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为胜有为

 

 

转眼间,2011年已过多半。纵观2011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与2010年有一比。2010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让无数英雄竟折腰。2011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则让无数英雄坐电梯。上半年,A股市场从2810点起步,高见3067点,到6月30日上半年结束,大盘指数为2762点,总体上微跌52点。但就是这52点的跌幅,使上半年无论公募还是私募,亏损一片,少有赚钱者。

2010年下半年重庆归来,在投资上有了大的转变,真正从实战上开始了自己的价值投资之路。2010年底重新按照价值投资思路建仓,重点为估值较低的资源股与金融股。自建仓以来,以不变应万变,持仓至今,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致A股市场跟风暴跌至2500点以下之际,资源股由于前段时间强劲上涨最高达30%,目前还处于赢利状态;金融股跌幅较大,但好在暴跌的时候较少,目前处于亏损,但并不严重。这样的成绩,自认为如果在私募界排名,也不会差到哪儿吧。着眼于长期投资,对目前的持仓,尽管由于估值原因,无法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行业,但还算是相对满意吧。

2010年底,我写了一篇博文《2011投资策略:价值洼地淘金》,从价值的角度,中长期看多低估值的权重蓝筹及大消费股,短期看空中小板中涨幅较大的消费股,主要是酿酒与医药,中长期看空创业板。从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消费股与创业板股票确实经历了一个大幅下跌的过程,特别是创业板,下跌幅度达40%以上,而酿酒食品虽经历了一次中级调整,但之后上升势头非常强劲,目前板块指数已接近历史新高。权重蓝筹板块中,我重仓的金融股一度表现很强,尤其是3月份,出现了大幅上涨,明显涨幅超过大盘指数,让人误以为权重蓝筹的黑暗时期终于过去,没想到3月份以后,板块随着大盘急转直下,一泄千里,使自己到手的一大块利润还给了市场。好在其后自己持仓的资源板块个股表现强劲,弥补了金融股的大幅下跌。

2011年对我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因为2011年是自己真正开始价值投资的一年。早在2009年初,我就坚定了走价值投资之路的决心,并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坚定不移地转向价值投资》,但没想到真正付诸实施,竟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无法解决如何保证本金安全这个难题。因为对我来说,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保本,第二原则是保本,第三原则还是保本。如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是我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赚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两年,同时也使我在投资上错过了2008年底及2009年大好的投资机会。但没有办法,当时的悟性也就到那个水平。可以说经过两年保本问题的困扰,在2010年底这个问题开始得到初步解决,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得到完善。当然股市有风险,完善无止境,在确保本金不受损失这个问题上,自己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的A股市场,存在着极大的结构性矛盾,即:创业板、中小板的高估值与以金融股为代表的权重蓝筹的低估值并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未来市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颇费猜测。我曾做过一种设想,就是未来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二八现象,即指数与权重蓝筹大幅上涨,修复估值,创业板、中小板原地踏步,等待业绩跟上。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但在金融市场,凡事不能尽往好处想,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较大幅度下跌,导致地产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连带着金融股也受影响,再加上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烂帐浮出水面,原来金融股的低估值由于业绩的下滑而变得不再低。如果真是这样,目前金融地产非常低的平均市盈率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对于金融股的未来,我依然保持较为乐观的看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低估值提供了较大的安全边际,而目前市场上的种种担忧还仅仅只是一种担忧,不一定能够成为现实。比如: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是银行股的最大隐忧之一。到目前为止,大家谈来谈去,还没有明显的事实作为依据。当然出现部分烂帐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但我想,有国家作担保,即使坏,也难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再比如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肯定有泡沫,而且这个泡沫不会小。但这个泡沫一般不会在大家都谈论它的时候破灭,而且从目前的环境条件看,泡沫破灭的“基础”还不牢固。政府今年以来一直在调控房价,调控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房地产泡沫多维持一些时期的过程。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的打压,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实是留了一手的,也就是:如果房地产市场真的因为调控而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政府很容易让房地产市场再度热起来。比如:目前普遍采取的限购措施,如果房价出现过分下跌,取消限购措施就是了。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太旺盛,消费太刚性。一方面,中国还有一半的人口是农民,面临着城镇化的艰巨任务。城镇化的过程,也就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买房的过程,这会明显地支撑房价;另一方面,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这个安居,不是有个住的地方就行,而是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与西方老百姓愿意租房住一辈子的观念不一样。许多中国人认为在城里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算是真正的城里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万一哪天失业,没了工作,就只能流落街头。仅这两点,就决定了中国的地产市场,短期内泡沫很难破裂。只有当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完成大半,人口增长即将出现逆转,一对小夫妻普遍面临赡养四个老人、至少两套遗产房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出现一个巨变。但人算不如天算,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如何消除,没有人真正知道。

对于目前市场热炒的新兴产业与创业板,我一直抱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最近在看一本书《投资者的未来》,西格尔写的,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增长率强劲的新兴行业企业,其股票往往由于过高的市场价格,投资收益率长期来看还不如传统行业的老股票收益率高,这种情况被西格尔称为“增长率陷阱”。对于新上市的IPO股票,西格尔也认为由于这些股票都是在发行公司认为好的时机发行的,价格会比较高。所以,对于新兴行业的股票,我抱谨慎的态度,而对于目前投资者比较热衷的创业板股票,我认为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今年上半年创业板的大幅下跌让不少散户吃了大亏,但多数人不长记性,一见反弹就开始手痒,总有一天还要在它上面栽跟头。

自去年以来,让我最为纠结的是消费股。消费股最好的投资机会在2008年底。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我始终不愿意选择周期性、重资产类股票。但消费股,尤其是轻资产非周期的酿酒食品股的高估值让我一直望而却步。看着消费股一步步走高,不见大幅回调,只能任它绝尘而去。我买一只股票,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而不是看它是否热门,是否受市场关注。高位介入消费股,我不会安心持有。如果股价开始上涨,它很快市盈率就能到三四十倍,业绩当然可能保持较快增长,从而使市盈率不断降低,但这是否具有较长的持续性,不好说,毕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还是不怎么样,政府主导的投资倒是很热。但这个板块如果能够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区间价格震荡,整体估值重心较大幅度下移,还是可以在比其他板块市盈率较高的价位上介入。当前,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对这个板块暂时观望。从消费股的事情上来回顾这三年的投资经历,很有感慨。最感慨的是:有些非常安全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一旦错过,你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再次碰到。消费股自己其实关注得也早,前两年也不时介入,像山西汾酒、五粮液等都反复炒过,但投资方法错误,做着做着就做丢了。至于什么时候还有机会,不好说,也许得等一年,也许两三年,也许五年也碰不到。

2011年上半年,自己在投资上最大的收获就是初步掌握了绝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到底有多重要?我认为它至少让自己能够说得清楚一只股票大致值多少钱。估值是项技术,更是艺术,许多参数的主观性很强,其准确性依赖于你对企业了解的程度及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增长及实现程度的判断。投资中,掌握再多的相对估值法也不如增加一种完全不同的估值技术,因为相对估值法再好,也无法让你对一只股票到底值多少钱做到心中有点谱。心里没谱,持股难免惴惴然,如果股票长期不涨,能否坚定持有两三年,要打个问号。当然,对于一只股票,绝不是你估了值,就万事大吉了。“诸行无常”,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了百了的事,你得不断了解企业的经营,不断关注企业的发展。

2011年,本来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再精读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选定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书也买了,但看了一章就放下了,把精力用到看其他更实用的经典著作当中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日益感到,经济学这门学科更多地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来预测这个世界。如果你企图用它来预测宏观经济,可能会很失望。许多经济学家、分析师都在用经济学这个工具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市场走向,效果确实不怎么样。我甚至认为,凡是牵涉到人的社会科学,都不适合用来作为预测的工具,至少对短期是如此。我记得看过一本书,说的是某一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资本市场泡沫发出警告,之后美股连涨三年。格林斯潘预测错了,但你能说格林斯潘的经济学知识不丰富?事实上,无数的事例说明,运用经济学知识来预测短期市场走向,概率跟瞎猜差不多,预测突发的经济危机更是不靠谱。正如国外一位投资大师说的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谁说的记不得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试着网上查查):“在过去美国经济遭受的五次危机中,经济学家成功地预测到了九次”。至于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个很实用的工具,我的思考结果是:人是一个无法真正认识自身的高级动物,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具有不完全性及博弈性。人对社会规律的任何预测,都会受到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的影响,从而出现测不准的结果。打个比较通俗的例子:人类能不能彻底认识大脑?我思考的结果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人认识大脑的时候,要用到大脑的功能。我们不能用大脑的一部分功能来认识它自身这个整体,就象我们不能靠有限的直观感觉与理性来理解整个宇宙。资本市场其实就是人的市场,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场所。我们每个人作为投资市场的一个个体,要认识组成这个市场的全体的人,总会出现偏差。再加上影响这个市场的因素特别多,而每一个因素对市场影响的大小并不容易量化,所以企图预测市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作出市场不可预测的判断。我们先假设有一个人能够准确预测这个市场,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的结论是:不长的时间里,全世界的钱就都是他的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反推过来,就可以证明人是不可能准确预测这个市场的。但可笑的是,市场中的广大散户朋友们,最爱听的就是专家、学者、分析师在那儿一本正经地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向,说得跟真的似的。但也不怪他们。屁股决定脑袋,需求决定供应,专家们要吃饭,散户们要听预测,你说是谁的错?

基于对经济学工具的以上认识,在投资上我坚决采取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我不会依据宏观经济形势来进行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也尽量不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也可以在高兴的时候预测一下市场下一步的发展,但仅仅是一种游戏。一项投资是否值得,我依据的主要是估值,或者说安全边际。当然这个安全边际,已经把企业的成长性包含在内了。对企业成长性的判断,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功夫,需要在投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可能不断完善,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

上半年,业余时间看了不少价值投资经典及国内价值投资高手的博客,自认为在思想上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如果要问我在投资上跟以前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在持仓上变得异常有定力。我已经彻底告别了追涨杀跌的技术分析误区,做到了在市场涨跌面前宠辱不惊。我开始抱着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持仓,以三五年的周期来定输赢。我对于眼前的高估值热门股票理都懒得理,对于被市场冷落但价值低估、品质优异的股票则给予较高的关注。我自投资证券市场以来,不管最初的想法怎么幼稚,都从来没有一夜暴富的想法,现在看到许多股民朋友一年就想赚上一倍两倍甚至五倍十倍的利润,真觉得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幼稚、更贪婪,更不切实际的了,毕竟,股神巴菲特几十年来的年均投资复合收益增长率也不过24%左右,我们靠什么超过他?深圳私募李弛提出投资“慢即快,少即多”的理念,我十分认同。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对我这样的长期投资者而言,其实也没什么仓位变化方面的事情可做,看不看盘对自己意义都不大,最主要的是对股票池中的各上市公司持续关注、深度分析,常识判断,在安全边际比较理想、自己又有增量资金的时候介入。但在提高投资水平上,自认为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把投资系统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更加优良的股票价值评估体系,以方便对股票作出更为有效的评估。其次是开始对股票池中的重要股票进行深度分析,进行初步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市场实际考察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这家公司的业务,并从常识的角度判断其未来成长的可能性,从而提出一个未来投资股票的顺序。另外,不断学习国际投资大师的经典著作,吸收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至少在理念上完全达到国际大师的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在投资实战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1年8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年市场将跌出很多机会
寻找可复制的盈利模式
今天聊一本书吧,我上班的时候看过几本投资书籍,随便聊聊,时间久远,万一有错漏的地方,大家见谅。 格雷...
刘诚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纪要
转载:当你买“漂亮50”时,究竟是在押注什么?
马喆:5年投资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