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立山内科针灸治验方

(一)四花穴法

主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消瘦痼疾。

取穴:膈俞、胆俞,名四花。《难经》云:血会膈俞,血病治此。胆乃肝之腑,肝主藏血,取其腑俞,二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各灸七壮,累积百壮,以隔姜灸法较好,免生灸疮。

(二)膏肓穴法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呃逆膈噎,精神恍惚。

取穴:令患者就床平坐,屈膝齐胸,头俯,以两手围其足膝,使两侧胛骨相离两旁,勿令动摇,穴在肩胛内缘之下,按之引胸中痛。灸七壮,累积至百壮,灸后加灸气海或足三里,引火下行。

(三)劳伤穴法

主治:久劳,手足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寒痛。初发咳嗽吐血,肌瘦面黄,食减少力。

取穴:心俞,灸随年壮,多加一壮,日灸七壮,如年龄30岁,灸三十一壮。

(四)劳瘵穴法

主治:劳瘵日久不愈,互相传染,因有劳虫。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取穴:腰眼,伏面而卧,腰间两旁,若正身直立时,有微陷处,用墨点记,以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或十一壮,多寡量人而取。灸后吐泻,有虫夹其间,宜烧毁深掘土而埋之。

(五)痞块穴法

主治:腹中痞块,消痞化坚。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块在左灸左,在右灸右,俱有俱灸,七壮。

按:此处相当胃仓穴,主腹虚胀,水肿,食饮不下等。《针灸大成》云:在十三椎下,去脊三寸半处,乃是肓门,主心下痛,大便坚等,则误。用上法加灸内庭穴,主腹胀满等。灸五至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觉腹中响动是验。

(六)精宫穴法

主治:专治夜梦遗精,

取穴:在第二腰椎下,去脊两旁各三寸,灸七壮。按:此穴即是太阳膀胱经志室穴,主梦中失精、淋沥、腰脊痛等。

(七)肿满穴法

主治:腹满身肿。

取穴:上穴,将两手拇指相并固定,相当于少商穴后与拇指关节部之同处。下穴,在两足第二趾趾尖部向后一寸五分,各灸三至七壮。

(八)反胃穴法

主治:反胃吐酸。

取穴:上穴,在两乳头直下一寸处。下穴,在内踝尖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处,各灸三至七壮。

(九)疝气穴法

主治:卒患小肠疝气,感受冷邪,腹连脐结痛,遗溺。

取穴:大敦,另外一穴在趾关节后三毛丛中,各灸三壮。

又方:三阴交,在内踝骨上三寸,灸三壮。

又方:以患者口唇两角为寸,放三倍长,折成等边三角形,上角安脐中,下两角是穴,左灸右,右灸左,炷枣核大隔姜灸,四十壮,分五次灸。

(十)诸痔穴法

主治:肠风诸痔,或年深久痔。

取穴:其穴在第二腰脊下,两旁各去脊一寸处,灸七壮。

“镇静六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高立山老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组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处方。它由足三里、神门、迎香和耳穴的心、肺、神门六个穴位组成,通过和胃、养心、清肺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临床效果。这组穴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效用,兹就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一)治疗痛证

“镇静六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是对头面部的疼痛效果更佳。如西医所谓的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性头痛,用“镇静六穴”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曾治陶某,男,34岁,患左侧三叉神经痛一个半月,经北京各大医院治疗无效。来诊时因剧烈疼痛已一周不能吃饭、饮水,不敢说话、洗脸,服大量卡马西平亦不能止痛,疼痛部位以左鼻翼处最明显,触痛明显,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数。辨证为阳明有热,治以“镇静六穴”,留针30分钟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当时可以大声说话,可以饮水。至第二诊时已能进食,洗脸漱口均不痛,至第四诊疼痛即基本消失,共治疗7次不疼而愈。

(二)治疗风证

风性主动,这里所指的风证多是指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或血虚或阳亢或内热而引起的内风。它包括西医的面肌痉挛、锥体外系症状,舞蹈病和小儿多动症。曾用“镇静六穴”治愈一例面肌痉挛17年的病人。患者女性,44岁,17年前因受风寒后出现右面瘫,用针刺治疗2月余,面瘫基本恢复时出现右侧面肌痉挛。因其居住乡村治疗不及时一直延续至今。来诊时右侧面肌抽搐明显,尤以下眼睑及右口角最重,精力集中时抽搐加重伴心烦易怒,脾气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阳化风。治以“镇静六穴”加太冲。本例病人共治疗12次(一个疗程)诸症消失。

(三)治疗神志病

本组穴有镇静安神作用,故可用来治疗神志病。中医神志病的病因有脾胃聚湿成痰,痰阻心窍或情志刺激、肝郁不舒或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火独炽、神志不宁或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这些病因均可导致中医的神志病。就其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症状都与心主神明有关。心喜静,静则心神内守而神藏,故可用“镇静六穴”来镇静安神。曾治吕某,一月前因生气后胸闷不舒,寡言少语,有时出现身体不自主运动,夜寐差,恶梦纷纭,纳呆,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头晕,时呕恶。舌淡、苔白微腻,脉滑。证属痰浊中阻。针“镇静六穴”加丰隆。经治四次配服逍遥丸一月而愈。

(四)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心律失常。曾治疗一例,杨某,男,28岁,因劳伤心脾又居住潮湿而出现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经治疗2个月,服西药无效,而用“镇静六穴”治疗7次,基本控制临床症状。

各种补益药的特点

(—)补气药——气虚
1.补气药中以补脾之气最多,其中以人参最佳,用其补气之力最强,性又平和,不凉不温,寒热证皆宜。

2.高丽参补力较强,但性偏温燥,热证及胃阴虚者不宜。
3.党参亦补中气,惟补气能力不及人参,又有燥性,但价格便宜。
4.黄芪炙用补中气、元气,性偏温,生用能固卫气以实表,走而不守,与人参之性微寒,守而不走者有别。
5.白术补脾气而善止泻。
6.山药、白扁豆平补脾胃之气。
7.甘草、大枣调和中气。
8.饴糖建中气。
9.南沙参宣肺气。
10.北沙参补脾气。
11.龙眼肉补心脾。
12.人参大补元气,补气力最强,故能治气虚欲脱之症。
13.白扁豆补性平平,适用于病后初进补药。
14.饴糖补气之力更弱,只用于和胃气。
(二)补血药——血虚


1.补血活血:当归、丹参、鸡血藤。

2.当归乃血家要药,也是血中气药,补血之力大于活血,且性温,宜血分偏寒者。
3.丹参则祛瘀胜于补血,性寒宜血分偏温者。
4.鸡血藤能活血通络,直达经络,补经络中之血不足。
5.养血滋阴:阿胶及白芍。
6.阿胶养血滋阴,且能调肺止血。
7.白芍则养血又有敛阴,性偏寒,而适用于血虚有热。
(三)养阴药

1.主要补肾阴的有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玄参。
2.熟地大补肾阴,补力大但滋腻性重。
3.何首乌功用与熟地略同,但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为其优点。
4.女贞子补力较小。
5.枸杞子补阴之力较女贞子大,且能涵阴涵木。
6.玄参主要作用为滋阴降火。
7.杜仲、牛膝、菟丝子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常与牛膝同用,牛膝性趋下,引药下行,在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时常用。
8.补肾阴偏于固涩作用的药物有山茱萸、黄精、覆盆子,
9.石斛、麦冬、天冬、生地黄,均能养阴、生津、清热。

10.石斛养胃阴,生津力大。
11.天冬养肺阴而清热。
12.麦冬养肺、胃阴,生津力比天冬大,但清热力不如天冬。
13.生地黄滋阴凉血而退虚热。
14.鳖甲、龟板均为滋阴潜阳,二者养阴之力龟板大而鳖甲次之。
15.鳖甲能养阴清热且能软坚。
16.龟板主要为滋阴。
17.平素养阴之品白木耳、燕窝、冬虫夏草、蛤蟆,既可作为药用,也可作为食品。

四总穴简介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一首言简意深,好读易记,烩炙人口的针灸歌诀,为针灸医生所熟悉,明代《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都把它收入书中。我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四穴的主治各有其特点,今简介如下。

四总穴及其主治

足三里,能升补脾气和降胃气。

特点为:

1.主治肚腹疾患——如胃痛、吐泻、纳少。

2.是强壮穴——要多用灸法。

3.可治膝关节痛。

委中:能清血分热,通膀胱经气。

特点为:

1.主治腰背部疾患——如背痛、腰痛。

2.对于外感实证之腰背痛,效果较好,对虚证要配合其他强壮穴位。

3.一般不灸,有时放血,或出血后拔火罐。

列缺:能清调肺气,疏散表邪。

特点为:

1.主治头项疾患——如偏头痛、落枕。

2.治任脉病。

3.治妇科月经病。对肺经实证、虚证俱可应用。

合谷:能清泻大肠,宣散表邪。

特点为:

1.主治面口疾患——如牙痛、口眼歪斜。

2.可治腹痛因大肠病变者。

3.有退烧,止痛作用。

四总穴的一般配伍

(一)足三里

1.胃痛——加中脘:中脘是胃的募穴,两穴相配,能和胃止痛。

2.腹胀——加天枢:天枢是大肠募穴。若腑气滞缓而致腹胀,则足三里配天枢有调整胃肠、增强蠕动的功能,但应区别腹胀的虚实而运用补泻手法。

3.腹痛——加气海:气海穴与“气”有关,凡因寒、因热、因虚、因实气滞而腹痛者,均可使用。虚寒者可加灸。

足三里主治证候及配伍效穴颇多,不便一一介绍。

(二)委中

1.背痛——加大椎、肝俞:大椎是诸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外感风寒、膀胱经气失畅,以致背痛掣及两胁、咳嗽等症,可以配用。

2.腰痛——加肾俞、大肠俞:对一般腰痛、脊椎两侧疼痛,效果较好;若属虚寒疼痛,可灸腰部穴,若属扭伤急性腰痛,可于委中穴放血。

3.吐泻——加曲泽:两穴俱放血,有清暑热、止吐泻作用。

(三)列缺

1.偏头痛——加太阳、率谷:少阳头痛,肺热面颊痛,外感风寒头痛都可配用。

2.前额痛——加上星、攒竹、头维。鼻塞不畅、前额疼痛,伴有胃病者效果较好。

3.失音——加廉泉、照海。外感或内伤,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效果较好。笔者曾治过声带麻痹之失音,但对声带息肉的效果不好。

(四)合谷

1.目赤——加攒竹、丝竹空。对目赤肿痛如天行赤眼应用攒竹放血,效果甚佳。

2.牙痛——加下关、颊车、承浆。清泻阳明,通理大肠,下牙痛效果较好。

3.头痛——加风池、太阳。外感头痛效果好。

针刺治疗皮肤病经验

1 散法散即散风止痒。

许多皮肤病都有刺痒之症。中医认为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风为百病之长,风性燥烈,善行而数变。风气阻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生风团、丘疹、疣目、干燥病变,泛发全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为干性。如西医所谓之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药物性皮炎、单纯性疱疹、老年性瘙痒症、冻疮等。其痒多因有外风侵袭肌肤,有的有汗后受风病史,症见突然发痒,痒无休止,抓之稍轻,脉浮苔白;有的因血虚、阴虚生风,素有心慌、头晕、健忘、失眠、失血病史,症见逐渐发痒,时轻时重,抓之不轻,脉细数,舌质红。

取穴:外风侵袭穴用大椎、风池、曲池、合谷、风市;血虚、阴虚穴用大椎、风池、内关、列缺、血海、太

溪。

刺法:大椎穴用2.0寸毫针先垂直刺入皮肤0.1寸,然后按倒针柄与皮肤成15~20°角向下透刺使麻胀感传至身柱穴,再行捻转泻法以加强针感,持针2分钟后出针。余穴常规操作,

外风侵袭用泻法,血虚阴虚者平补平泻。例如,瘾疹(相当于西医荨麻疹)的特征是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其原因总由禀性不耐,外感风邪,胃肠积热留于肌肤,郁在血分引起的。治疗时,一般风疹用大椎、风池以散风,间使、委中以清血;胃肠型风疹有腹痛腹泻时以胃十针(即双侧内关、天枢、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共10穴)来调整肠胃,曲池、血海、十宣以散风清热调血。

2 清法清即清热止痛,清热解毒。

一些皮肤病常有灼热、作痛、糜烂、脓疱,伴有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中医认为热甚则痛,热胜肉腐,

火性炎上,热邪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而变生诸症。如中医蛇串疮、热疮、脓疱疮,西医之毛囊炎、疖、脓疱疮、丹毒、疱疹样脓疱病等。

取穴:大椎、大陵、十宣、灵台、丰隆、委中。刺法:诸穴以泻法为主。大椎、灵台、委中用三棱针点刺2~3下,然后用大号玻璃火罐拔罐放血,每穴出血3~5ml。十宣点刺出血,每穴1~2ml。

例如,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泡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又名缠腰火丹。也有发生在胸胁、面部的,往往发生于身体一侧。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泡排列成带,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和核肿大。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肝胆火盛、湿热内停浸淫于外所致。治疗时,灵台刺络拔罐以止痛,间使用泻法以安神,龙眼穴(屈指,小指近掌指关节外侧横纹赤白肉际处)放血以泄热。

3 利法利即利湿消肿。

《诸病源候论·湿疮候》说:“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等,亦常见浮肿之症。因湿性粘腻,病位趋于下,故湿邪为病,其皮损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成皮肤糜烂,常患于下部,或浸淫四窜,滋水淋漓,迁延日久,缠绵难愈,

如湿疮。西医如急性湿疹,疱疹样皮炎,天疱疮等。取穴:因湿而肿穴用大椎、风池(取风能胜湿之意),疹在上肢,再用曲池、外关、列缺、八邪;疹在下肢,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八风。涉及内脏时可用肝俞、脾俞、肾俞、膻中、中脘、气海。

刺法:大椎穴用2.0寸毫针先垂直刺入皮肤0.1寸,然后按倒针柄向下透刺使针感下传,再提针至皮下,更换针尖方向,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使针感向周围扩散效果较佳。余穴皆常规操作,平补平泻。例如,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症候的皮肤疾患,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多见于躯干的各个部位。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又称“血风疮”或“粟疮”。多因脾虚湿盛或感风湿热邪以致湿热流于肌肤而成。治疗时,上肢疹多用曲池、外关、八邪,下肢疹多用足三里、三阴交、八风,可散风祛湿通络,还可用胃十针和胃健脾、祛湿消疹。

4 调法调即调养气血。

皮肤病日久天长耗散人体气血,肌肤失养,皮肤变色,失去光泽。治当调养气血,以改善全身及病灶部位血液循环。

穴用合谷、太冲调气血,足三里、三阴交养气血,气海、血海补气血。患病局部或围刺或点刺出血,或叩打梅

花针。

5 结论散、清、利、调四法是高老师针对皮肤病的主要病因而总结出的四种基本治法。

皮肤病的病因以外邪为主,实证多见,病因不同,症状各异,各种治法亦有所侧重。散法主要针对风邪为病,症状以痒为主,手法上多用浅刺、中等刺激量;清法主要针对火热毒邪,症状以痛为主,多用放血疗法,刺激量较大;利法主要针对湿邪为病,症状以流滋、水肿为主,攻补兼施,以平补平泻多用;调法则多用于病程日久,皮肤病后期,刺激量较小。在取穴方面高老师又惯用大椎、风池疏通阳气,调理气血。因风为百病之长,阳气郁则气血运行不畅,大椎为六阳经气所会之处,风池位于上,善祛风,二穴合用,手法不同或清或散或利,目的疗效亦有所异。散、清、利、调四法虽各有侧重,临床上亦每每相互结合应用。因皮肤病发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共同作用,有的纯为实证,有的纯为虚证,多数虚实夹杂,治疗时应审证求因,病证结合,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
学会李可这个验方 能解决十几种皮肤顽疾
高立山针刺治疗皮肤病经验
浅谈中医皮肤病治疗(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湿疹、荨麻疹、痤疮……艾灸统统一扫而光!堪称止痒圣方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的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