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子百家为何产生于齐国?为何只为这一个概念争鸣了2500多年?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巅峰,相继出现了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孙子、惠施、公孙龙等等学术大家,形成了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最终在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诸子百家名称的确定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谈、刘歆(刘秀)等根据诸子们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的异同,将他们划分为“九流十家”,简称“九流”,于是诸子百家自此有了各自的“名号”: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

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纷乱的“病态”社会开出的治世良方和修身秘籍,但无论是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崇礼尚法等等,其思想主旨都是一个字:“道”。不仅如此,就连后来进入中国并中国化了的佛教,也是如此,不然就没法在华夏文化的土壤里扎根。

那么“道”到底有多神奇,诸子们都在为它发生争鸣?

这个“道”就是天道人道、修身治国之道。但为何一个“道”竟被诸子们豆剖瓜分的七零八落,到底谁的“道”才是正道?

“道”是怎么肢解的

庄子在《庄子·杂篇·天下》对古今之“道”的分析认为: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 ,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庄子认为,远古圣贤的美德是那么完备!宇宙精神,人类智慧全都体现在他门身上。他们仰观俯察,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福慧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辅助,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

但是后来,社会生病了,原文比较长,不照搬了,只说说大意吧:

——当今天下大乱,即便有圣人贤王,也都韬光晦迹隐居了。于是各家各派,各修各的道,各养各的德,互不通气。学术界变成一个个自恋的独眼龙、偏执狂。这时候的“道”就像一个人,五官俱全,但眼耳鼻口却分崩离析,不能互通,整个人成了废物。

总体而言,“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扩张的需要,各家各派多数缘于或借鉴道的思想,然后各自延展,各成一家之言。于是原本整体的“道”就肢解得七零八落了。

庄子说是肢解,但也有人认为,诸子百家都缘于道家,只是各家视角不同而已。持此说者,郭沫若先生即是其一,鲁迅先生也有“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之说。英国两次诺奖得主李约瑟也说:道的思想是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

李约瑟

诸子百家为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时期,只有官学没有私学。但官学没有专职老师,全是王庭官员分别担任。这种官学只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决不允许接受朝廷“百姓”子弟入学,这是世袭罔替的封爵制度决定的。

周平王东迁之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解体,“学在官府”的局面崩溃,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天下第一所有官府主导并开门办学的“稷下学宫”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的产生与齐国的“稷下学宫”有直接的关系。稷下学宫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的核心和发源地,而学宫的官学则为“黄老之学”。

为什么是“黄老之学”,而非其他学说?齐国是西周“剪商”之后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第一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军师、老岳父姜子牙。“田氏代齐”后,必须将政权合法化,使之名正言顺。

稷下学宫

田氏先祖源于陈国,始祖为黄帝。而姜氏的始祖在陕西姜水,先祖为炎帝,黄帝战胜炎帝,就是'田氏代齐'的法理依据。这是其一。

其二,当时天下最有学问的是史官,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太史令,是当时文化的最高代表,且老子祖籍陈国,是田氏老乡。更重要的田氏代齐后,沿袭姜氏齐国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理念高度契合,于是将黄帝和老子政治思想合二为一,称之为“黄老之学,并作为'学宫'主导思想。

于是广而告之,聚天下英才于齐都,因学宫位于齐国临淄的“稷门”附近,因此定名为“稷门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

百家争鸣的摇篮

“稷下学宫”自田氏代齐开始,直至秦灭六国,持续近150年,几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历代国君均将学宫作为基本国策给以高度重视。

办学方针。齐国的办学政策开放,待遇优厚,竞争公平,办学方针虽以黄老之学为宗,但兼包并蓄,鼓励任何学说在此交锋融合;先生、士人可一边授徒一边从学;学宫只有师生,没有门阀;只讲学术,不分国籍;先生、学士可以'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还能自由申报功名,王室一旦认定,便可受封'上大夫',配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竹书纪年》。

从“学在官府”到开放办学,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各学派汇集地,'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此开启。

办学规模。这所大学云集了道、儒、墨、法、纵横、名、兵、阴阳、农家等诸家学者,天下鸿学齐聚于齐都,诸子名流横议于稷下,展百年之盛景,写中华之华章。

其间名流翘楚代不乏人,孟轲、荀匡、邹衍、慎到、申不害、接子、驺奭、淳于髡等,俱皆通天彻地之才,任教于学宫,雄辩于朝堂,深为齐君所赞赏,而为学人所倾慕。

黄老道之学的分流

因学宫的办学主导是黄老之学,因此,黄老道家学说得到极大发展,文子、列子、田骈, 季真, 环渊、彭蒙、尹文等等均属道家,但学跨两界,介于道、儒之间,或道、法之间,或道、墨之间的学者则更多。

环渊之道,环渊为老子弟子,从楚至齐,为传输老子思想入齐的第一人,也为'黄老之说'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黄老帛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后学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宋尹之道,即宋钘、尹文为核心的学术团体。出于黄老,但不乏儒家的仁恕思想和墨家的非攻思想。其道既以清静无为为宗,又兼具墨家世界和平思想;

田慎之道,即田骈、慎到为核心的学术团体,出于黄老,但主张'以道变法',最终走向法家。荀匡是以儒家为宗,兼具道、墨思想,最终培养出李斯、韩非子等法家人物;

而邹衍、驺奭等人,由黄老之学延伸发展成了阴阳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道家思想?它的要义是什么?
黄老之学的产生及影响
诸子百家为何最后只有儒、道两家存在?这事关中国文化深层奥义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为什么道家没有分裂?只因稷下学宫
天下第一学府--稷下学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