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村有小庙 处处有香烟 王屋山星罗十大宫观
[导读]王屋山道教源远流长,道教宫观星罗棋布,不仅有皇帝敕建的阳台宫、奉仙观、济渎庙,还有众多规模形态各异的道观数十处,可谓村村有小庙、处处有香烟。
王屋山道教源远流长,道教宫观星罗棋布,不仅有皇帝敕建的阳台宫、奉仙观、济渎庙,还有众多规模形态各异的道观数十处。据济源市道教协会统计,遍布乡村的与道教有关的庙、观、坛、洞等五百余处,可谓村村有小庙、处处有香烟。其中大的道教宫观主要有如下十处。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迎恩宫:皇帝亲王多驾临
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与王屋山道教“三宫”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为同时期建筑,后几经毁圮,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其宫名的由来和用途都很明确,宫内《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
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宫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依地势分为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922平方米。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祖师殿。上院为砖石琉璃建筑,依次为土地庙、南天门、东西配殿和玉皇殿。另有附属建筑两座,碑碣石刻十余通。单体建筑形式多样,屋面有灰瓦顶、琉璃顶、琉璃剪边顶;殿内结构有抬梁式、砖券门和无梁式。这种明代三彩琉璃无梁殿式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并不多见。
迎恩宫在选址上独具匠心——北枕垂珠峰,侧傍滴水涯,周围山林繁茂,溪水萦绕,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在建筑布局上,随山就势,高低错落,化不利环境为奇巧变化。建筑群体北高南低,高差达20米。为了解决高差悬殊的难题,上下院的台阶联系采用先横上再纵上的办法,不但解决了高差问题,而且突出了玉皇殿的崇高地位。
迎恩宫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建筑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下院的灰色瓦屋顶与周围山石、溪水相互映衬,构成浅色调的大地景观;上院的黄蓝琉璃同绿树、蓝天浑然一体,形成重色调的上天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理念。
转播到腾讯微博
紫微宫扼天坛“神路”之门户(资料图 图源网络)
紫微宫:“三宫之首”镇雄山
紫微宫即十方大紫微宫,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首,位于天坛山南麓的中岩台上。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处位置与紫微垣星座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对应而得名。中岩台背依三官岭,面对华盖峰,突兀道旁,三面环水,扼天坛“神路”之门户,故有“雄狮镇山”之势。
紫微宫为唐圣历二年(699年)中岩道士司马承祯创建。宋绍圣元年(1094年)重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宫座北朝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5米,总面积约6500平方米。顺着山势,层层筑台,为三进院落。依中轴线,次第为朝真门、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东侧依次有钟楼、道院大门、关帝殿、三官殿、角门、东王公殿。西侧依次建有鼓楼、药王殿、七星殿、四神殿、菩萨殿、西王母殿、藏经阁。东侧有道院。因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除东西厢房和1992年重修的朝真门外,其它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或基址。目前,紫微宫文物保护规划已通过,维修和修复也已列入景区开发规划。
紫微宫院内及其西北隅松台道士坟存有宋、元、明、清碑碣30余通。其中宋代重立的《大唐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宫贞一先生墓碣》,较详细地记述了盛唐名道司马承祯生平事迹,是研究王屋山道教史的珍贵资料;由元好问撰文的《通真子墓碣铭》,是研究全真道宋德方、秦志安主持编纂的《玄都宝藏》的重要资料;元代的《大朝圣旨碑》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是研究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宫院内有千年桧柏一株,名“半柏”,大可两围,高10余米。宫前的紫微溪畔有千年银杏树和“不老泉”。
转播到腾讯微博
清虚宫位于“蛟龙吐玉”之宝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虚宫:宝地幽雅“龙吐玉”
清虚宫位于王屋镇清虚宫村,大店河畔,北依岗丘,南临开阔的河谷平地,景色秀丽,环境幽雅,被称为“蛟龙吐玉”之宝地。
清虚宫创建于唐代,原名清虚观,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因地处清虚小有之境而得名。始建于王母洞前。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建时移于现址。清代再次重建。
清虚宫座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次第为山门、三清大殿、玉皇阁。东有关帝殿、东王公殿。西有玄坛殿、西王母殿。现存建筑有三清殿、西王母殿、关帝殿,均为清代建筑。
三清大殿,面广五间(15.98米),进深四间(11.98米),系清代大型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
西王母殿,面广三间(8.90米),进深两间(5.48米),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
宫内原有碑碣若干通,1977年被砌在天坛山水库大坝上。
转播到腾讯微博
天坛总仙宫为各路神仙朝会之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天坛总仙宫:众神聚会天坛顶
天坛山总仙宫位于王屋山天坛极顶,古称琼林台。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道教称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唐代,天坛顶建有三清殿、东西廊庑、轩辕庙及四角亭、换衣亭等,以三清为主要尊神。历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称“总仙宫”,由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题写宫名,字体端庄雄伟。明正德三年(1508年)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建无极玄穹门,俗呼南天门。延至清初,天坛顶有南天门、三清殿、玉皇阁、王母殿、灵官殿、真人祠及东西配殿共12座28间;东侧下级建有无生殿、十大名医殿;再下级为祖师殿、火神殿、东极宫、火极宫、八仙台、白衣殿以及舍身崖后的老子祠等。这些建筑依山就势,意境深远。清中期之后,王屋山道教衰落。总仙宫建筑因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除南天门保存完好外,其它建筑仅剩断壁残垣或遗址。1980年后,当地群众集资,先后在原址上重建了三清殿和玉皇阁。
无极玄穹门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洛阳万安玉赐建。面广三间(9.70米),进深2.58米。正门高7.20米,系九脊牌坊式砖石结构。券门正面石额上书“无极玄穹门”,背面石额上书“天影竺形”。东西翼门高5.10米,系五脊牌坊式砖石结构。东券门石额上书“福区”,西券门石额上书“灵境”,字迹雄浑洒脱。砖雕三踩斗栱与龙凤雀替,工艺精美。整个建筑古朴庄重,面临百尺悬仅,具有“依悬列宿”意境。
山上现存明清碑碣石刻10余通,具有重要道文化研究价值的有明嘉靖三年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太公素行实之碑》、《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碑刻及“总仙宫”题石等。
转播到腾讯微博
无极玄穹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十方院:十方道流多会于此
十方院十方院原名上方院,位于天坛山南麓两公里处的避秦沟高台之上。东临三官岭,西依瘦龙岭,沿“神路”曲径,前可通紫微宫,后可达天坛山顶。相传轩辕黄帝访广成子于此,故名“上方院”。清济源地方志记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浮丘公朝王屋山,修道于上访院。秦“商山四皓”退隐上访院作《紫芝歌》。唐司马承祯曾于此著经。后改名“十方院”,取“十方道流多会于此”之意。
十方院座北朝南,主轴线直对天坛山顶,建筑依地形而筑,台基高低错落,围成若干方形四合院落,依次为山门、王子晋祠、浮丘公祠、李公祠、司马承祯写经洞等。东侧有老君祠。历代多次重修。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纵火焚毁,仅李公祠与写经洞尚存。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玉真公主在灵都观修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灵都观:专为公主修道而建
灵都观即灵都万寿宫,俗称玉真观,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西玉阳山之间尚书谷口的玉溪西岸。这里山水秀丽,环境清幽,道家称列仙聚会之都,故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东京道门成议使、天师道传人张探玄,奉玄宗之命,为玉真公主在王屋山选址建观。观建在西玉阳山仙人台下的古奉仙观旧址上,玄宗于山门御题:“灵都观”。晚唐诗人李商隐少时曾学道于玉阳,号玉溪生。元代,丘处机弟子张志谨曾住持灵都观,复盛一时。明清两代多有修葺。
据元大德九年(1305年)《御赐灵都万寿宫图碑》载,该宫系前后两院,依中轴线而筑。创建时灵都观前院为两进院落,次第为山门、大殿、楼阁与钟楼、鼓楼、角楼等,计13座20间;后院为三进院落,次第为翼门和前、中、后大殿及东西配殿等,计15座42间。原占地东西70米,南北100米,总面积7000平方米。现仅存玉皇殿,面广三间,进深六架椽,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
观内尚存唐至元碑碣数通,其中唐天宝二年《张尊师探玄遗烈碑》、《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和元大德九年《灵都万寿宫图志碑》最为珍贵。
转播到腾讯微博
麻姑庙为纪念在这里修道的麻姑而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麻姑庙:麻姑修道仙逝处
麻姑庙位于承留镇东玉阳山南麓的山谷之中,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怪石嶙峋,花木掩映,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据明代《麻姑宝卷》载,麻姑原名侯真定,四川金华县人,盛唐道姑。15岁入王屋山,拜玉真公主为师学道。尊师命终日担水浇麻,因名麻姑。后得道仙逝于泉上。庙为纪念麻姑而建,始创年代失考。
该庙座北向南,依山而筑,两进院落,高低错落有致。依次为戏楼、梳妆楼、山门、麻姑殿、祖师殿。东侧有眼光殿、广生殿、财神殿;西侧有龙王殿、药王殿。现存梳妆楼和药王殿,均为清代建筑。另有明清两代重修庙宇碑碣数通。
梳妆楼座落在台榭之上,面阔小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木雕精工。台榭正门券洞宽2.97米,深1.60米。麻姑殿前有麻姑泉一眼。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重修的长春观玄元殿(资料图 图源网络)
长春观:半崖修道小蓬壶
长春观位于轵城镇柏林村。这里属丘陵区,沟谷纵横,环境幽静,谷内的金线河,长年流水不断,经庙东北流出谷。有“小蓬壶”之称。
该观始创年代失考。据观内遗存的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长春观碑》碑文可知,元中统元年(1260年),丘处机弟子解志通“自长安而东”,见“观有遗址”,遂重建道院。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增新补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
该观座北向南,依中轴线而建。原有山门、玄元殿、玉皇殿及东西配殿。观东有道院,现尚存四洞。马丹阳墓已平。
现存玄元殿又名老君殿,面广三间(9.95米),进深六架椽(7.30米),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殿基正方形,减柱造。内部结构为七架梁。因年久失修,破败严重。2010年文物部门筹资重修。
长春观东南有一巨大土质地柱,当地人称“道圪台”。2010年末,发现地柱半崖有洞穴,进深约20米,沿洞两侧有7处单体小洞,应为道士修炼之处。洞壁有“咸丰三年许家庄重修”字迹。
转播到腾讯微博
灵山洞(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母洞与灵山洞:王母修道第一洞天
王母洞位于天坛峰北面的垂簪峰下,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洞的主洞之一,道书载其“周回万里,深邃莫测,潜通瑶池”,传为西王母修道之所。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处在崖壁内收凹进的大石龛之中。龛宽20余米,高约8米,进深10米许。古人于龛内建西王母寝宫。宫系条砖拱券结构,即以条砖砌壁,上收为圆券式无梁殿。远望似洞门,近观是殿宇。在石龛南面的坪台上,有一组古建筑群,座北朝南,逐级递升。依中轴线,顺序为祖师殿、玉帝殿、无生殿、王母殿及东西配殿等。现有整组宫庙,系80年代以来山民集资重建。在周围绿色群峰的衬托之下,显得十分夺目。
灵山洞位于王母洞东边灵山峰(又名七宝峰)山腰,与王母洞共称王屋洞。洞中套洞,纵横交叉,潜行盘旋,宛如迷宫,人称“四十八条街”,相传其无底洞与王母洞上下连通。灵山洞有五个洞口,其中四个洞口悬列在崖壁之上。洞口均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周王府赐建的砖石结构一面坡山门建筑。所有脊饰、吻兽、飞檐、斗栱及门扇、门额、门联等均系青石雕琢而成。进入山门(东向),即达主门,门额石刻“第一洞天”四个大字。向北一曰洞天门,门额石刻“洞天门”三字,两侧石雕楹联为:“东接蓬莱迎海市,西望瑶池涌金莲”。一曰九天门,门额石刻“九天门”三字,两侧楹联为:“洞天配合三教经书体,劫运转流节次古今同”。门的右侧立有《周王府令旨碑》一通。向西一门曰七宝门,门额石刻“七宝门”三字,两侧楹联为:“七朵金莲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门前放置石狮一对,为明中叶艺术作品。洞内原有王母铜像一尊,后铜像丢失,改饰色琉璃塑像百余尊,惜“文革”中被毁。出七宝门可达灵山峰顶。顶上建有混元殿,系明代单檐无梁殿建筑。灵山洞府建筑以小构简饰,达到融合自然之妙。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东王母洞(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东王母洞:石门开合接昆仑
东王母洞建筑东王母洞,又称金母洞、西华洞。位于金炉峰南面崖壁上。两旁余岭环拥,崖前为一坪台。在崖壁距坪台8米处,有一天然溶洞,约3米,宽约2米,进深7米余,即道教所称之东王母洞。古人在崖前垒石阶,直达洞口,并在洞口阶台上建起一面坡牌坊式门楼。门装石门,至今开合自如。门楼额书“气接昆仑”四个大字,两侧石刻楹联已无法辩认。洞内底部有供奉王母的神楼,上覆元代重唇板瓦。远眺王母洞口建筑,如同生长在山之上,奇险壮观。
在坪台东边的崖壁底部,还有两个天然洞龛。古人就龛券石建庙。南“西佛殿”,门联为:“功著唐朝齐天圣,名扬今时称佛尊”;北为“三元圣殿”,门联为:“祥光霭霭云遮仙女龙霄洞,瑞气腾腾雾罩圣母水晶宫”。坪台边原有数座砖石拱券的无梁殿,现已倾圮,仅存碑刻数通。
自坪台向西,跨越栈道绕过一个山头,在另一崖壁半山腰又有一洞。人只能沿着山谷攀葛扪藤而上,形势十分险要。洞口建筑同王母洞相似,门额书“金灵洞天”四个大字,门楼西侧壁上刻有“四皓”先生的《紫芝歌》,为清隆七年(1742年)该洞住持升元重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屋山道教<绪论>
王海王屋山风景区楹联集锦
道教第一大洞天,愚公老家王屋山,山清水秀好去处,河南,济源
20180415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
药王孙思邈与王屋山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四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