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记忆|供气从灯火照明到炊事加热上海煤气在自来火房中燃起(13.3.8)

  

   20世纪初的英商自来火房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我们要烹调美味佳肴,自然就离不开燃气。但你知道吗,上海虽然是全国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但早期使用煤气却并非用来烧菜做饭,而是为了照明。1865年,英商上海自来火房全面竣工,这标志着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之后,煤气用途逐渐由照明转化为热能,上海市民的用气需求也与日俱增,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供气能力更强的上海市煤气公司由此诞生。如今在上海市档案馆的珍贵馆藏资料中,我们找寻到了这段上海煤气的发展历史。

  自来火房起初为照明而生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开始在租界投资设厂。1860年,居住在上海租界的英国商人根据租界政治经济条件和发展前景,借鉴英国利用煤气照明的经验,倡议在上海生产和供应煤气。首先提出建厂意见的是亚历克斯·肯尼迪?史密斯,他当时从澳大利亚写信给上海英租界工部局。之后,C.J·金、C.D·严、M.C·米基等英商发起设立筹建煤气厂临时委员会,委员共有6人,名誉秘书1人,由C.J·金担任。1862年2月26日,该委员会在上海的英文报纸《航运商业日报》上刊出筹建英商上海自来火房的发起书,向社会公开集资。

  1864年,委员会召开第一次董事会,准备以招股筹建的方式开工兴建煤气厂。会议推举C.J·金担任董事长,决定把注册办事处设在上海,委任查普曼公司负责煤气厂机器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的筹组工作,并聘请上海考伊洋行负责秘书工作。随后,董事会还通过了查普曼公司在英国聘请的精通制气工艺的工程师威廉·多尔担任煤气厂的工程师,并在英国招聘了5名技工。

  当时,煤气厂又被称为自来火房,而英商自来火房筹措的资本额初定为10万两白银,之后特别股东大会又通过决议,授权董事会增加资金额,再招股集资了5万两白银,总共15万两白银筹建资金由此落实。而在筹措资金之余,董事会也在通过工部局和上海土地经纪人寻觅适合建造煤气厂的土地;考虑到原煤和其他原材料的运输方便,需要水路运输和船舶靠岸的条件,经察看和酝酿,董事会选中了面向水面且水域较宽的苏州河南岸泥城浜以西(今西藏中路西面)作为建造自来火房的区域,当时占地面积约为14.8亩。

  选址完成后,小型码头、煤仓及碳化炉房屋、发动机房、排送机房、工场间、输气总表房、熟煤仓房屋、仓库等建筑工程陆续开工,输配系统的管道建设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1864年3月开始,第一根供气总管经现浙江中路折入现南京东路直达外滩,之后初期排管工程埋设了直径50-225毫米的各种管线共计5051米。

  经过一年多的施工,1865年9月,英商上海自来火房正式竣工。按照要求,在自来火房产气之前,整个管线设备和路灯照明点都已处于可以通气使用的状态,计划安装的1500只灯头的管线也已在各个私人住宅内装设完毕。同年10月2日,自来火房生产的煤气通过预埋管送到厂部秘书的住宅,初步通气时,火力微弱,灯的亮度不够。同年11月1日,自来火房正式向用户供应煤气,共安装煤气表58只,其中家庭用户煤气表39只。租界当局对兴办自来火房给予支持,自来火房在南京路从浙江路口以东到外滩也装接了10盏广告性质的路灯,以扩大影响。同年12月18日,自来火房开始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了煤气灯。由于煤气灯光源优于煤油灯,这一新兴事物在市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原本租界的外国居民是自来火房的主要用户,而一些中国商人看到后也来申请安装煤气灯。

  收购同行转变发展模式

  英商上海自来火房供气后,法租界公董局也决定在法领事馆备案,开始筹建自来火房,建造当时上海的第二家煤气厂。该厂选址在法租界洋泾浜南岸,东西自来火街(今永寿路广西南路)之间,建设规模供应300盏煤气灯,定名为法商自来火行,并于1867年3月竣工投产。

  不幸的是,在经营了24年后,法商自来火行在同行业竞争中被英商自来火房淘汰,1891年专利权期满后,公董局进行公开招标,英商自来火房中标,取得专利权,并收购了法商自来火行。同年4月1日,英商自来火房通过江西路的干管向法租界供气。此后一段很长时间内,上海的煤气一直由英商独家经营。1900年,英商上海自来火房正式更名为英商上海煤气公司。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公司在上海出现。英商上海煤气公司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降价等方法与之竞争,但照明用户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煤气,改用电力。通过这场竞争,英商上海煤气公司调整发展方向,转而将煤气使用由照明转向热能,用于烹饪和采暖。这时,他们从英国引入了民用煤气灶,试用并推广家庭烹饪。而当时又值租界越界筑路向西延伸,建造了大批公寓和里弄房屋,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又与上海市公用局达成协议,煤气管网规划也延伸到闸北,向闸北部分地区居民供应煤气。随着一批批新建公寓和里弄房子安装上了煤气,英商上海煤气公司的业务开始逐渐趋稳。

  上世纪30年代,由于西藏路厂区的生产能力达到极限,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建造杨树浦煤气厂,并于1932年11月动工兴建,1934年3月建成投产。而与此同时,西藏路老厂也全部停产,后逐渐被拆除。最早的英商上海自来火房厂区由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日军占领英商上海煤气公司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将五角场、吴淞、大八寺(今大柏树)地区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为了生产军用焦炭和方便日伪人员生活,1938年12月,日军上海军事管制组组织日商成立“大上海瓦斯株式会社”,社址选在黄兴路、翔殷路转角处。厂址则选在吴淞张华浜北徐家湾,该厂于1940年11月建成投产。

  此后为独占虹口地区的煤气供应权,该公司于1939年2月向英商上海煤气公司提出苏州河以北地区的供气权,要求为供应煤气给公共租界以外地区而购买在各区内的煤气管道,并要求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对于出售苏州河以北地区输配设备提出条件。英商上海煤气公司于3月9日将此事通告工部局及英国驻沪总领事和英国大使馆参赞,征询他们的意见。同时答复日方,鉴于公司与工部局订有合约,在大上海瓦斯株式会社作任何业务安排之前,必先获得工部局的认可。

  同年4月27日,工部局明确表示,要求英商上海煤气公司严格坚持工部局给予的特许和所有的条件,不得有损于租界的煤气供应。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对上海煤气公司实行军管。1942年3月24日,日军下令委托大上海瓦斯株式会社接管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实行统一经营,将杨树浦煤气厂和自设的吴淞煤气厂分别改为杨树浦工场和吴淞工场。1943年日军解除对英商上海煤气公司的军管,将大上海瓦斯株式会社改组为与汪伪政府建设部共同经营的合资企业。在此期间,上海的煤气供应因受运输困难原煤涨价影响进入低谷。1943年起,除军需用气不受限制外,对全市煤气用户的消费实行限制,营业用气压缩三成,家庭用气压缩二至三成,上海煤气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顿。

  解放后上海煤气业突飞猛进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负责煤气生产、经营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并接管了吴淞煤气厂,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在市公用局监督下继续经营。1952年11月,市政府征用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同年12月更名为上海市煤气公司。1953年7月,吴淞煤气厂并入上海市煤气公司,结束了分割局面。

  此外,市政府还拨款新建扩建大、中型煤气基础设施,发展民用煤气。1959年,吴泾炼焦制气厂建成通气。1987年,浦东煤气厂建成通气,一期日产气能力100万立方米,全市煤气供应紧张得到缓和。1996年,石洞口煤气厂建成通气,日产气能力210万立方米。1985、1990、1994年还先后建成宝山钢铁总厂民用煤气分公司、崇明煤气厂、安亭煤气厂。1995年,全市有8家煤气生产厂。

  可以说,上海煤气业先后经历了英商上海煤气公司与法商自来火行、电力公司、大上海瓦斯株式会社的竞争和冲击后,终于在上海解放后步入了正规,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如今上海的煤气又将被更为清洁环保的天然气逐渐取而代之。

  本报记者:何佳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前,煤气灯和电灯曾掐过一架
170年,那些沉睡的城市记忆
杨树浦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从煤气灯到电灯 上海是怎样“亮”起来的?
一条小小的洋泾浜之隔:“大英法兰西,大家勿来去”
大英法兰西,大家勿来去(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