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幕红尘之我见

《天幕红尘》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是一部上乘之作,从中也可以窥视出作者观念和心态的变化。作品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佛法思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给出了实际的运用案例,看穿了“美式民主”的本质,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天幕红尘》中关于哲学和佛法的描述既多也不多,主要是“见路不走”实事求是的具体指导思想,在前面的文章中都做过详尽的阐述,也比较好理解,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

很多自以为是豆豆作品的资深读者认为《天幕红尘》的创作时间是要早于《背叛》的,从而为李彪是豆豆背后的高人提供了证据,因为李彪是因患鼻咽癌于2008年10月31日去世了,而《天幕红尘》是2013年5月出版,因此,如果按照出版时间来推测,《天幕红尘》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2010年左右,都已经达成共识,李雪是不可能独立完成三部作品的,在作者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李雪不可能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天幕红尘》。另外这些所谓的资深读者给出了《天幕红尘》创作要早于《背叛》的理由主要有两点:1.《天幕红尘》的故事内容的历史背景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而《背叛》的历史背景要晚于1991年,讲的是国有制企业改革的事情。2.《背叛》中宋一坤为夏英杰写的小说大纲中的一幕情节和《天幕红尘》中的情节高度雷同。因此,根据以上两点来判断《天幕红尘》的创作时间要早于《背叛》。其实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并没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下面,我会做详细的阐述,来证明《天幕红尘》的创作时间不可能早于《背叛》,而且李彪也不是豆豆背后的高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代理人。

首先,第一点是用来凑数的,不能说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早就说作品创作的时间早,这完全是乱弹琴,只是用来加强自己观点的一种粉饰,如果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的小说,是不是说这个创作时间要比写近代小说的创作时间要早呢?完全是无稽之谈。再来看看第二点,才是关键所在。确实,在《背叛》和《天幕红尘》里面关于叶子农为了帮助罗家明妻子林雪红偿还天价债务而策划的一起海外劳务输出事件和《背叛》中描述的高度重合,首先不能因为剧情雷同就认为《天幕红尘》早就写好了,其次,在《背叛》中设计的劳务输出明显是一个骗局,有十名真正的劳务人员困滞东欧出境悲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故事结局就是正义战胜邪恶,由此可见,在《背叛》中设计的也是一部高智商犯罪案件,主要就是这起劳务输出案,男主是因为死者的情仇关系,才决定铤而走险,还有合资公司,招摇撞骗的过程,在《背叛》中设计的剧情应该和《背叛》类似,走的是同一条线路,最后男足幡然悔悟以死谢罪。但是在《天幕红尘》中,叶子农策划的劳务输出不仅帮助林雪红解决了债务危机,同时利用法律的真空地带策划了这60名人员成功移民,这60个人并不是为了劳务费而出国的,只是借机偷渡到国外,没有遵守与叶子农公司签订的合同,违约在先,由于对于个人来说违约费不高,因此叶子农公司并假借劳务输出来个顺水推舟,既没有法律风险,也帮公司大赚一笔,还清了债务。因此,在《天幕红尘》里面叶子农成了英雄,而在《背叛》设计的情节里面男主是骗子,是罪犯。当然,我不是说两者的剧情有差别来证明著书时间问题,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变化,更要看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和反差?如果《天幕红尘》在《背叛》之前就已经写好了,为什么《背叛》不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来写大纲,而要做如此之大的修改呢?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两者的出书时间是相隔很大的。

读过《天幕红尘》的人都知道,叶子农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十多年,中间去佛学院学习了两年,是一个“西马”的信奉者,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叶子农是唯心主义,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有心中的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由于他心中的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探索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因此一直被右翼认为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与乔治的对峙中,让乔治相信了他的唯心主义,但是得罪了乔治的高级顾问奥布莱恩,遭到奥布莱恩的陷害。叶子农拒绝国际民主组织的聘请,引起了国际极端右翼分子的不满,同时遭到国内民众的猜疑,里外不是人,在国外有生命危险,在国内还要遭到谩骂和指责,叶子农既能看透美式民主的问题本质,同时也能看清国内现状,这使我想起了《遥远的救世主》中韩楚风评价丁元英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单,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所以他只能装在心里,揣在兜里,一直潜心搞研究不与外界打交道。从叶子农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作者的影子,有高度,有认识,还是忘不了祖国,心系祖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一些崭新的观念。

因此,在《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中,作者的心态和理念是发生了一些细微的转变的,而这种转变的原因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过改革开放十年的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遥远的就是主》发生在1995年十年变革之间,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当时作者质疑的是传统的儒释道所对应的弱势文化,迫切的希望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而到了2010年,也就是《天幕红尘》出版的前几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国人有了更多的自豪和自信。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信,在书中舌战布兰迪,布兰迪开口即错,面对迪拉诺总裁乔治的挑衅,毫不犹豫的先收起了20万美元现金。当然,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天幕红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信并不矛盾,也不冲突,只是可以窥见作者在心态上的一些变化,也许是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是从书中透露出大量的对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可和肯定来看,时代的变迁,在作者的这种心态变化之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因此,根据两本作品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看,结合时代背景,《天幕红尘》的创作时间不可能早于《背叛》,故事情节类同的可能原因是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当时的真人真事,只是作者创作的一些题材,至于如何利用这些题材,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那就要作者的构思了,只能说明作者构思观念的变化,作者原计划是通过一系列高智商犯罪的故事来达到某种效果或者目的,但是《背叛》出版,并被拍摄成电视剧后反响并不是很大,于是作者更改了原计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和历史变迁之后,作者的水平层次得到升华,于是便一改之前的写作风格,完成了《遥远的救世主》,在《遥远的救世主》大获成功之后,同时经历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变化历程,作者已经出离了对文化属性的探讨,直接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添加了很多政治元素,将自己积累的精华呈现给广大读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天幕红尘》的思想深度和高度要远远高于《背叛》,其创作的时间不可能早于《背叛》,创作于十年之后2010年左右才是最为合理的。由此可见,李彪也不是李雪身后的高人,作者创作《背叛》的时候,李彪才20多岁,根本没有足够的经历和阅历支撑前面两部作品的创作,也更不可能在30多岁,在死后还影响着李雪,写出《天幕红尘》这种思想高度的作品,三十多岁可能会在某几个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不可能在如此多方面有着如此深刻睿智的见解。但是李彪和作者可能有着某种关系,作者也有可能是李彪身后的高人。

豆豆三部曲里面,宋一坤层面是最低的,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救赎,丁元英开始思考中国的文化属性,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属性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了,需要对传统的文化属性进行修正,作者选取的扶贫也是很有意义的,作者创作《遥远的救世主》是在2000年左右,彼时是中国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一个阶段,而从2000年开始需要先富裕起来的人带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因此作者在探讨扶贫也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即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书中韩楚风谈到了对于这部分人应该有较高的道德要求,丁元英谈到了佛法思想,都是为实现这一阶段性目的而提出的具体方法。而叶子农无疑是三部作品里面高度最高的一个,虽然他的观点还比较好懂,但是他的思辨能力,推导出结论的论证能力却是令人羡慕的,《背叛》最容易理解,《遥远的救世主》多读几遍,多了解下作者的思想也能读懂,但是《天幕红尘》却不是多读几遍就能看懂的,需要对哲学或者逻辑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天幕红尘》我读了两遍,暂时先放着,以后还会拿出来翻一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客观评价《天幕红尘》这本书?
豆豆高深的《天幕红尘》到底讲什么?叶子农的境界“高”在哪里?
看完豆豆《天幕红尘》,我对“见路不走”的深思考
看山是山 看山还是山
《遥远的救世主》的丁元英和《天幕红尘》的叶子农,谁更胜一筹?
天幕红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