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世系、居里、画像及葬地考

王安石世系、居里、画像及葬地考(注1

 

徐恒堂

 

 王安石是临川人,这是毫无疑义的,历史已有定论。国内外史学家均有认可,各种史书、辞书、教科书均有记载。

 然而,在纪念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之时,竟有人耸人听闻地提出王安石是东乡人或曰金溪人,且撰文摄影在报上发表。如此不顾事实,嘲弄历史,惑人视听,不能不使人感到吃惊!本文从王安石的世系、居里、画像及葬地四个方面,考证王安石籍贯。

 

一、王安石世系

 

 王安石的先祖出自山西太原。他的曾祖父叫王永泰,由山西太原搬迁到临川县。

 王永泰,号静节,生于后晋天福甲辰(公元944年)。以进士授职方员外郎。他是在宋朝建立后不久搬到临川来的,住在县城东边的盐埠岭。盐埠岭“旧为卸盐之地,故俗以盐埠呼之”。(1)王永泰“游览山川,慕其地之善,遂徙寓于此。”(2)看中这个地方后,便筑室买地,定居下来,自此占籍临川,成了临川人。

 王永泰死于宋大中祥符癸丑(1013年)。他的妻子是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人,姓张,生了三个儿子:王用之、王贯之、王质之。

王用之是王安石的祖父。他生于周显德已未(公元959年),先任扬州学正,再任衡阳知县,升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通判,后迁任大理卫尉寺丞。他死于宋景佑丙子(1036年),活了77岁。生了4个儿子:王舜良、王舜茂、王舜光、王舜丰。

 王舜良又叫王益,就是王安石的父亲。他生于淳化甲午(公元994年)。登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在建安县(今福建建欧县)任主簿。迁临江军(军治设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通判,后又调到新繁(今四川成都市西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当知县,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当知府,最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二十二日病死在江宁。王益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大妻徐氏,生了二个儿子:王安仁、王安道;二妻吴氏,是金溪县柘岗吴家(柘岗吴家在元朝时被元兵烧毁,吴姓人迁城湖。即今金溪县陈坊乡城湖村)人。她生了五个儿子: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王安世、王安尚(即王安上)。

 王安石是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10211218)出生在临江军的官舍中,当时他的父亲王舜良27岁。按谱系载,王安石是临川王氏第四世。

 王安石一生娶了二个妻子。彭氏没有生孩子,吴氏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叫王雱,生于庆历四年(1044年)即王安石考中进士的第三年,那时王安石24岁,在扬州当判官。

 王雱娶妻庞氏,因为他有疾病(烂背),熙宁丙辰(1076年)仅33虚岁就死了,没有留下后代。后经王安石请示朝庭,以他弟弟王安礼的孙子王棣做了王雱的继子。王棣在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当知府时,以死抵抗金兵的侵略,被金兵所杀。他的妻子是江宁人,姓柴,生了儿子王珏,就住在江宁。王珏没有生儿子,于是,王安石的本系,到了他的重孙,就绝传了。

 王安石兄弟的后裔,有的在临川,有的迁到东乡,有的迁到金溪,还有的迁到宜黄、丰城以至福建、浙江、江苏去了。但绝大多数仍留在临川,临川的荣山、高坪、红桥、展坪、湖南、罗湖、龙溪……等许多乡镇都有其后代。

 由临川迁到金溪去的是王安禄的裔孙王朝利。王安禄是王安石大叔叔王舜茂的儿子,与王安石是堂兄弟。金溪《月塘王氏族谱》载:“朝利公为月塘之始祖也”。非常清楚,金溪月塘始祖是王朝利,是王安石的侄孙,决非王安石。

 由临川迁到东乡茭源的,是王安国的曾孙王仕显。迁到东乡上池的是王安尚的独生儿子王旗。王安尚是王安石最小的弟弟,他本人并没有迁到东乡上池去,一直住在临川县城。《上池瑶田王氏族谱》载:王旗字伯祥,官至中书舍人,世家抚城盐埠岭。因殖产之便,立庄明珠峰、西骊塘、金峰等处,荆公兄弟俱往来其间。惟公悦山水之秀,遂留居焉。”“抚城盐埠岭”即在临川县城之内。既然王旗“世家”是在临川县城,怎么能说王安石会是东乡人呢?王安石兄弟只是来往于临川县城与上池之间,惟有王旗看到那里山水好,“遂留居焉”。

 由此可见,东乡、金溪或者其它地方的王安石兄弟的后裔,全是由临川迁去的。临川是他们的本源,他们是临川的分支。王安石自己也说过:“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3王安石写文章,均署“临川王安石”之名。

 

二、王安石居里

 

 前面说过,王安石出生在临江军官舍,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临江军通判,带着妻子在身边。但王安石的“根”是在临川,这是无可置疑的。他幼年和少年时,常在临川居住。他的祖父王用之死后葬在临川灵谷山,他在临川守了三年丧,读了三年书。至今临川民间,还留传了许多他在临川读书时的传说。他后来宦游各地,也多次回过临川,临川有他的祖屋、宅地和田产,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的宅地在哪里呢?答曰:在临川县城内东南角的盐埠岭,即今天的荆公路邓家巷临川县看守所旁。这在《抚州府志》、《临川县志》和所有王安石兄弟后裔家谱中,所载全是一致的。清朝大学者李绂(临川荣山乡人)在《清风门旧居考》一文中载:“清风门在盐埠岭前,故一名盐埠门,与荆公故居相对。荆公忆家诗有‘盐埠庭闱眼欲穿’之句,其可考据者一也。”(4王安石忆昨诗云:“返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挥。出门信马向何许,城廓宛然相识稀。”这首诗是王安石23岁以前写的,他回家拜过祖母以后,骑马出门散步,看见城廓。当时的上池是荒野之地,草木满眼,何来城廓可见?若说在上池看见临川县城城廓,那是绝无可能的。上池离临川县城,直线距离31公里,中间隔着明珠峰、烟岗岭、岐岭山、跃岩山、菩峰岭等数重高山。数山障目,怎么能看得见县城城廓?而金溪的月塘王家,当时绝无村庄可言,一片灌木之地罢了,从何“上堂拜祖母”?盐埠岭在临川县城之内,城墙就在岭前,王安石出门看见城廓,就理所当然了。

 除了上述记载以外,还有二个最强有力的证据。

 一是王安石在世的时候,临川议建王氏祠堂。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于元丰甲子(1084年)九月在江宁官舍写了一个嘱条带回家乡临川,嘱条说:“于盐埠岭宅旁建祠堂,务要门扉、厅屋、寝室、庖厨、墙壁完固,以存宗祀……”(5二是王安石所写的《大中祥符观新修九曜阁记》,记云:“临川之城中,东有大丘,左溪水,水南出而北并于江。城之东,以溪为隍,吾庐当丘上。自北折而东百步,为祥符观,东南之山不奄乎人家者,可望也。安石少时固从长者游而乐之,以为溪山之佳,虽异州,乐也。况吾父母之州,而又去吾庐为之近者邪!”(6

 这两段王安石自己写的文字,非常明确、清楚地告诉我们:王安石宅第是在临川县县城之中,绝无可能在其它任何地方。他的住宅离临川城内的祥符观仅百步之距。

 东乡《上池瑶田王氏族谱》有这样一段记载:“克明公(克明即王永泰)性耽山水,悦珠峰之壮丽,乃存故宅于府。公命子公达(公达即王用之)堂构其下,公偕侄姓,车从时临焉,名曰上池。”这段记载,是有人认为王安石故宅在东乡上池的主要根据。但细一分析,这个证据是不能证明王安石家居上池的。我们只要将这段记载与后面“王旗”栏下的记载联系起来,就可以清楚的知道王克明要王公达“堂构其下”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看守在这里的田亩、鱼塘而已。“王旗”栏下记载“因殖产之便,立庄明珠峰、西骊塘、金峰等处”。明珠峰、西骊塘、金峰就在上池附近。这里告诉我们,是“因殖产之便”而“立庄”的。正因为如此,王克明“乃存故宅于府”。只是常常坐着车或骑着马来这里临时住住,或收租,或劝农,或在城里住烦了,来此散散心。如果把看守田地的房屋当成故居的话,未免太牵强了吧?由此而引申为王安石就居家于此,更是玄乎其玄,无法让人相信。

 

三、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画像为东乡上池长期保存,这是有人认为王安石家居东乡,是东乡人的根据之一。据笔者考证,这个根据是不能成立的。

 王安石的画像,最先是放在荆公祠堂内。而荆公祠堂,就建在他的临川县的老屋之旁。“王文公祠,府治东南盐埠岭。……因荆公旧宅创祠”。(7祠堂是在宋徽宗五年(1106年),由抚州郡守田登主持创建的。那时王安石死去仅20年,王安石的同辈还有在世的,他的侄儿大都健在,在王安石的旧宅上建祠,他的同辈和侄儿绝无可能会将王安石旧宅搞错。

 祠内祀王安石肖像。王安石在世时,就有人为他和他的妻子画了像。元丰甲子年(1084年)九月,王安石送了画像三幅给城陂寺(今临川与金溪交界的灵谷山下)的晋惠和尚收藏。他在写给临川的便笺中说:“形像三幅及功德文簿、原舍田契、收粮条段青册、收租文簿,付与城陂寺晋惠收藏,喻之世宝……”(8王安石祠堂的肖像,很可能是从城陂寺晋惠和尚那里取来或临摹来的。

 祠堂的第一次修葺,是在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淳熙十五年(1188年)郡守钱象祖重修。“视旧加壮,为之管钥,掌于学官,以时祠焉。”(9陆九渊写了记。元至顺二年(1331年)再次修缮,虞邵庵写了记。此时,王安石肖像还在祠堂内。后来,“祠宇为居民侵削”。(10到了明朝初叶,临川七十九都上池(即现在的东乡上池)有个叫王孟演的人,是王安尚的后裔,做了抚州府学教授,成了王安石祠堂的主持人。明朝天顺、成化年间,王孟演的孙子王宗琏,“两以遗祠转典与千户所王表者,并与公及夫人二像附之。”(11不但把祠堂典卖了,还把王安石及夫人的像也卖了。

 明正德七年(1512年),从临川划出安宁、长寿、移风、遵化四乡共18都,及延寿乡的四都,崇德乡的一都等地建立东乡县。东乡建县的时候,王安石画像仍在临川。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安石画像在临川县城城北一个叫王瑞(又叫王凤仪,府庠生)的人手里出现。他自称是王安礼的后裔,要修《王氏家谱》,把王安石画像拿出来给临川古溪的邹伯真看。邹当时是处州府云和县(今浙江云和县)知县,他看后欣然命笔,为王瑞修的家谱写了序。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72岁的王瑞便依托千户熊邦杰,把画像强夺为己有了。还在延庆坊(今抚州城区内六水桥)建了个小宗祠,要当时的临川知县应云(注2为其题门匾。应云果然题了“三公世家”几个字。王瑞还乘机向应知县要了一些祀田,捞了点油水。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抚州府同知陈一贯,“复以米二石,易荆国夫人像,并付之守祠者。”(12但王安石的像仍在王瑞手里。

 三十多年后,即东乡建县60年的时候,王安石画像就传到东乡去了。明万历辛巳年(1581年),临江府知府王永宁到东乡时,认识了一个“青衿书生”王景亮,“得睹荆公小像……”。(13

 清朝初期,临川盐埠岭的王安石祠堂已经破败。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石城的王嘉锡到临川来任知县,看到荆公祠堂的破败景象,十分感叹,他写道:“临川得瞻荆公祠于荒烟蔓草中,父老为予言曰:‘此盐埠岭,荆公故里也。’予流连感叹者久之,何荒凉至此乎!”(14这再次证明,王安石祠堂,是建在临川盐埠岭,王安石画像是在明朝后期传到东乡去的。至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金溪的蔡上翔“得拜公像于东乡友人王交三家”(15),比起王永宁看到王安石像,那已是200年后的事了。现在,王安石这幅画像,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笔者在编纂地方志书时,于1984年曾到江西省博物馆复制了王安石的这幅画像。王安石的祠堂,后来也在原址上重建,直到1962年临川县法院建办公楼时,才将祠堂拆掉,但祠堂门匾仍存有半阙。

 上述种种,都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王安石是祠堂是建在临川县城盐埠岭,王安石画像是由临川传到东乡上池去的,绝不是东乡上池原有的。当时祠堂内还有王安石妻子的像,但由于抚州府同知陈一贯用二石米把此像换回来,并交给守祠堂的人,所以上池王氏没有拿到王安石夫人的像。由此可见,上池王氏保存了王安石的像,同样不能证明王安石是东乡人。

 

四、王安石葬地

 王安石的曾祖父,一世祖王永泰死后葬在临川灵谷峰,这在王氏族谱中均有记载。王安石祖父王用之也葬在临川灵谷峰,这也是确定无疑的。王安石在《城陂院兴造记》一文中说得清清楚楚:“灵谷者,吾州之名山,卫尉府君之所葬也。山水东出而北折,以合于城陂。陂上有屋曰城陂院者,僧法仲居之。而王氏诸父子之来视墓者,退辄休于此。”(16王安石的父母因晚年居于江宁,死后全都葬在江宁了。

 王安石是在宋元佑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521)逝世的,享年66岁。他死之前是住在江宁的,所以死后就葬在江宁钟山(今南京市钟山)。他的妻子吴氏死后也葬在那里,另一个妻子彭氏则葬在临川延寿乡,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王安石后来是不是迁葬了?迁葬何地?这就有三种说法了:第一种是有人说王安石墓并未迁葬,其证据是《万历野获编》说的,明正德四年(1509年),南京有个叫石岩的太监为营造茔地曾取用王安石坟墓上的砖;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序言结论中说:“公毙,葬于江宁。‘公墓不知所在’(指明朝嘉靖时临川知县应云在王安石文集序文中的话——笔者注)一语,当时何不删之!”第二种是有人说王安石坟墓迁在东乡上池凤山桃源窠,与王安尚合葬。说是王安石罢相后“归隐上池”,于是上池有了“半山书院”、“沙公塘”等十景,王安石以后就迁葬在那里了。第三种说法是有人认为王安石墓迁在金溪月塘村后灵谷山。

 王安石墓迁没迁,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上面列举的王安石墓没有迁的两个证据,仔细推敲,是很难成立的。太监石岩取王安石墓上的砖,是在明正德四年。此时王安石墓早已迁走了,他是在王安石墓迁走之后去取的,取的是没有运走的墓砖。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只是肯定了王安石葬在江宁,并没有断定王安石墓没有迁走。而据临川大坂源(今临川高坪镇太平洋村)《三公王氏族谱·坟山所处》记载:“介甫府君勒葬钟山,迁灵谷峰”;临川车溪(今临川红桥镇车田)《王氏族谱》则云:王安石墓“迁灵谷峰祖旁”。这两座家谱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王安石墓确是迁移了。如果说,这记载还比较含糊的话,那么,璜溪《王氏族谱》的记载十分明确了:“安石公……先葬江宁钟山,明太祖迁陵,命归葬于临川月塘,仍赐墓额……”。王安石父亲王益之墓也于“明洪武间迁葬月塘祖旁。这里,不但有迁葬的时间,还有迁葬的详细地点和赐墓额的记载。王安石的墓是由水路迁葬的,即由江宁大江(今南京长江)起船,经鄱阳湖进入武阳水(今抚河下游),再进入汝水(今抚河中游)的。而灵谷峰就在汝水之畔。

 那么王安石所葬的月塘在何处?答曰:在临川与金溪交界之处。那个地方属于临川,自王永泰以下诸子孙葬在那里的人是很多的。后来此坟山被金溪人占去了。《三公王氏族谱·坟山所处》是这样记载的:“灵谷峰坟山,原系祖业,先代被金邑徐宦所占”。在清朝初叶,为此坟山地,临川与金溪打了一场大官司,闹到省府。临川荣山的王昴云、王澜七“出力构讼”。终于经江西行省判定,将此坟山地断还临川了。此坟山地为临川荣山的王氏所管,当时王氏还立了规定,不准将此坟山地卖掉。“如贪利变卖”,则“先经众迁,然后鸣官,削谱革派,永不序宗。”(17)民国时,临川王氏仍收祭田之粮,坟山边的果园,租以人管,每年收租的钱,供王氏人祭扫祖坟之用。

 至于王安石“归隐上池”,并葬在那里,是没有影子的事。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罢相后,便筑室于江宁城东门与蒋山(又名钟山)之间白下门外,称为“半山园”,全家都住在那里。元丰七年(1084年),六十四岁的王安石得了一场重病,神宗遣国医诊治,并给王安石的二女婿中书舍人蔡卞放了一个月的假,让他去江宁看望岳父。王安石病好以后,便请以宅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半山寺”。而他自己就在江宁城内的秦淮河畔租了一所小独院,搬到那里去住。两年后,王安石就病死在这座小院中。上池的“半山书院”、“沙公塘”等景,全是后人所为。我以为是从江宁附会袭用来的。上池的王氏宗祠,虽也祀王安石,但不是祀王安石的专祠,没有资料证明上池存在过祀王安石的专祠。祀王安石的专祠即“荆国公祠”,是在临川县城之内,即现在的荆公路邓家巷临川县看守所旁。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故居、祠堂、坟墓均在临川县内,王安石兄弟后裔是由临川分迁出去的,他的画像也是由临川传到东乡上池去的,王安石是哪里人,就再明白不过了。虽然王安石曾去过东乡上池,但不能因为去过东乡上池,就改变王安石是临川人这个历史定论。

 

引文出处:

1)清同治版《临川县志》卷十四。

2)临川展坪竹源《王氏族谱》。

3)《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先大夫述》。

4)清同治版《临川县志》卷十四。

5)临川高坪《三公王氏族谱·荆公祠记》。

6)《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第14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邓广铭: 王安石的居里茔墓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上池村是王安石故里再考
【新京都文艺】作者:王盛高/杨金高​《荆公乡里荆公情》总1017期2022年2期⑤
【觅文记】王安石:天有过乎?有之;地有过乎?有之(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