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全身而退,萧何的完美人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一辈子都在高空走钢丝的冒险家刘邦同志终于安全着陆了,这种大功告成的成就感让他内心里充满着得意与自豪,同时也如释重负般地感到轻松。一个创业者在大局未定的情况下,永远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煎熬,他神经绷紧的程度和内心焦虑的等级与对手的能力成正比,而刘邦的最大对手恰恰是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可想而知,刘邦平时嬉皮笑脸的表象下其实隐藏的是何等的坚韧与担当?

狂风暴雨的日子终于趋于平静了,站在人生巅峰的刘邦终于开始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他的人生仪式感了。登基不久后,刘邦在新定的国都洛阳举行了一次胜利者的宴会,说是总结会,其实就是庆功会。

庆功会的套路相信大家都了解,不外乎觥筹交错之后,高唱赞歌,最后由大领导总结发言。待到群臣把所有的气氛都铺垫好了之后,刘邦同志一本正经地抛出话题:为什么那么牛逼的项羽最后失败了,而我刘邦却成功了?

群臣各种马后炮之后,刘邦开门见山地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

这乍一听,刘邦同志很谦虚呀,很有自知之明啦。但是,你真的指望一个刚上台的领导大大方方地说自己哪哪哪都不如自己的手下吗?别逗了,他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这只不过是在自己身上用了一招欲扬先抑而已。刘邦的言下之意其实是,我能让这么三个牛人为我所用,所以我才是最牛的!

虽然刘邦把“汉初三杰”捧得很高,其实是为了抬高自己,但同时也证明了“汉初三杰”确实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活。我们要确信一点,能被牛人用来当背景板的人,通常都不可能是一般的人!

关于汉初三杰,熟知历史的人绝对不会陌生,古往今来,对他们的解读实在是不胜枚举!相对来说,战无不胜的韩信最广为人知,算无遗策的张良最高深莫测,而稳如狗的萧何却相对来说,认可度并没有韩信和张良那么高。但事实上,萧何却是汉初功臣排名第一的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不要固执地认为这是年近花甲的刘邦老糊涂了,刘邦这个糟老头一直精明着呢,他可不会算这样的糊涂账。同时,我们也不要片面地认为萧何是刘邦的沛县原始班组成员,所以刘邦在封功论赏的时候打了感情牌,事实上,刘邦同志除了对年轻漂亮的戚夫人们容易动情,涉及到他的政治利益时,他可从来都是六亲不认的。

也就是说,萧何在汉初功臣中排名第一是实至名归的。先看看刘邦这个分蛋糕的人是怎么说的吧!刘邦为了让那些自恃功高的武将们接受萧何功劳第一的事实,打了一个粗鄙的比喻:你们这些武将在战场上厮杀,就好比猎狗在追逐猎物;而萧何坐镇后方,居中调度,则好比指挥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

刘邦这是话糙理不糙呀,这么一说,高下立判,一目了然,就再也没有反对萧何位居功臣之首了。

当然,本文的重点并不是介绍这个插曲,而是剖析萧何为什么能力压韩信、张良成为功臣之首,他的一生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行事逻辑,我们应该如何去吸收和借鉴?

01、萧何的识人之明

萧何这个人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故事都是与韩信有关,一个是“月下追韩信”,一个是“用计除韩信”。弄得好像是萧何蹭了韩信的热度一样,这也导致萧何的智慧从来没有被公平地对待和正视。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我们不要轻易去忽视成功者背后的智慧,把原本仰望的位置自以为是地调整成平视或者俯视的角度。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萧何的智慧是隐性的,是细水长流的,所以很难在一个浮躁、肤浅的思考环境下被认可。

他身上第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就是有识人之明。很多朋友这根本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本事,无非就是眼睛放亮点,跟对人,抱准大腿,放长线钓大鱼。笼统点来讲,就是得有点战略眼光。这固然没错,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萧何在历史上出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务员了。秦朝未乱时候,他便是沛县的主吏了。这个身份虽然是县令的幕僚,但是在秦朝的政治序列之中,却很有分量,因为在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中,“县”这个行政单位权力还是很大的。另外,秦朝的行政机构也比较精简,能进入政治圈子的人都是很有社会地位的。所以,萧何的社会身份不是一个平头百姓所能比拟的。

身份上的优越性是很容易让人飘飘然而认不清自我的。按照萧何当时的社会身份,他是完全是有资格走路带风的。但是萧何并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冷静而又理智地审视着自己的内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需要去结交什么样的人。

他在沛县为官的时候,结识了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等人。事实证明,这一批人最后都成了名动天下的英雄。

从萧何社交圈的成材率就可以看出他的识人之明是多么厉害,不要抬杠说这是因为刘邦提供了一个好的创业平台,很多人天天和英雄为伍,和牛人作伴,却总以为自己才是最牛的,最后才发现小丑竟然是自己。这样的人多得去了。

吕太公为避难举家搬迁到了沛县,萧何这个地方公务员不是趁机去为难这个“落难户”,而是赶急赶忙去给人家搞欢迎仪式。因为见识让他觉得这个老头不简单,富贵看气质,人家虽然是逃难,那不过是收起了獠牙、收敛了张扬而已。若是一些见识浅薄的人,立刻就会跳起来,咋了?到了我的地盘不给我拜码头,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趴着。最后,尴尬的是自己。

萧何是刘邦等人的领导,而刘邦又是一个名声在外的不务正业的老流氓,一事无成的糟老头。若是正常的情况下,萧何会正眼对待刘邦吗?他图个啥?但是,萧何在沛县的时候,却是处处庇护着刘邦这位为乡里所不容的浮华浪子,他的眼界和格局,让他看到刘邦身上与众不同的豁达与大气。

这说明萧何在识人之明上,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和领悟,他跳出了所谓世俗的框架,从而看到英雄和人才的本质。

这种识人之明,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见识和格局,在红尘俗世之中永远保持冷静的判断标准。对比之下,我们生活之中很多盲目认同、随波逐流的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遇到什么事,啥都不清楚,别人扔臭鸡蛋就跟着扔臭鸡蛋;碰到什么人,别人说他垃圾就跟着说他垃圾,总是被别人的声音左右着自己判断,又如何能养成独到的眼光呢?

同时,萧何的识人之明还是一种自知之明。绝大多数的人,只会真心实意地和两种人交往,一种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一种是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首先都必须了解自己,自己想要干什么,自己有几斤几两,这样才会在选择上对标。

遗憾的是,很多不明白历史和生活逻辑的人,通常并不会这么沉着理智,而是容易过度膨胀,也容易妄自菲薄。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恨不得把眼睛抬到额头上;遇到比自己更牛逼的人,也立马卑微到了尘埃里。

萧何的广结善缘,抬杠的人也可能会说他是出于一种广撒网的投机心理,或者标榜亲民路线的作秀心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萧何的一些细节表现吧!

刘邦落草为寇,吕雉锒铛入狱若是一个眼光短浅的人,虽不一定会落井下石,但也绝对不会迎难而上。萧何却想尽办法照顾和营救吕雉,才使得吕雉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的巾帼英雄没有在牢狱之中遭受其他意外。这一方面说明萧何坚信自己内心的判断,刘邦这两口子就不可能是池中之物,另一方面也说明萧何一直坚持自己内心的判断,既然选择了刘邦这个伙伴,就全力以赴去支持他、帮助他。

沛县县令起兵时,萧何又在心里为自己选定的带头大哥刘邦盘算着,他忽悠沛县县令说需要壮大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把躲在芒砀山里的刘邦召回,这就是典型的帮刘邦洗白、借力的思路。结果沛县县令短暂糊涂之后幡然醒悟,不让刘邦入城,并准备干掉萧何、曹参等人,萧何等人逃出城外,连同刘邦等人反攻县城,成功占据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入城后,这个草创团队群龙无首,需要选出一个新的带头大哥,当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萧何都比刘邦更有资格当大哥,但是萧何却一再退让,并使用了一点小伎俩让刘邦无可争议地坐上了老大的位置。

懂得把嘴边上的肉让出去的人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大多数人的欲望之手只会越抓越紧,很少有人主动松开手,把到手的东西让给别人。萧何很清楚自己更适合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知道刘邦才是更适合当领导的那个人,他这是真正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

当然,要说到萧何的识人之明,就不得不提“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了,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就不详细介绍了。多说两句,就是通过萧何不遗余力地助推韩信上位,充分说明了萧何既然识别韩信的经纬之才,又能把握刘邦的迫切之需,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萧何的成功背后是有大智慧的,而识人之明只是其智慧人生的一个特征。即便如此,光是这一点,萧何也就超过了很多徒有虚名的人。

02、萧何的谋国之才

上述说了那么多,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在说萧何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选对人、选对事、选对路子,不会在欲望的刺激下和名利的诱惑下迷己,急躁冒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真正活得精彩,活得明白。

但是,眼光却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光有眼光,往往有时候不但不能成功,还容易沦为好高骛远的笑柄。因为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一个老板是愿意永远养着一个闲人的。你上了老板的船,你还得证明你的价值和能力,你得能干事、能创造价值才行。

萧何在刘邦的队伍里,其实很多时候存在感并不强,打嘴炮,他就不如郦食其;想点子,他就不如陈平;做策划,他就不如张良;上战场,他更不如韩信;所以,大家会很奇怪,这么一个不会吹也不能打的人,咋就成了刘邦心目之中的功臣第一了呢?这不是摆明的靠关系上位吗?

我们不要低估刘邦的政治才能,这个老流氓虽然一辈子没少干混蛋事,但是,他有一点优势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越是大事,他心里越是弄得跟明镜的,从来不激情办事。所以,不要认为刘邦会因为萧何进入队列的时间早就把他捧得最高,要知道,樊哙也是老乡加老友,还跟他是连襟,刘邦临终时还不忘要干掉他!

所以,萧何之所以能悄无声息排到功臣第一,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实至名归的,否则,没人会服他,也没人会服刘邦这个裁判的。名利战场的背后往往都是寸土必争的,没两把刷子你就别想享受那个待遇。

历史上对于萧何表现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因为他干的那些事没什么刺激感,引发不了吃瓜群众中的兴奋点。你看郦食其,上下两片嘴皮子一翻,帮刘邦说服了多少城市和兵力,这特么叫外交,叫不战而屈人之兵,牛逼!你看张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帮刘邦拉回正轨、找准方向,这特么叫规划,叫人生导师、军师参谋,睿智!你看韩信,攻无不克、开疆拓土,帮刘邦打下了多少地盘,这特么叫战将,叫市场经理,霸气!而萧何似乎永远都是躲在背后和刘邦嘀嘀咕咕,说的也都是柴米油盐的问题!这特么就是一个后勤。

但是,萧何的历史印象不深刻并不代表他浪得虚名。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对于一个草创团队来说,你的设想有多好,你的技术有多牛逼,你的销售有多敢拼,但是你的资金链没有保障,啥都是扯淡。

你郦食其搞外交,其实还是靠实力震慑,并进行利益分析,人家才会听你忽悠,要是人家一看你所代表的刘邦团队吃了上顿没下顿,走路都没力气,他们会怕你?会信你?你张良说我们要厚积薄发、要联合融资、要自主创新,最后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事情都要人去干呀,都要靠柴米油盐养着呀!你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没有后勤保障,你带百万虎狼之师,也迟早给你熬垮了。

相信此时此刻,已经有很多朋友明白萧何的重要性了。没错,打个比方,郦食其、张良和韩信这些人就好比人体的某个重要的器官,萧何就是背后的血管,没有他的持续输血,再有力量的器官也得萎缩。

当然,萧何这种控局能力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自始至终按照自己的追求与判断不断塑造自己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刘邦率军进驻咸阳的时候,刘邦是急匆匆地跑到后宫之中去左拥右抱了,那些将士们也彻底解放天性去寻欢作乐了,而萧何却迫不及待地去保护秦朝留下来的那些典籍。

这就体现一个人见识上的差距了。太多的人蝇营狗苟一辈子,其实追逐的不过是一些表面快乐或者简单收益,对于真正核心资源与价值却熟视无睹,也可能是发现不了。萧何知道秦朝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正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后,他们制订一系列的户籍、军改制度,进而让整个秦国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全身真气任意运转,哪里有人?哪里有钱?哪里有地?此处要征调资源该从何处来,A处往B处输送物资该从何路去?啥都一清二楚。

秦朝的典籍就像一本本武功秘籍一样,只要你不是天资过于愚钝,你能按图索骥地修炼着,你就能成为高于常人的高手。萧何这种天赋上佳的人得到了这些秘籍,只能说是如虎添翼了。

是萧何给刘邦信心,“汉王,您别灰心,咱们手里有宝典、有秘籍,咱们躲着在这山窝窝里好好修炼,等咱们出关了,咱就天下无敌了”。也是萧何慧眼识英才,发现了韩信这颗俗世遗珠。按道理来说,当时的韩信要战绩没战绩,要履历没履历,要声望没声望,一天到晚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老痛恨自己怀才不遇。这种人通常只能郁闷而终的,因为基本上没人可以跳过现实验证而充分地识别你,但是,萧何可以!为什么?因为他手里有秘籍作为参照物,他发现自己从秦朝的军事宝典上看到的东西,韩信都懂。这他娘的绝对是个人才,宝典上的东西他都能未卜先知,太牛了!所以才有月下追韩信的名场面。

再后来,刘邦占据三秦大地,开始到处煽风点火,结果遭到西楚霸王的疯狂报复,屡战屡败。但是,每次吃了打败仗之后,刘邦都能很快卷土重来,这就细思极恐了。要知道东山再起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你有一颗永不服输或者永不怕死的心就可以了,你每一次挣扎都是有成本的,你每一次行动都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你在前面大炮一响,背后得有千千万万的人给你输送黄金万两的。

总之,刘邦在历史上有多能抗打,就证明萧何多有本事。当下有一句话叫: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成功的女人,其实就是一个道理。你每天在外面嘚瑟,没有一个人在背后给你撑住场面,给你稳住后院,你是根本不可能嘚瑟几天的。萧何就是刘邦背后的那个男人。

综上所述,萧何是历史上少有的宰参之才,是每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辅佐者。他的谋国之才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润物细无声!

03、萧何的不党之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像萧何这样有才能、有资历、有功劳的人,刘邦这个老流氓为什么能容忍他安全存在呢?

是因为刘邦念及旧情?别逗了,刘邦可不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他连对自己的老婆和儿女亲家都没这么温情过,还会对你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大哥相敬如宾?

事实上,刘邦并不是没有对萧何产生猜忌过。刘邦在偷袭彭城成功之后,被项羽率领三万骑兵一路往西撵,最后躲在荥阳城里才堪堪稳住阵脚,开始了荥阳拉锯战。

一个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之后,是很容易胡思乱想的。无他,不自信耳!总觉得自己老是失败,周围的人肯定都看不起我,手下的人肯定都不是真心帮我,他们帮我肯定是别有用心……所以,刘邦也吃饱了没事干,开始怀疑一直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为他输血的萧何了。

当时的萧何在关中这个大后方为他集资,刘邦被现实打击得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老是担心,咱就剩关中那点家底子了,要是萧何这个大管家背叛了我,我不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也顾不得什么老兄弟之间的信任问题了,直接派500禁卫兵把萧何的住宅包围起来了,美其名曰是保护萧何的安全。

但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是刘邦输怕了,有可能要狗急跳墙了。也有人把这种分析跟萧何说了,萧何是多聪明的人,一点就透呀!

若萧何是一个普通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其实有很多。劳资一路上无怨无悔地陪你刘邦创业,风里来雨里去,任劳任怨,从不争功,风光都给了你,苦累都自己扛着,结果到头来,你却怀疑我了!叔可忍,婶婶不能忍,劳资不伺候你了。

当然,萧何也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地应付,你那500人就在外面站岗吧,我表面上还叫你大哥,但是真的不会再为你挡刀子了。

他还可以破罐子破摔,你特么自己在外面被别人打了,回过头来拿自己兄弟出气,就你这怂样,劳资跟你鱼死网破,爱咋滴就咋滴。反正你也没什么太大的逆袭希望。

但是,萧何选择了一种最为温和和理智的方式,他把他家族里的几十口人全部送到前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刘邦,好兄弟,不要怕,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咱别多想,兄弟永远与你同在,拼尽全力去干就行,为了你,我萧何啥都可以不要。

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支持让刘邦深刻地意识到了,萧何永远是那个最让自己放心的人,这种人是不会在自己背后搞小动作的,是不会在自己背后拉帮结派来背叛自己的。

萧何这种不党的品质,其实是十分理智的。因为打工人就要有打工人的觉悟,你不能一边依附一个平台上,同时又想割据另外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这种内部小平台是没有很强的凝聚力的,作为真正的老板,是有很多种方式去瓦解你这种小圈子的。

后来,韩信叛变的时候,吕雉请萧何出面去除掉韩信,萧何也并没有因为他和韩信是知己而徇私情。看起来好像是萧何比较冷血,其实这恰恰是萧何的智慧。大家觉得吕雉这种从不打无把握的仗的女强人,她真的会毫无准备地让萧何去请韩信进宫吗?但凡你萧何思想开小差了,随之而来的绝对是一片腥风血雨。

所以,萧何看起来一直就是安安分分地搞自己的后勤工作,看不出有多大的本事和智慧,只要老实就行。事实上,老实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特别是一直能在正确的时间内做一个老实人,有些人老实了一辈子,关键时刻不老实一次,结果前功尽弃,一切归零,比如韩信。

04、萧何的保全之策

即便是萧何有眼光、有能力、有智慧,但是在刀光剑影的政局之中,这些依然不足以保证他平安无事。很多时候,你不惹事,但并不代表事不惹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不光要做到我不伤害别人,还要做到尽量不被别人伤害。

萧何一辈子就是想当个功成名就的历史名臣,他不想去触碰皇权那根高压线。他也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付出和小心翼翼的应对,得到了刘邦的相当认可。

但是,政治权力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东西。刘邦再怎么认可你萧何,跟你萧何关系再怎么好,只要一触碰到他敏感的权力神经,他还是绝不留情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与领导的关系亲近,永远都是一件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事情。别老觉得跟在领导身边,可以狐假虎威。但要是老虎心情不好,说不定哪天就把身边的狐狸当成顺手的晚餐了。

如何让自己的领导十分放心地对自己好,这是历史上诸多功臣一直没有研究透的一个命题。但是萧何显然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安安稳稳地当自己的丞相,死后,还福泽绵长,子孙一直享受着爵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前面说了,刘邦和萧何之间是有天然的猜忌矛盾的。因为一个人站得越高,就越容易看周围的人谁都是敌人!就和一个女子,长得越漂亮,就越容易觉得靠近她的人都是馋她身子一样。这是人性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所以,刘邦在登上人生最高峰的时候,萧何这个老大哥也无数次成了他的政治假想敌,只不过,萧何自始至终没有出过什么大的纰漏,没有给他发难的借口,所以,他也一直没把萧何怎么的。

大家想想,如果萧何和刘邦之间就这么一直“表面和谐”着,谁会是最终的受害者?无疑,萧何难逃被打击的宿命,因为领导要处心积虑给你找个小毛病还不是一二三的事?只要找到了你的问题,问题怎么定性还不是他说了算?没问题可以给你找问题,小问题可以给你变成大问题,你还能辩解过你的领导?

萧何之所以能够一直和刘邦相安无事,在于他懂得怎么样去明哲保身,去找准那个平衡点。这一点,他在汉初三杰之中,是最强的。张良是直接事了拂衣去,相当于直接出局;韩信是一直呆在局里,却一直无法调整自己的角色;而萧何是恰到好处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既保证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让刘邦心里难受。

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刘邦亲自去平叛,平叛的路上,刘邦总是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刘邦身边的人都觉得萧何这个人是个好人,所以就使劲给萧何说好话,都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

但这几乎就是把萧何架在火上烤!老板刚刚娶了一个漂亮老婆,然后问你们,萧何帅不帅,你们使劲说萧何帅呆了,这不是给萧何挖坑吗?

好在萧何在门人的提醒下,很快就明白了,这是刘邦在担心,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拥有的“娇妻”会移情别恋,因为别人都说萧何太帅了。

所以萧何赶紧得化个丑妆,得让别人觉得他其实没那么帅。所以,他贱价强买民间田宅,自污名声。我用低价强买你们的土地,看你们还觉得我帅不帅?

刘邦知道消息后,十分高兴,这个萧何原来也没有那么帅嘛,那些人不过是看他在我面前走红,使劲拍马屁而已。归根到底还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所以内心十分的享受和安宁。

所以,他让萧何以丑陋的姿态公开亮个相,自我批评一下,也就完事了。

但这种小把戏只能忽悠刘邦一下子,因为错误不大,伤害性不强。所以,萧何为了证明自己是彻底飘了,又故意提出,让刘邦将自己的上林苑之地交给民众耕种。刘邦一看,你萧何居然敢侵犯我的利益?很生气也很开心,生气的是萧何无法无天了,开心的也是萧何无法无天了。因为刘邦从来不觉得真正明目张胆地无法无天的人很可怕。

萧何后来被刘邦敲打了一下,象征性地关进了大牢。看,我随时可以弄死你,你得给我老实点!不久,又借助别人的求情,把萧何给放出来了,而且待遇不变。看,我刘邦是讲感情的,不要认为帮我干了事没回报,想狗急跳墙。

萧何这种进进退退的全身之策是很讲究一个平衡度的,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通常地,一个属下因为个人业绩太突出了,想要打消领导的猜忌,是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的,变成恃宠而骄,最后变成领导杀一儆百的棋子。你特么坏事干尽,自己往枪口上撞,不杀你杀谁?也有一部分人只会表面上地退一下,说几句谦虚的话,也就是表面上认怂,但是一旦要出让他们真正的利益或者伤及他们的名声、羽毛时,便变成刺猬一样,树起一身刺!韩信就是这样。

真正的明哲保身,就是你不能把自己断手断脚地去迎合领导;但也不能光用虚不啦叽的表面功夫去敷衍。你得让领导觉得你有70分的价值,同时也有50分的缺陷,觉得你伤害性不大,价值性略有富余。你若毫无价值,赶紧哪里凉快就呆哪里去吧,老板不养闲人;你若是伤害性太强,一个想要局面稳定的老板永远是先看风险后看收益的。

总而言之,萧何的保全之策看似很简单,但是历史上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却并不多。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一个平衡度的把握上,别去挑战老板的底线,也别让老板觉得你太过完美。

05、尾声

快一万字了,所以尽管在萧何身上我们还可以引入很多其他思考,但限于篇幅,也只能匆忙收笔了。

萧何的一生对刘邦可谓俯仰无愧,临死前还大公无私地推荐了曹参继任丞相,从而诞生了流传千古的成语“萧规曹随”。他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心,却能善始善终,这是他常人难及的智慧所致。

上天也从来不会真正亏待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萧何封侯,子孙继承爵位。当初刘邦封的一百二十多位侯爵,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削的削,废的废,到了武帝时代,子孙还在继承爵位的只剩下三人,其中就有萧何的子孙。

王莽篡汉后,萧何后人的侯爵才被取消。到了东汉,萧何的后人又被找出来继承爵位,一直到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代。

汉朝四百年,王朝都换了两拨人,萧何的子孙却一直福泽延绵。

这就是上天最大的善意,也是我时常鼓励大家多从历史之中去寻找因果、去树立信仰的原因。我们要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要相信思考是最好的投资,要相信万事皆有因果逻辑,别见风就是雨,别老盯着别人的成就而忽视自身的建设,别老想着一步登天的美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良大智慧者,为什么晚年非要修仙?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结局
传说刘邦早年贪财又好色,萧何、张良等人为什么还愿意追随他?
楚汉职场1:汉初三杰对他俯首听命,刘邦这个老流氓到底有什么秘诀?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干?直到
用人之道|从刘邦那借用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