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时出现的三个不朽的伟人

前600年——前550年,

这五十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伟人,一个是琐罗亚斯德,一个是释迦摩尼,另一个是老子,他们重新阐述了三个核心文化圈的三种核心思想。

在东地中海区,伊朗和希腊,因为靠近核心区,渐渐融入了东地中海战区。但这个地区的核心文化是“优胜”,总这么你死我活、打来打去也不是办法,所以,琐罗亚斯德改良了单纯的“优胜”文化,鼓励大家以“善念、善言、善行”对邪恶势力作斗争。琐罗亚斯德的善恶报应、灵魂转世和末日审判,直接影响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哲学原理。

在印巴区,核心文化是“自觉”,只有大智慧的智者才能从《吠陀》和《奥义书》中获得终极的解脱,释迦摩尼改良了这种情况,他创建了佛教,针对不同人,讲解了简明的修证方法。

在中华区,周天子继续死守“礼法”不顾“天命”,因此天下越来越乱。这时候,在周天子的图书馆工作的老子,把天下大事看的明明白白,他说了一句话,“礼”不是中华最高的“道”,于是,他重新注解了中华的天道,这就是《道德经》的内容。

很多人不熟悉琐罗亚斯德,但尼采的一本名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说的就是这个人,只不过翻译的名字略有不同而已。琐罗亚斯德教,也叫“拜火教”,传入中国时,叫“火祆教”或“祆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标志

东地中海这个农业社会的核心区,一直以来,核心文化就是“优胜”,但“优胜”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往往是武力征服和镇压,优胜者自己幸福,其他人普遍不幸,即便统治者,自己的幸福也很短暂,所以,需要改造一下“优胜”的内涵,让大多数人都能幸福一些。怎么办呢?

琐罗亚斯德想了一个办法,把纯粹依靠“武力”取得的优胜,变成了“好人”最终取得优胜,鼓励大家以“善念、善言、善行”对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因为善恶报应、灵魂转世,所以,末日审判的时候,好人就是最终的“优胜者”。优胜者进天堂,好人进天堂;邪恶的人,最终是失败者,坏人进地狱。

所以,“优胜”这个核心价值观没有改变,但加了一个前提,“好人”是最终的优胜者,这样,大家就都能争取做好人了。这样,在现实中,广大当不了“优胜者”的人,也能成为“优胜者”了;现实中的“优胜者”,如果做坏事,最终只能是“失败者”,要下地狱的。

这就是琐罗亚斯德对“优胜”内涵的改良,从现实中的强者优胜,变成了一辈子做好人者优胜。

所以,他宣称阿胡拉·玛兹达是光明、生命、创造、善行、美德,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善神的对立者是恶魔王安格拉.曼纽或称阿里曼,它是人格化了的黑暗、死亡、破坏、谎言和恶行等一切罪恶的渊薮。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拥有各自的僚神或眷属,进行了长期的反复较量和斗争,阿胡拉.玛兹达终于战胜安格拉.曼纽,善战胜了恶,光明代替了黑暗。

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峙中,人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意志,个人是自己命运的决定者。所以要“善念、善言、善行”,从善者可以进入天堂,第一步进入天堂的善思天,第二步进入善语天,第三步进入善行天,最后进入无始的光明天,也就是极乐世界。

他主张善恶报应,灵魂转世和末日审判。一个人死后,其灵魂在四天内还停留在死者的头部附近,回忆和检查他毕生的思想行为,第四日后进入“裁判之桥”,如果这个人的灵魂是善的,在那里接待他的是绮丽少女,法曹权衡死者生前功过,判决上天堂或下地狱。

善的灵魂通过裁判之桥后,还要根据他生前的善思、善语、善行,分别进入星界、月亮、太阳和天堂。恶的灵魂在通过裁判之桥时如履尖刀,从桥上堕入地狱。地狱共分四层,根据罪恶的不同程度分层惩罚。

由于他反对崇拜多神的强者竞争逻辑,所以,在老家遭到军事贵族的反对。于是,他离开自己的老家,在阿富汗南部传教,历时两年,得到了王和王后的支持,因此,琐罗亚斯德教大行于世,进而传入伊朗西部。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及教训的记录,成为该教的经典,即《阿维斯陀》。

琐罗亚斯德死后,其教传播益广,波斯人把琐罗亚斯德教当成国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和撒旦、灵魂不死、最后审判等,都和他的说教一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的著作中都有琐罗亚斯德思想存在。

但是,不管如何改造,上帝和撒旦总要打仗,总要进行长期的不懈的斗争,总要打的昏天黑地,头破血流,总要分出谁是优胜者,即便宗教信仰之间,宗教派别之间,也是如此。所以,西方这个“个体优胜”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到今天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看释迦摩尼的《心经》。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

这就是释迦摩尼对《吠陀》和《奥义书》的改良,还是强调“个人的修炼和自觉”,追求的还是“个体智慧”。但《心经》针对的是善于思辨的人,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思辨到穷尽,结果会发现什么也不为,这就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苦恼,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释迦摩尼一生说了无数经,其实,就是针对不同特征的人,说的不同解脱方法。

最后,我们看老子说了什么。在《道德经》里有这么一段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通常,认为这段话是下篇《德经》的第一章,但根据老子所处的大环境,这句话应该是《道德经》的开篇,《德经》应该在《道经》之前。因为,这句话与当时的大环境非常匹配,一句话,就点出了春秋时期的核心问题。


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意思是,春秋为什么这么乱?根本原因就是把“礼”当成了“德”,死抱着“礼”不放,不懂什么才是“天道”,不懂什么才是“道德”,所以违背天命,产生了天下大乱。我们在上一节,讲的《礼法与天命的关系》,就是这些内容。所以,老子要把中华思想的根本重新解释一遍,这就是《道德经》的缘起。

《道德经》根本不是讲“无为”的,讲的是该有为的时候有为,该无为的时候无为,该不该,判断的方法就是“中华”,就是以“中”带来“华”,如何做到“中”,就是《道德经》核心。老子这套学问,适合治理天下,也适合个人修养,就是中华思想的详解。具体的内容,请参看老慢的《老子的天道》。

下面,我们简单解释一遍这句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是道的实践。上德没有一定之规,都是就事论事的,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但处处符合天道,一切按照客观的八维匹配原则为人处世。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把得道者的具体行为错当成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很努力,但经常违背天意,反而不顺,反而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德:平时无为,只有高度匹配的时候,才全力以赴。但只是顺应客观的环境需求而已,不会自以为是。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属于下德,虽然不会自以为是,但只简单模仿得道者的行为,不知要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没有针对性,必然产生不匹配,因此违背天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还不如上仁,纯粹模仿还自以为是。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礼最差,自以为是,还非常勉强,甚至强迫别人跟自己一样。自己违背天意就算了,还以“为别人好”的名义,拉着别人一起往火坑里跳,最缺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高度匹配才做,否则坚决不做,环境需求时时变化,自己的具体行为也要针对性的应变,这才是最高的道。

只关注具体应该怎么做才好,企图按照标准就能一劳永逸,不关注真我,不关注匹配不匹配,不关注环境需求的变化,这都不是天道,都是从自己主观出发的瞎道,会经常违背天意,因此,越修瞎道越倒霉。

不懂天道的情况下,仁者的做法是:公众认为什么行为好,我就学什么做什么;义者的做法是:不管公众认可不认可,我觉得这种行为好,我就努力学着做;礼者的做法是:不仅觉得自己的做法最好,还总勉强别人必须和自己一样,自己倒霉就算了,还总把别人一起往沟里带。把别人往瞎道上带的人,当然是罪魁祸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管具体这个人适合不适合,也不管此时此刻的环境需要不需要,妄下结论,说什么别人都是这么做的,都很成功,你就按照这个做法做吧,一定好,这就是前识者。

不分对象,不分环境,不知匹配度高低,如果你真的被忽悠了,你的倒霉之旅就开始了。凡事,应该根据具体环境制定具体的对策。否则,图简单,图方便,等于是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必然是瞎道,倒霉的是你自己。所以,想要不倒霉,想要事事顺利,只能去除主观的瞎道,回归客观的天道。

这就是三个伟人和他们的思想轮廓,琐罗亚斯德改良了西方的“优胜”文化,但还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优胜论,逐渐演化成西方的宗教思想与民族国家论;释迦摩尼的佛教,追求的还是精神上的永恒,但更具针对性,适应面更宽,更便于推广了,代价是失去了一些《吠陀》中强调的“自觉”精神,所以,释迦摩尼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反而逐渐淡化。老子的《道德经》,核心就是“天道中华”,照样中华的天下主义,只不过,春秋大环境中的老子,更关注的是“天道的真谛,以及如何避免走歪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再说《老子》22
我读老子之二十八:为而不争
老子校釋 朱謙之撰七十九章
【新解老子】对好人善良,对不好的人不善良,那算不上行善
中国最伟大的八部国学经典
75、遵循善行上德之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走进《老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