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炳臣:对一篇“红薯”引热议的感言
《我的红薯情结》(下简称“红薯”)在【乾坤读书与分享】发表后,引起热议,多个平台转载,上了百度热搜。阅读人数、留言人数、撰写感言的人数之多,均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对此无比感慨,也引起我的深思。
我觉得,此文引起热议似有以下四点原因: 1.浓浓乡愁发心声
疫情期间,我与相伴47年的老伴李如影,唠嗑中唠起了“红薯”话题,以唠生情,以情生爱,有感而发整理出了《我的红薯情结》一文,意在作为家史的一部分,为子孙后代留下有温度的文字纪念。
同时,让读者了解我们这代人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增加对在中国大地传种四百多年(据考证1595年由菲律宾传入我国)红薯的认知。
此文,能从童年时代救命的主食,写到当下餐桌上的珍品菜肴;从沁人肺腑的芳香,写到栽种过程的艰辛;从纯朴的红薯情结,写到拳拳感恩之心。是没有读过书的老伴,那个年代劳动场景,以及生活环境的真实记录,未掺半点水分。
我老伴1951年7月16日出生,五、六岁跟着大人栽种红薯,给红薯松土拔草,翻红薯秧子,采挖红薯,直到1985年带俩个儿子随军,才离开让她终生难忘的生她养她的那块热土。
从这个角度看,“红薯”一文原作者是老伴儿,我只是本文的记录者和加工者。
“红薯”一文由《乾坤读书与分享》微信公众号策划、编辑、朗诵并发布。该平台为“自媒体”,不图名不为利,只为传播优秀中华文化、释放正能量。考虑到中老年朋友眼神不好,阅读困难,特请退休干部荷静老师全文朗读,她那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为表谢意,我曾想给她发个小小红包,被她婉拒退了回来。
此文配上朗诵发表后,我没有文化的81岁的大姐、76岁的二姐、70岁的弟弟,一直在反复听,成为伴随他们晚年生活美味的精神食粮。作为有点出息的自己,倍感欣慰和满足。
【乾坤读书与分享】微信平台的小宁编辑,又不失时机地摘选了读者对“红薯”一文的留言,以《一篇“红薯”引发的热议》为题连夜编辑发表,使“红薯”一文的热议达到了高潮。
【乾坤读书与分享】平台已发表过我的多篇文章,其创办者和编辑人员,都是年逾花甲的退休人员,他们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家国情怀,以及不怕吃苦,玩命工作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和致敬!
回顾“红薯”一文,从撰写前的唠嗑红薯,到对红薯情结的追溯;从老伴儿口述,到我一点一滴地记录整理;从平台修改编辑,到朗诵合成发布;从读者热议,再到编发续文,全过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纯真”。纯,就是用纯洁干净的心灵,报答党的恩情;真,就是用真情,讲述了红薯从过去是救命粮,到现在成为保健品的真实故事。
2.相同经历生共鸣
我的这篇粗文,充其量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五十年代初,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百废待兴,贫穷饥饿是那个年代人民的常态。像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打小就以红薯为主食。
首先,此文引起了同乡、战友韩其波、黄保生、刘新等多人的共鸣,他们纷纷感慨留言,回忆过去吃红薯的情景。好兄弟韩其波留言:“那年代,主食是红薯茶、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因为有了红薯,我们才活了下来、因为有了红薯,我们才身强力壮、体检合格、成为一名军人;因为有了红薯,我们才健康地成长、成才”。
其次,此文引起来自苏北、河南、山东等地战友的共鸣。比我小几岁的苏北战友周银河,是我40多年的好兄弟、好战友。他回忆道:当时饥饿填不饱肚子,有一次父亲得到了小半块馒头,分给他一多半,却给姐姐一星点,至今想起就心酸。每每想起靠吃红薯叶子充饥,维系活命的往事,就伤心得泪流满面,夜不能眠。
再次,是引起了六、七十年代出生读者的共鸣。他们承上启下,既回忆父辈的“红薯情结”,又聊自己吃、种红薯的感受。
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人,在网络时代,聊起红薯话题,金句频出。老首长马春潮留言:“人与红薯亦是命运共同体。你让它茁壮成长,它给你救命补养”。
战友付涛留言:“深深的红薯情,洋溢出浓浓的乡愁味,可以说,红薯是百味人生”。
战友肖猛留言:“红薯,由保命到保健;红薯,还是那个红薯,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情结”。 3.时代变迁引反思
过去极度贫穷,当下特别富裕,形成了很大反差。作为我们这代人,渴望把过去极度贫穷的真实情况,原汁原味地告诉子孙后代;子孙们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却在行业竞争、还房贷及培养教育孩子等方面压力巨大,他们也渴望了解我们那代人,是如何在艰辛中享受生活和快乐的。
在“两个渴望”中,恰好找到了红薯由过去救命粮,到现在保健品,这一个能承载时代变迁的话题。
许多老战友阅读此文后,立刻就发给子孙后代以及亲戚朋友分享。还深情地撰写留言,与读者分享。
昵称为“仕林”的留言:“看文章看出了眼泪,简直就象写我的经历”。
昵称为“老猫”的留言:“这是一篇具体细致地描写红薯栽培与储存的文章,也是一篇宣传红薯食用方法和营养价值的文章,更是一篇歌颂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文章,还是一篇记录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文章。读后不仅能勾起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的回忆,还能引起很多人对红薯的好奇和了解。文章把红薯与家乡、家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生动实在,形象有趣,可读性强,还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意义”。
众多年轻人,也对此文反响热烈。现在部队服役的侄孙留言:“姑爷你们那代人,与红薯是生死之交的感情,把红薯情结写出与我们共享,使我很受教育和感动”。
昵称为“白天不懂夜的黑”留言:没有沧桑的人生历程,写不出如此细腻丰富的好文!与其说首长是在回忆红薯从保命粮到保健品的演变,不如说是在述说两个时代浓缩的变迁。与其说首长是在感叹红薯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不如说首长是在歌颂新时代、赞美新中国!
我的驾驶员梁任孙留言:拜读老首长文章,以及八位老前辈的留言,使我深深感到,虽时代变迁,精神文化及物资生活的丰富,并没有改变前辈们的初心。我觉得,真心真情,永远不会有代沟。首长用真情写真实故事,不仅能唤起同龄人的美好回忆,还能给我们年青人乃至后人带来不一样的精神享受!
岁月带来时代变迁的同时,也将人们热爱生活,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情延续了下来!
总之,如果要问,我们那代人与现在年轻人,谁更幸福?我可以不谦虚地说,我们那代人更幸福。因为我们在忍受饥饿,过贫穷日子的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田间地头、打谷场上同伴的打闹和玩耍的幸福生活。
当下,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冲淡了对富裕生活的感受。且呈现出来的浮躁郁症、偏爱美食,身材肥胖,不锻炼身体,身心疲惫等,更是许多人迈不过去的坎。而幸福感远比不上我们那代人。这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4.高贵品质显魅力
我的"红薯"粗文发表后能引起热议,有编辑精心策划、有朗诵者荷静辛勤付出,也有热情读者的共鸣。此外,还与红薯本身具备的三个品质有关!
首先是懂得感恩的品质。红薯埋于土里,生长大小、产量高低,取决于承载它的土壤、以及关心培育的生产队社员,从不掺和私利,从不辜负土壤和种植培育它的主人。
其次是默默奉献的品质。红薯生长全过程,是隐形的。长得快慢,啥样子,没人知道,当然,它也无法出来显摆自己。这种默默奉献的品质,不正是人们需要的品质吗?
第三是敢于担当的品质。富裕年代,世人冷落它,把它看作不值钱的红薯疙瘩。饥荒年代,它挺身而出,保住了许多人的生命。这种不自卑,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拿得下的品格,如同老战友朱爱林在留言所说:“红薯的品质,与我们这代人的品质是一模一样的”!
红薯与我们那代人一样,随着时光匆匆而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共同提升的是地位价值及待遇,释放的是正能量,不忘的是初心(即:红薯从保命到保健,红薯、还是那个红薯;我从童年到老年,我,还是那个我)。
最后,把我过70生日时,跟子孙们讲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在人生路上,你们可以事业不成功,但,不可以不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因为,我们的国家是最好最可爱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你们要把所从事的每项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起来,你们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
还有,要懂得感恩,学会知足,养成学习思考、作息正常、锻炼身体,自律的好习惯,以强壮的身体,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困难和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炳臣作品回顾对党说说心里话
我的红薯情结
一篇“红薯”引热议
朗诵者 荷静:退休后开启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旅游、书法、游泳、养花……,不断开拓生命的外延。近年又习练朗诵,开启主播修炼之路。在声音的世界里,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者留言 | 读徐鲁海《童年伙伴军中娃》感言
上海5.5纪念活动纪实
吴志明:我的济南情结
感言
战友聚首感言诗组(六首)
唐先仁赞573团政治处战友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