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之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从祭祀上,亦能看出他对“神”的态度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这是《论语》编者插入的一句话。在整部《论语》中,编者较少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插入这句话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表达编者观点,而是以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使之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此可推知,《论语》的编排,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当所引述的资料不足以表达编者意图时,编者就会加入自己的话以作补充。“祭如在”,谁祭谁在?这句虽简洁,但表达不清晰,故接着追加一句解释,“祭神如神在”。有祭祀活动一定有“主祭”,但不一定有“神主”。“神主”是否存在,要取决于“主祭”的态度。而真正的祭祀,一定不能缺“神主”,这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理,“祭鬼如鬼在”、“祭祖如祖在”。“如在”,表面意思是说,那个“神主”本不在,可是在祭祀时,要当作他在。其实,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祭祀,作为“主祭”,要从内心知道,自己所要祭祀的“神主”,其实是真正存在的,“神主”就在上面接受自己的祭拜,不可不诚,不可不敬。

吾不与祭,如不祭”。

“吾”,虽然是孔子说的话,但此处不是自谓人称代词,而是泛指人称代词,泛指一切主祭之人。“不与”,不仅指不参与,即作为主祭之人不到祭祀场所,亦指人虽在场,但心不在焉的情况。“如不祭”,即如同没举行祭祀。本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作为主祭之人,若不能真心进行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孔子的这句话象是对“祭如在”的进一步解释,其实“祭如在”是为孔子的这句话而设立的,没有“祭如在”,孔子的这句话与前面的联系就显得不那么紧密。

本章“祭如在”等于是对前二章隐含主题的一种揭示,孔子“不欲观”,是因为国君“祭神如神不在”;孔子“谛之说”,就是“祭神如神在”。

三章以祭祀为例,主要论述礼之“体”与“用”的关系,涉及礼的“主体”缺失的问题。祭祀是最重要的礼,最能说明礼的各种特点,特别是作为祭祀对象的“神主”,最易被视为“不存在”,从而形成礼的主体缺失,使“体”与“用”关系混乱。

“礼”作为人与人、人与鬼神和宗祖之间关系行为的总称,其义成立的前提是具备关系主体,关系主体必须包含对应的双方,一是礼的实施者,一是礼的接受者,二者缺一则构不成礼。无鬼神,不成祭祀;无君,不成忠;无父母,不成孝。但在现实社会中,讲到“礼”,往往不再考虑其主体,而仅以其外在表现形式作为其存在与否的标志,即只要有礼的实施者,再加上形式,就称之为“礼”,而无视礼的接受者。无视礼的接受者,即是礼的主体缺失。在祭祀中无视鬼神的存在,就是“不敬”;在对待君主时,不把君主当成君主,就是无视君主的存在,就是“不忠”;在对待父母时,不把父母当成父母,就是无视父母的存在,就是“不孝”。无视对方的存在,就是无视礼的主体的存在。于“礼”而言,“主体”客观上的不存在,不等于主观上的不存在。“礼”是客观行为,更表现为主观行为。凡“礼”存在,主观上必然有受礼者存在,否则施礼者之“礼”无所至,“礼”无所至,则礼不成“礼”。

《论语》论述“礼”,其目的在于辨别施礼者的行为是否为“政”。从“学”的角度,或者说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辨别“礼”之是否为“政”,取决于施礼者对“礼”的主观认识。“祭如在”即“礼如在”。但凡有“礼”,必有受礼者。受礼者的“在”与“不在”,取决于施礼者的主观认识。只有施礼者主观上认为受礼者“在”时,礼的真正作用才能对施礼者的内心产生真实的影响,这种内在影响表现出的外在行为,以礼去定义,才能称之为“合礼”,合礼之礼才是“政”。

“礼如在”,“礼谁如谁在”,这样,礼之“体”才能在,礼之“体”在,礼之“用”才有意义。如果缺少礼之“体”,礼之“用”便是假用,也就失去了礼应有的意义。以上“谛”祭三章,核心就在礼之“体”的辨析上,即要确立礼的根本要素,特别是礼的对象。确立礼的对象,即受礼者,是“礼”能正常进行的第一步,是实现“礼”之最终意义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祭神如神在(3-12)
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
孔子祭祀思想的現代人文價値 WORD
日课 |《论语·八佾》12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祭神如神在(3—12,讲于2021年5月20日)
55、孔子是一个无神论者吗——长夜孤灯话《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