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卦甲子”浅议

  《阴符经》曰:“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如何理解这句话?就这句话我想浅浅的谈一些我对八卦甲子的认识,不过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想完全谈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谈到那里算那里。

  甲子就是天干地支,是天干地支组成了六十甲子,但是“八卦甲子”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天干地支包含了时间、空间的一切,但是对于时间空间的一切以人的知识是完全不可能的。

  用八卦甲子的人很多,但是八卦甲子是很少有人探讨的,八卦甲子有“体、用”两个方面,不过我这里探讨的是八卦甲子的“体”学。

  很少有人探讨八卦甲子的体学,或者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八卦甲子还有一种体学方面的探讨,老实说八卦甲子不是一门完整的学问,正如人不可能完全认识宇宙奥秘一样。

  首先说完全的卦象应该说是“十卦”而不是八卦,因为八卦甲子里没有完整的六十甲子。

  一卦是六爻,六爻就是六个甲子符号,那么八卦甲子才仅仅是48个甲子符号,这就是说八卦甲子是不完整的六十甲子。

  究竟八卦甲子里少了那几个甲子符号?为什么会少了那些符号?这个就必须一卦一卦的去看看才行,读者慢慢看我写出来。

  首先要明白“八卦纳甲法”,然后才能“装卦”,以八卦纳甲法装卦以后才能明白八卦的全部甲子符号,读者就先看看八卦每个卦的甲子符号,然后我们慢慢地探讨。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壬午  癸酉  丙寅  丁未  戊子  己巳  庚戌  辛卯

   壬申  癸亥  丙寅  丁酉  戊戌  己未  庚申  辛巳

   壬戌  癸丑  丙戌  丁亥  戊申  己酉  庚午  辛未

   甲子  乙卯  丙申  丁丑  戊午  丙申  庚辰  辛酉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卯  戊辰  丙午  庚寅  辛亥

   甲子  乙未  丙辰  丁巳  戊寅  丙辰  庚子  辛丑

  好了,八卦甲子装完了,读者应该仔细看看里面有那些不知道,里面到底是这样个“神机鬼藏”,下一篇我们再慢慢探讨。今天就写到这里。
-----------------------------------------------------------
  前一篇文章我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顺序来排列八卦的,应该说八卦有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等天干才是,但是看了八卦甲子六癸甲、六乙、六壬、六癸等等天干才是,但是看了前面的八卦甲子我们就会发现八卦甲子里面“六甲、六乙、六壬、六癸”只有“三甲、三乙、三壬,三癸”,正好少了一半。

  前一篇文章我就谈到八卦甲子是不完整的六十甲子,假如不是八卦,而是“十卦”才能是十全十美的卦象,但是乾卦里少了“甲午、甲申、甲戌”,坤卦里少了“乙酉、乙亥、乙丑”。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八卦里没有单独的以“壬、癸”为主的卦象,而是把“壬、癸”的卦象附属于乾坤卦象之内,但是我们又发现“六壬、六癸”也只有一半,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卦象可以推论出完整的卦象应该是有以六甲为卦象的“乾卦”、及以六乙为卦象的“坤卦”,还应该有以六壬、六癸为卦象的两个不知名的卦象才对,是不是?

  应该说假如有以完全六甲为主体的卦象、有六乙为主体的卦象、有六壬为主体的卦象、有以六癸为主题的卦象,那就是十全十美的卦象了。但是这种现象就成了十个卦象而不是八卦卦象了。

  一切学问都是以人为主儿创建的,所以八卦也是以人的体象为主建立起来的学说。

  为什么《阴符经》曰:“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呢?

  八卦应该说是“识”学,也应该说是指导学。

  八卦是八八六十四卦(八乘以八得六十四卦)。假如是十卦,那么应该说是100卦(十乘以十得100)。

  六十四乘以六十四得384爻,100爻乘以100得10000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我想有心于探讨《易经》的朋友是会从我的这些提示里能认识到一些模模糊糊的什么的。
-----------------------------------------------------------
  到底有没有鬼神?这个是一个当前无法向唯物主义以物质体证明的问题,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儒家也是敬鬼神的,《老子》曰:“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其鬼不伤人,非其鬼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里需要问的是“儒家”为什么对鬼神要敬?可能是怕鬼神来伤害吧?或者说是有求于鬼神吧。

  《黄帝内经》是怎样认识鬼神的呢?

  《黄帝内经》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又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

  《黄帝内经》又曰:“其知道者,法阴阳合术数”,又曰:“形与神俱”。

  《易经》为阴阳术数之祖,但是要知道《易经》还是人写的,应该说人能写《易经》,就应该成为一个“易器”才是,假如人人都是一个“易器”,那又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假如人人都成了一个“易器”,那就是说人人都能法阴阳合术数了,其实人们是用易经来求助,求助得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神”与“用神”,假如人能够有易经里面的知识神与用神,那么人才有可能“神俱”。

  其实《黄帝内经》的“形与神俱”我们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老实说人不知道的太多了,因为人有很多不知道,所以才求助于术数,也就是说人没有那么多的知识神与用神,所以形成了人的“神不俱”。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道家来,因为道家精足神俱,所以用不着去向外鬼神求助,因为不求助所以也无所谓去叩拜鬼神让鬼神来帮助,一个人无求无欲,敬鬼神干什么。

  为什么八卦甲子是不完整六十甲子呢?老实说八卦甲子还给我们说明了另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好了,这个话题很广,因为篇幅的原因,今天就写到这里。
-----------------------------------------------------------
  我这个人写文章有点丢三落四的,应该说写第一篇后就应该把十卦都写完全才是,让读者明白完全的十卦,十卦与八卦相比较之后,读者就会明白八卦本身的不完整之处。我这里把另外四卦续写出来:

      甲戌   壬午   乙酉   癸酉

      甲申   壬申   乙亥   癸亥

      甲午   壬戌   乙丑   癸丑

      甲辰   壬子   乙卯   癸卯

      甲寅   壬寅   乙巳   癸巳

      甲子   壬辰   乙未   癸未

  其实从第一篇文章里的八卦来仔细看乾卦包含了两个卦的一半,坤卦也包含了两个卦的一半。前面的八卦去了“乾坤”二卦,再加上这个四卦才是完全的六十甲子。

  前一篇文章写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问题,那么多助的概念是什么呢?

  我们读古代故事,老看到“六丁六甲”这个名词,其实从八卦来看六甲是不全的,从乾卦卦象来看,六甲只有甲子、甲寅、甲辰,而没有甲午、甲申、甲辰。另外再看坤卦也是一样,只有乙未、乙巳、乙卯,而没有乙丑、乙亥、乙酉。

  另外壬癸两卦的一半也只有一半,如壬字头的卦只在乾卦里显示出来了壬午、壬申、壬戌,而没有壬辰、壬寅、壬子,癸字头的卦也只在坤卦里显示出来癸丑、癸亥、癸酉,而没有显示癸未、癸巳、癸卯。

  “神俱”不一定是什么神都有,人神无论再俱全还是不能完全包含天地之神。另外就是壬癸(水)的问题,老实说没有天上来水很多地方的水是不会有的,所以这里先要认识到“天一生水”,然后再说“金生水”的事。

  好了,这个话题今天就写到这里。
-----------------------------------------------------------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应该是十卦才对,也说明八卦只有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是人神所不具备的。

  从人的八字来看,每个人的八字里都最少缺失一个神,五行缺失一个,也就是说每个人又缺失百分之八十,《黄帝内经》所谓“形与神俱”就是人应该把缺失的部分修回来才算是“神俱”。

  老实说一个人就是达到“神俱”了以后,还是有很多不知道,假如全部知道了,也才仅仅是个知道而已。何况还有很多不知道或者有很多人无可奈何的事。

  从佛家语言来说,人有六识、七识、八识,九识,甚至于有十识之说,其实十就是全识,也就是“十卦”之识,要知道识归识,识是知道,但是一个人就是达到全识也不能说可以消灭一切。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是有魔王的存在,有六道众生的存在,你不承认不行,不过是“邪不胜正”而已。

  其实达到十的境界就是“大一”,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正,····。”

  以一的眼光看全部,那么其它就剩下九了,这应该说就是九宫八卦的来历了吧。

  《黄帝内经》《易经》为三才之学,三才者天、地、人之学,真正“王”字的含义就是“通三才”的意思,所以《管子》说:“王侯应该学习数术学,(大意)”。

  古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并非全能,但是得道者有很多帮助者,天地帮助他,人帮助他,这些是必须明白的,很多人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你是很渺小的,只不过是在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情况下,天地来帮助了你而已,千万不要把任何功劳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

  这个话题今天就扯到这里。
-----------------------------------------------------------
  后天八卦的六爻相当于人的六识,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为人的六识达不到全识,所以利用八卦来增强我们的识别能力。

  所谓“识”就是人的“觉”,眼、耳、鼻、舌、身、意的“觉”就是色觉、声觉、香觉、味觉、触觉、法觉,一般来说人们只知道人有五种感觉,把意识归纳到第六感觉里面去了,第六感觉之外现代人就没有语言形容,其实这种归纳很狭隘,因为人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甚至于有第九、第十识。

  写这些就写到佛学理论方面去了,其实这些《黄帝内经》也早就谈到了。

  我们先不谈八识,就谈六识也没办法与现代人谈,因为人们不知道“意识”也是一种人的单独的识别和感觉。

  其实人体有很多事物人们自己还不了解自己,就像人有五个指头,而不知道五个指头有六条经脉一样,也就像人们只知道五味不知道五味还有六气一样。五味六气也是《黄帝内经》提出来的。

  谈这些其实是谈人的“全识”,前面的文章谈到了人的“全识”,人不知道“意识”也是人的单独一识,就没办法知道人有“全识”,因为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全识,所以借助八卦的识别来认识自己与外界。

  老实说人不知道意识就是不知道自己,就现代来说,科学手段越来越发达,人依赖惯了现代科学仪器,人自己的识别能力就越来越减退了,这可能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吧。

  再来说人应该有的全识,写全识就必须借助释迦牟尼佛的语言,释迦牟尼佛说:“眼功德有八百,耳功德有一千二百,鼻功德有八百,舌功德有一千二百,身功德有八百,意功德有一千二百。”

  应该特别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在这里释迦牟尼佛把“功能”写成了“功德”,而不是直接说功能,功能与功德之差别,就像知识与智慧的差别一样,知识是知识,智慧是智慧,智慧从知识里来,但是应该说智慧高于知识,也可以说知识不等于智慧。

  这里说八卦是智慧学。
-----------------------------------------------------------
  佛文化提到“六识,八识”,老实说识别能力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识别能力的高低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故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

  “知之”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识别”功能,从释迦牟尼佛把“识别功能”说成“识别”“功德”一词来看,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谈的。

  首先说识别功能是能提高的,所以很多人经过某种过程以后会产生特异功能,其实特异功能就是一种强识别能力,例如古人所说的“千里眼,顺风耳”等,这些都是识别功能特强的人。

  也就像《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正如谚语中所说的:“老天爷给一个人关了一扇门,必然会给他打开另外一扇门”一样,其实“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的强“听力”与“强视力”是后天练出来的,也是所谓的“逼出来”的。

  无论是练出来的还是逼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六识功能是能提高的。

  这里就出来了一个人的“识神”的问题,古人把这些功能都涵盖到一个人的识神问题里面去了,识神多了,识别功能就强,识神少了,识别功能就弱了,识神没有了,功能就没有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功能也是可以转换的。”

  另外从释迦牟尼佛的语言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把识别“功能”说成“功德”。

  这里我们重温一下释迦牟尼佛的语言,他说:“眼有八百功德,耳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有八百功德,舌有一千二百功德,身有八百功德,意有一千二百功德。”

  老实说释迦牟尼佛比现代科学还科学,他把人的各种功能都数字化了,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些数字是人原有的先天神数,是人类自己丢失了或者说是人类自己没有开发出来的神。

  假如人把这些先天神数都开发出来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就成了“真人”了(当然这是我的说法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的识神,也可以说是那些特异功能者们是得到了这些识神的帮助,或者说是自己开发出来了自己原有的识神。

  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这些识神既然可以来帮助一个人,我们也可以说这些识神他们也可以随时随地离你而去,离你而去了以后是什么现象呢,离你而去以后这个人的“神气”就没有了。

  哈哈,今天又扯远了,就此打住,以后有时间再扯。
-----------------------------------------------------------
  我们理解了识神的概念,再回头来重新认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人固有的感觉器官,但是意识器官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却明白每个人在很多时候都会产生“念头”,我们说这个“念头”就是我们的“意”,也就是所说的“意念”。

  说“意念”人就多了,想这个、想那个都是“意念”,意念是一种人发出的信号,意念是理想,意念是期盼等等。

  意念实现了就是现实,意念难以实现就是幻想,意念是一种追求,没有意念就没有追求,老实说大部分人都在意念中奔波着,所以说人“有意”也有“意识”能力,有意识能力就是说有“意识功能”。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意识功能统统纳入“第六功能”,应该说第六功能之外还有第七功能才是,这个第七功能佛家叫做“末那识”,另一种叫法就是“意意识”,很多人把这个“意意识”讲的让人听不懂,其实是我们首先不懂“意识”,意识不懂,就不知道意意识了。

  因为人类自己的意识能力不强,所以才出现预测学,也就是说人自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意念能不能实现,才求助于那些预测大师们,或者求助于巫者。

  我们先不说“巫者”,我们先来认识中国古老的各种预测学,其实预测学是一门可以传授的学问,而“巫者”与预测学之间的分别就在于“巫者”之学不可以设堂教学。

  预测学就是给那些有念头、有理想的人们指点迷津的学问。

  这里再说,有学问就有教材,既然有教材,那么就有编著教材的人,中国古老的教材当数《易经》了,其实《易经》是《易经》,《周易》是《周易》。

  据说《易经》有好几种,只不过《周易》是《易经》的一种而已。

  我们不探讨那些预测大师,我们探讨的是编著《易经》的哪一种人,最早编著《易经》的那个人肯定是人,这个不可否认吧?那么这个编著《易经》的人我们怎样去认识呢?总要给他一个名堂吧,这种人应该叫什么人呢?

  应该说这种人是最起码达到了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一千二百意识功德的人”了吧?或者说这种人早就超过了意识范畴的人了,这种人最起码达到了“第七识”,或者说是达到了第八识、第九识、第十识吧?假如说这种人达到了第十识,那么我们说这种人就达到了“得一”的境界,这个话题似乎又链接到前面的文章了。

  今天又扯远了点,就此打住。
-----------------------------------------------------------
  还是谈“识神”话题,老实说一个人得识神是就是“他神”来帮助这个人,这就是《灵枢》说的:“被而服之,神自得之,”这是得识神,《灵枢》紧接着又说;“被将服之,神自成之。”这就是说“得神”与“成神”是两个概念。

  道家有“化识神为元神”之说,其实这两句话就涵盖了《灵枢》的两句话。不过很多时候“得神”还不等于“成神”,但是很多人连“神”都“不得”,那就谈不得成神了,当然这里面有个“服”的问题,也就是“被而服之”与“被将服之”的问题。

  其实服也就是修行的问题,谁也想修行成佛、修行成仙,但是要承认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是事实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修行的步骤是:“炼精化气,练气还神····”,但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个程序是不是正确,能不能把这两个程序颠倒一下,或者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能不能不经过“炼精化气”直接达到神层次呢?很多人听了会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从《灵枢》的语言来说,是先“得神”,后“成神”,,灵枢》并没有说先必须炼精化气。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伟大之处,《黄帝内经》给我们指出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四季调神”问题就是说调整自神,《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凝神敛思,”,还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则五脏不受邪矣。”等等。

  另外《黄帝内经》也说过:“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

  其实这些都是说自神的调整,把后天的神调整为先天的神,只有达到先天的神才会醒悟。

  其实得“识神”只不过是“知人者智”的境界,也就是识别他人、他事的时候,假如要达到“自知者明”那还不是时候呢?

  另外得神也要看得的是一个什么神,假如你能得到一个菩萨作为你的导师,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常荣幸的人了,假如你得到一个魔鬼做你的导师,那恐怕就惨了。因为神通魔鬼也有。

 另外菩萨也有八个层次,还要看你得到的是什么层次的菩萨作为你的导师。

  好了,今天就扯到这里,老实说这个话题很长,不可能几句话就能写清楚的。
-----------------------------------------------------------
  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说人是个灵物,也可以说人自己是个神,因为人丢失的灵气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个神。

  人不仅仅是个物质体,应该说人还有自己的精气神,也有自己的识神、用神,但是要承认一个人的识神、用神是不俱全的,所以往往为“客神”所乘,所以《灵枢》说:“神乎神,客在门”。

  “客神”的问题我们不可不探讨,“客神”有邪神、有正神,说“客神、正神”这是中国古代语言,也是一个笼统的语言,老实说“客神”里包括的内涵很多,其中包括各种鬼、神、魔、仙,佛、菩萨等。

  这些“客”都“在门”外,就看你自己是追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修行的问题。

  很多人修佛,老实说一个生命世界只能出一个佛,也就是说几亿年才能出一个佛,这个世界有现代佛与未来佛,现代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阿弥陀佛,这个世界正是两个佛的交替时代,假如说一个人能随便就修行成佛,那是笑话,所以这个世界修行成一个如来级的菩萨就了不起了。

  修仙是修仙,到底是修行成仙了还是修行成神了,这个也是个话题,老实说修行归修行,到底修行成了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自知者明,据说仙有五种,到底自己修行成那种仙了,这个答案还是让修行者自己去说。

  我这个人是学习《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没有仙、佛之说,所以老实说我很不知道有关仙、佛方面详细的理论,我是以《黄帝内经》理论来探讨仙道、佛道的。

  老实说天天需要吃喝拉撒睡的人应该说都是凡人。

  凡夫俗子是针对那些“真人”、“至人”、“贤人”“圣人”而言的,所以以《黄帝内经》语言来说能追求修行到这些人的境界就不错了。

  这个问题只能慢慢地探讨、慢慢的写,今天就写到这里。
-----------------------------------------------------------
  《黄帝内经》谈到“真人”“至人”“贤人”“圣人”等人类,看起来的玄乎其玄,但是都谈到了他们的精气神状况,老实说对一个连自己有没有精气神的人来说,谈精气神是非常吃力的。

  《黄帝内经》还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为自伤。”

  在一般人来说当“九窍”不通了以后还是不知道是“失之了”,所谓“失之了”就是“失了”精神,精神失了才形成九窍不通。

  人们只知道是自己病了,从来不知道是自己“失了精神”。

  《黄帝内经太素》把“圣人传精神”这句话说成是“圣人抟精神”,“圣人抟精神”这句话比较通顺,圣人自己“抟精神”,自己“服天气”,自己“通神明”。

  应该说自己有精神才能通神明,这里要明白通神是通神,神通是神通。通神明与神通是两个概念。

  我们只知道耳朵聋了,视力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只知道便秘,只知道前列腺肿大而小便不通了,或者小便越来越射不远了,不知道是因为“失之”而形成“内闭九窍”。

  《老子》曰:“抟之不可得曰微”,这个微就是“精微”,老实说能达到自己抟精才有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也只有能抟出来一个“精專”者才能“行于经隧”。

  前面的文章写了,精神能不能分开来修炼,能不能说炼精是炼精?凝神是凝神?

  张三丰说:“神不外游精不泄,气不耗散灵芽植,五行属四象在中宫,何愁金丹不自结。”

  这些出家人没有配偶,精不泄是有可能的,一个凡夫俗子有父母、有妻子儿女的人精不泄是不可能的。难道这种人就永远没有希望得到金丹了?

  君不见释迦牟尼佛也是有妻子有儿子的吗?

  另外再看看《黄帝内经》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一个人连女人味都不知道,他能知道“人事”吗?

  哈哈,越扯越远,都收不住话题了,你说怎么办?
-----------------------------------------------------------
  读《悟真篇》我们可以看到张伯端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伯端为什么说“阴功积满三千”呢?

  其实这个“阴功积满三千”的意识正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眼有八百功德,耳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有八百功德,舌有一千二百功德,身有八百功德,意有一千二百功德。”

  这些功德加起来总共是三千功德。

  《老子》分道篇、德篇,一个人修行不知道积德,精气神是难以体验的。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很多人认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说赤子(小儿),其实这种理解差远了,《老子》是在说一个含德之厚的成人,只不过是以小儿的现象说成人的现象而已。

  老实说,“朘作”现象就“晨勃”,也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其实“晨勃”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时候都能勃起。另外勃起有几种原因,有因感而勃起的,也有无感而勃起的,因感而勃起那就是“牝牡之合”之所以。

  另外就是无缘无故的勃起,这种勃起就叫作“晨勃”,因为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人睡醒了的那个时候,所以叫“晨勃”,其实这种说法道家叫做“活子时”。

  因为这种现象不是在子时发生的,之所以把它叫做“子时”的原因是那个地方到家叫“子处”。男人的那个东西勃起到家叫做“男根粗大”。

  修行者在夜里“男根粗大”的时候就开始打坐,开始导引“精气进入督脉,进而让精气进入奇经八脉,这就是修行法门,也叫做开始“炼精化气”。

  一般来说十来年就能进入神仙境界,但是真正的说十来年就能修行成仙的有几个人?就是二十几年也达不到神仙境界,这是为什么呢?

  老实说这是修道,这是命功层次,一个人修道不知道“含德之厚”只能一辈子停留在命功层次,休想在进一步。

  所以《悟真篇》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

  哈哈,又扯远了。
-----------------------------------------------------------
  这个话题越扯越长,越扯越广,其实就是说我们的识神,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的还很多,首先说识神多知道的就多。

  道家最漂亮的两部著作就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与张伯端的《悟真篇》,其实两篇文章都是人写的,老实说明理的把这两个人都叫做真人,道家修行的人们都读这两篇文章,其实中国最好的著作是《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最早、最简易的数字化教材,修行者只有彻底理解河图洛书才行,因为九宫八卦都是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的,相对而言九宫八卦就比河图洛书繁杂的多了。

  读《周易参同契》就知道,里面谈及了河图洛书,其实《悟真篇》也谈及了河图洛书语言,例如:

  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

  还有那些“二八,九三”“七返、九还”等数字都是以河图洛书数字来向后人说明一种天地人的动静现象。

  老实说修行是动中找静,静中感觉动,只有那些在动中找静的人才能在静里感觉到动。这个动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动”。

  其实很多人就像荡秋千,都在努力的蹬,看谁荡的高,这就是竞争,而修行者就像停止蹬,就像让荡着的秋千自由摆动,其实这是不争,为什么不争了呢,因为秋千荡的太高了,这个荡秋千的人自己知道怕了。

  我们说荡秋千是人在努力的让秋千动,这是人努力的在动,感觉秋千的动,这时候其实不是秋千在动,而是人在努力的让秋千荡动,而只有这个荡秋千的人自己静下来的时候,才是感觉到秋千在动。

  但是让秋千自己停止下来,也还有个摆动过程与时间。

  假如我们把秋千的摆动都数字化,那么就会明白九返七还是什么概念了,

  老实说道语言很多很隐晦的,关于河图洛书的数字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其实荡秋千的数字还是一种比拟,真正的来说这些数字都是磁场的数字,假如说河图洛书是方圆图上面的数字动态,那么磁场数字就是个直线上面的数字的动态。

  今天又扯远了。
-----------------------------------------------------------
  老了,爱叨叨,每天不叨叨一会就像有瘾一样。

  九宫八卦,九宫是九个数,八卦是八个数,九个数是奇数,八个数是偶数,中国古文化把“九”作为最高的数来看,这是一种简化的本能再简化的数了,因为10已经是两位数了,所以古人把10称为“大一”。

  以“大一”的眼光来看其它的九个数,是什么样呢?这就是中国古道文化的奥妙。

  前一篇文章写了荡秋千,其实仔细看荡秋千的运动就像老式座钟的摆,荡秋千也就像一个180度的半圆运动。

  我们说秋千不动的时候,是垂直的,那么荡秋千运动就在这个180度的弧线里来来回回的运动着,假如说我们把垂直的那个点叫做“中”,荡秋千的来来回回就像是以“中”为中心在左右的摆动。

  假如把这个摆动的弧线分划为九个点,而以五为中点,我们就可以看到荡秋千的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秋千荡到“九”的高度时,秋千回摆时就会返回到“一”的地方,假如秋千荡到八的高度时,秋千就会返回到二的地方,假如····。

  这就是中国古文化的数理,也就是《悟真篇》里的“九返、七还”,其实也就是九宫数之奥秘。

  从荡秋千这个运动里我们可以看到秋千无论摆动多少次,但是每次都要经过这个“中五”的地方。

  其实这就是古人“洛书”数的概念与奥秘。

  《悟真篇》里的“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就是说洛书运动的轮回原理。

  这里说的“三五一”读起来很隐晦,其实他是说“每次摆动的数理原理,假如说秋千摆动到九、返回到一,摆动到八、返回到一····,这里面的奥秘就是“九加一等于十,十除以五是两个五,再加上中五就是三个五。八加二是十,除以二也是五,七加三等于十,六加四是十····。”

  “三五一都是一”的意思是:一个人明白了中五是五、明白了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五,明白了三个五的人才是“明白了大一的真人”也就是说活着明明白白的看轮回中的那些人就是真人。

  《悟真篇》这句话说的是轮回数理,另外也说的是如何做一个“真人”,做一个“真人”就必须明白“中五”,也必须明白活着走完轮回。

  活着走完轮回数就是修行。必须走完轮回数才能为一个真人。

  扯远了,老实说每天就这么扯一会就行了。明天有时间再扯。
-----------------------------------------------------------
  前一篇写的是洛书九宫格的“三五一”之理,其实张伯端《悟真篇》里说的“三五一都三个字,”原意是河图“五宫格”,《悟真篇》说:

  “三五一都三个字,自古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成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

  老实说河图之向与现代的地图方向是相反的,河图数的北方恰恰是现代地图的南方。

  另外河图数是先天数,所以北方是“一”南方是二,···。河图数北方有两个数,一个数是一,一个数是六,南方数是二与七,···,北方两个数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意思,南方数的两个意思是“天二生火,地七承之”的意思,····。

  《悟真篇》的“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成五”这是说加法,两个数加起来是五,而洛书的先天数是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五。

  写到这里我们附带在读《悟真篇》里的两首诗:

  “八月十五玩金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复时,便宜进火莫延迟。”

  “一阳才动作丹时,铅升温温照幌帷,受气之初容易得,抽添运用却防危。”

  我不是职业修行者,我也没有时间去打坐,所以我也不去研究那些“阳火、阴符之抽添”,《悟真篇》这里说的是从命功下手的。

  不过要明白“功到自然成”。

  话题拐远了,又说到命功方面去了,不过这里再读两首《悟真篇》的诗:

  “郝郝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延款日程。”

  “大药修之有易难,亦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这里《悟真篇》又谈到功德问题了。假如明白功德话题就圆满了。

  看起来简直是胡扯,是不是?老实说我不是从命功下手的。
-----------------------------------------------------------
  人有识神,有用神,识神可能全,也就是一个人达到全部功德,但是一个人的用神就不可能全。人有可能让自己不生病,但是不可能治好别人的全部病,这就是用神的原因。

  《阴符经》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这就是说用神,“不神”就是“神”,这就是《阴符经》说的:“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乱用“用神”就会出现“神不使”的现象。“神”既然“不使”自然就不灵了。

  这个世界有很多层次的人,虽然明白“自然之道不可违”,但是自然之道是什么的人却很少。自然之道就是因果关系,另外一个因果关系就是缘分问题。

  有缘无分、有分无缘,都是缘分之内,有缘千里来相会说缘分,有缘千里不能来相会是有缘无分,相会而无缘就是有分无缘,其实这些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没有了缘分就没有了,有些人结婚了却能得道,有些人结婚了就难以得道,说结婚了难以得道,但是有些人一辈子不结婚也不见得得道。

  就像那些所谓的气功大师,也还是最后死于癌症,还有那些治癌症的专家医生最后还是死于癌症。

  当然我这里不是贬低那些专家大师们,我是说现实。

  首先承认现实,然后再探讨其因。

  老实说我才七十岁多一点,我也才活了不大的一点点岁数,我也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佛家说的是生老病死苦,但是《黄帝内经》说的是“生、长、壮、老、已”。

  佛家说:“佛度有缘人”,但是《金刚经》又说:“实无众生可灭度者。”为什么佛会这样说呢?

  其实所谓“佛度有缘人”一句话的关键在那个“度”字。

  度是“度量”的意思,所谓“佛度有缘人”的意思是“有缘者”可以拉一把,关键在于能认识这个人是不是有缘者。认识是不是有缘者,就是“度”。“度者”就是用衡器度量一下的意思,人的衡器来源就是“八百眼功德、一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一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一千二百意功德”,功德圆满了,人就有一个标准的衡器了,以这个衡器去“度”人,就知道这个人能不能拉一把。

  另外也可以说功德圆满了,识神就全了。识神全了才明白“自然之道不可违”。

  度有缘人就是自然之道,该度的不度不行,不该度的硬度也不行。硬度就是违自然,那么该度的不度呢?就会“绝道获罪诛”(《周易参同契》语。)

  度人者必须先自度,但是想自度必须从度人的过程中最后达到自度,所以有“度人度己”之语。

  又扯远了。
-----------------------------------------------------------
  识神是慢慢地在实践中增加的,知识是死的,所谓死知识就是书呆子之类,书呆子充其量也就是个复读机,说理论一套一套,但是用起来就什么也不懂。
  随着识神的增多,智慧也就多起来了了,灵活地应用知识就成了“神用”,我们说一部《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没有多少方子,但是善于应用者往往是能医很多疑难杂症的,善于应用就是神用。
  其实神用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用神”,一个人能神用是说明这个人有“用神”,说用神,就免不了说神通,神通与通神是自己明白与不明白的问题。
  自古以来神通者不是他自己有多用神,而是请神来帮助他,神通其实是以法招来他神帮助的,请的神越多,神位越高,效果就越大,也就是所谓的神通广大。
  但是要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假如为经常为一己之私而动神,那么这个人迟早会招来横祸,《黄帝内经》所谓:“无道行私,必遭天殃”,这就是那些患癌症大师、专家们的写照。
  对于神通《妙法莲华经》说的好,《妙法莲华经》说:“神通游戏”,意思就是说“必要时玩玩”而已。
  道家有“化识神为元神”之说,能化元神就意味着成仙了,但是化元神是化元神,为什么道家又把仙分为“五种”呢?既然是元神,为什么又分为五个层次呢?
  这就是“得的那个神”的层次的问题,得的那个神层次低,那么这个人的元神层次就必然低了。
  明白这些就必须明白《灵枢》说的:
  “毕而服之,神自得之,毕将服之,神与俱成。”
  想得个高的“得神”,就必须继续追求,另外也要明白这个“服”字的含义。
  所谓服,就是得神规定的戒律,彻底遵守戒律就是“服”,假如不彻底遵守戒律,“得神”就会离你而去的。
  从“得神”到“成神”是一个过程。“得神”“成神”是黄帝内经》语言,也是道家语言,以佛家语言理解就分的很细了,你得的是那个层次的就不一样了,得个“护法神”也是得,得个“罗汉”也是得,得个“菩萨”也是得,另外菩萨分为10地,还要看你得的是几地的菩萨。
  前面说了,“得”不一定是成。得的前提是戒律,这个人不遵守戒律了,就像是老虎向猫学本领一样,当老虎认为自己本领学大了,认为学够了,这时候老虎就开始转过身来要吃猫了,什么戒律都忘的干干净净了。
  其实这时候这个人就从菩萨路走向魔路了,佛与魔之间就是一念之间,念头变了,性质就变了。
  所以魔也有很大的神通,另外也可以说“有神通不等于得正果。”
  看,又扯远了不是?
-----------------------------------------------------------
  “大衍之数,五十五。”其实五十五是1、2、3、4、5、6、7、8、9、10加起来的合数,就是所谓的先天神数,其实也就是全部“识神”,很简单,就是五十五。其实易经是以10的眼光看其它的9个数的智慧。
  其它9个数组成了九宫八卦,九宫八卦就是人间万象。
  以人道来看易经,老实说是很复杂的,但是以天道的眼光看九宫八卦就很简单,只不过就是把这些数最简单、最合理的平衡为五,其实9个数只有5个5。就这么简单。
  所谓“九五之尊”就能把天下平衡成5 的那个人。
  天之下地之上人为万物之灵,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治理平衡,5是9 个数里面的中数,能让天下人“得中”,让自己居中,才是九五之尊。
  老实说得道者是10,10可以理解为10个0,这个0就是无,无是无差别的意思,老实说都成了5,相互之间无差别,就是0差别,0 差别了还有什么可相互羡慕的?
  这是个理想数,老实说现实中是难以现实的,这个也就是共产主义数。也就是人间大同。
  治国平天下如此,修身亦应该如此。
  河图洛书数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让修行者得中,中医之中也是如此,让人体平衡的成长,勿过、勿不及。
  其实这就是《老子》说的:“天道”,《老子》说:“天道者,损有余,益不足。”的意思。
  《黄帝内经》文化之妙就在这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假如能明白这些道理,就天下无病,自己无病了,一个人弄了半辈子,把自己弄成一个病秧子,那叫修身?
  还是《老子》说的好,《老子》说:“知者不言。”咱就学习一个“不言”者吧。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实说“中”是不好“守的。
  这个话题就写到这里吧!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入门】第十一章 八卦与方位的对应
三部上古奇书中的奥秘(组图)
周易起源
易经 目录
周易六十四卦的详解及六十四卦的卦象图
读《黄帝内经》(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