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可斌:回归到“人”才能从根本上融汇中西文化

提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何在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时代展现自身的价值,并与西方文化互相理解?廖可斌在新著《理学与文学论集》中,对此问给出了答案。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中国长期实行君权专制政治,并因此而在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强调个人自由的启蒙主义成为主导思想,同时实行民主政治,西方因此得到较快发展。当人们追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的历史教训时,自然要问儒家思想和君权专制政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儒家思想是否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负责,进而判断儒家思想在现代是否还有积极价值。关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基本上不具有现代性。它在历史上是起过作用,但现在已变成一种无益的甚至有害的东西;有人则认为儒家思想包含了自由主义的传统,它完全可以实现现代性转化。特别是在西方启蒙主义思想遭到质疑和挑战的今天,儒家思想可以为当代人类社会提供非常有益的思想资源,帮助人们调整身心,减轻思想的痛苦,处理好大到国际小到个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作为东方思想智慧的儒学,作为人类早期思想体系之一的儒学,就这样被人们按照西方的、当代的种种理论概念解释来解释去。

其实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等概念的划分,都是人类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的事。孔子时代的儒学,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希腊哲学等一样,都是人类告别蒙昧状态后,经过长期探索,达到第一次大自觉时产生的思想体系。雅斯贝尔斯等曾把这个时期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走出来,具有了反思功能,意识到人类是天地间一种独特的存在时,便面临着几个重大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肉体(感性)与精神(理性)的关系等。孔子儒学、希腊哲学等,作为人类第一次大觉醒的思想智慧的结晶,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解答。这种解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基本性。这些思想体系具有元问题、元思想的性质,它们关注思考和回答的都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第二,全面性。它们都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所有主要方面,后世越分越细并得到充分发展的各种学科,差不多都可以在它们之中找到源头。

第三,笼统性。因为它们毕竟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大自觉时代的产物,许多见解还处于具体而微的状态,还相当笼统含混。

第四,辩证性。在探讨上述几对范畴的相互关系时,这些思想体系一般都持平衡、辩证而不是偏激简单的态度。比如说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一般都认为人既不纯粹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因此人类既不应该完全混同于自然物,又不可能完全超越自然。

第五,理想性。与它们的基本性、辩证性等特点相关,这些思想体系描绘的人类生活图景,如理想国,如大同世界等,往往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常常说一个人的一生可视为整个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孩提时代人的理想最简单,最幼稚,但往往也最高,最难实现。待到中老年,人们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现实,就几乎再也提不出什么高远的理想。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与此非常相似。现代的人们也许可算是越来越成熟了,但也似乎越来越迷惘,只能在一些枝节的问题上纠缠,很难提出也很难相信某种高远的理想。处于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却心地澄澈,目光高远,直指人生和人类生活的本质,能提出宏伟远大的美好理想。比如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它们都意识到人必须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因此必须接受一些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此人的自由不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人又必须始终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出发点,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名义过分损害人的自由又是不合理的。个人自由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是既相依存又相矛盾的。因此个人也好,社会也好,都必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个人自由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又比如人的肉体(感性)与精神(理性)的关系,它们一般都认为精神(理性)不能完全脱离肉体(感性)而存在,人的肉体(感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肉体(感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内是合理的,应该得到满足。但人又不能仅具有肉体(感性),应该具有人的精神(理性)。人应该寻求肉体(感性)与精神(理性)之间的和谐。

第六,相通性。人类最早的几大思想体系都是在互不交流的情况下独立发展的,但由于它们探讨的是人类成为人类后必然面对的基本问题,给出的也是最基本的答案,因此它们的宗旨往往不约而同。与东西方后来各自发展形成的种种思想学说相比,它们之间具有更大的相通性,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体说来,作为人类早期思想体系之一,孔子儒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它突破了华夏民族此前重鬼神的意识,把关注的焦点转到人上。它侧重于探讨人为何物,怎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人如何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的理想生存状态是怎样的等问题。孔子也探讨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即“礼”的问题,指出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一定的自我克制,即“克己复礼”。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只是借以达到“仁”的手段。因此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而“仁”的基本含义就是“人”,就是人要像人一样地活着,就是要把别人也当人。最高的“仁”应是一种境界,即人的肉体与精神、人与人、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因此在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等人表述的人生理想中,孔子特别赞赏曾点的理想,说“吾与点也”。原因就在于子路等人表达的都属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而曾点表达的乃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孔子儒学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或者说孔子的儒学就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且是一种具有高度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主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关于再对“中华文化”的点滴浅思
感悟孔子--儒家思想(原创)
“内圣外王”的说法出自《庄子》,为何会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思想漫谈之一,企业家之仁—评论
内圣外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