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密荆轲刺秦王的真实历史

“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可是,若仔细推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相关记载,便会发现,“荆轲刺秦王”更像是一个演义传说。

一、荆轲可疑的国使身份

“刺秦”故事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便是荆轲声称是燕王的特使,向秦输城,因而得以面见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蒙嘉是这样向秦王报告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可问题是,荆轲有担当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使的资格吗?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如此说来,荆轲既非燕国贵族,也非在朝官员,在燕国不过是个过客,连燕国的“永久居民”身份都没有。而且整日在闹市上与一狗屠和民间乐手混在一起,乐则饮酒高歌,悲则放声大哭,实属“体制外人士”。

再者,荆轲本是个剑客,曾周游各国,颇有些知名度。如此一来,荆轲与秦舞阳的组合,若作为潜入敌国伺机行刺杀手使用,倒也说得过去;但作为公开高调出访的正副国使,便显荒唐。既然如此,正值巅峰状态,蔑视群雄的秦国怎么会接受这种身份低微且可疑的“山寨”代表团,并以最隆重的“九宾之礼”相迎呢?一贯多疑的秦王嬴政又怎么会在身边一个卫士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让一个剑客和一个杀人犯出身的人上殿呢?

二、难以理解的自我泄密

刺秦计划乃燕国的超级机密。太子丹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与国士田光密谈后就嘱咐他勿外泄,但他当时还远未提到行刺秦王的具体计划。然而,当荆轲出发的时候,太子丹居然率领众人,皆白衣白帽,从京城蓟一直送到国境,在易水河畔搞了一通热闹却又凄惨的送行仪式。

当时秦军已灭赵,前锋直抵易水河西岸。荆轲号称是促进秦燕友好关系的使者,应是行喜庆之旅。可他们却在秦军的眼皮底下,穿着丧服,涕泪交流,高唱诀别之辞,如此张扬,岂不是公开了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

从《史记》其他篇可知,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不仅军队勇猛,战略得当,而且情报工作也极为出色,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反问计、贿赂计等,导演了屈原被黜、廉颇遭弃用、李牧遇害等一幕幕悲剧。故而“易水送别”在文学上堪称千古杰作,可从政治谋略上看,却无疑是旷世败笔。

三、扑朔迷离、有悖常情的刺杀过程

司马迁绘声绘色讲述的刺杀过程,其实迷雾重重。荆轲乃着名剑客,武功自然不一般。“图穷匕见”之际,荆轲与秦王已是近在咫尺,可荆轲竟然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莫名其妙地去抓赢政长长的衣袖,结果被赢政一挣,居然断掉了。接下来的情节颇为蹊跷,嬴政被断袖后,仍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因为身后那个志在必得的杀手正在不顾一切地扑来,一场生与死的赛跑就此开始。再者,有专家曾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考证出赢政自幼体质赢弱,鸡胸,患有支气管炎。可奇怪的是,在这场生死追逐中,沉着镇静、志在必得、身手矫健的一流剑客荆轲数分钟里居然追不上连走路都要气喘的支气管炎患者嬴政!

更离奇的是,当秦王“绕柱而走”,荆轲紧追不舍之时,忽然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御医夏无且,以随身携带的药囊向荆轲抛去,稍稍迟延了一下荆轲的追击,因而赢政得以在众臣的提醒下拔出剑来,反败为胜。可见夏无且的在场是荆轲刺秦功亏一篑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中国古代,太医院的院长也不过是五品官员,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太医可上朝陪侍的制度。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当嬴政挥剑砍向荆轲左腿时,他的左半身应该暴露在荆轲持利刃的右手之前,可荆轲却既不趁机进击,也不后退躲闪,反而被杀。

一场短兵相接、强弱悬殊的生死搏斗下来,手持“见血即亡”利刃、有备而来、主动进攻的一流剑客被打得肢体残缺,窝囊而死;而毫无戒备、惊慌失措的秦王及那些“徒手相搏”的大臣们反倒个个毫发无损,这个结局也实在是太离奇了。

四、对太子丹权力的极端夸大

从《史记·刺客列传》的描述来看,是太子丹一手遮天,策划和组织了刺杀秦王的行动。可是,这种涉及国家存亡、社稷存续的大事,作为一国之君的燕王喜能不过问吗?司马迁对此竟然只字未提,直到荆轲失败被杀,秦军问罪之师迫近燕都之前,燕王都没有出现。刺秦后不久,燕王喜听了代王几句劝,派了个使者找到太子丹的藏身之处,把太子丹的人头拿下,向秦请罪。看来,这位国君还是大权在握的,那么,之前的事情该如何解释?

史学界公认,司马迁本人具有强烈的浪漫的诗人气质,他的传世之作《史记》既是史学经典,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着。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并进行了某些虚构,因此,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史记》各篇中并不罕见。

更重要的是,《史记》并不是由皇帝指定,政府立项的官修史,而是司马迁的私人着作。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情,他并不是简单地记录史实,而是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渗透了自身的人生感受,表达了对非凡的、尤其是具有悲剧性的人物的赞赏和偏爱。

当然,司马迁毕竟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对于那些为了故事生动性的需要,不惜夸大或虚构的具体情节,他在另外的涉及同一事或人的篇章中,往往加以修正。关于“荆轲刺秦”,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秦王觉之,车裂荆。”

短短15个字,颇值得玩味。按“刺客列传”的“殿堂搏斗”之说,当荆轲行刺之际,嬴政的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只是靠着一连串的偶然才侥幸逃生,这岂是一个“觉”字了得!况且,荆轲中了秦王八剑之后,又被殿下一拥而上的武士们乱刀杀死,几乎被砍成肉酱,还有可能和必要被“五马分尸”吗?这会不会是司马迁由“荆轲刺秦”的虚构性文学描写,向历史真实记录的一种悄然回归呢?

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太子丹看到秦将灭燕,确实派了侠客荆轲潜入咸阳,伺机行刺秦王。只是行事不周,被秦廷识破,遭到逮捕,供出了被太子丹指使的内情,最后被押至闹市,用最残酷的刑罚车裂处死。嬴政以此向燕国示威,并兴兵问罪,迫太子丹被杀,俘燕王喜,灭燕国。

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侠客荆轲从未作为燕王的特使登上秦国咸阳殿的台阶,那篇流传千载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只不过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一首悲剧英雄畅想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荆轲刺秦王:一个英雄幻想症患者的经典范本
真假荆轲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为何从朋友变成敌人呢?|燕王喜|秦王|嬴政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
荆轲刺秦王真相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四讲:最负盛名的刺客荆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