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德兴著《人性论》13:亲情欲与家庭

二,亲情欲与家庭

为什么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家庭?又为什么东方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而西方构成社会的“细胞”却是个人?这个问题问得似乎幼稚可笑。笑的人将父母与家庭等同了起来,于是,没有家庭也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又哪来的你!纵不知,人类的进步还有一个不识父母到认识父母,不知家庭是何物到组织家庭的漫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正是人性的“亲情欲”在起作用。

在动物界,虽也有子代的繁殖,却无家庭的组合,无论是胎生还是卵生,幼体能独立即各自“谋生”,连有无人那样的对父母的认识也不得而知。然而,由于人类进化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体抵御恶劣环境能力的降低,从而形成了来自动物群生本能的上代对下代的关怀之情,以及下代对上代的依赖和感恩之情。这种情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故谓“亲情”。

人类的亲情经历了,由只有母子(女)之间的血缘情,到有父母子女的直系情,再到有伯叔姨表的旁系情,最后,还发展成师生、师徒、义亲的类亲情。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人只认识母亲不知有父,尚没有父的概念。母、祖母、曾祖母与他们的子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氏族,靠血缘之情维护本氏族的利益。到原始社会的父系社会,起初同样以血缘情构建家族,创建部落、部落联盟乃至国家。到后来,随着个人生产力的提高,才组合家庭。多数家庭仅上下两代生活在一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家庭的观念也由此而生。

家庭的维系虽植根于血缘,但更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和子女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这种亲情在封闭社会,由于家庭的特殊地位,表现特别强烈和根深蒂固。父母对子女而言,他们可以说是为子女而活着。犹如赛跑,西方人参与百米赛,为个人争取荣誉;东方人参与接力赛,为集体争取荣誉。父母为子女忧而忧,为子女乐而乐。为子女操心可谓呕心沥血;为子女筹备可谓“赴汤蹈火”。一旦失去子女又悲痛欲绝,恨不得随子女而去。对于我们中国做父母的,可以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概括之。子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古代有孝子典范的传说,想必是会有的,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是父母养育教诲之恩呢!中国人最看重天伦之乐,老人能颐养天年表明了子女的一片孝心。西方家庭虽也有亲情,但重夫妻情胜于儿女情,故而老年多孤独。

东方家庭,对于人来讲,它是儿童的乐园,青少年的保护伞,中年人的精神支柱,老年人的归宿;对于国家而言,它是国家的基石,它是制度的依据,它是赋役的来源,它是圣贤的希望。国与家同构,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国与家同命运,共存亡,故合称“国家”。近放映《太平天国》,满清政府所以能平定太平军起义,就完全得力了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的湘军、淮军等家族的武装力量。

中国儒学被称为儒教,因为“教”由“孝”而来,儒学就是使人从孝,进而从忠,完全符合“教”(使…孝)的涵义。孔子治国的方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大师董仲舒的政治纲领是:“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家占了两纲,如把国看成扩大了的家,则三纲就是家庭之纲。儒学基本上在“家”上做文章,,他们的学说所以从家入手,就在于:谁人无家,或者说谁人无父母?父母爱子女,子女就必须孝父母,这乃“天经地义”。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延伸为臣子对君主的忠,此种发自亿万民众的信念,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真正铜墙铁壁。故而,孔子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以上讲的是指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家庭及其亲情欲,西方虽也有家庭和父母亲,但由于西方的家庭多数是处于开放环境,其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由此而来的感情就大不一样。西方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讲的:“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然而孩子也只有在需要父亲养育的时候,才依附于父亲。这种需要一旦停止,自然的联系也就解体。”因此,他们的家庭偏重于夫妻之间,对于子女而言,是阶段性的,无论是权利和义务均以子女成年为中止。可是,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两代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由子女出生起一直延伸到父母去世为止,实际上两代人甚至三代、四代人始终生活在同一家庭中,没有分家,尽管住处不在一起。家庭成员终身相处,人性的亲情欲就自然强烈,西方人两代人之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随子女成年而终止,即使都生活在一起,其亲情欲也多淡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之情:来自于生还是来自于养
善与恶之间,血缘与亲情之间,还有太多的难以言说
八年级思品中考复习提要(上册)1
第一课时  课题 我知我家
农村人说“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隔代就没有真亲戚了吗?
第一课:我知我家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