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战而屈“小人”之兵启示录

01

初二那年,我读三国演义。

在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这一章时,正好是大年初一。

本来是一幅热闹喜庆的画风,我的心情却因为汉丞相的归天,而秒转悲痛欲绝。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文中那句非常有画面感的描述: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刚领了压岁钱的哥哥,见我情绪低落,以为我嫌红包太小,跑来安慰:你就知足吧!十块钱的红包,不小了!

孔明的壮志未酬身先死,让我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一看见《三国演义》的封面,就蓝瘦香菇。

后来实在抵不住对结局的窥探欲,才又重捧《三国演义》。

孔明仙逝,我就把恢复汉室的厚望,全部压在接受了孔明独传绝学的姜维身上。

接过孔明北伐旗帜的姜维,表现不俗,在祁山大败邓艾率领的魏军。

魏军的主将邓艾,见斗法布阵,敌不过姜维,就耍起了反间计:

邓艾花重金,贿赂刘禅身边的佞臣黄皓,托黄皓布散流言,说姜维对刘禅久怀怨望,不久就将投降魏国。

刘禅果然听信黄皓谗言,立即遣人星夜宣召,召姜维回朝。

姜维无奈,只得奉命赶回成都。

……….

02

转眼又到了蜀汉景耀五年,姜维再次领兵伐魏。

结果,姜维在前线正和邓艾杀得难解难分呢,朝廷的班师诏令又来了。

原来当时的蜀国的右将军阎宇,想要取代姜维,于是请托黄皓,为其在刘禅面前进言。

黄皓遂奏启刘禅:姜维屡战无功,可让阎宇将军取而代之。

刘禅从其言,一日连发三道诏书,再次无故召回姜维。

班师回朝的姜维,在弄清又是黄皓在背后干政搞鬼后,怒不可遏,奏请刘禅处死黄皓。

怎料刘禅不单只不杀黄皓,还反过来责怪姜维心胸不足,容不下一宦官!

此事过后,姜维害怕黄皓打击报复,就以军粮不足为由,以率兵到陇西屯田之名,远离朝堂,躲避黄皓暗算。

……….

像姜维与黄皓这样的忠奸斗法,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标配。

一个朝代要是没闹几出忠奸大战的话,就像喝汤没放盐一样,没味。

而且每次斗法的结局也相当稳定:小人得志,忠臣遭殃。

说起来,这些个忠臣也太不争气了,你们即使不能压倒性地战胜奸臣,起码也应该靠点数把对手拿下啊。

最不济,也得有个输赢五五开吧?

怎么回回都像小品《男子汉大丈夫》里的郭冬临,“要么我被他撂倒,要么他把我撂倒!”

03

像战国时期的伍子胥VS伯嚭,屈原VS上官大夫,南宋的岳飞VS秦侩等等,甭管过程多曲折,结局一个样。

忠臣们前赴后继地倒下,直接篡改了很多人的三观:好人没好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见,忠奸之战,决非只关乎忠臣个人的生死荣辱,它还直接影响着世道炎凉。

真心希望各位忠臣,当你在和奸臣PK时,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代表的是苍生社稷,你代表的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观。

尽管你可能会战败,但一定要有打赢的决心和准备,要为“善”,拼命赢。

不过客观地讲,从各种条件上来说,奸臣打赢的因素,更充足。

比如,大多数时候,忠臣立于明处,奸臣则居暗处。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看历史上那些屡试不爽的反间计,忠臣们常常是在前线冲锋陷阵时,遭到奸臣的突施冷箭。

又比如,奸臣无视社稷苍生,只以皇帝私欲私利为准则,投其所好,自然甚得皇帝欢心。

而忠臣,秉持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观,常怀江山社稷之心,看轻皇帝个人的荣辱,并且动辄喊出天理正义,以死效命,把皇帝个人的好日子,一拳击碎。

可悲的是,忠臣们的赤子之心,往往不仅没打动皇帝,还会把皇帝赶到“亲小人,远贤臣”的路上去。

哎,真个是:“忠臣”不堪回首月明中!

04

怎么办?难道只能任由奸臣一路猖狂肆虐下去吗?

当然不行!

是时候让我来………请出千古一相管仲,为大家讲讲对付奸臣的办法了——

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

有一天,齐桓公羞答答地问管仲:寡人好田又好色,这样子…对霸业有害吗?

齐桓公说完自知理亏,就耷拉着脑袋,等着管仲来一通,关于天理人欲的道德谴责呢。

没想到管仲的回答是:无害。

管仲如此接地气的回答,把齐桓公高兴得呀,差点没把下巴给笑掉。

遇到贴心可人,且才比天高的名相管仲,齐桓公能不奋发图强吗?

齐桓公和管仲,发扬同心同德的好基友精神,双双励精图治。

在这哥俩的努力下,齐桓公的齐国,成了春秋首霸,就像现在的美国,整一个世界宪兵的角色,谁家丢只鸡,都得他来管。

当上霸主后,齐桓公自恃功高,就在朝会上提出想效仿尧舜,搞泰山封禅大典。

会后,有大臣跑去质问管仲:封禅之事,本是帝王之举,不是诸侯君王应该做的事。我们君王提出泰山封禅时,你为何不加以谏阻?!

管仲回答道:我们君王好胜,要劝阻他,只能在私底下规劝,而不能会上当众拦阻。放心吧,泰山封禅一事,我今天就会再找机会劝阻君王。

后经管仲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齐桓公真就放弃了封禅的念头。

齐桓公称霸后,锄强扶弱,想揍谁揍谁,充分体验了无冕之王的爽。

齐桓公自此迈上人生事业巅峰,志得意满,心思慢慢就转向了满足个人欲望上来。

各种搜罗美女,广修宫室,不一而足。

05

有一天,管仲的好友兼朝中大臣鲍叔牙,又跑来质问管仲:老齐一天到晚的歌舞升平,作为一国之相,你怎么就不阻止阻止啊!?

管仲接下来的回答,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管仲当时答道:君主不辞劳苦,以成功业,亦图每日之乐。若一味以礼相束,使其终日只顾社稷,于己无以为乐,则其将苦而倦怠,怠则为害社稷。故一味要强,必适得其反。

单纯以道德论,管仲的思想有瑕疵,境界不如鲍叔牙高。

但从人性上讲,从国家的最终的得失上讲,管仲的做法,才是最尊重事实,才是最能产生实际意义的好做法。

看看后面发生的故事,大家就会同意——

后来管仲病入膏肓,生命垂危。

眼看着贴心名相,就要离开人世了,齐桓公赶紧跑到相府,聆听管仲的临终遗言。

气若游丝之际,管仲提醒齐桓公说:易牙、竖貂、开方,这三人都是小人,你千万不可亲近,近则乱国。

齐桓公听完觉得很奇怪,就反问管仲:这三人,为寡人做事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之前从未听你说过他们的不是,为什么今天,你却说他们是小人呢?

管仲回答道:我平日不说,是因为这三人知道你内心的需求,懂得投你所乐。

而为了尊重、满足你对快乐的需要,我才没有批评他们。

但实际上,这三人就好像是洪水,而我就好比是堤坝。堤坝在,可以防止洪水泛滥。

但是现在,我行将就木,堤坝一旦不在了,洪水就会泛滥滔天,所以请你一定要远离这三人!

.......

06

关于管仲生前的做法,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管仲当时满嘴道德天理,全面阻止齐桓公亲近易牙等人,会出现什么结果?

鲍叔牙,会告诉我们答案——

管仲病逝后,以隰朋为相,很快隰朋又病逝了,齐桓公就想以鲍叔牙为相。

天上掉馅饼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死命哄抢,唯恐不及的,唯有鲍叔牙不一样。

因为鲍叔牙觉着自己,才华不堪为相,当年就曾直接把相位,让给了管仲。

所以当齐桓公要任鲍叔牙为相时,鲍叔牙是推脱的。

后来拗不过,鲍叔牙才勉强答应,还向齐桓公提条件说:远离易牙、竖貂、开方三人,方敢奉命为相。

眼看着朝中无人,齐桓公只得同意鲍叔牙的要求,罢斥易牙、竖貂、开方三人。

但自从罢斥易牙等人后,齐桓公是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无以为乐。

07

齐桓公的妃子,看见他终日面带愁容,马上就明白了他的痛点。

妃子就对齐桓公说:

君王自从罢斥易牙、竖貂、开方三人后,不仅自己无以为乐,容颜日渐憔悴,而且对国家的治理也没有从前得力了。

看看现在君王身边的人,没有一个能投君王所好的,君王何不再把易牙等人招入宫来,以侍君乐?

齐桓公听完,一声慨叹:寡人也想啊,但就怕鲍叔牙不乐意!

妃子回道:难道鲍叔牙身旁,就没有几个贴身侍从,以侍其乐吗?为什么堂堂君王,反倒不能有呢?

听完妃子之言,齐桓公是百味杂陈啊,一咬牙就依妃子所言,重新招易牙三人入宫。

鲍叔牙收到风,立即入朝强谏道:君王难道忘记管仲遗言了吗?问什么还要招这三个小人进来!?

齐桓公勉强答道: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管仲之言,言过其实!

齐桓公遂不理鲍叔牙,为这三人恢复官职,侍于左右。

没想到,鲍叔牙对齐桓公的力谏不从,忧愤不已,最后竟发病而死。

鲍叔牙的死,对易牙等人而言,就像堤坝崩溃,制约顿失。

这帮小人,得以利用齐桓公的老迈昏庸,逐渐把持了朝政,齐国从此国势大减。

……………

08

面对小人,管仲和鲍叔牙不同的应对方法,带来截然相反的结局。

个中道理,值得玩味。

人非圣贤,孰能无欲?更何况是一国之君?

面对私欲,该何从何拒?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瑕疵,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管仲在处理大德小德的关系上,成功地将齐桓公的私欲与社稷大业,一分为二,同时,又巧妙地将两者有机融合。

在不逾大德的前提下,管仲主动换位思考,急齐桓公之所急。

既让齐桓公舒心度日,又令其满怀称雄图霸的雄心,两者非但互不妨碍,反而相得益彰。

在管仲的布局调控中,易牙、竖貂之流,只是起着侍奉齐桓公的生活起居、寻欢作乐的日常小事,而始终无法干政,避免了对社稷苍生的大危害。

试想,如果管仲一味道德相加,动辄以死效命,一定会让齐桓公生无可乐,日久生厌。

生厌则离心,离心则疏远,疏远就会失去彼此信任。

如果齐桓公不信任管仲等忠臣,那易牙这些小人,则必然得势。

如此,不仅忠臣的官位性命,旦夕难保,更要危及苍生社稷!

09

管仲洞察人性,他像孙悟空一样,用“大德金箍棒”为君王划定行为禁区,确保君王不离大德边界。

管仲划下的大德边界,使奸臣无法近身朝堂,让奸臣们虽有欲,却无为。

对奸臣小人,管仲成功实现了不战而屈小人之兵。

鲍叔牙不一样,他处事刚烈有余,但洞察人性不足。他嫉恶如仇的品格,固然高尚,但凡事都一味用强方式,导致齐桓公生无可乐,最终不顾劝阻,让易牙这些奸臣们,得以重返君侧。

而当鲍叔牙遭遇易牙、竖貂等人的胡作非为、操弄权柄时,非但不能战而胜之,为国解忧,反使自己先愤恨忧虑而死.........

鲍叔牙和管仲对小人的处理方式,本质上其实是如何看待人欲的问题。

面对齐桓公的私欲,无论大小,鲍叔牙都选择用道德天理,强行封堵,结果适得其反。

而管仲,则在“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合理的价值范畴内,把齐桓公的私欲和天下苍生的公德,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促使齐桓公登上了春秋首霸之位。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古代的历史背景下,管仲的“不战而屈小人之兵”,是对付奸臣小人的最佳方法。

管仲之道,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是否有启发呢,比如人际交往,比如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桓公用三奸臣饿死病榻
“管鲍之交”传千古
管仲的用人之道、论人之明
预见能力超强的管仲
人生不小气才能终成大器
济钢办公区西侧有一座山,名为鲍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