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记忆|从引进汽车到出租汽车(13.3.15)

   

   

   

     银色汽车公司

 

   当汽车成为当今人们出行代步的“宠儿”时,您可知道汽车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史料,向人们叙述着其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外侨医生首先引进汽车

  1901年,交通工具中的“骄子”——汽车,由外国侨民引进上海,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而特意引进的。

  那一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内燃机驱动)。当时有一个叫柏医生的外国人,就坐汽车出诊,因为速度快,出诊及时,因此生意十分红火。

  最早的这两辆进口汽车,据说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也有说是德国奔驰的),其式样为前排驾驶员单座,后排双人客座,车前无挡风玻璃,今日看来是地地道道的老爷古董车。“汽车远远有声来,吩咐行人早避开,惹得乡愚齐注目,这般技巧费疑猜”。从未见过汽车的上海人,见其样式奇异,速度飞快,还不时传来刺耳的喇叭声,无不为之胆战心惊。

  1902年1月30日,有人向公共租界工部局申请汽车牌照,工部局同日开会讨论后,决定发给临时执照,不过因从未征过汽车税,无例可循,遂暂按马车规格征税,每月捐银2元。但初期会驾驶车辆的人很少,所以这些汽车空搁一年半载不足为奇。

  现在人们叫公共汽车为“巴士”,出租汽车为“泰克西”,这些是英语的音译。上海人称小汽车为轿车,偏偏不用音译,似乎是有来历的。19世纪末出版的小说《海上花》一书中,就出现了东洋车(黄包车)、皮蓬车、钢丝轿车、轿车、马车等等称谓,何谓钢丝轿车、轿车?及至读到“将近泥城桥堍,那轿车加紧一鞭,争先过桥”,方明白还是马车。当时小汽车还没有引进,所以,这里的钢丝轿车、轿车并非是后来意义上的轿车,而是比较考究、其形似轿的一种马车。等到小汽车来到上海,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万分惊讶的同时,也想不出确切的名称来称呼它,暂且称之为高级“轿车”吧,等到马拉的轿车消失了,动力驱动的轿车却一直沿称下来了。

  有车一族的身价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马路不再是马车的专用道,为适应汽车的需要,马路不断拓宽、延伸,好让汽车从容驰骋。经商的外侨是早期汽车的主要拥有者,他们陆续携汽车来上海,或从国外订购汽车进沪。受西风熏陶、好扎台型的上海人也陆续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只有5辆汽车,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1912年猛增到1400辆。据统计,1934年公共租界已有小汽车9515辆,其中有驾照的驾驶员1604人,有驾照的车主369人,另备案登记的驾驶员17854人;而在法租界,自用汽车4160辆,营业汽车513辆。

  坐汽车开始成为一些崇尚休闲娱乐的上海市民的新时尚,“昔日人惟赛马车,而今更把汽车夸,六元一点钟时短,但出风头不厌奢”。

  奔驰、福特、雪佛兰、奥斯汀等等,一辆辆穿梭往来的小车,驰骋于上海街头,让原先走路慢腾腾的上海人看花了眼,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逼人气息,不由得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上世纪20、30年代是上海汽车业的黄金时代,在上海稍有身价的市民生活中,坐汽车逐步流行,婚礼喜庆、迎送往来、出门公干,甚至看电影、下馆子,都是必须用汽车的辰光。象结婚庆礼,曾风及一时的婚娶小轿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取而代之的出租汽车走进了迎婚送嫁的大堂。喜欢洋派的上海人,在20、30年代后,新郎穿长长的燕尾服,新娘披洁白的婚纱,这样的装扮,根本不会去坐黄包车或轿子,最佳选择就是坐汽车出门。“红烛双辉喜气扬,礼堂布置尤堂皇,迎婚汽车用祥生,乾坤两宅奔驰忙,绿车红帜多娇艳,赢得新娘喜洋洋。”

  汽车成为身份的象征,不是吗?你可以自己开车,也可以把方向盘交给穿着干净制服的司机,当你从黑色劳斯莱斯或奥斯汀汽车下来,有人一面为你打伞,一面为你打开车门时,旁观者的目光总是充满着惊慕。

  有没有汽车,或者汽车的多少、汽车的品牌,都是衡量你的身价的标准。当时有人说:“对洋人来讲,小轿车应该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实际上对有钱有地位的华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何况,坐汽车办事的潇洒和效率,也远非坐马车或人力车者能比。

  曾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的旧上海市长吴国桢的表妹俞秀莲回忆:当年班上30多名同学都是上海显赫家族的子女,每逢学生一周一次的回家日,校门口便排起汽车长队。这使汽车拥有了一种别样的魅力,享受虚荣,“以此为出风头之具”。

  形形色色的汽车广告

  有了汽车,就可以走得更远。喜欢兜风的人弃马车用汽车,每逢假日开着车到幽静的充满野趣的静安寺附近,享受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其乐融融。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汽车已经为数不少,不过有资格坐汽车的,仍是外国人和在洋行工作的高级白领。洋房、汽车和电话,是当时所谓高雅洋派、奢侈优裕的生活方式。报刊上的汽车广告,包括反映上海都市风情的小说、电影,甚至漫画,也无一例外地将汽车当作最时髦的描写对象,推波助澜,渲染汽车不凡的身价。

  自有汽车以来,汽车广告一直是广告业中的主要客户。当时的报纸,连篇累牍地刊登汽车广告和介绍汽车的文章。上海《申报》于1921年11月开辟了汽车专刊,每逢周末刊发,一直持续到30年代末,由此可见汽车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程度。汽车商又在闹市区域的大楼和路口,竖立大型的广告牌,突出宣传各种名牌汽车,什么“名牌汽车、质量优异、声誉昭著”之类比比皆是。

  有一幅广告是这样的:一位太太欲出外购物,汽车已经停在门口,另一位太太也想跟着去,于是一同坐上汽车。这本来没有什么,偏偏下面有这样一句话:“有备车便,无备车耗。”这样的广告杀伤力是很大的,包不定等先生晚上回来,太太就会缠着先生要去买车,赌回这口气呢。不过,“上海居留民中能自置汽车的到底万分之一吧,不过人人心中都有望车生羡的汽车欲,便有出租汽车的车行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出租车行业的形成

  有人喜欢享受,有人就嗅出了其中的商机,一些外国洋行开始经营进口汽车销售业务,随着进口汽车销售量的扩大,出租车行业应运而生。1908年8月27日,工部局宣告“最近将设置若干出租汽车停在街头出租雇用”,并表示“在适当条件下发给许可证”。

  1908年9月18日,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购置了五辆凯迪拉克汽车,为购物的顾客提供汽车出租业务。该车系五座客车,可坐乘客4人。出租部设在四川路97号,装有电话,接受顾客电话叫车,车费每小时6元,后降为4元。这是上海有出租汽车之始。

  但第一家在上海开办出租汽车公司的是平治门汽车公司。

  据公共租界工部局1911年《市政公报》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1年8月3日星期四收到平治门进出口公司麦塞氏的申请书,要求准许一些乘人汽车在街头供公众雇乘,在予以批准的同时并传达了警方通告,关于车辆不用之时,允许停车之处,即下列车站:黄浦路礼查饭店对面,外滩上海俱乐部对面,外滩旅客浮码头附近,静安寺路Grand Hotel对面。”

  另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美汽车公司,引进上海的是法国雷诺牌汽车,与当时在巴黎、伦敦的出租汽车车型一样,但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以适合上海地区的要求。当时报纸对这家公司的开张有详细报道,“这些车辆款式时髦,可乘客四位,更适合运载行李,车辆尚可由封闭式转变为敞篷车,自动计费器式样新颖,车价按每1/4哩计算,实际行驶路程及车价均可显示,由于标明车费,这就排除了争吵,出租汽车已成了西区大企业高级职员们的必需。”(《字林西报》1911年8月9日)

  而且,“司机均为华人,直接受公司外籍职员之培训及监督,服务态度诚恳,驾驶技术娴熟。”此后,不断有人筹划开设出租汽车公司。随着亨茂洋行和中央汽车公司出租车业务的开展,1911年,上海的出租车行共有四家,且全系洋商所办。

  出租车在上海出现后,由于车价不菲,远非一般市民所消费得起,看惯了轿子、马车、人力车等缓慢交通工具的人们对这种飞快的交通工具在视觉上难免有些不适,心理上不免有些抵触,这就使得早期的出租车业生意冷清,几乎无人问津。这就决定了早期经营出租车业者皆为汽车经营商,出租业务只是其经营汽车业务的一部分,在大街上窜来窜去的出租车,不过是其销售汽车的广告而已。

  早期出租汽车收费十分昂贵,可按时计算,也可按里程或包日收费。如按时计算,每小时要4-5元,几乎相当于小车夫一个月的工资,尽管有的汽车公司压价,这样的价格,一般市民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车兴叹,能够潇洒坐一回的大多为洋商和纨绔子弟。

  上海市档案馆 邢建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祥生车行:中国第一家出租车行是如何发迹的?
公交故事 | 的士TAXI 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
“差头”,为什么曾一度是上海的城市名片?
从“网约出租车”想到的
三十年代大上海的一则出租车广告
小说广州的士(出租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