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为什么不把孙策当英雄?孙策自己说出了答案

来源:我们爱历史(ID:ailishi777)

作者:南门太守


事情还要从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起。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正在筹划与袁绍之间的大决战,突然接到徐州方面的情报,说“伪皇帝”袁术想从扬州刺史部北上与冀州的袁绍会合,曹操哪能放过袁术?于是决定派一支人马到徐州一带实施阻击。

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到了刘备身上,刘备心里很高兴,因为他终于可以脱离许县这个让他每天都心惊胆战的地方了。不过刘备表面上挺沉稳,他知道最终能逃出牢笼才算数,千万不能出差子。

偏在这时,刘备接到曹操的邀请,曹操要为他摆酒送行。刘备实在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不去就会引起曹操的疑心。刘备还是去了,曹操与他煮酒痛饮,虽然只是两个人的饭局,但这顿酒喝得也非常有名,足以与鸿门宴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饭局”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曹操在跟刘备喝酒时说了一番话。

这些话记录在《三国志》里,曹操是这样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在这里点评了当时的天下英雄,在他看来,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两个人,而且都在现场,那就是曹操与刘备,其他人都算不上。袁绍字本初,曹操口中的“本初之徒”不仅指袁绍,而是“像袁绍那样的人”,包括的就多了。

这里面包括哪些曹操连名字都懒得点出来的人呢?这要看一下时间。曹操派刘备去徐州执行任务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夏之交,因为到了这一年夏天袁术就死了,刘备是在袁术死前去的徐州。这时候,曹操刚刚消灭了吕布,袁绍刚刚消灭了公孙瓒,群雄实现了一轮大整合。

但是,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辽东的公孙度、江东的孙策、江东的张鲁、凉州的马腾都还在,他们哪一个都比刘备实力强,但曹操没有把上述这些人放在眼中,直接一个“本初之徒”就把他们概括了。

刘表、刘焉、张鲁和马腾这几位,要么没有雄才,要么缺少大略,或许只是运气好而已,可以不当英雄看,但江东的孙策不一样。就在四五年前,孙策只带着一千多人渡江来到江东,之后以席卷之势将江东四郡一一据为已有,势头如日中天,在孙策的攻势面前刘表也束手无策。江东不仅有地盘,人才也很鼎盛,周瑜、张昭、程普等一大批人才构成了文武齐备的人才班子,预示着孙策的事业还会有更大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曹操难道也视而不见吗?

事实上,曹操对孙策的快速崛起也充满了忌惮,曹操听说孙策已把江东尽收囊中时,不禁脱口而出道:“猘儿,谓难与争锋!”然而,曹操当时的主要对手是袁绍,所以对孙策只能拉拢,通过联姻、任命官职、封爵等手段先把孙策拉到自己这一边。孙策表面上也乐于接受,双方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曹操交给孙策一个任务,让他打刘表,孙策执行了,于是东征黄祖,目标是黄祖后面的刘表。

曹操跟刘备煮酒拉家常时,孙策正在江东干得风生水起,按理说,曹操要给当时的天下英雄们“排座次”,曹操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倒也名至实归,第二位如果不是袁绍或刘表的话,那应该非孙策莫属了,怎么也轮不到刘备啊。有人认为曹操论英雄的这番话不可当真,因为他的目的是试探刘备,包括史书也暗示了这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曹操即使不是在试探,也是在跟刘备“套近乎”,不必太当真。

但其实,曹操的心里也许真没有孙策。孙策事业发展得很快,曹操势必对他非常关注,随着对孙策为人、秉性的了解,曹操对孙策的评价或许就没那么高了,其中的原因曹操没有说过,孙策本人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但孙策后来明白了。

就在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次年,孙策被人行刺受伤,之后不治身亡。孙策遇袭发生得十分突然,临终前不得不指定接班人。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出生时间不详,但孙策死时只有26岁,想必孙绍才几岁,孙吴正在创业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一个小孩接班,所以接班人只能在孙策的兄弟中去找。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除此之外还有孙翊、孙匡、孙朗,孙权18岁,孙匡、孙朗年龄稍小,但孙翊已经16岁了,史书上说孙翊“性似策”,张昭等人认为孙策“当以兵属”之,但孙策最后把印绶交给了孙权,众人都感到吃惊。

众人为什么吃惊呢?史书没有说,可以推测一下,也可能孙策原来中意的接班人并不是孙权而是孙翊,并且向大家也有过表示。但是,受伤后的孙策进行了反思,孙策杀伐果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年间横扫江东没有对手,但由于杀伐过盛,在江东也树敌过多,此次遇刺是当年他所杀的一个叫许贡的人的门客干的,这正是当年种下的苦果。

受伤后,孙策对自己之前的不足有了清醒的认识,孙翊的性格太像自己,孙策不愿意让自己的悲剧在孙翊身上重演。相比而言,孙权的战绩虽然不突出,之前带兵还连打败仗,但他的优点是“性度弘朗,仁而多断”,能“亲贤贵士”、“善于任使”,如果孙权接班,更能以相对柔性的姿态协调江东内部,弥补之前的裂痕。

孙策临终前,专门把孙权和手下的重要人物都叫到病床前,孙策亲口指定孙权为接班人,让张昭等人悉心辅佐,之后孙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打仗,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从这些话里体现出孙策对自己的反思,也有对孙权的期待孙策希望同时也相信孙权能做得比自己更好。

从孙策的这番话里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优点是杀伐果绝,缺点是杀伐太果绝。孙策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做出了独特贡献,是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拓展了整个江东,他非凡的勇气、胆力以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受到大家的公认。但孙策的身上也有致命的缺陷,他的性格很像父亲孙坚,他们父子二人的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基因,就连死于意外的结局也很相似。

《三国志》评价孙坚“勇挚刚毅”,评价孙策“英气杰济”,说他们父子二人都不是一般人物,但同时也指出他们“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也就是做事情不够严谨慎重,最终因为这些缺点而身死。或许,这与孙坚、孙策的出身有关,孙氏出于社会的底层,也可以说是草根和寒门,与儒学世族崇尚礼法、家教严正不同,他们较少受拘束,所以他们好驰猎,喜欢酗酒,有时候这些成为他们的魅力和凝聚部下的特长,有时候又成了致命的缺点。

孙策仅用4年时间就席卷了江东,进展之快令人吃惊,得手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敢于杀伐,无论朝廷任命的官员还是占地为王的草寇,凡是挡住他前进脚步的人一律诛杀,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在地方上很有影响的实力派人物,这使得孙氏与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

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完成着如此艰巨的事业,似乎也不能苛求他事事做得完美周到,但历史就是这样,你的缺陷会成为你的短板,你的短板会让功败垂成,在这一点上历史往往是公平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曹操的眼中孙策还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只能归入“本初之徒”的行列。

好在孙策善于反思,临终前做出了正确选择。事实证明孙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孙翊为人严厉暴躁,喜怒快意全写在脸上,后来果然由于处事不慎而被手下人发动的叛乱所杀死,如果孙策当初让孙翊接班,发生在孙策身上的悲剧势必还会重演。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有任何想法欢迎在文末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爸爸讲中国历史:三国(2)
中国古代史(三国)(五、吕布之死、官渡之战、孙权接班)
易中天品三国???隆中对
曹操对孙策和孙权的评价差距为什么那么大?他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读三国: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从孙策之死开始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