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车展的三大“反共识”
userphoto

2023.04.28 河北

关注

这是“汽车人参考”第393篇原创内容

“让一部分组织率先把握住未来”

2023年上海车展,全球首发93辆车,其中中国品牌占7成,新能源汽车发布271款,其中中国品牌占7成,所以无论从声量还是影响力上,上海车展还是中国品牌的车展,这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是新势力、新能源,可能就会出现不完整的认知,这里我分别从趋势、品类、技术三个维度选取一个进行分析,期望能引发一些思考。

01、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倒计时,未必

首先,合资车企不等同于燃油车,合资车一直在推动电动化的转型,本届车展,大众ID系列推出全新B级轿车,丰田推出纯电B级轿车,通用别克推出C级SUV,还有奔驰、宝马、起亚等等......都是新能源,不能片面把合资车与燃油车等同起来。

其次,燃油车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吗,我觉得未必,可以从三个维度思考。

一是从用户需求端,从我们目前对终端用户的调研,绝大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离真正普及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二是从产品端,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驾驶,从终局看,实际上是带来不了差异化的体验。

从功能的维度,最终都会收敛,车企用的基本都是来自于同一零部件相同的方案,无非是谁先用谁后用的问题,如果把动力电池看作是发动机的平替,燃油车发动机是具备差异化品牌标签的,而电动化没有,所以在某些细分领域,燃油车依然具备竞争力。

三是从竞争端,本届车展上外资车企大佬集体喊话,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燃油车和电动车还会共存十年”,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冯佩德表示“未来二三十年,还是会看到很多燃油车行驶在路上,比如 911”,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燃油车和电动车可以兼顾,宝马有能力发展多种驱动形式,没有其他企业可以做到”,这些观点背后,表明了外资车企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上声量相对弱势,但是依然对燃油车很重视。

02、仅靠对标做产品,只能成为Others

先看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3月份共销售了198款车新能源乘用车,其中月销量低于一千辆车型为124款,占比高达63%,而月销量100辆以下的车型为41款,占比达到20%。

也就是,市面上八成的新能源汽车,都沦为了“二八原则”下的Others,其中,有不少是传统知名车企,也有新造车势力开发的车型。

数据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但我更觉得,是大部分车企对产品定义以及战略思考的不足。

从本次车展上可以进一步得到印证,电动化正在逐步往各个细分领域渗透,但只要在某一个细分市场有爆款车型,就会迅速有大量车型跟进。

比如在15万-20万的A+级插电混动SUV市场,爆款车型是宋Plus DM-i,车展上对标宋Plus DM-i的新车层出不穷;又比如,在20-30万的B级车市场,轿车爆款车型是Model 3、SUV爆款车型是Model Y,在这个市场,有大量的新车推出,都是对标特斯拉两款车去的。

朝着某个细分领域、对标早已站稳了脚跟的标杆车型,单个配置和性能更优、成本更低,这样的产品规划思路,真的可行吗?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么做可能都要沦为Others。

03、无高精度地图城市NOA今年落地,有点难

今年车展我也很关注所谓“重感知轻地图”的城市NOA,什么时候会量产落地,这也是当前行业里非常热的一个话题。

车展上有四个典型的玩家,华为的ADS2.0,理想汽车的3D Max 3.0,小鹏汽车的城市NGP,百度Apollo的City driving,但去掉了高精度地图,去做城市NOA,真的可行么。

首先,行业对什么是“重感知轻地图”“无高精度地图”“Mapless”等新概念的认知、落地的节奏是完全不同的,是完全不要高精度地图,还是只要部分要素,都说不清。

其次,去掉高精度地图核心技术支撑,还是算法,而算法整体是跟着特斯拉节奏在前进的。

现在很火的BEV+Transofmer,从2D到3D感知,已经是特斯拉的历史产物,行业还没有琢磨透,特斯拉直接输出3D的占用网络来了,那么到明年,会不会出现新的开发范式,比如大模型,其实都是在动态变化。

在这两个背景下,行业竞争极度激烈,技术路线不确定,玩家们普遍焦虑,急需通过各种形式来引导发声,Mapless背后,我感觉到非常明显的带节奏感。

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回到智能驾驶的本质,城市NOA意味着什么,无高精度地图意味着什么,背后的三个驱动力,一是体验,二是成本,三是泛化。

04、汽车人参考小结

通过对上海车展三个认知的反思,我有以下三个感受:

第一,当前这个阶段,代表着各自利益的外资、自主、新势力,对未来市场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层面认知,出现了激烈的交锋和分歧,核心目标都是要转型、要翻盘。

第二,我们处于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变化都更快的时代,针对某些新路线,更要思考谁是发令枪,谁提出来对谁有益,目的是什么,意图是什么,要从战略层面去分析,不然会非常的被动。

第三,在中国市场竞争,洞察非常重要,洞察背后支撑了行业认知,行业认知又决定了产业发展动向。

有关上海车展其他观察,以及包括技术路线探讨,BEV、大模型等等,我们会根据需求,提供相关咨询分析,有兴趣也请随时联系。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机构无关,供读者思考和讨论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第393篇原创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推荐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车#汽车开始流行高阶智驾,12.57万起的吉利博越L只需加9800元选装费,28.99万起的飞凡R7纯电SUV全系标配
车企“去图化”成风,高精度地图上演“行路难”|钛媒体深度
突如其来的无图时代
角逐城市NOA,百度掌握了哪些密码?
当车展擂台开卷「AI含量」,谁还好意思只说电动化?
理想纯电汽车能否“后来争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