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艺术 | 苏州画家笔墨塑造下的戏剧人物


对话艺术



人生如戏。

戏总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戏的蓝本。

中国戏剧以京剧为国粹,门派纷呈,名流璀璨,确有梨园竞艳,百花争春的景观。苏州的昆曲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代表作以来,逐渐被海内外戏剧爱好者所认识,它的“百戏之祖”地位同时被国人所认知。

历代画戏者也不少,不论是国画、油画都有好手,近现代有任伯年、林风眠、叶浅予、关良等名家。

在苏州,也有这样一些画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来描绘戏剧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这些传统戏曲艺术样式的深沉迷恋。


潘裕钰:把戏的表像抹去,留得一个心迹



潘裕钰 《打焦赞》 纸本水墨


“我识京剧从现代戏盛行时开始,而后传统京剧恢复上演,品到了其韵味的醇厚和演艺的精湛。”
80年代起,潘裕钰开始尝试戏曲人物创作。“一开始画了一些,感觉不错,可以发挥,就一直画了下来。”潘裕钰说,之所以画戏曲人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70年代末的时候我在苏州京剧团工作过,做舞美,画现代戏的布景。后来现代戏结束了,传统戏上来了,我发现我对折子戏很感兴趣,觉得很有魅力。”就这样,他开始用水墨来表现戏文。先是《李慧娘》,以后是折子戏《打焦赞》和《挡马》,又有全本《玉堂春》和《秦香莲》。画作也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引出了意境的追求和程式的设定。用水墨形式表现更具墨韵水色的滋润,加以笔墨的调理运筹。画面因为戏文谐趣和冲突加深了画的幽默,也因了故意的不完整使戏画更“戏”。
“我画戏画与大多的戏画高手略有不同,随其貌像的虚拟,把戏的表像抹去,留得一个心迹,借题发挥。”潘裕钰说,最最醉心的是当笔端运走至造型要求恰有相悖时,却显出色墨交融的契合,然后偶动心源,神来魄去,依意与笔互为相辅而得其独篇。



潘裕钰 《京剧选段》 纸本水墨


如果说,京剧的闹腾让潘裕钰觉得画得“有劲”,那苏州的昆剧,更是让他画得“沉醉”。
潘裕钰说,自从苏州被确认为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之后,他就有将昆曲入画的想法。由于昆剧艺术博大精深,为更好地表现昆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常常跑去看昆剧,边看边勾勒,厚厚的速写本就画了五六本。201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潘裕钰受邀创作传世巨作昆曲《牡丹亭》之游园惊梦的主要情节形象。说起当时的创作过程,潘裕钰回忆:以中国画手法来再现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的重要篇章,是一件十分具有诱惑和挑战的事情,虽然当时已经在戏剧绘画领域里游历了20余年,就泛泛的戏剧形象的表现已经驾轻就熟,但就《牡丹亭》这部戏剧史上的传世之作的想象表现也是再三揣摩,小心翼翼,一时难以下笔。
“努力回顾,要让自己尽量回到六百年前的戏剧氛围里去。”潘裕钰说,对于《牡丹亭》的绘画没有任何经验可用,这是一个独特的剧目,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由阳入阴及转世回魂,让人目不暇接。人物形象更是忽隐忽现,流失和变幻充斥着舞台和画面,相应相符。“这就要求用笔除了淡雅体现虚幻和梦境之外,还是时断时续的用线条来延续幻景。”经过心灵苦逐、纸上游转,潘裕钰终于顿悟出如团簇牡丹、人寰稀具的生生画面。



潘裕钰 《牡丹亭- 游园》 纸本水墨



钱流:昆曲给我带来的愉悦,

  我只能用画笔来抒怀



钱流 《贵妃醉酒》 布面油画


“从事戏曲人物创作已有二十个年头,回顾我的创作历程,画戏的兴趣可能来自儿时的记忆。”

钱流说,童年时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难以温饱的情况下,少年时能够留下的美好记忆不多,然而幸运的是,父亲会偶尔带我去看戏。“其实那时看戏纯属看热闹,小小年纪对剧中情节,几乎是不知所云,但那浓妆艳抹的人物形象,亮丽的服饰、红绿闪烁的舞台,灯光、琴声、锣鼓声着实让我兴奋,我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
不过,真正让钱流潜心来挖掘戏曲题材的创作还是来到苏州以后。98年,钱流从安徽调到苏州大学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欣赏昆曲《游园惊梦》,尽管那时不太听得懂演员们的道白,但那浪漫的爱情故事经典的唱词柔情绵绵细语吟唱,轻盈的碎步、含蓄雅致的一招一式,令他陶醉。“我想这应该就是我要表现的画面。”



钱流 《昆曲遗韵》 布面油画


然而,正真要拿起画笔进行创作,内心是纠结的。“戏曲表演局限于舞台,如何能把戏曲人物置于一个新的视觉效果,这是我必须要思考的。”钱流说,昆曲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他尝试着来用油画的色彩表现,带着具有东方装饰的平面感,
借鉴历史壁画的斑驳效果,力图表现自己心中的戏剧人物。“绘画的视觉美感是我一直去追寻的,故事因该是文学家的责任。”钱流尽可能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经营画面,遵从视觉效果,不太会去表现戏剧情节,故事。“我会着重画面感,装饰斑驳背景是为了衬托人物主题。”
在创作戏曲作品时,钱流选择的主要是昆剧,有时也会表现京剧,主要是画京剧大师的旧影,怀旧的情绪比较浓郁。“画昆曲是和我生活的地方有关,苏州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它的人文、气候、园林、小桥流水、传统工艺都对我的艺术追求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的社会过于浮躁,人们很难停下脚步去体会生活的宁静,缓慢、悠闲,每当我走进剧院聆听那娓娓道来的昆曲,我仿佛梦回远古,我享受这份安宁,昆曲给我带来的愉悦我只能用画笔来抒怀。”
在钱流看来,画戏曲最难的还是形式和内容的个性。“艺术最不可取的就是重复前人的东西,怎样用心真诚的表达出艺术家独到的绘画语言,这是我的目标,坦率的说我离心中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钱流 《梅兰芳》 布面油画



马忠贤:以游戏的笔墨,
  抒写人生的“戏性”



马忠贤 《失空斩》 纸本水墨


“在我小的时候,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反映历史和神话传说的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中三国、水浒、西游记便是百看不厌的几部作品了。”就这样,戏剧题材的绘画便自然而然成为了马忠贤的最爱。

“以戏剧作为绘画题材而创作的画家在现当代也有不少,最知名当数关良、林风眠,当代的韩羽、高马得等等也是较为优秀戏画名家,在众多名家面前如果有所突破和创新便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马忠贤从事历史题材和戏剧人物题材创作已有三十多年的经历,他的创作更注重在构图中汲取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因素,更注重在内容中人物形象的趣味性,情节的戏谑性,以及画面的平面构成因素所形成的装饰性。加之戏剧的本身表演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具有强烈的表现感,戏剧服装的色彩丰富多彩对比强烈更符合我的绘画诉求。



马忠贤 《霸王庄》 纸本水墨


马忠贤喜欢画京剧,在他看来,京剧这个戏种是汲取了秦腔、昆曲、徽剧等等很多地方戏剧的精华最终形成这脍炙人口而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戏种。而且戏的题材内容众多,委婉优美的青衣、气宇轩昂大气磅礴的花脸,再加上通俗易懂的京味唱念做打诸多因素,这也是众多戏种中他更喜欢京剧的原因。
马忠贤的戏剧绘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用重彩的形式,以平面构成的方式加强画面的装饰感,因为重彩的方式可以慢慢塑造,这类的绘画更适合于大型的创作。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有《徽班谱京韵》(入选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展,1997.10);《徽班谱京韵之二》(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4);《中国戏之一》(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银奖2000年);《中国戏之二》(获得第十六届版画展银奖);《老戏票》(获得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另一类戏剧题材的绘画样式就是以水墨写意,这类绘画作品更注重的便是以简练的笔墨、追求形的意味、情节与形式趣味性。这类绘画作品更多的是小品为主。如《空城计》、《戏画三国》等等。



马忠贤 《长坂坡》 纸本水墨



周伟:从戏曲的“古韵”出发,
  艺术的“今腔”是创作目标




周伟 《Pose.高手》 纸本水墨


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周伟接触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典范——昆曲,被昆曲人物清新靓丽的妆扮和文雅柔婉的“水磨调”深深地吸引,他再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兴奋点。
周伟说,在此之前,他尝试用工写结合的形式去描绘现代人物,画了一批现代少女、刺绣姑娘等作品,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慢慢地感到了痛苦。“因为画画的过程是由生到熟,由熟变巧,时间的流逝产生了由巧生厌的感觉,这也是注定要遇到的节点。”
周伟的戏曲人物作品具有一些叙事的意味,当然不是在讲述故事,绘画性才是作品主要目的。他注重每个戏曲人物形象的刻划,细心把握人物的形态,从造型入手,加上现代理念,将线条、色彩、墨色合理搭配,构成严谨别致的绘画语言,使戏曲中的人物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并且注入“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使绘画语言和人物性格合理的统一起来,将现实和非现实,此时和彼时融合在一起。此外,他的作品还刻意表现昆曲精、淡、清、雅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周伟说,要将戏曲的“古韵”成为表现的出发点,而艺术的“今腔”则是创作的目标。



周伟 《刀马旦》 纸本水墨


在周伟看来,中国画和中国戏曲都是中国的国粹,它们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别是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活动人、个性分明,使人看后过目不忘。而昆曲更是作为近代戏曲的“百戏之师”,在艺术气韵上讲究“清”,艺术品位上讲究“淡”,艺术追求上讲究“精”,艺术趣味上讲究“雅”,构成了昆曲艺术的画景之美,而以昆曲人物入画,则是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是一种着意于表现神而非完全形的艺术。
“中国戏曲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周伟觉得,不同的戏种都有各自的特点,昆曲的典雅精致、京剧的雍容华美,这些东西深深地感染着他。戏曲塑造人物时讲究“精、气、神”,极力彰显人物的神态、神韵、神情。戏曲传神,是要体现出人物的气质、风度,以及内在的精神特征。“我从戏曲中吸取一些对绘画有帮助的养料,创作我的戏曲人物画。”周伟说,在创作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抓住人物的手姿、身段、功架等特性,对背景和色彩作出一些合自己心意的构思,引戏入画,借画抒意,使绘画和戏曲两者完美结合。



周伟 《私密》 纸本水墨



本文刊登于《城市商报》2015年8月2日B4、5版



苏州媒体最具影响力收藏类公众号

苏州特色 | 国际视野 | 人文情怀

投稿、提供线索、鉴定:

941276660@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析 | 画家会“做戏”?正解!水墨绘粉墨,纸上有风流
潘丽丽 | 传承中国水墨,展现纯碎艺术
刘君剑水墨戏曲人物
水墨水彩古风昇平署戏曲人物2完成稿附线稿
走进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李文培,妙不可言,仿佛进入了戏剧世界
“粉墨丹青——杜彦锋水墨戏剧人物作品巡回展”今日开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