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琪森】弄堂往事(12.11.3)

上海的弄堂,曾是我们这代人存放童年记忆和红尘往事的地方。海上的弄堂,虽没有北方胡同的粗犷,也没有南方小巷的幽深,但却有移民城市的生活风情和人文场景,畅朗而融通。大家屋檐相对,门窗想望,人面相映,岁月相守。

在这都市里的弄堂内居住,彼此都很了解熟悉,知根知底,乃至在浜北浜南的亲戚,在乡下老家的爷爷奶奶,都可叫出名字。大家不设防,互相话家常。我记得最令人缅怀的是:当时弄堂内,每家每户在大白天几乎都是大门敞开的,畅通无阻。要是大晴天在弄内逛一圈,家家户户都让阳光放肆地直入大门。可能那时大家都不富裕,屋内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那敞开的大门,却显示了一种生活的姿态和世俗的随缘。特别是有时妈妈会隔着门和对面的阿毛头娘交流炒菜的经验,切磋到高潮兴奋时,双方还会各夹一筷菜让各自品尝。

在那段已然有些褪色的旧岁月中,尽管不时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示和“防止和平演变”的宣传。但在我们弄堂内的日常生活中,似乎还是蛮信孔老二的“和为贵”,遵循的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旧约。我不是出大块头的丑,他老是晚上要画地图(尿床)。因此,他妈妈时常要挑出来晒被,然后去上班。遇到天气阴晴不定下雨时,我妈就会主动帮着收好,直接登堂入室,放到他家里屋的床上。恐怕那时还没有隐私的概念,所以我妈干得大大方方。那时的小孩子,可以端着一个饭碗从东家吃到西家,大家的饭桌上也大多是青菜萝卜,偶然有些小鱼小肉,大人也会毫不吝啬地夹一块放到你的碗里,让一个孩子品尝到了这世间的温馨,让舌尖上体验到人之初的情感。

我们居住的弄堂内,居民小组长是秀秀的妈妈,她原来是纺织厂的班组长,退休后接任小组长,也算是离岗不离职。别看她长得胖乎乎的,说话大嗓门,但这个“百管部长”干起事来风风火火的。她对整条弄堂的情况是掌握得清清楚楚:赵家伯伯是老中医,李家嫂嫂是妇科医生,周家爷叔是电工,华家姆妈是会计,钱家先生是老师,张家儿子是泥水匠,乃至我家老爸会写书法,朱家老爹会推拿等她都全部掌控。弄堂内不管哪家出了什么事,她一出场三分钟搞定,人尽其才地安排解决。有一次小四眼摔了一跤,脱了臼,他哇哇大哭,她妈急得走投无路之际,秀秀妈已领来了朱老爹,三推二掐地就接上了。

现在讲风靡舌尖上的美食,那时我们也有弄堂里的舌尖美食节,这就是逢年过节时的群体协作。过年时,大家按大小户有糯米配给,于是磨糯米粉成了当务之急。我家有一个老石磨,大家就会轮流来借,妈妈会排张借石磨的时间表,让石磨转了张家转李家。然后就是共同做汤圆的馅料,除了肉糜外,豆沙、枣泥、黑洋酥、芝麻都有一个加工程序。我印象中是大块头妈的宁波猪油黑洋酥汤圆做得最好吃。

后来,我们的弄堂因社区改造而被推土机平掉了。现在我们居住的小区是电梯上下,铁门紧闭,“黄牛角、水牛角,各归各。”成了一种话题和怀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诵:年夜饭,舌尖上的团圆
沪百年菜场“唐家湾”关闭 老上海回忆买菜辰光
李文全随拍:碓窝千千阙,石磨成了往事的团扇
【大荔文苑】寇丽玲:回不去的家
阅读“上海弄堂往事”有感(陈富发)
打开新年的大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