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炳臣:我的红薯情结
写在前面:我与相伴47年的老伴李如影,近在唠嗑中唠起了“红薯”这个话题,以唠生情,以情生爱,有感而发整理出了这篇短文,意在为子孙后代,留下有温度的文字纪念;让读者了解我们那代人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增加对在中国大地传种四百多年(据考证1595年由菲律宾传入我国)红薯的认知。作者:王炳臣
如今,我与老伴双双到了古稀之年,尽管居住在现代化繁华的大都市里,却仍然每周还吃二至三顿红薯。看来,我们打小在安徽皖北阜阳老家所养成的爱吃红薯的生活习惯,这辈子是改不了了。
所不同是,小时候吃红薯,是求生存保活命。现在吃红薯,是求健康保长寿。因为红薯含有蛋白质、果胶、纤维素、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具有通便排毒,辅助降压、保护心血管、美容美颜的功效。
记得妈妈曾跟我说,我出生时没有奶,是用红薯面粉,煮熟的面糊涂投食喂养长大的。
小时候,我一直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的。每年只有到了采挖红薯的季节,才能吃饱一段时间的肚子。遇上饥荒的年代,别说吃红薯了,若有新鲜或晒干的红薯叶子吃,也觉得心满意足了。
红薯是我的救命食物。1960年饥荒年代,若没有大姐每月从很远的挖河工地上,带来几个红薯面粉做的锅巴;没有好心的堂嫂,在生产队食堂做食,每次多给我打一点红薯稀饭,我可能那个时候就饿死了。
那时,每年到了三、四月份“三黄四不接”的季节,我与同龄的几个玩伴们肚子叽哩哇啦饿急了,会悄悄的跑进生产队的地里,偷摘几把红薯叶子生吃充饥。
红薯的收获季节(网络)
有时,我们见四下无人,也会偷挖还没有长成的小红薯生吃或烤熟吃,也津津有味。现在细细回想起来,倒觉得十分幼稚可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薯是我们皖北农村唯一的主食。早上吃红薯稀饭和红薯面做的锅巴;中午吃我妈妈用一半红薯面粉,一半黄豆面粉,手擀的杂面条。
我妈妈在制作时,往锅里放入少许晒干的芝麻叶,那清香稍带点淡淡苦味的感觉,现如今回味起来,还馋得我直淌口水。
尤其是剩下的杂面条,用油爆葱花反复翻炒以后,味道美极了,特别好吃。我妈妈常说:“面条炒三遍,拿肉都不换”。
晚上,仍吃红薯稀饭。一天三顿吃红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年如此。
当兵前,我最爱吃妈妈用红薯粉做的粉条粉皮,以及用红薯做的油炸年糕。
做法是把红薯煮熟后,去掉皮用手揉碎,稍掺入少量的面粉,做成酒杯大小形状的年糕,里面放点亮晶晶的白糖,再在两面沾上如满天星星一样的黑芝麻。
红薯炸糕(网络)
然后,放入滚烫沸腾着金黄色的热油锅里翻炸,捞出锅的年糕,外酥里嫩,甜而不腻,色、香、味俱全,我爱不释口。
当兵后,我仍旧一直念念不忘吃红薯。当战士那会,星期天有战友请假上街,我都会偷偷的用口对耳朵嘱托他们,有可能的话,捎带买一个烤红薯回来尝尝,过过瘾。
当干部后,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凡有机会,都会想方设法弄点红薯吃。对于我的这一特别偏爱,我身边的每一个公勤人员,他们每次外出办事,总是想着法子给我捎些烤红薯回来。就连我生病住院,他们都拿着烤红薯作为最珍贵礼品来看望慰问我。
红薯有很多品种(网络)
红薯是我们家乡主要农作物。从质量品种看,有白心红薯、紫心红薯、红心红薯,统称红薯;从栽种季节看,有春红薯、夏红薯。顾名思义,春天栽种的红薯叫春红薯,割完麦子栽种的红薯叫夏红薯。
春红薯与夏红薯的区别在于,春红薯是由母红薯育出来的苗栽种的。夏红薯是由春红薯长出来的长条状的秧子,用剪刀一截一截剪下来的苗栽种的。
春红薯生长时间长,含淀粉量高,长出的红薯个头大,圆形状的居多,光滑好看,最大的能长到四、五斤重,亩产可达四千多斤。春红薯只能晒红薯干,不能放入地窖里存储保鲜。
夏红薯生长时间稍短,含淀粉量较低,长出的红薯个头小,长椭圆形的居多,亩产量也比春红薯稍低。夏红薯,既能晒红薯干,又能放入地窖里存储保鲜至第二年四、五月份。
放入地窖里的夏红薯,一个月左右开始表皮浮现水渍,这时,整个地窖里的红薯同雨淋过似的,一个个都湿漉漉的。乡亲们称之为红薯“出汗”了。出过“汗”的红薯,煮熟后软乎乎地,特别香甜可口。现在街面上卖的烤红薯,大多是用出过“汗”的夏红薯做成的。
种植春、夏红薯有明确的节气要求。春红薯谷雨后栽种,因谷雨前栽种下的红薯苗易遭霜打,不易存活。采挖春红薯,都是选择在每年中秋节以后,因中秋节前十天,是春红薯快速生长的定型期,中秋节过后它们便不再生长了。
夏红薯通常在芒种以后,即在麦茬地里栽种,在立冬前釆挖完。因立冬后,夏红薯在地里易长黑斑,放入地窖存储易腐烂变质。
红薯从栽种前的准备,到栽种、培育、出土,是一个繁琐复杂的劳动过程。每年冬天,我们生产队都精心组织社员,进行翻地、积肥、育苗,做好栽种前的准备工作。
翻地,就是把拟种栽春红薯的土地,采取牛驴拉犁或人拉犁的方式,把土地深深的犁上一遍,翻上来的大形状土块,保持原状,待经过冬冻后自然松散。家乡的老人说,冻过的土质,有助于红薯生长。
积肥,就是把全村人的粪便、牛马驴及家禽的粪便,与从深水塘打捞上来的黑色泥浆,混在一起绞拌后,放入事先挖好的沼气池里发酵。一个月后,我们先把沼气池肥料挖出来晾晒至七分干,用铁锹、铁镐敲成颗粒状。再用长方形的铁筛子过滤,形成绿豆大小的颗粒,堆积起来用塑料膜覆盖好备用。
育苗,我们生产队修建了几个长20米、宽6米的育苗池,底层用黑泥土垫实,上面20公分,用晒干敲碎的牛粪整平。把红薯在平整的牛粪上摆放整齐,上面再撒一层牛粪,洒上水,用塑料膜覆盖。晴天揭开塑料膜,晒太阳,雨天用塑料膜盖上。一般四至五天,红薯即可发芽长出新苗来。
后来,为了高产增收,我们县里还推广了红薯“下蛋”技术,就是把母红薯直接埋入土里,一周后,从发出的多棵苗中,仅保留一棵粗壮的好苗,其余全都剪掉。这样,长在母红薯下面的红薯,个头大颜色好看,不开裂子。
栽红薯秧苗(网络)
栽种红薯时,我们全村二百多名男女劳力,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茫茫田野里,干得热火朝天,来来回回川流不息。
我们的生产队长,以“强弱搭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按照扒窝子、施肥料、挑塘水、浇窝子、插秧苗、培土压实等六个程序,将社员分成若干个劳动小组,在连片的地里一次性摆开,以流水作业,分工负责的形式实施,呈现出的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劳动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当年,我爱人在村里,可是闻名遐迩的铁姑娘队队长,虽然看上去她身材不怎么高,也不怎么胖,但是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重体力活。每次栽种红薯,她都把一岁多的小儿子,放在地头长方形的座板车上,由三岁的大儿子看管。她选择与男劳力一样挑水,拣最重的活干,只是为了每天比别人多争一分半工分。
我与老伴从小认识,但直到我俩结婚后孩子近一岁时,才有了第一张合影(1981年)。图像虽然模糊,但铭刻心灵!
培育红薯成长,看似是轻松的活儿,其实也是很苦很累的,有时会超出人的承受能力。
栽种的红薯成活后,应及时进行松土、拔草。待红薯秧苗长长以后,每次下过雨,都要翻一次红薯秧子,以防止其贴在地上的生根,扎入土里吸收养分,影响红薯成长。
为让红薯秧发出的毛细根晒死,这种活,多选择中午最热的时间段进行。炎热的夏天,晒得我们人人汗流浃背,双眼被咸苦的汗水蜇的睁不开,再加上嗡嗡响的蚊虫叮咬,让人难以忍受。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要把长出地面很高、纵横交织在一起的红薯秧子,翻动起来,扯开理顺,往往要使出浑身的力气才能完成。我从六、七岁就跟妈妈学着翻红薯秧子,一直到当兵,断断续续没停过。所以,印象尤其深刻。
到了收获、分配、运输红薯时,我们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忙碌得废寝忘食,不可开交。却是大家最为开心的日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
收获红薯(网络)
红薯出土,喜获丰收,有时生产队的牛不够用,就由人直接用钉耙扒红薯。多数是生产队采取牛拉铁犁,把一埂一埂的红薯翻出来,社员们再把翻上来的红薯,一个一个捡到筐里,集中堆放在地里,一天下来,堆积的红薯像一座座“红塔山”,蔚为壮观!
我们生产队干部用大筐,把堆积如山的红薯分给各家各户,每天要分到晚上9点多钟才收工。各户社员为把分到手的红薯运回家,往往是男女老少齐动手,车拉、肩挑、手提,热闹非凡。
我们家没有一个壮男劳力,妈妈只好带着我们姐弟四个,每次都到凌晨一点多钟,用尽所有招数,才把上千斤红薯一一搬运到家。
然后,我妈妈先捡一些小一点、破了皮的红薯洗干净,让姐姐放锅里煮,作为晚餐。同时,带我们三个孩子,把一个个红薯沥干净,把断裂的、破皮的挑选出来放在一起,用于晒红薯干。其余完好的放入地窖存储保鲜。
虽然,我们家每年能够分到几千斤红薯,那可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像挖地窖的地方,土质松软,底下渗水,上面封土层没压实,以及揭开的窖门,没有及时封盖好等,都会导致窖里的红薯腐烂变质,有可能全家人一年没得吃,饿肚子。
在收获后的地里晒红薯干(网络)
还有就是晒红薯干,如果天气选择不好,遇上连续下雨,捡起来没晒干或撒在地里的红薯干,也会很快全部烂掉。变黑腐烂的红薯和红薯干,只能甩进沼泽池里作为肥料,或晒干后当柴火烧。
1957年冬天,父亲仙逝的第二年,在皖西金寨长大的妈妈,因没一点保存红薯的经验,而导致分到手的几千斤红薯全部烂掉。无奈,哭干眼泪的妈妈,只有靠乞讨,带我们熬过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后来,我妈妈吸取教训,用心向邻居们讨教学习红薯保存的方法和技巧。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伤心事。
那时,我们皖北农民年年面朝黄土,背向烈日,辛辛苦苦种的红薯,拿到街市去卖,红薯每斤仅一分五,红薯干每斤也只有五分五,十分便宜。
我12岁那年,就跟着村里几个大人,早上四点半钟起床去卖红薯,出发时妈妈往我袋里塞了一个煮鸡蛋。我用口袋装上20斤红薯,背着步行十八华里到阜阳西关小鱼口,只卖了三角钱,直到傍晚天黑才回到家里。
我与老伴小时候,吃那么多苦,至今没有明显的老年疾病,除基因、自身素质外,应该与一直爱吃红薯有关。
2019年清明节,我重返家乡,亲眼目睹了时代变迁,昔日的红薯之乡,早已经发展变化成了富裕美丽和谐的玉米之乡,沿途热情好客、懂得感恩的淮河儿女,发自内心的感谢党!感谢新时代!
此情此景,使我深深地感悟到:一个人拼命努力,仅能改变个人或家人的命运而已,只有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时代变迁,才能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我(右)与夫人和两个孙女合影
少年离家,到如今古稀之年,在诸多悠悠的思乡情结中,也饱含着一份对红薯的浓浓的难舍之情。
编后:深受感动!作者的艰辛经历,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有关红薯栽培的丰富知识,在任何专业书籍中都难以查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坚信:无论您是将红薯当作长寿食品的人,还是爱好红薯栽培的人,亦或是对那段艰辛历史了解不多的人,都会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推荐给亲友阅读。 王炳臣作品回顾
聊聊喝酒的往事
对党说说心里话
作 者 简 介
王炳臣,退休大校。1970年12月入伍,历任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参谋、参谋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预备役师长兼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薯| 王桂田
「作家新干线·散文」席腾华|红薯的记忆
冬季红薯难保存?奶奶教我“土办法”,越放越甜还不烂
栽薯秧
微波炉烤红薯一定要注意这几个禁忌,不然会对身体不好,影响健康
妈妈做的红薯“新吃法”, 比烤红薯还好吃, 怎么吃都吃不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