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天以致性 以养民为本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赏析

肖旭/

【摘要】《种树郭橐驼传》文题似乎为人物传记,实则乃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把史传和政论融在一起的、特殊的传记散文。郭橐驼种好树是由于顺应了天性;他的病偻则是由于没有顺应天性。这一正一反,正与文章所要说明的如何治民的道理完全相通。一个驼背,不能正常生活的残疾人却比在生理上正常的官吏更懂得世上万物要生长、发展皆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关键词】柳宗元 传记散文 寓意深刻

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柳宗元,有一篇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读来令人把玩不已。

全文分五段,前三段介绍“郭橐驼”其人,虽属虚构,但本人也承认并喜欢这个绰号。下面写他种树种得好:到处受欢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写他种树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郭橐驼所种植的或移栽的树,没有不活的,并且树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既早又多。写他的种树技术别人学也学不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接着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种得好的道理和其他那些种树人所以种不好树的原因。

后两段作者有意用郭橐驼种树的道理来比况为官治民之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一年到头官吏都是不停地呼叫督促,并从耕种、纺织、育子饲畜三个方面来渲染为官者的“好烦其令”。“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就与我种树的事情,大概也有类似的地方,把做官与种树联系起来,回应前文。“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八字,前四字总结前三段,后四字收结第四段,并点明全篇寓意。一个“问”字,一个“得”字,显然重点落在“得”字上。“得养人之道”,这是强调“养民”的重要,体现了柳宗元治民安邦的“民本”思想。全文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传其事”的传,是记下的意思。“以为官戒”是“以之为官戒”,也就是把这件事作为做官人的警戒。

    《种树郭橐驼传》文题似乎为人物传记,实则乃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把史传和政论融在一起的、特殊的传记散文。作者采用的是虚拟的手法,郭橐驼这个人是虚构的。“郭橐驼,不知姓何名”。这样说来显得真实而有情趣。开头先从姓名、籍贯写起,像个做传的样子。但他又不像一般传记那么呆板、严肃,显得十分生动有趣,有点像小说。这是个寓教于乐的开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为什么将一个种树的能手,虚拟成“隆然伏行”的驼背者呢?这使我想起了庄子的《痀偻承蜩》,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写了一个捉知了的能手,也是一个驼背老人,但技能很高明。一个“隆然伏行”的驼背老人,抬起头来捉树上的知了,竟能一个也飞不掉,这实在是了不起。而且越写他驼背,就越能说明他技能的高超,这就起到了一种反衬的作用。柳宗元是否受庄子影响不得而知,但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柳宗元的寓意更耐人寻味,这是他比庄子更高明之处。

这篇文章写的是个种树能手,主要是他能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天性,使树木生长达到最理想的程度。而他自己当初却因没有顺应人的天性,而“病偻”。这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一对比不仅仅是反衬,而且包含着郭橐驼对扭曲、伤害人的自然天性的切肤之痛。

他告诉人们:郭橐驼种好树是由于顺应了天性;他的病偻则是由于没有顺应天性。这一正一反,正与文章所要说明的如何治民的道理完全相通。一个驼背,不能正常生活的残疾人却比在生理上正常的官吏更懂得世上万物要生长、发展皆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这是一篇传记文,也可以说是一篇寓言。我们阅读时必须要弄清它深刻的寓意,并能说明它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手法来传达深刻寓意的。本文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揭露当时统治者政乱令烦的弊政,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二表现柳宗元养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三包含着一个普遍的哲理,即做什么事都要按客观规律去办事。

    表现这深刻寓意的途经,根本是比拟、类比,如用种树者比拟为官者,用种树要顺应天性的道理,比拟养民要使其安乐的道理;用种树的过于殷勤比拟治民的“好烦其令”,貌似爱民,实质上是给人民带来了灾祸。由于比拟带有寓言的性质,又比较贴切,这就把道理说得更加透彻,由于比拟物的事例很丰富,故使文章的寓言含蓄而深刻;由于比拟事本身很生动,这就把抽象的道理,解说的非常生动形象。

    文章在记叙、论说过程中,还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集中表现在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对比,在种树原则和管理方法上对比。具体来说,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害木之天而离其性”的对比;“舒其本”与“拳其根”、用旧土与换新土,“培欲平”、“筑欲密”与“培筑非过及”的对比;其次是马虎的他植者与过于殷勤的他植者进行对比,前者缺乏“其莳也若子”的精神,后者不认识“其置也若弃”的辩证道理,二者各走极端。再次以种树之道移至官理,由“养树”过渡到“养人”,由文章前两段的寓言部分转入最后的寓意,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种对比,正反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样结果,更加鲜明地、更充分地突出了主题。

读《种树郭橐驼传》,我们不能不为柳宗元那种敢于抨击统治阶级令烦扰民弊政,以“养民”为本的治国安邦的主张而叫好!读古思今,以史为鉴,令烦扰民的弊政在我们今天也时有发生,如有的地方本来已经装上了电灯,可今天又点起了煤油灯;有的地方聘用教师,每人要先交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押金;还有的地方政府截留了农民包产到户的土地,留作“经济田”;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收费;在公路上乱设收费站;公车私用,开进家属住宅区等,凡此种种,均属违犯国家政策、法规,而自行其令,实为扰民之举。各级领导者都应广泛联系群众,爱护群众,为民做主,对好烦其令的长人者予以痛击批评,予以纠正。

第一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开首点题。橐驼就是骆驼,不知道原来叫什么名字,这是以假作真。本来郭橐驼这个人是虚构的,这样说,就显得真实而有情趣。“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病偻,就是由于生病而变成为驼背。隆然伏行,隆是突起,然是样子,隆然就是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伏行。是脸朝下走路。有类橐驼者,类就是类似,像,有些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橐驼”。“号之驼”的号,作动词用,“号之驼”就是给他个名号叫橐驼。“驼闻之日,'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驼闻之的之,代词,指代“乡人号之驼”。甚善,就是非常好。“名我固当”,“名”也是作动词用,“名我”,就是“以橐驼名我”的省略式。固,确实。当,恰当。“名我固当”,就是说,用橐驼这个名号来称呼我,确实是很恰当。“因舍其名”,是说因比舍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自谓”就是自称;“云”,本又是说,用在句末,含有这些说法都是听说来的、大概如此的意思,翻译时不必翻译出来。这几句是说郭橐驼本人也承认并喜欢这个绰号,这很有一点幽默感。“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顺便点明郭橐驼是什么地方人。

第二段。“驼业种树,”这里应当是个句号。总写一笔,说明郭橐驼的职业,并扣住题目上的“种树”二字。下面分三个层次来写他种树种得好。第一个层次写他到处受欢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凡是长安地区的富豪人家中那些为了观赏游玩和为了出卖果实而要种树的人家。都争着把郭橐驼迎到家里养活着,目的当然是让他给种植和管理树木。这里一个“凡”字,一个“皆”字,都强调了受欢迎的普遍性,而一个“争”字,则突出了受欢迎的程度。第二个层次是写郭囊驼种树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移和徙同义,硕,高大,实指结果。蕃,繁多。郭橐驼所种植的或移栽的树,没有不活的,并且树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既早又多。“且硕茂”的“且”和“早实以蕃”的“以”,都是连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这一句既表明了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明,又解释了人“皆争迎取养”的原因。第三个层次是写他的种树技术别人学也学不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他植者,指其他那些种树的人。窥是偷看;伺是察看;效是仿效,慕是羡慕。莫能如的“莫”,是个代词,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人”的意思;如,就是像,赶得上,比的上的意思。其能如,就是没有人能赶得上他。

下面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写。第三段全是郭橐驼的答话。“有问之”“有”,是指有人;“之”是代词,不是简单的代郭橐驼,而是代“郭橐驼种树为什么种的那么好”。“对曰”,就是回答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颇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寿,长寿,就是活的时间长,孳,就是长的快,长的多,长的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指天性,木之天,是指树木生育的自然规律,性,就是本性、特性,致其性的“致”,是个动词,本义是到、达到,这里是“极”的意思,就是极点,顶点,本来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以至于达到极点。致其性,就是极其性,也就是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至达到极点。全句意思是:我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来使它的本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至于达到极点罢了。将这句话的筋骨抽出来,就是五个字:“顺天以致性”,“以”是连词,标明“顺天”是“致性”的方式、手段,可以翻译成“来”字,“顺天以致性”就是通过顺天的方式来达到致性的目的。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植木之性,不是树之性,是指栽树的性,也就是栽树的规律。这个规律包括“移栽”和“弃置”两个方面。前面四个排偶句,是说“移栽”的规律。后面三句是写“弃置”的规律。本欲舒,是说栽树的根要舒展,培欲平,是说培土要平匀;土欲故,是说培的土要用原来的旧土,筑欲密,是说培土时要捣的细密、坚实。“既然已”。“既”是已经,然是这样,代指上面的细心栽培,已是完了,既然已,就是这样做完了以后。去,是离开,复是再,顾是回头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就是不要动它,也不要想它,离开它不要再回来看它。这是说栽植好了以后,就要丢开它,不要再去乱想乱动,这也是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莳,是移栽;其莳也若子,是说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的精心细致。这一句是概括前面“其本欲舒”四句。“其置也若弃”,是说把它放置在那里,就要像是把它丢弃了一样。这一句是概括前面“既然已”三句。“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是说只要能够移栽时像对待子女,栽好后不再乱动,就能够使树木生长的规律得到完全实现,从而使树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句回应前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不害其长,是说不损害树木的生长;不抑耗其实,是说不抑制、损耗树上果实的生长发育。这两句也是回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非有能硕茂之也”,是说并非我有什么特殊办法能使树木长得又高大又茂盛啊,“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是说并非我有什么办法能使树木早结果,多结果啊。“硕茂之”和“早而蕃之”都是使动用法,也就是“使之硕茂”,“使之早而蕃”的意思。

上面,这第三段的前半部分都是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种得好的道理。下半部分则是写其他那些种树人所以种不好树的原因。

“他植者则不然”,“然”就是这样,代指上面所写到的郭橐驼种树的道理和方法。其他那些种树的人却不像郭橐驼这样,他人种树却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与郭橐驼种树对比着来写的。“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这是第一种情况。“拳”就是弯曲,  “根拳”与前面的“其本欲舒”相对照,土易,就是换了新土,与前面“其土欲故”相对照。“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是说他植者给树培土时,如果不是过了头,那么就是不到数。这个 “过”或“不及”,包括平匀与否、松紧合适与否两个方面,与前面的“其培欲平”、  “其筑欲密”两句相对照。这种情况说明,他人植树没有像培育子女那样精细,也就是没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所以长不好。    

下面接着写他种者种树的第二种情况,“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苟,是如果,反是,就是与此相反。“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这里应是一句号。爱得太深厚,担忧得太多,因而管看照顾得太辛勤,这又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这是对句。早晨看,晚上摸,已经离去,又回来看。这是一种形象描述,并非只有早上才看晚上才摸,而是不停地看,不停地摸,照管的太过分。“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就是更严重的,爪其肤,就是用手揩甲抓破树皮。“以验其生枯”,就是来检验树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就是摇动树根来看看培的土是松还是紧。“木之性扫以离矣”。日以,就是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离,指离开了本性,也就是丧失的意思。由于经常抓破树皮和摇动树根,所以树的天性也就一天天地丧失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爱”和“忧”紧扣前面“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爱”过分了就是“害”,“忧”过分了就是“仇”。而且爱、害押韵,忧、仇押韵,既对偶又押韵,既有句式上的对衬美,又有音节上的和谐美。“不我若”,就是“不若我”,不如我。“吾又何能为哉!”就是我又能做什么呢?也就是我又有什么能为呢? “能为”二字,原是两个词,即“能做”,后来逐渐合起来成了“能为”,本领的意思,成了一个词。

第四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以子之道”的“以”,是“把”的意思,子,是尊称。“移之官理”的“之”是代词,代“子之道”,“移之官理”的“之”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于”字,如果将“之”字换成“之于”的合音“诸”字,那就更明确了,官理,就是为官的道理。是作者本人有意要用郭橐驼种树的道理来比况为官治民之事,但这里借“问者”之口提出问题,顺势过渡,这就显得很自然。“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这样说,叫做先退一步,以便适合自己的身份,让为官者愿意听下去,实际上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果然,退一步之后,就滔滔而来了:“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然,是然而,表转折。吾居乡,就是我居住在乡间。长人者,就是我为人长者,也就是指当官的人。好,是喜欢,动词。烦其令,就是烦他们的命令。若甚怜,就是好像很爱老百姓。“冷”,就是“爱”。“卒以祸”,就是最终却因此而给老百姓造成了灾祸,“以”是“因为”,后面省了一个代“好烦其令”的“之”字:这几句是第四段内容的总概括。“怜”字与上段的“爱”、“忧”相应,“祸”字与上段的“害”、“仇”相应。名“爱”实“祸”,很有哲理性警策力量。“长人者好烦其令”这一句是针对现实的弊病,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下面都围“旦暮”这一句展开。“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暮”二字与上文“旦视而暮抚”呼应,强调“烦其令”的经常性和次数之频繁。“吏来而呼”活画出庸吏扰民的形象。下面是“呼”的内容。“官命”二字统辖以下七句。促、勖、督三字在这里实际上都是督促的意思。耕、植、获,实际上是耕种;管理、收获一个全过程,显示出一年到头官吏都是不停地呼叫督促。绪,本捐丝头,这里就是指丝;缕,本指细丝,这里指用丝织布。“字”是养育,“遂”是喂饱,“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只是举例,意思是什么都管。这后面四个“而”字,也就是当你讲的那个“尔”字的通假字。这里七句组成三个并列层次,分别构成三种排偶句,从耕种、纺织、育子饲畜三个方面来渲染为官者的“好烦其令”。这虽然还只是举一例子,但已给人以迎接不暇的感觉。下面“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木”指木梆子,“之”代老百姓。这是从方式方法方面来渲染“好烦其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辍”,停止。飧,晚餐。饔,早餐。举早饭晚饭,是代表全部吃饭。以劳吏者,以是连词,可译作“来”,劳是慰劳,官吏来了,要侍候、服役、管吃喝等。且不得暇,且是尚且的意思;暇是空闲,何以,就是以何、拿什么,这里指既没有时间,又没有东西,“蕃吾生”和“安吾性”都是使动用法,即“使吾生蕃”、“使吾性安”。全句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停止了吃饭来慰劳做官的,尚且得不到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丰足,心性得到安乐呢?这一句与前一段的“木之性日以离”相呼应。用反诘语点明“好烦其令”的恶果最后将这恶果归结为“病且怠”。病,指穷困。怠,指疲乏。病、怠都是“祸”的具体化。“病怠”与第一段中“丰乐乡”的丰乐二字相对,既不丰足,又不安乐,这是讽刺,也是揭露。“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就与我种树的事情,大概也有类似的地方,把做官与种树联系起来,回应前文,收结全部对话。

第五段。是全文的收结。“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不亦善夫”,是“还不是说得很好吗!”“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八字,前四字总结前三段,后四字收结第四段,并点明全篇寓意。一个“问”字,一个“得”字,显然重点落在“得”字上。“得养人之道”,这是强调“养民”的重要,体现了柳宗元治民安邦的“民本”思想。全文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传其事”的传,是记下的意思。“以为官戒”是“以之为官戒”,也就是把这件事作为做官人的警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8. 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国学典籍】《古文观止》---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家教史话”之一百七十三:柳宗元的《郭橐驼种树》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必背古诗文默写——《种树郭橐驼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