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会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阳明练书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怎么修心?事上磨练到底该怎么练?这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问题。王阳明练习书法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如果领悟了,就知道答案了。

01拟形于心,苦练书法

王阳明成亲之后,暂住在岳父家。岳父家有好多箱纸,我们每天用这些纸练习书法。到王阳明启程回余姚的时候,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王阳明练习书法有多么刻苦,在此期间,他的书法也大有长进。

王阳明自己总结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在落笔写字之前,心里先有了字的形态,然后自然流露在纸上,通俗来说,就是先在心里写字,然后写在纸上。

如果能拟形于心,那么就是把眼睛蒙起来,也照样可以写出好字。做其他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在心里第一次创造,然后在现实中再做出来,这就是王阳明在写字中运用的方法。

02领物之心,会物之理

王阳明的书法意境,和宋代画家绘画相通。

范宽是北宋著名画家,是宋代水墨画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山水画名家,但他画山水却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景象。

据说范宽为了画好山水,终日静坐在山林中,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求自然的意趣。哪怕是刮风下雨,天降大雪也不耽误,即使在月夜,他也会去林中徘徊,仔细观察,静静沉思,然后回到住处,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渲染在纸上。

无独有偶,宋代画家高克明也经常徒步到郊外寻找山林之趣,或者终日静坐山林,观察周围景致,然后回到家中,排除一切杂念,在安静的屋子里沉思。

这些画家在绘画时,都注重静思澄虑、潜心静思和去欲脱尘等心法的运用。他们的画作不是表现物之形,而是探求物之理。为了表现物之理,画家必须看清物之所以为物的本质,也必须去感受宇宙之心和天地之理的脉动。他们通过物象来表现物之心,描绘物之理。

对这些画家来说,画山水就要穷尽山水之理和山水之性,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画家画的是'胸中的丘壑',而不是山水的自然形态。说得极端一点,自然山水只是画家在内心创立理想形象的一个诱因,是单纯的素材,没有其他的意义。

03程颢真传,心学之源

北宋大儒程颢的思想是陆象山心学的源头,其弟程颐的思想是朱熹理学之源。

王阳明思想受程颢的影响颇深,他在书信中,多次引用程颢的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程颢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

在程颢看来,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

王阳明读过这句话后,颇有感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众人听了,都由衷敬服。王阳明觉得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违背了'敬'。'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宋儒在做学问时,对'敬'都非常重视。

王阳明曾这样解释《大学》中的'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致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最后

通过练习书法,悟出做事的心法,就是现在心里建构,拟形于心,然后把心里的内容呈现出来。

上升到理论就是致吾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让每个事物都得到它本来应该的对待,这就是致良知的朴素含义,也是每个人都能学习运用的最根本的'心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独特的书法风格
明代王守仁《矫亭说》册
朱熹与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修炼内心 百毒不侵
艺术家 | 王绍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
王阳明用这些方法练习书法,使其达到了明代书法之颠,你也可以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