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明别墅——一幅上海众生风情图
一幅上海众生风情图
来颖燕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 张伟群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来颖燕(媒体人)

若要问起最有上海本土气息的民居样式,弄堂绝对是不二之选。《四明别墅对照记》讲述了一条老弄堂的前世今生,这条位于静安寺以西的愚园路中段、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等建筑规模的老弄堂,虽然名为别墅,却具有上海弄堂的典型特质。老上海故事在其中热闹上演,耐人追寻。

这本书的书名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对照记》。不过,与张书不同——本书是以翔实的史料为脉络,照片只是附于文中,作为历史的遗存实物。细读之下发现,全书的脉络并非直线式的,而是枝丫繁杂,给人以立体和厚重之感。这或许也正符合了上海弄堂的特质——看似世俗、简单,实则蕴藉深厚、繁复。

书作者张伟群曾是四明别墅的居民,多年的生活体验,无疑有助于他寻见一套独到的研究这条弄堂历史的方法。如他所言:“由于市民生活不享受被历史记载的待遇,尤其像四明别墅这样由中等阶层组成的群体,长期不被光芒照及,一旦试图深入发掘,就会发现对第一手材料的依赖极大。”可见,在记述这条弄堂的历史时,作者首先倚重的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和老照片。这其中自然有对于弄堂修建和发展历程的回顾,但更重要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作者偏重“人事史”的记述倾向,如他在后记里所言,自己把重心落在了“写人、写家族、写门户”之上。

全书的七个章节分别为“四明别墅如此诞生”、“市民史记之主干:门户散传”、“弄堂本质概述”、“墙头外孙家花园”、“日常生活及其波澜”、“一组人物列传”和“秽琐另一面”。其中以众多的居民个人、家族、门户为叙述主干,无论是讲述四明别墅诞生与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衡甫及其四姨太之间的故事,还是考量弄堂居民的分布和居住格局的演变,无论是对于弄堂居民职业、文化、经济层面的考察,还是对于居民日常起居、邻里关系的点滴记述,作者的关注都十分具体而微,所依据的材料包括“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等等。这仿佛谱写了一曲大合唱——让弄堂的个体都有机会发出最底层却也最真实的声音,如作者所说“原始住户是这条弄堂历史的创造者”,希望“读者从零星、碎片的描述,转而较为完整地了解一条真实的上海弄堂”。

在我看来,这种关注个体和碎片的著述精神和方法往往最能刻画出真实的历史。之前也不乏上海地方史方面的著作,这些著述虽然也注重史料的搜集,却并未如此集中地将注意力投射到地方居民的家庭或是个人之上,因而总未能鲜明地体现出上海最为本土的民生样态。这部《四明别墅对照记》似乎在努力填补这块空白。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学家格尔兹所提出的“深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关注于对他者文化的情境化、具体化和特定化的描述,以此达到对地方性知识的观照和理解。虽然张伟群的方法不能完全与“深描”划等号,但那种观照具体的个体和情境的要义却是异曲同工。

于是,读罢这部弄堂史,留存心间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的三姨母、“土地奶奶”二好婆、弄警金先生、教授夫妇、音乐家黎锦晖……他们与四明别墅一起经历着世事的变迁。而作者对于四明别墅居民移民港台、日伪时期日本人曾在弄堂里开设日本高级妓院等事件的忠实记述,则将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摆到了我们面前——它们曾经被遮蔽,却属于最真实的上海。

读了这本书后,我特意探访了四明别墅。想到这现今看起来安静而深幽的弄堂,曾经历怎样的变迁,其中又勾连起多少人的命运,不禁唏嘘。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还原了上海弄堂的烟火气,喧嚣而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上海弄堂,追忆城市人情往事。
忆江南|渐渐消失的上海弄堂
上海弄堂风情-田子坊
北京胡同、上海弄堂与扬州小巷的前世今生
上海弄堂别样风情
境之心语(散文)|《上海弄堂》(选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