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道:丁元英采用市场化分工协作方法,破解了小农意识思维难题

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19

原创/李撒欢

说明:丁元英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改编自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把格律诗音响公司的运作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发烧友层面,一部分是农民的生产。

关于第二部分农民生产部分的管理思路,丁元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

农户不是铁板一块,没了这个矛盾有那个矛盾,有利益驱动着,让他们自己斗去,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

从公司运作的角度来说,一直会有一块很高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

比如,员工偷懒怎么办?产品质量怎么保证?尤其是不能实时监控的时候,这种管理成本非常高。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招聘高素质员工(有足够的自驱力),配合对应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环境影响),来解决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而王庙村都是地道的农民,传统的做法根本无效。

农民管理成本非常高

比如,这几年农业领域非常热门,有很多原本做其他领域的公司纷纷开始进入农业领域。甚至有的是房地产公司,财大气粗,一进入就拿几千亩的土地开始运作。把房地产企业运作的那一套拿到了农业领域。找一些专家开始编写相关的操作手册。结果,实际落地根本不行。

原因就是,目前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就算不是大学生,大家也愿意去干别的工作,不愿意种地。那就只能雇佣原来的农民过来种地。结果发现即使有操作手册也没用。

农民有自己的种植和管理方法,就算偷懒,你也监管不到。总不能挨个作物去检查吧。同时,一到点就下班,不管地里农活有没有干完。要知道,原来的农民给自己干的时候,地里农活干不完是不回家的。最终结果,就是亏损的一塌糊涂,变成了烫手的山药。

对比一下,丁元英设计的思路,不尝试去用所谓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管理,而是利用市场化方法来纠正他们,最终用经济杠杆解决质量、成本问题。

为什么这种策略是有效的?

01 劳动分工,必须连接市场

丁元英跟韩楚风聊天时,调侃说自己的打法不入流,不是学院派的打法,是野套路。

《国富论》

实际上,亚当·斯密《国富论》里提出增加财富的重要方法就是进行劳动分工

生产效率的增进来源于劳动分工。

在《国富论》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著作提到了关于劳动分工的问题,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亚当·斯密的影响力呢?

因为亚当·斯密,敏锐的观察到了劳动分工跟市场的关系。

他在书里,举了缝衣针的案例。在当年缝衣针也算是先进产业。缝衣针的生产环节有18个,原本的生产是每个人各干各的。现在把这18个环节,分开,让每个人专职负责一个环节。这样就变成了一条流水线。最终发现,整个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了上百倍。

然后,他发现,虽然缝衣针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但是整个生产的天花板是市场规模。也就是说,一旦缝衣针生产多了,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那就只能滞销。从而得出了,市场扩张才会引发分工合作和专业化。

当然,这种观点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常识,但是在当年也是惊人的发现。其最终结论,只有与市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增加财富。

很多学院派的打法的前提,是基于企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内部效率大于外部效率的时候,才适合。

什么内部效率大于外部效率?

对于市场来说,看重的是最后的商品。比如,格律诗音响。大家最终还是要看产品、价格等考量因素,不会太关心这个是谁生产的。

iPhone手机

就像很多人用的iPhone一样,这个不是苹果公司生产的,而是苹果公司设计的。调动了各个上游的零部件厂家、组装厂家,经过一个复杂的流通协作体系,最终才进入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这个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黑箱,购买者只能看到的是哪里买,手机质量、体验怎么样

在一整套的音响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自己做,哪些环节需要依赖于市场中的第三方就是一个权衡的过程。其中一个很重的因素,就是这个部分自己生产是不是效率最大化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不如外包出去,反而得到整体最优结果。

这就是指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的权衡,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就是尽可能让内部效率大于外部效率

比如,苹果公司肯定不会自己去做组装工厂,对它来说,这个环节很难产生溢价。同样,苹果还会在产业链上扶持很多公司成长,把一些自己做内部效率低、品牌溢价低的部分,外包给这些公司,从而形成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这也能看到为什么一些巨无霸公司,一会不断兼并其他企业,一会又不断拆分售卖子企业,就是在不断调整效率的过程。

在王庙村目前的水平下,是完全没办法引入现代化的机制,但是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那就是环节的拆分,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来提升最终的生产效率。在市场的出口端把控质量即可。

02 市场的传导机制

为什么丁元英采取的这种市场化传导机制是有效的?

这里举个自然界里协作的例子:

教授

爱德华·O·威尔逊

有一位被称为「现代社会的达尔文」爱德华·O·威尔逊教授,他花了很长时间去钻研一种蚂蚁。南美的切叶蚁。他发现切叶蚁有一整套非常流水化的协作体系。

切叶蚁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以叶片为生。

但是这只是对了一部分。

切叶蚁是通过叶片来繁殖真菌,最终通过繁殖出来的真菌为食物。

切叶蚁的流水化分工

它的整个生产流水线分工明确,巨型蚁把树叶切割带回蚁穴,大型蚁把叶片进一步切碎成小片,中型蚁则把小片咬碎成小球,小型蚁就搬运到饲养基地,小型蚁就种植真菌,最小型蚁就是采收食物。

整个过程,是不是跟王庙村的链条特别像,打磨板子专业户向下料专业户买毛坯板,喷漆户向磨板子户买腻子板,包装户向喷漆户买成品板·····

对于切叶蚁最有意思的发现还不只是分工效率,而是其对于对于「市场」的反应能力。

要知道蚂蚁本身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没有一个专门的指挥中心来指挥它们进行协作。科学家就想研究它们这个决策机制是什么样的?

就做了一种「毒叶片」,看起来、闻起来都跟正常的叶片一样,但是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这种叶片不能生长真菌。所以,对于切叶蚁来说就是没用的。

巨型切叶蚁

刚开始巨型蚁也分不出好坏来,反正只要是新鲜树叶,就切割切割,带回蚁穴。

结果,10个小时以后,科学家就发现神奇的一幕,巨型蚁竟然再也不去切割那些毒叶片了。

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对于其流水线整个环节的检查。发现最开始起变化的是小型蚁环节,因为小型蚁发现这种叶片长不出真菌。于是就不搬运这种叶片了。中型蚁也发现对方不搬运这种叶片,于是就不咀嚼这种叶片。大型蚁发现中型蚁不咀嚼这种叶片,于是它也不切割这种叶片了。等到巨型蚁发现自己无论搬回多少种这种叶片,对方都不再细分切割了,于是也不再去切割「毒叶片」了。从而最终的效果就是,巨型蚁自动躲开这些毒叶片。

这个也不需要一级一级打报告,就是基于流水线的层层反馈。其市场端当然就是种植真菌的小型蚁,其发现这个无法生长真菌,就自动拒收。然后这个信号就一层一层的往外传。

这其实就是丁元英设计的思路,在收半成品音响(包装之前的工序)制定好严格的标准,那么整个标准就会在流水线里层层传导,不用控制其加工过程,只控制其输出质量,不达标就拒收。如果谁放低标准,那就谁自己承担损失。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幅度降低了管理成本。

不过这种方式的前提,只有工业化产品才能实现。其必须要求每个环节责权利清晰。对比农产品就会发现,其很难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作物的生长是连续性的过程,其结果往往要在采收时才能完全暴露,只能依赖于个体的用心程度,而不能依赖于监督。

总结:

在王庙村的生产机制上,丁元英采取了一种极其市场化机制的管理方法,大幅度降低了可能产生的管理成本问题。

当然这种方法也变相降低了格律诗音响的生产成本,就像丁元英讲的,拼的就是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干不是人干的活儿,拼的就是不是人。用这种极端化的生产方法,打造出了极致的性价比。

《国富论》提到了,只有对接市场体系的分工协作,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不是只有分工协作。

组织的边界体系是由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的对比体现的,将低效率的部分外包出去。格律诗的生产环节,其实相当于外包,在控制收购价格的同时,也变相的控制了整个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但是这种极致化的定价策略,又是撬动市场,极致性价比的必然。

利用市场化的层层传导机制,在具体层面是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但是在整个系统层面反而得到了效率的最优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OA软件:管理者的车轮子
如何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协作效率
过度精细化的分工是如何搞垮团队的?
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从产品经营到企业经营、再到产业经营
农业分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