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请警惕:对孩子的这些禁止,其实是种诱惑!

近来,身边感冒咳嗽的人一直没断过,大家要注意保护身体啊。

昨晚临睡前,我特别嘱咐开心,要盖好被子,不然会冻着,冻着了就会生病。小姑娘一听,来了劲,用脚把被子“蹭蹭蹭”踢到了一边,并且很有兴致地念叨:我是踢被子小能手,我是踢被子小能手……

“踢被子小能手”是某次开心踢被子之后,姥姥给赠送的“外号”。看到开心的举动,我瞬间反应过来。我的“禁止”好像一道开关,启动了她的反抗意愿。

很多孩子都会这样。通过跟大人对着干,以及看到大人“干着急”又拿自己没办法的样儿,孩子往往会感到十足的趣味,以及成就感。好玩又带劲的事儿,哪个孩子会不爱呀!

这个小细节,让我想聊一聊“禁止”这个事。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首先,禁止更多是父母为了自己安心,缓解自己的焦虑

大多数时候,父母禁止的事,其实都是并未发生,或者只偶然发生了一次的事。可是父母内心焦虑,希望通过下禁令,来获取安心,获得控制感,以此抵消内心的焦虑情绪。这也是为何,禁止分明没太多效果,但是仍然有许多父母持续在用的原因。

譬如我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小故事。因为身边感冒的人多,故而担心孩子的健康,于是没忍住多嘱咐了一句。

我还认识一位妈妈,她刚刚怀了二胎。但是她几次忧虑地问我:有二胎的话父母如何做才好?她告诉我,她很担心俩孩子以后关系会处不好。这种担心显得有些过了,于是,进一步细问得知,这位妈妈有一个姐姐。幼时她和姐姐相处得就不太好。长大了也一直都是关系淡淡的。这种早年经历,才是真正困扰这位妈妈的。

这位妈妈的担心若持续下去,那她的两个孩子将来相处的前景的确令人担忧。须知,孩子们在一起,不可能没冲突。一旦俩孩子以后有了冲突,就会进一步验证、固化妈妈的担心。

而妈妈总心怀忧戚,用负面的眼光看待俩孩子的关系,一定会无形中催眠孩子,让俩孩子之间的“坏关系”最终固化下去。相反,若这位妈妈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担忧,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一切就都好办多了。至于孩子们冲突之时到底如何处理,倒不那么重要。

因为,若妈妈总是严肃地板着脸,把孩子们的冲突看成是糟糕的、可怕的事,那么孩子们从妈妈脸上、眼中看到的就是:我俩的关系真糟糕,我们总是相处不好,我们太让妈妈操心了。相反,若妈妈以放松的、有趣的方式,看待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孩子内心映照出的关系图景就是:我们是好玩的,发生冲突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最好总是能够和好的。

从上面的例子能清楚看到,育儿先育己,到底有多重要。所以,父母们在“管教”孩子、苦口婆心劝导之时,在自认为“都是为了孩子好”、甚至给孩子下禁令之时,请一定细细想:我这么做,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的需要?

第二,禁止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我曾经分享过了一个小例子:

孩子看见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触碰,此时大人如果告诉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简单地阻拦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会再去摸。

此时,父母的“禁令”就像一束高亮的手电筒,把高光打在了禁止的对象上,瞬间点燃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对孩子来说,父母说“行”或“不行”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意思。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行动、表情,而非言语。

这个时候合适的做法是,首先,父母做判断:仙人掌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然后,父母认真严肃地告诉孩子:疼,会扎手!这样的表情和语句,就能起到对孩子的提前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让孩子去摸一下。结果当然是孩子给扎哭了。此时孩子已经体验到了应得的“惩罚”,父母切不可幸灾乐祸,而是要及时给以安慰。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过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给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时候,孩子仍然能够能量饱满,充满勇气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会懂得权衡和判断:这个东西的确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这种做法,也就是我讲过的“保护性撞墙”。

第三,禁止很容易激发反作用力

一个2岁多的孩子,他兴奋起来很可能会手舞足蹈。甚至小手会把玩具、各种他面前的小物什都天女散花一样扔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若父母在边上大呼小叫:“哎呀你这个熊孩子”,孩子一定会更加兴奋。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禁止尤其容易发生神奇的效果。相信家有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一定深有体会。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叛逆孩子,如何面对妈妈的禁止,变本加厉“对着干”的一个个小故事。

孩子们为何这样做?因为禁令来自父母。父母就是权威,是力量的代表。若能够挑战禁令,也就意味着自己具备战胜权威的力量。这对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心理体验。于是,父母的禁止,更像是一个诱惑,诱导着孩子去突破禁止和限制,去向父母宣战。

所以,与其通过禁止去管教孩子,不如放下“禁止”,有技巧地陪伴这些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孩子们,去感受他们自我的力量,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比如,孩子往嘴巴里送某个玩具,不要禁止,守在孩子身边留心安全是不错的选择,而最好的是,多备些不同材质的玩具,跟孩子一起用嘴巴探索这些玩具,边探索边告知,这是“冷的、硬的、软的、木头的、金属的……”

比如,孩子从床上往下扔东西,不要批评,在床上接住扔的东西是不错的选择,而最好的是,在床上和孩子一起扔,然后从床下一起再往床上扔。

再比如,孩子闹着要玩电子游戏,不要一味拒绝甚至明令禁止,跟孩子约定时间就是很好的应对办法,而最好的是,带孩子一起,寻找优秀的游戏,有意思的APP,甚至陪孩子一起利用电子产品做一些小作品,譬如带孩子一起制作PPT,小动画、小电影,甚至儿童编程等等。

上述这些行为,都没有对孩子说“NO”,相反,却都用行为向孩子说了“YES”。用一个词描述上述行为,那就是“高质量陪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技能 大提升 走好人生每一步
做一个够好父母的需要清单
4大暗示教育 养出懂事娃
爸爸为什么和妈妈一起睡
宝宝睡前动作透露他是否缺乏安全感,你是合格家长么?
你让我想起这世上所有的温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