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事地理 | 可甜可咸,端午粽?

端午节从何而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端,“端正也,始也”。午,五月建午,故曰端午;也有说“午”和“五”通用,亦曰五日。

端午的别名诸多(近30个),除了常见的端午(五)节、端阳(阳者,火德,离明之时,五之中数正相值也)节外,还有重五(二五重合,类似重阳节的“重九”)、五月节(一说芒种)、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地腊日(五帝校定生人官爵)等。

端午节的来历,南北各地,众说纷纭。如(北方)纪念介子推说:晋文公哀子推之死,令人五月五日(一说子推三月三日焚死,为寒食节),不得举发火。介子推(五月)五日作《龙蛇歌》。故“太原旧俗莫敢烟爨(烧火煮饭)。” 

(南方)纪念伍子胥说:春秋末期,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令大夫伍子胥自杀。子胥乃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皮囊),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午日以粽奉之。

(南方)纪念曹娥说:汉孝女曹娥,会稽上虞人,父盱,善舞乐神,建安二年五月五日,泝(同“溯”,逆流而上)涛迎伍君(即伍子胥),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十天)有七日,遂投江以死。经五日,负父尸出,县长度尚为之改葬立碑。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一说,并使得屈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以节日来纪念的历史人物。为何屈原的名望最高,人们一如往昔追思二千多年前的一个诗人(失败政治家),原来是其身上凝结了中国人对家国情怀最深沉的寄托,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来,在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曰:'君常见祭,甚善。但所遗苦蛟龙(有说法称“扬子鳄”)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后世角黍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始此。”

端午节的来历

根据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长江流域以龙(蛇)为图腾的越民族。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他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表示其“龙子”的身份。另一说,端午节是北方周人用“角黍”祭祀之俗,和南方越人祭龙活动的传承相互交融的产物,即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结合的产物。

因此,端午节起初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早在屈原跳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端午与屈原的缘分始于东汉,《艺文类聚》援引东汉《风俗通》称: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从战国开始,北方民间就有(农历)五月为恶月,初五为“恶日”之说,认为“端午至,五毒(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醒”。实际上,壁虎多为无毒生物,且五毒大多与人类也不会发生“冲突”,只是进入五月后,天气变热,蚊虫滋生,外加酷暑难耐(一般端午过后,即为夏至),易出现大规模传染的瘟疫。

为了避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插(挂)蒲(菖蒲,剑形,意为可“斩千邪”)艾(“艾旗”,可以“招百福”。味重,亦有驱虫之用)、佩香囊(中药香囊,多含有藿香、白芷、艾叶、八角、茴香等,具芳香辟邪、驱散蚊蝇、预防感冒之用)、兰汤沐浴、彩丝系臂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害虫(邪祟)伤人。

最初以及后来的端午节都不过是禳毒驱疫、祈求平安(顺遂)的节日,所以,古人创造、沿袭诸多习俗,并不见“愁眉苦脸”,反而乐观过日子。那么,今日的我们,大不必在端午节固守“安康”,也可以互祝“快乐”。

注意,由于端午节源自农历(传统习俗及农事常用历法,又称“夏历”或“阴历”),因此它与现行的公历(工作学习常用历法,又称“阳历”)的日期并不固定。端午节,一般在公历5月底至6月底之间(最早在5月27、28日,最晚在6月26、27日),平均为6月13日前后

粽子从何而来

“午日以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其中,菰(音同孤)叶就是“茭白叶”,黏米,多指黍(黄小米。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早在春秋时代,古人用菰叶包上黍,制作成牛角形状,作为祭祀时的祭品。牛(角)在古代有祭祀的象征意义,如牛、羊、豕(猪)三牲齐全称为“太牢”,如果没有牛(而有羊、豕),作为牺牲,则称为“少牢”。

南方的粽子,则称之为筒糉(音同粽),就是将大米(水稻)放入竹筒中烹熟而成,如古文记载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所以在南方稻作区,人们将贮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祀的是水神——蛟龙——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

因此,粽即“角黍”同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以浙南为例,使用箬(竹)叶包粽子,即选取表面光洁柔韧的竹叶。在包粽子前,以山栀汁浸泡糯米(抑或有草木灰染色),再用棕榈叶包成四角,煮熟即可。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中国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但这不过是一个笼统且相对的说法,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没必要过分当真,理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勿乱开“地图炮”)。

南方人爱吃甜食。一是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物产丰盛,无需大规模腌制菜蔬(注意南方腌制多为肉制品为主,但是制作过冬蔬菜较少)。二是南方(亚热带、热带)盛产甘蔗,即蔗糖(古代产糖主要依赖甘蔗,此外还有饴糖、蜜糖等,但饴糖多为粮食制作,产量有限且价位不菲,而蜜糖则整体价高且有时间性)。四是中国历代施行“食盐专营”政策,导致食盐“难得”且较为昂贵,南方地区糖料丰富只得因地制宜,发掘蔗糖的价值。

北方人爱吃咸食。一是糖料主产南方,加上交通运输不便,南方的蔗糖难以覆盖北方(多为达官显贵之家所有)。二是北方干燥(少雨),人们出汗量大,更加需要补充更多盐分。三是北方冬季寒冷,冬季缺少过冬蔬菜(以东北地区为例,人们在冬季来临前会囤积酸菜等物)。四是受游牧民族影响较深,日常肉食较多(食盐重口,可以体现肉类鲜美)

东部地区喜辣,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川菜“重辣”,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冬季日照指数较低、潮湿度较高且具有一定海拔高度(温度低),除了四川外,重庆、湖南、江西等地亦是如此(同纬度的江浙地区,则因日照指数相对较高,不喜食辣味,除浙江衢州外)。

西部地区嗜酸,当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水土多含碱,即所谓的“水土硬”),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醋的酸性,可以中和碱性,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此外,酸利于维生素的稳定(即放醋而保存营养),还有去腥、增鲜、开胃、降暑、减腻,帮助消化的功能。

粽子的甜咸之战

现代作家汪曾祺曾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但是,中国的食粽版图,大致呈现“南咸北甜”对立局势,如北方人坚定地支持蜜枣、豆沙等甜粽,南方则偏爱蛋黄肉粽等咸粽(此外,还有“白粽”,即无馅料,多蘸糖吃,系“粽”的祖宗)。

中国北方,气候干热,旱地多出产(粮食作物)小麦,故居民以面食为主,粽子等糯米食物多作为饭后甜点来食用;南方气候暖湿,水田适宜水稻生长,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所以粽子很大程度会当正餐食用。如果是做“饭后点心”,吃点甜食,咸甜中和,有利身心健康;但是如果作为主食,且有侧重甜的馅料,就会让人觉得太腻(亦不健康),而让人不爱多吃。

此外,枣树是落叶小乔木,属于喜温果树,耐旱、耐涝,喜光性强,中国南北皆有。但是一般北方所产果实较佳,因为北方日照充足、天气干燥,适宜枣树生长。因此,北方端午粽,多以枣为馅料。红豆,又称赤豆,是我国南北地区常见的缠绕或直立草本植物,它的种子一般供食用(煮粥、制豆沙或做馅料)。常见的豆沙粽或赤豆粽多为甜粽。

如果要用咸鸭蛋(黄)做馅料,先要有鸭子(产卵)。鸭子喜水,而南方河湖密布,咸鸭蛋的产量高,故咸粽多有咸鸭蛋(黄)馅料,且为主流。此外,南方咸粽多有腌肉或火腿为伴,这一点也许跟南方经济发达,但(历史上)肉食较少有关——南方(潮湿多雨)地区,菜肉质保鲜效果差,故而腌(熏)制成火腿,减少水分(减少细菌滋生),其中熏制火腿表面附着大量碳颗粒,可让细菌无法侵袭,以此延长保质期。

附录——“端午插艾蒿菖蒲”小故事

传说,在长毛反(太平天国起义。一说泛指其他战乱)的时年,由于战乱不断,导致了大波大波的逃难潮。在这庞大的“队伍中”,有三个人引起了“长毛”们的注意。

“这位妇人,你为何将年长的背在身上,年幼的却用手拖着走。难得他不是你亲生的?”

“禀告官爷,这个小的正是奴婢的亲生儿子。”

“那你怎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

“大人不知,我背上的是小叔子,只因婆婆年老,不能再生育了;但是我还年轻,小孩夭折还能再有。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出意外,也不能断了公婆的根。”

这几句对话,让常年“饮血”的长毛起了恻隐之心,转头对下属说,“副官,给他们发些干粮细软,打发他们回乡”,“本帅钦佩你的伦理孝心。你们尽可以安心待在家里,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叶菖蒲,我们的义兵就不会去骚扰。”

妇人回家后,就跟乡邻说了“制作免死金牌的方法”,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乡里的门口都插上了艾叶菖蒲,最后保佑了一方水土避免生灵涂炭。

据中国民俗推测,端午节插艾叶菖蒲起码存在了千百年,基本上不可能晚清才流觞。不过,传说终归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战乱插艾叶菖蒲免遭连累,也许史上是有真实存在的,但到如今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口传心授,事件本来面目开始模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不光与粽子有关
去古诗文中过端午|我们的节日
先有的端午节还是先有的屈原 历史记载其实早已暗示
端午节食粽之典故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PPT(1)优质教育课件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