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德兴著《人性论》(通论1):一,各取所需的人性论

第一章 对人性的认识

                    人性指什么?

一,       各取所需的人性论

 

      “性”和“人性”是中国古代引用最多又最混淆不清的词。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引用,可见,“性”和“人性”似乎是可领悟而无需定义的,问题是:“性”或“人性”到底怎么样?这从什么样的学术观点或什么样的政治需要,就会赋于什么样的“性”或“人性”。

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性”字的,恐要算《尚书·召诰》,其中有:“节性,惟日其迈。”[1] 这里,“节性”很好理解,节制人的天性,为什么要节制人的天性呢?这就是“惟日其迈”的涵义。有人解释为天天进步,大义是说“细水长流”。说这句话的学者,也许是告诫统治者要长久统治下去,就得节性,控制住自己。

《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作纵解)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2] 这里道明了君主的来历和使命,为君主专制政治张本,同时给出了君主立身行事的标准─节性。

孔子对性或人性的名言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它给后代以教育为本以及实施仁政留下很多发挥才能的空间。

孟子在他的《论人性善》中讲:“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显然,这里,孟子是将他宣扬的仁、义、礼、智引向人性,为仁、义、礼、智的成立寻找理论依据。同样,《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也是孟子为小人与君子的区分寻找藉口。

荀子虽说是儒家大师,然而他对人性的见解与孔孟绝然相反,他在《性恶》论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性恶》是荀卿的名著,也是人性论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一切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

汉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3]·它是孔子提出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的诠释。它是应帝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提出,指出了帝王专制的绝对合理性,“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深察名号》[4]

王充认为人性是禀受元气自然生成的,他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率性篇》,这里,王充是企图用自然决定论的观点,从自然本身寻求人性的成因,尽管有其机械决定论的缺陷。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则人之真性无为,正当自然。”《稽康集·难自然好学论》这是嵇康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写照。

魏晋钟会的《四本论》开辟了“才性之辩”的考论。才与性的同、异、合、离反映了魏晋乃至南北朝的人生际遇的扑朔迷离和悲欢离合。主张“才性同”者,谓:“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主张“才性异”者,说:“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主张“才性合”者,言:“才由天资”,故应“因性以练才”;主张“才性离”者,曰:“人性怀慧,非积学不成。”[5]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随着佛教由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演变,原指释迦牟尼天性之佛性发展成了众生天性之人性,成为众生成佛的通行证。

晋著名道教思想家葛洪说:“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6]“夫有欲之性,萌于受气之初。”[7] 道长者,道冠、道袍、道靴,当然是道貌、道骨、道性的了。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当然远远不止以上几种。还有性情论的、性命论的、法性自然论的、复性论的、人性一元论的、人性二元论的、性无善无恶论的、心性合一论的、天人同性论的、天赋人性论的、气质之性论的、性日生日成论的、血气心知即性论的、以太即性论的、个性中心论的、善恶同时进化论的……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谈也吧!。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13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2] 同上,第1958页。

[3] 《春秋繁露·实性》。

[4]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第77页,人民出版社。

[5] 廖其发著《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第48-55页。

[6] 《抱朴子·内篇·辩问》

[7] 《抱朴子·诰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人性观
刘瑾辉:孟子人性论具有内在矛盾
《孟子》学习笔记.尽心章句上.第十五节
学习好国学,真正了解人性,则一定不再说管理制度是反人类的
轻轻松松读《荀子》(3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