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集解]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

邢疏: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言若有人事君尽其臣礼,谓“将顺其美”及“善则称君”之类,而无礼之人反以为谄佞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当于尔时皆谄佞阿党,若见有能尽礼竭忠于君者,因而翻谓谄,故孔子明言以疾当时也。

[朱子集注]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论语训》:“事君以尽礼为事,今人但以礼为其谄,是以礼为谄也。”

 愚以为:尽礼而人以为谄者,盖以“君”言之,若无其君,又何来尽礼。时陪臣执政,礼已废,事君以礼,人反以为谄,盖无君矣。以为夫子自道或以戒人,二说皆有其理。

当然这中间还有另一段衷曲,在孔子的概念中,从伦际角度定义人,存在着上下的不对等权利与义务关系,处于伦际优势位者拥有更多的权利而劣势者则当担负单边的义务,而“礼”的规范往往具有这种权位主义色彩,因此在上下之间、君臣之间,尽礼与谄媚往往是差不多的表现,所以说事君曰“以忠”,乃是强调其间的心理内涵,说君使臣曰“以礼”,乃是强调分寸。如是而已。

为孔子辩者,往往强调孔子对于上下、君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持对等强调的态度。实际上,在孔子的定义中,君上者/伦际优势者处于命名者的地位,而臣下/伦际弱势者处于被命名者的地位,因此虽然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双向的伦际关系,所谓父慈子孝、君尊臣忠;但是孔子也深刻地注意到政治现实当中“唯其言而莫予违”(13-15)的君上者/伦际优势者的强势地位,并且认为这一现实就是不可否定和改变的政治现实,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以“礼”来规范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君臣、上下的区隔基础上,以伦际情景当中的“义”和相应的“礼”来规范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反观华夏史籍,见诸记者者,在君臣上下的关系中,君上者占据着支配者的地位、掌控者充分的资源,甚至站在对臣下进行价值判断的高度,因此所谓“倡优蓄之”是也,谄媚之情又何能脱离这一规范,在谄媚才能从强势者那里分得更多的规则当中,谄媚就是必然的产物了。而对于君上之“唯其言而莫予违”的绝对控制和支配状况,在讨论的语境中,总是求诸于德行和伦际,因而不可能对君上与臣下关系,进行对等的权利与义务思考(特别是君国理念中,“天命圣王”的绝对性和神圣性问题,王莽临死前的表演就很具有戏剧性,见下章讨论)。

而对“倡优蓄之”理解最为深刻的无疑当数五代南汉之国君刘鋹了,劉鋹当了皇帝后,政事皆委諸宦官龔澄樞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宮女亦任命為參政官員,其餘官員只是聊備一格而已。劉鋹認為群臣有了家室,會為了顧及子孫而不肯盡忠,因此只信任宦官,臣屬必須自宮才會被進用,以致於一度宦官高達二萬人之多。据《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后周纪五》记载:“南汉中宗殂,长子卫王继兴即帝位,更名鋹,改元大宝。鋹年十六,国事皆决于宦官玉清宫使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台省官备位而已。”“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谓士人为门外人,不得预事,卒以此亡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是君臣之道
论语: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3-19)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19)
【第59期】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19章》孔子答鲁定公之问的侧重点在哪里?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在自己身上下功夫(3—19,讲于2021年6月5日)
《八佾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