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如歌:我的母校——北京25中
userphoto

2023.03.28 河北

关注
1959年我从东大桥小学毕业考进25中,1962年从原校初中升高中,所以我初中、高中都是在25中上学的。中学时期对母校的传奇过去只知道个一鳞半爪,1994年,建校130周年校庆纪念的返校活动中,才得知一些更详细的历史史实。学校前身原是教会学校。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于1864年在灯市口创建的,当时名为"男蒙馆"。1902年经重建,根据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更名为“育英学校”,设小学、初中和高中部,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进西方科学,进行数、理、化分科教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
初建时,因是教会学校,学生不多。1918年夏,李如松先生任校长,中学改为四年制,有学生四百余人。1928年,在官房大院设立了小学部,称为第二院,在灯市口大街的原址改为初中部,称为第一院。同年,还制定了校旗,以"致知力行"为校训,菊花为校花,并制定校歌。1930年,设六年制中学,学生人数达一千二百余人。1933年,冯玉祥先生为学校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深事急,山河裂破。育英同学,救亡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1934年举行北平市首届初、高中毕业会考,本校学生梁炳文、唐统一分获高、初中第一名,同时该校高中组获团体总分冠军。社会名流丁锦先生赠予"双元"匾一方,高悬于校门志念盛况。同年秋,将与初中部相邻的原明朝宰相严嵩的府邸,收转做为高中部,称为第四院。三十年代,据上海教育会调查结果,育英学校在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管理方面全国领先。至1948年育英学校共有五处院落,占地总面积达八十余亩,全校学生达两千余人。三、四十年代,学校专设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冰球场及300米跑道。各种球类组织共达七、八十队之多。学生课外团体,如旅行团、社会调查团、短波无线团、中西音乐社、歌舞团、国剧团、新剧团等都很活跃。且设有育英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远至天津方圆以内的城市和乡村播送有关音乐、科技、卫生、文学、史地常识等节目。学生们还有家庭问题研究会、航空研究会、无线电研究会、国防研究会、国货研究会等课外研究会。学校还设还有机械课、工业指导课、卫生训练班等,一时声名鹊起。1941年春,在学生中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张大中同志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私立转为公办,更名为北京市第25中学。首任校长仓孝和是化学专业的卓越人才。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57年,杨天恩任校长。师生奋发图强,1958届、1959届高中毕业生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考入高等学校。195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十,1959届在全市名列第八。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红旗学校,获奖旗一面,遂被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第25中学的校训为"致知力行"。“致知”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力行”的意思是努力实行,要亲身实践。短暂的人生,尽在知行中。致知力行,如果换成现代一点的表达,就是用心求知,勤奋探究,努力实践,学会做人!短暂的人生,尽在知行中。真正做到致知力行,学以致用,一定会有成功的人生。育英的训示,内涵深邃,如一盏永恒的明灯,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数不清的成功校友如同璀璨的明星,点缀在祖国美丽的星空里,他们是致知力行的践行者,是育英人的骄傲,是后辈的楷模。
现在的25中校园一角
北京市第25中学在发展的路上几经分合:1952年育英小学部劈分了出去,成为灯市口小学;1955年,分出高中部师生,在骑河楼组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1960年,又在位于骑河楼的育英第三院内,建立了北京景山学校。1963年,学校初中部独立设校更名为北京市灯市口中学。1978年秋,原高中部的育英四院被拆,校址迁往灯市口大街55号,与北京市第167中学(原私立贝满女中初中部)合并,校名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1982年秋,育英一院被拆,撤销灯市口中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5中学生中有各种社团、各种课外小组,如合唱团、管弦乐队、篮球队、航模、无线电、摩托车、跳伞、航海、射击、美术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5年,红领巾合唱团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比赛,获一等奖。1956年,美术组黄传伟同学的作品《登上月球去》,获贝尔格莱德奖第二名。十年浩劫时期,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在学校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国际部三个教学序列,一度在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设立北京第25中分部(寄宿部)。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高考升学率为99.5%,重点大学录取率为40%以上,本科录取70%以上。学校高考达线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其中一本达线率始终保持在60%至70%之间,够厉害吧,其口碑不在男4中、男2中以下,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1984年举行了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有两千多名校友返校参加了校庆,盛况空前。1994年再度举行了建校130周年庆祝活动,李岚清题词:发扬传统,培育英才;张爱萍题词:培育英才,富民强国。2012年,北京第25中学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以此为契机,学校系统地梳理学校文化,提炼育英精神——致知力行。新的发展规划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的教育理念,希冀守望一树花开、文化立品、校友助力、守正创新。
建校150周年校庆
更详细的情况让写校史的人去介绍吧,就这些内容,北京第25中学是不是有点“牛”?不过25中虽然大名远播,我们上学时对这些“辉煌历史”并不清楚,那时好像也没有什么“校史教育”,提什么“教会学校”“贵族学校”仿佛还不太光彩,毕竟那时已经是革命化教育了嘛。
我对25中母校的片段记忆中有些还印象挺深:初一刚入学时,所有新生在初中部的操场上列队,好家伙,那么一操场人。我记得我们那一届初中有13个班,第13班据说是由最调皮、最难管的孩子组成,由教导主任万嘉鏐(liu二声)先生亲自带班,也据说万先生最能调理“问题学生”。后来大约是调理好了,撤销了13班,学生分到其他班上去了。我们初一·五班的教室与众不同,在初中部的最东南角,像是由一座教堂改造的,房子很大、房顶很高,记得有圆形的窗户。初一的语文老师姓张,小矮个、瘦瘦的、戴个眼镜,像南方人。我偏科语文,她喜欢我的作文,曾经在我的作文上批语:好!写的真美!可惜我们之间的喜欢没有持续太久。初一下学期,有一阵我特别叛逆,什么都学不进去,成绩也下滑的厉害。张老师那时好像是代理班主任,曾经规劝过我却没有效果,她很伤心也很生气。我班上有一个我的好朋友朱铭,有一阵也调皮。结果张老师在班上就恨恨地说:朱铭,你不要做胡西林第二!不知朱铭听了有什么反应,这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当时我就想气她个干瞪眼,但终究没有发作出来。后来我也有所收敛,现在想:或许是张老师故意在刺激我吧。初中部操场南头是男厕所,有一次,有人在厕所外墙上用粉笔写了“難测鎻”三个大大的、粗粗的繁体字,写的很有功力,应该是哪个高年级学生的戏作,一时还引起轰动,连教务组的老师、甚至是校长都来看,分析半天:这算什么性质的事情?最后用水冲洗掉完事。初中部后院有两栋西洋小楼,尖顶绿瓦拱形窗,应是原来教会学校的遗迹,我们上学那时是教研室。我有时就望着那独特的建筑发呆:为什么洋人要把房子盖成这样?还真是好看!操场北边的院墙上,有着好多幅大跃进时代的壁画与诗歌,也是从别处抄摹过来的。印象最深的是“月宫安上电话机”那副画,我在《大跃进时期的诗歌与壁画》一文中有过记述。初中部的最西边有几排房子,曾经作为校办工厂。记得是做白炽灯泡的灯芯,要用小型的电焊枪把不同的金属丝焊上。金属丝叫“杜美丝”,电焊枪的电压是34V, 不会伤到人,我们在那里劳动过。高中部的房子原是严嵩府邸,后来成为盐务学校。1934年将全部校舍收转做为育英学校高中部。院子很大,有好几重院落。房子也很轩敞,有一重院落做了校长办公室,我们很少去那里。
原25中高中部房舍
院中最大、最居中的房子就像一个大殿,真是个大殿。这里是25中最著名的图书馆。1935年,胡适先生任董事并为图书馆题匾。藏书有多少不知道,但是我有一次和陈东生等同学参加了清理杂志的义务劳动。大殿里面堆了一地的各种杂志,各个时期的都有。解放前的杂志有《良友》画报等,我们把这些杂志归类整理。劳动时还翻阅过一些杂志与画报,被老师制止了,所以记得。从一些杂志中还能抖出夹带的画片、信件、甚至是纸币,也都上缴了。高中部的东南角有一个生物院,里面养了一些小动物,兔子啊、鸽子啊、还有一只山羊。有标本室和生物实验室,我在《回忆我的生物小组》一文中有过介绍。化学实验室不算很大,实验器具要两个人一组。
我留存的书签
25中当时还有外国学生。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王子,和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两个儿子西园寺一晃和西园寺宾泓安排在学校就读。西园寺彬弘高我们一届,纳拉迪波低我们三年。纳拉迪波长得很像他的父亲西哈努克亲王,气度不凡。他和同班同学一样学习、一样游戏。玩游戏如果输了,王子当然不能被罚,会由他的伴读黄·班纳利德来认罚,比如用头把足球拱进球门。教过我们的老师个个都有特色:曹文运先生的化学课,我们都爱听,他讲课就像是说相声,有很多话特逗乐。张孔叔先生是教政治的,他也是留校的,尽管有口音,讲起课来表情特丰富。初三的班主任马燕翼先生教语文,他烟瘾特别大,一下课就赶紧回教研室去卷烟抽,给他起了个外号“马烟叶”。我们高一的班主任梁英世先生更是难忘。
感谢那些教授给我们知识的老师们,他们用全部的心血,教育出一批批的毕业生;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桃李芬芳满天下。可谓:泱泱育英,漫漫长路,浩浩学海,循循树人,代代名师,莘莘学子,累累桃李,辈辈人才。只可惜了原来25中高中部,也就是育英学校四院、严嵩府邸拆除无遗;原来25中初中部,也就是育英学校一院、育英学校最初的校址也遭拆毁。再无旧日育英学校的校舍遗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距今已有160年,冰心曾就读于此
转帖自陈君远博客灯市口女中(一至五)
北京教育街
“唯一的母校”:一贯制学校的一贯性探索
北京最早教会学校--育英学校
“灯男”“灯女”的前世今生---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四季-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