑衣黑裙,海瑞穿上黑西服,系上黑领带(绝无中国人葬礼上常见的白色孝服或白布包头,因为白色是婚礼色),驱车前往杰拉德的家。

 

来开门的是杰拉德的儿子,他微笑着请我们进屋。客厅里,餐厅里,大厨房里都已站满了来参加葬礼的宾客,人人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哀伤的气息,使我感觉大家像是赶来参加一场朋友聚会,而绝不是参加葬礼。只是所有来宾和主人一样,全部都穿着黑色的正装,提醒着我,我们将前往教堂去为杰拉德举行葬礼,为他送行。

 

进入客厅,坐在沙发上的杰拉德夫人琼欲起身欢迎我们,被海瑞跨前一步按住她的肩膀说:“今天你对任何来宾都不用起身欢迎。”我蹲下去与琼拥抱时,琼在我耳边喃喃地说:“好了,这下他再也没有病痛了,我们为他高兴啊。”

 

客厅里播放着欢快的音乐,那是杰拉德生前最喜欢的。在这儿,我看不到丝毫中国葬礼上的那种悲哀的影子,更不可能听到嚎啕大哭,连小声抽泣都没有。来之前,海瑞就告诫过我:“见到琼时,千万不要流泪,要微笑,因为这是死者的愿望,他的在天之灵不希望看到朋友们伤心,而要看到他生前的欢乐留在人间。”

 

想到中国人的葬礼,也就是追悼会,真是天壤之别。我曾经在南京清凉山火葬场参加过朋友的追悼会,当时几个追悼厅同时在为不同的死者开追悼会,会场内外一片哇哇的哭声。我见到一位全身披麻戴孝的妇女被几位工作人员把她从死者身上(她当时趴在死者遗体上嚎哭)强行拖出一个厅,那位妇女拼命挣扎,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不许火化她已故的丈夫。死者的其他家属们也一哄而上,一起与工作人员厮打,因为工作人员不同意他们“瞻仰遗容”延时,以免影响正在等待的另一个死者追悼会的按时举行。

 

在中国,对于人死后表现出的哀伤,尤其是对亲人死后的哀伤,往往要延续几周,几月。特别是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哀伤长达几年甚至终生。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有很多陋习,不少地方盛行“做七”,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都要戴孝。做七期间,还不许吃荤、不许夫妻做爱、不许高声谈笑、禁止一切娱乐……近年来更有建造豪华墓地大比拼,花钱如流水,全是做给他人-活人看的,不是为死者安息……

 

英国的葬礼是不搞遗体告别的。我们见到的只有盖上鲜花的精美的棺材,死者无论是不是火化,遗体都首先要进棺材的,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绝无可能“瞻仰遗容”,不可能去看一具僵硬挺直的尸体。人们对死者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永远都只有他生前的模样,栩栩如生。

 

英国人死后,不是由医院的停尸房(太平间)送去火葬场,而是交给葬礼公司安排死者在人间的最后里程。英国人的葬礼,通常都由专业葬礼公司操办,灵车和死者亲属乘坐的葬礼车辆,也都由葬礼公司提供。

 

装载着杰拉德遗体的灵车,尊照葬礼的时间,是由两匹头戴花冠的高头大马拉来的制作考究的马车,由两位身穿黑制服,胸佩红花的女士坐在上面,各自拉着一匹马的缰绳,驾驭着灵车缓缓而来,停在杰拉德的家门口,我们便看见了用透明玻璃做成的马车车厢。车厢里就是装有杰拉德遗体的漂亮棺材,棺材前是杰拉德的放大照片,棺材上放着花圈。跟在马车后面的是两辆黑色加长型林肯牌轿车,是专门用来接死者家属的。

 

当琼和子女们上车坐好后。马拖着灵车向教堂走去。所有来宾也都上了自己的车,紧跟在琼的林肯车后面,缓缓驶向教堂。一长串小轿车静静地在路上行驶,路过的其他车辆都纷纷让道,英国的普通民众,即使与你非亲非故,路上若遇到了葬礼车队,都会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死者为大。

 

到了教堂,除了灵车停在教堂门口,其余车辆都停在教堂外的草坪上。我们下车后,看见杰拉德的儿子和朋友共八人,分别半蹲在灵柩的两侧,然后由工作人员登上马车车厢,从内推出棺材的前半部分,放在最靠近的两人的肩上,这两人又与工作人员一起用力向前推上另两个人的肩上,直到棺材稳稳地落在了八个人的肩上,八个人便站了起来,迈着整齐的步伐,将棺材抬进教堂,安放在高高的灵台上。这情景,与戴安娜王妃的葬礼的程序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小些,抬棺走的路程短些罢了。

 

我们跟在琼后面步入教堂,琼在第一排椅子上就坐,来宾们顺序坐在后面的几排椅子上。每张椅子上都放有圣经,还有当天葬礼上要宣读的圣经摘录。

 

上午十点整,神父身披红袍,手执金色堂杖走上灵台旁的讲坛。此时音乐响起,大家起立。只听神父说:“请大家跟我念。”于是,神父手拿圣经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几句念完后,接下来是亲属和朋友发言。发言的人们都在回忆着叙述着杰拉德生前好玩有趣的事情,讲到他年轻时的恶作剧时,教堂里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发言完毕,灵台后面的白色墙壁开启了一扇门,杰拉德的棺材滑落进去,那扇门关上了,又成为白色的一堵墙,那堵墙就是中国的奈何桥,一跨过去,杰拉德便与我们永别了。那堵墙的后面有通往火葬场的通道,杰拉德将在那里升入天堂。葬礼便结束了。

 

我们仍跟在琼乘坐的黑色林肯后面,返回她家。在那儿,大家吃主人事先准备好的自助餐,欢声笑语不断,互留通讯地址,然后与琼拥抱告别。

 

在英国生活的二十年中,我共参加过八次英国朋友的葬礼,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堂举行,死者的年龄、经历千差万别,极不相同,但葬礼的气氛却都是相同的:没有哀悼,没有哭泣,却充满欢笑和温馨的祝福。人们把葬礼当成对死者一生的成就和错误的总结,从神父念圣经开始,到亲友们发言,说的主要是死者生前的可爱之处,说到死者的缺点和错误时,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很幽默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句责备,最后还往往加上一句:“我们高兴地看到,他再也不会犯错误了,他所有的缺点都已终止,他留给我们的全是爱。我们爱他,他也爱我们。等我们去了天堂,还会与他相聚,会与他同庆,我们终于都成为永恒的完人了。阿门!”

 

记得20055月,海瑞的大儿子戴维(David)因患忧郁症自杀而去世了。消息传来,震惊之余,立即放下手中一切,赶去曼切斯特参加他的葬礼。我和海瑞都住在戴维的亲生母亲贝蒂(Betty—海瑞的离婚妻)家里。葬礼那天早上,当载有戴维灵柩的马车来到贝蒂家门口时,我看到的情景与在杰拉德家门口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那次我是与海瑞和贝蒂一同乘坐黑色大林肯驶往教堂的,因为我是戴维的继母。

 

由于戴维死得突然,所有的人都毫无精神准备,所以都表现出惊愕和惋惜。海瑞非常爱戴维这个儿子,所以开始很沮丧。可是这种情绪只维持了短短一天,海瑞便恢复了正常,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吃得下睡得着。我问海瑞:“你怎么不悲伤呢?”海瑞说:“因为这是戴维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并且理解他的选择。他对生活有困惑,选择了死亡以解脱,从此他不再困惑了,可以安宁地在另一个世界里走向永恒,这就是他想要的,就该给他。我们悲伤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在葬礼上不哭,所有活着的人们都互相祝福,好好活着,直到有一天去与戴维相聚在天堂!多么美好!多么快乐!”

 

现在,我已经做到与英国人一样淡定地对待生与死了。我感到活得很轻松,从来不去考虑死亡。只要自己珍惜所有已经得到的,就是幸福的。死了也会很满足。

 

人世间的一切:美貌、健康、声名、权位、金钱、财富、财产权、知识产权、政治权利、恩情、爱情、友情、亲情、呵护、爱……今生注定是不能带去另一个世界的

——无论你是奥利弗(《雾都孤儿》)、克伦威尔、路易16、朱泽培-加里波第、奥古斯特-布朗基、小乔治-S-巴顿将军、“切”-格瓦拉、阿里尔-沙龙、拉特科-姆拉迪奇将军、辛迪-克劳馥、辣妹-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就应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死亡是很可怕的,但这10件事证明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死亡是更糟糕的
意大利教堂堆满棺材:死者等待5天仍未下葬
小说连载:走向都市的女人32)
风水先生告诫儿子:民间抬棺的五大禁忌,很多人深信不疑
死亡与葬礼 | 19世纪欧洲人生死观的变化
在意大利,这些新冠逝者孤独地死去,孤独地被埋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