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汕头?

在中国,或许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汕头这样充满“矛盾”。
她是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也是最失落的特区;她是最盛产富商的地方,也被调侃为“经济特困区”;她是一座三线小城,却要举办洲际运动会。她是许多人打卡的“美食孤岛”,却也是很多人回不去的故乡。
 “为什么汕头是经济特区却没发展起来?”,“为什么潮汕商人富甲天下,汕头却没发展起来?”“为什么潮汕人明明可以在珠三角闯出一片天地,家乡却发展不起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网上引发的讨论从未停止,众说纷纭。
在外地人的印象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本应发展起来,却没抓住大好的政策和机会,不应该。上一辈的汕头人,经历过汕头的繁华,也看过改革的风云起伏,千言万语都就着一杯工夫茶下肚,气定神闲。最纠结也最清醒的,恐怕只有汕头的后生仔们,对家乡爱也好,恨也罢,都只能咬着牙离开,去更大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繁华不再,传统依旧,回不去的汕头,往何处去? 

汕头,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问题。走出去,自古是汕头人生存的第一法则。向海而生,跨越重洋的拼搏精神,在汕头人的基因里生了根。
自宋迄至明清时期,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一批又一批汕头人驾着船,远渡重洋,经商谋生,走向了世界。清代中叶,汕头开埠之前,澄海的樟林港,被誉为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据考查,从乾隆至咸丰期间,单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到暹逻泰国的人,就达到150万。

19世纪中期,汕头已经是一个闻名的对外贸易商港。恩格斯曾在其著作《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指出,汕头是《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当时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60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开埠,成为了近代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随着外国资本的渗入,汕头逐步成为南粤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之一,曾造就了“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盛况。 

在历史风云变幻、形势紧张的局面下,汕头港的地位得以凸显。改革开放后,汕头也因其积累的商贸传统,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但是,此时的汕头少有实业支撑,再加上自身发展受限,又回到了“国角省尾”的边缘位置,相较于珠三角几个城市的腾飞,汕头日渐落寞。
与汕头本土经济的黯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走出去的汕头人却在商界大放异彩。曾经的大陆首富黄光裕、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中国生物制药”创始人谢炳、香港丽新集团创办人林百欣,都来自汕头。 

20世纪初,潮汕人便被泰国国王誉为"东方犹太人"。“没有哪个汕头人,没有一颗当老板的心。” 他们敢拼敢干、精明灵活、颇有经商头脑。他们逐潮水而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从驾驭海潮,到搅动商业风云,从白手起家,到高居富豪榜首,汕头人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代传奇。以汕头人为代表的潮汕人,到今天,仍被认为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有活力、最会赚钱的商人。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潮汕”,是对汕头作为著名侨乡、也作为潮商大本营的一个形象说法。据不完全统计,汕头市有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约有6000万海外侨胞,潮汕籍侨胞约1500万),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不断走出去的汕头人,也是最恋家的人。一艘红头船,在航行的几百年里载着汕头人化不开的乡愁。一张小小的侨批,是汇票也是家书,寄托着出海打拼的汕头人最深的眷念。
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心都系着家的方向。“他们回到汕头,看到小公园的八角亭,眼泪都会哗哗地流,那是他们下海出发的地方。”不管离乡多久,落叶归根的心,始终不移。有“潮汕小故宫”之称的陈慈黉故居,建造历时近半个世纪,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是那个时代汕头华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浓厚的宗亲观念的实证。 

乡情、血缘、宗亲,既是汕头人之间维系的纽带,也是他们拼搏的动力。家乡的发展,更是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汕头,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不只是时势的选择,也和一位归乡的游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1979年初,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回到阔别27年的故乡,看到萧条落败的汕头城区,百感交集。他问香港的老朋友、海外华侨提问:“有没有最快地发展经济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办“经济开发区”的办法,因为,“台湾、香港,还有国外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干的。” 
1989年秋,吴南生在汕头南澳岛
3月3日,吴南生在广东省委常委会上提议说:“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我提议广东先走一步。我提议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用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到这块地方来……汕头地处粤东,偏于一隅,万一办不成,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太大。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这便是后来中央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的由头。“提着脑袋办特区”的吴南生,由此成为了“特区之父”,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迈出了第一步。

90年代的汕头街头
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改革开放以来,散布全球各地的潮汕籍华侨华人,一直为汕头发展注入源源动力。特区建立以来,华侨华人在汕头的投资项目达5600多个,外商投资总项目90%以上是华侨投资的。
“潮汕没有一所大学就无法快出人才呀!”出于对家乡“重商轻文”观念的担忧,李嘉诚亲力亲为创办汕头大学,将最好的资源往汕头大学输送。从1980年至今,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头大学的捐资已累计逾100亿港元。
李嘉诚,曾在《什么是教育的承诺》中写道:“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汕头大学如此命名,其实为什么不可以呢?汕头大学名字好像太地区性,然而观念的框框是否比其内涵重要呢?……难关不在地域性而更在人的心中。”文章的结尾,他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教育的承诺。” 

李嘉诚在汕大毕业典礼上演讲
 “走出去”,凭借着敢拼敢干的勇气。功成之后回来,是为着舍不掉的浓厚乡情。但是,汕头仍然是很多后生仔想回去,但回不去的地方。近十年来,汕头一直是人口净流出地。2020年,汕头市净流出 25.36万人。2020年汕头大学毕业生,留在潮汕地区就业的仅占 19.18%,而珠三角地区占到63.38%。
有人说:离开汕头的只有两种人,没钱的和有梦想的。前者,属于上个世纪勇闯世界的父辈们。而后者,更多属于新一代的年轻人,除了钱,他们更想拥抱理想,需要更广阔的舞台。“走出去”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演。虽然,创造了许多精彩传奇,但也包含着许多辛酸。 


“为何只有离开了本土的潮汕人,似乎才能创造奇迹?”这片土地,何以承载乡愁,何以安放梦想?
关于“为什么汕头是经济特区,却没发展起来”的问题,网上有太多对汕头的评判和“恨铁不成钢” ,在众多的讨论中,有这样一则比较中肯的回答。“汕头陨落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晰,城市定位不明确,使其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
与广东其他两个特区相比,汕头所处的位置趋于边缘,定位本就没那么高。“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这个包袱汕头背得太重,不如正视自己作为“三线城市”的实力,审时度势、对症下药、谋划发展。找准定位的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全国性交通枢纽,再次出发。
这个大家眼中的“浪子”,其实早已“回头”,默默努力着,做出了傲人的成绩。汕头用10年时间,围海造陆20平方公里,建起一座东海岸新城,成为汕头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划入直管区,开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征程。 


汕头用5年时间,直到2020年建成了汕头海湾隧道(中国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连接汕头中心城区,打造沿海经济带增长极。建成南澳大桥,为南澳旅游业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汕头,是我国大陆境内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虽在陆路运输上看上去颇有不便,但是在海上运输的便捷性让人惊讶。汕头近二十年,致力汕头港口规模扩大的建设,建成广澳港区,助力汕头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至2019年,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汕头港,被纳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建设15个港口之一,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 

电影总是快人一步,汕头的美,已经被两部电影所截取。陈伟霆主演的电影《暴风》,以小公园开埠区、汕头部分骑楼建筑为主要取景地,以城为景,以景为城。韩寒导演的电影《四海》,取景于南澳岛的美丽风光。汕头,还是陈晓卿称为美食孤岛的地方,也是游客需要带健胃消食片的地方。

或许是得益于两部电影开机的宣传,去年五一汕头成为“黄金周增速最快的目的地城市”之一,共接待游客243.23万人次,旅游收入13.74亿元。游客慕名而来的理由,何尝不是汕头胶己人,不愿离开的理由。
从百年商埠到经济特区,今天,汕头的红头船仍然向着茫茫大海,等一个时机,扬帆起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2年前,这位潮汕人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
粤东沉浮录:潮汕人的没落与复兴
一个人,一座城是怎么衰落的
汕头特区经济从辉煌到沉沦 商界大佬频出未能惠及家乡
广东美女最多的城市,曾是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号称华侨之乡
恩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