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懂上海:灶披间里做道场

社区精选

今朝,阿拉要先道歉一下,被老旁友“@风花雪月”老师吃牌头了,陕西南路那篇里的白尔登大楼,最后一张照片,的确是在编辑过程中复制错了,现已改正,再读应该是修改过的版本了。

说实话,文字好整理,照片非常难,除了我们媒资视频里的截图,几乎所有照片都是通过google搜到的,然后再求证确认。最有意思的是,反倒是房产中介拍的照片最全,虽然质量一般,个也要有句讲句的。

另外,社区里有两位旁友留了几个新问题,倒是蛮有难度的,想听听大家的讲法:

“@老轩”师傅在打听:“徐汇区永嘉路416弄1号的老洋房(太原路口),49年前是否为国民党中统局上海办事处,处长姓季。现在该老洋房何人在居住?”

粗略查查,永嘉路416弄1号的房子,在上世纪40年代,的确是季源溥在住。季被视为“中统三巨头”之一,时任中统南京、上海区区长,中统上海办事处处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通讯局副局长,1946年当选国大代表,后任内政部调查局局长。

“周小K”旁友也在问,“谁知道卢湾区永丰村的故事,谢谢”——卢湾区,多少熟悉的名字,310103的旁友,不要吝啬分享一记咧?!

———“虚心接受 及时改正”分割线————

“灶间”和“灶头间”的说法直白得很,大家一听就明白,那么为什么要叫“灶披间”呢?有一种说法,这个“披”有“披间”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为了灶头,披出来的屋子”——所以,网上看到有一种“灶匹间”的写法,就显得不正确了。

老底子,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里,灶披间都设在主体建筑以外,依着主屋的墙体建起,好像披在主建筑之上,故称“披间”。现在上海人的住房状况大为改善,“灶披间”的说法,虽然还活跃在人们口中,但早已名不符实,至少搬进公寓之后,已没有了公用厨房的概念。

多少年来,住房始终是上海人的心头之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人均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最高峰的时候占全市户口数的60%,近1/4的居民都是拿公共通道作厨房,40%的居民还在用煤球炉子。

人多、房挤,房东和房客们就学会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光灶披间大多数是共用的,有些房子的过道里,也搭出了灶披间——在那个还用煤球炉子的年代里,在灶披间烧饭,是一段有些苦涩的回忆。

狭小的空间,被煤灰和油烟熏黑的墙壁,摸上去侪是黏黏糊糊的;炉子上方的墙壁上,通常会支一块破木板,上面放着同样油腻腻的,瓶瓶罐罐和油盐酱醋。

烧菜的时候,基本上是人的两只胳膊在房间里面,身体却在房间外面;有时候,照明还需要房门开着,为啥?走道里公用路灯不是太远,就是太暗——这样一来,房间里的油烟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侬每天烧点啥、吃点啥,全部都在邻居们的眼皮底下,也没啥隐私可言。

灶披间里的煤球炉子可以终日不熄火,一日三餐结束后,用煤球灰浆将炉口封起来,关起炉门,再搁上一只“水吊子”过夜,第二天早上起来,水是热的,用来揩面是再好不过,就连家里养的猫都知道,冬天晚上睡在灶披间里最舒服。

我后来搬到了延安中路上的汾阳坊,条件大为改观。用上煤气不说,房子也有点西化,灶披间非常大,估计有16平方左右。听姆妈讲,过去这房子是一家银行买办的私宅,大小老婆各住楼上楼下,因此,我们搬进去的辰光,灶披间没有分的那么清楚,只有一张大桌子,一幢楼四家人家都用这张桌子,可想有多少不方便,要碰到欢喜摊东西的,其他人家就要吃苦头了。

后来大家商量,叫来木匠,各做了几个“切菜台子”,这才算分清了“楚河汉界”。上海人做人讲究的是“识相”,说的文雅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克己复礼”,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惹麻烦——当然,内心里想的是:“最好侬也不要来寻我麻烦”。

“楚河汉界”划清楚还不够,大家会心照不宣地用一块硬纸板或者木板,夹在桌子和桌子之间的缝隙里,这应该就算灶披间的“长城”了。喏,肯定有人说上海人“小气”、“自私”了,其实,桌子是分开了,“长城”也筑起来了,但是灶披间里,邻里间的关系,却从未因此被阻拦。

侬讲吵相骂有伐?肯定有,这是很难避免的,我记忆中,灶披间吵了最多和最凶的,也就是公用水费、电费,还有就是啥人家占了公用场所,就是“划地盘”。划好地盘,不等于就没矛盾了,但是,矛盾最尖锐的依然是公用电费和水费。

当年用的水表,侪是“大表”,扳上去就是张家,扳下来就是李家,即便如此,“无心之失”和“有意为之”都会发生,毕竟贪点小便宜的人总归有的——随之而来的预防措施,就扎劲了:帮水龙头做“套子”!哪能套?小辰光吃的水果罐头,铁皮的那种,吃好之后,套了水龙头上,考究点,还有人做个木头盒子,两块木板之间,加装一个锁。

除了这些,灶披间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家家户户,不同口味的美食。灶披间里厢烧饭、烧菜,没有啥隐私可说的,烧红烧肉“喷喷香”,蒸霉千张“贼贼臭”,有味道大家一道分享。眼睛尖一点的邻居,还会从别家烧什么菜,烧多少菜,晓得这家人今朝有啥变化——上海人叫这种本事,“看山水”。

哪怕是你家今朝烧饭晚了,邻居里面一定会有人嘟囔上一句:“咦,XX家今朝哪能嘎晚,伐要有啥事体哦”——这话倒也没什么恶意,同样,也未必是真的热心,更多时候,这也就是随口的一句,或许正是因为空间距离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近了的缘故。

正因为没有隐私,也锻炼了“阿姨妈妈”们的厨艺——姆妈们的手艺,多数都是从“灶披间”里锻炼出来的。过去信息匮乏,没有那么多的菜谱和美食书籍,上一辈人的厨艺,都来自于前辈的传承和自学钻研。我姆妈烧得一手好菜,要是问她哪里学的,她一定会讲起,当年汾阳坊里的一些老邻居。

下午4、5点钟,灶披间开始烧饭的辰光,就是她们交流一天家长里短,切磋厨艺的时候。灶披间里的上海阿姨们,绝对是上海的一道风景。那狭小的空间,就是她们的私密天地;在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过后,阿拉这些“馋痨胚”们就会被灶披间飘来的香味所吸引;虽然生活平淡无奇,但是,灶披间的阿姨们,照样能年复一年的推陈出新。

讲到吃,老早底,灶披间里还有一道暗器,侬还记得伐?估计现在90后的小朋友,是没看到过了,啥么事?老鼠夹子、老鼠笼子!

灶披间最闹猛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弄堂居委会搞“爱国卫生运动”,老上海还记得伐?家家人家发老鼠夹子,考究点,就是一只笼子,屋里厢爹爹姆妈会关照,早饭的油条,掐一段下来,放了钩子上。

侬伐要讲,这招蛮灵光额,捉住的老鼠,放到灶披间后门,在后弄堂里“就地镇法”,还会吸引不少小朋友来围观。后来,这种办法伐灵了,老鼠不大上当了——想想也对,天天油条,老鼠也有吃腻掉的一天呀,人家也需要改善改善,外国老鼠侪吃上奶酪咧!

灶披间虽然是公用场所,但是,当年大家心还是蛮齐的,居委会只要一动员,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一起打扫,毕竟,“灶披间”是大家天天要用的地方。想想,反倒是现在,一看到公用二字,大家最好撇清关系,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另外,上海人如今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大多数人都是独门独户了,关起房门,一统天下,隐私是保护了,但是,灶披间打磨出来的人际关系,却再也看不见了。灶披间的故事也成为了记忆,就好像在上海话里,“灶披间”这个词,也逐渐被由普通话延伸而来的“厨房间”所替代了。

“看懂上海”开通了线上微社区“旁友帮帮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浏览,并留下您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您也可以留下您对上海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请一定不要“吝啬”,让我们一起把上海的人文面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灶披间里做道场
腌鳗晒酱油肉 风中诉说老上海乡邻情话
上海人物志|香尘:乡里的道士
这是哪个地方的道场?没看懂他们在干嘛
上海风情|行将消失的上海里弄
【上海情怀】太平桥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