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旧事:后门桥与火神庙
userphoto

2023.06.10 河北

关注

从地安门十字路口,迤逦向北行不多远,路一收窄,便见一小桥,就是后门桥了。后门桥原称万宁桥,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由于天安门是皇城的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便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过去亦称海子桥、地安桥。
万宁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别看这后门桥不过是单孔石桥,规模不大,可它在元代的作用,可相当巨大。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重要标志。当时它是连接和扼守大运河与积水潭码头的水上交通枢纽。
元代在北京建都大都城后,为解决漕运问题,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万宁桥即是积水潭的入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该桥设有大水闸,通过提水放闸,让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船驶入大都水港,相当于大都进食的咽喉,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清末,旗人女子从后门桥经过
今日北京的积水潭、什刹海的后海、前海一带,辽金以来是都城里的的巨大水泊,旧名统称海子。自元代增辟水源之后,水域面积扩大,蓄水量逐渐增加。万宁桥能受容积水潭的水,并使之从一段迂回曲折的河道中流过,而桥下的水闸按时提放,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的粮船通行无阻。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流逝,因河道淤塞,水路不通,京城的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漕粮船不再进入北京城内,后门桥的水闸也不再有用,后门桥一带失去了盛时的喧嚣,淤塞、废弃的河道东西两侧逐渐建起了许多建筑物,后门桥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这附近时,后门桥桥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仅露出桥两侧的石栏板,桥栏上雕刻的花纹仍然依稀可见。矮矮的的石头栏杆,也毁坏严重,经历多年风雨侵蚀,桥栏已经风化,有着深深的黑渍纹,上面的柱头有的是残缺的。
后门桥不大,但是拱得很高,所以最早坐5路公共汽车或7路无轨经过后门桥时,都要忽悠一下,类似坐过山车一样。后来翻修马路时,在桥的两端又垫高了些,路面就不那么拱了,不过还是有一个明显的起伏。
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也被原地保留,并且疏通了河道,恢复了桥东的一片水域,美化了周边环境。清理修缮后的后门桥恢复了清新明丽的面貌,装点在风景秀美的什刹海湖畔,杨柳轻拂,古桥依旧,成为中外游人和周边百姓参观、游览、休闲、纳凉的极好去处。
此次修复,最可喜的是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镇水兽,仍放置原处。镇水兽应算传说中龙生九子叭嗄的一种。我们平时见到的叭嗄,或是在故宫台阶边伸出一头做排水口,或从石桥中孔拱券上探出一头望着桥下之水,很少见过它全身模样的。后门桥的镇水兽可就露出了全身,这很难得。

这儿的镇水兽还不少,共六组,桥两面中孔拱券上各有一个仅伸头的镇水兽为两组,东西两侧的南北河沿上各有一组,每组两只,合起来共10只。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一只从浪花中探出头来往侧上方看的镇水兽。那镇水兽周围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雕刻得相当精巧,动感十足,似乎就在涌动回流。中间一层很简单,仅一颗龙珠跃起在水上。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
后门桥在元代是个大水闸,水闸提放到什么深度粮船可以通过而不会刮到桥底,应是有严格标准的,湖水的深浅也应有标志。本来完全可以在石桥边刻出一道简单的标尺来就行了,但那不是太单调、太没有美感了吗?于是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造桥的同时就雕刻出了这样几组“二龙戏珠”的镇水兽群像,以其三个层次的不同高度位置来体现水的深度,这实在是个巧妙的构思,令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地安门火德真君庙位于什刹海后门桥北路西,俗称火神庙,是拜祭火神的道教庙宇。据《帝京景物略》等书记载,该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距今已有近1380年的历史,是北京城现存最老的火神庙。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
先是京城多火灾,皇極殿、乾清宫、哕鸾殿先后失火焚毁,皇帝命令道录司主持祝祷之事,并每月拨款。明代重修火神庙时,改增碧瓦重阁,建有“隆恩”等六殿。殿后水亭,望北湖。“建庙北而滨湖焉,以水济而胜厌也。”
庙殿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绿剪边歇山顶。山门朝东开,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面阔、进深均一间。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进入山门后为钟鼓二楼,再向西为一灰瓦绿剪边配殿,穿过了这座配殿,火神庙才转为南北向。庙的最南端为倒座的隆恩殿。殿后有亭,可望什刹海。

清末火神庙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了繁华的闹市,火神庙被铺户挤占,山门东开。但庙内建筑、神像依旧完整。庙里长住道众,每逢道教节日,火神庙都要举行盛大活动。解放后火神庙一度被单位和居民占用,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仍可见往日规模与气势。
如今火德真君庙已整修完毕,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火神庙与钟鼓楼、万宁桥、故宫、永定门同为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重要景观。有关史料记载,修这座庙的时候,什刹海还只是一片沼泽,并未有什刹海之名。

原来火神庙被商铺遮挡,无缘瞻仰。修缮一新后,我们曾去参观过。看到庙门朝南,上悬挂红字金匾书“敕建火德真君庙”,庙殿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前殿为灵官殿,正殿为荧惑宝殿,配殿有三官大殿、斗姥殿,院东面矗立着三间四柱琉璃瓦顶牌楼,朝东面书“寿国仙林”,西面为“丹天圣境”。中院正殿为真武殿,正殿二层为“万寿景命宝阁”东西有配殿相拥,廊下左钟右鼓等布局十分整齐。
后门桥周边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后,重见后门桥小桥流水的景观。桥旁商店云集,酒楼从立,人来人往,绿水翠树掩映、凉亭朱门凸显,现在再去看雕凿精美的白石桥,又是一番优美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三“地安门(上)”
后门桥的传说
什刹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的镇水石兽到底叫什么?
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什刹海“九庵一庙”的传说
都火神庙前的元代积水潭石岸——阅读大地文献(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