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归5年,我在内陆混不下去了
userphoto

2022.10.17 北京

关注

用了30年的时间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却在10年后重新选择回到美国。

颜宁,国宝级生物研究科学家,07年辞去清华大学教授职位重回普林斯顿。

海归之后再归海的行为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口诛笔伐者有,妄加揣测者有,理解支持者也有。

大多数人其实不太关心颜宁这件事,因为离生活太遥远,不过如今我身边回国再出国的人越来越多。

归海理由千奇百怪,有人因为跟老板吵了一架;有人因为核酸二维码被保安气哭;也有人为了孩子摆脱内卷,而具有群体性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4点。

一、就业情况低于预期


很多人以为留学生回国都是香饽饽,包括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

可现实往往没有预期美好,国内外信息不对称,人在国外经常错过春招、秋招等求职黄金季,回国后又发现就业环境并不如想象般乐观。


这两年受海外环境影响,海归人数猛增,但智联数据显示,海归优先岗位却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同比减少为25.4%、23.5%和0.4%。


国人心中海外学校分为3级。

第一层:世界闻名的藤校、牛剑之类;
第二层:耳熟能详的各国名校;
第三层:没听过的“野鸡大学”,也许你的学校综合实力还不错,但在应聘者心中可能国内211硕士更香。

供大于求后,甭管英美加澳新的留学生,回国了就都得放到“洗衣机”里一起卷。


这是整体下行的求职大环境所决定,而进一步关注个人,则更加无奈。

因为某些留学生的专业过于冷门,在国内不是求职难,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比如艺术类、人文类、生物类中的一些细分领域。


有些人花了几百万留学成为海归,最后甚至找不到一份月薪5位数的工作,为了满足生活需求,他们不得不归海。


二、逆向文化震撼


文化震撼(Reverse Culture Shock)指长期处于某一文化中的人,突然接触到新的文化而感到震撼,无所适从。

这种情况常发生海归身上,尤其在海外工作几年后尤为明显,归海的人称出国为“归”,是因为他们更加接受海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把异域当作精神故乡,对原本故土会感到陌生,缺少归属感。


另外海归的身份使他们在社会上,往往会面临来自两种人的压力,一种崇拜式期待,你是海归就应该事事比别人强,一种是无根据的轻视,没什么本事能出国发展全靠父母支持。

工作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很容易被曲解,海归成了原罪。


Annie,我的初中同学,伦敦读完本科回国,因为难以接受的职场环境、不停催婚的父母、处理不好的社交关系让她回来3年后,重新鼓起勇气申请英国硕士。

虽然偶尔Annie会怀念起国内便捷的网络和外卖,但她还是更喜欢不被强制加班,没有性别歧视、年龄焦虑的生活环境,她觉得在这里疫情的存在感也很低,路上只有很少的人会戴口罩,她反而轻松不少。


像Annie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只是有人还在归、去、来之间挣扎,网友们的真实体验,比一切都有说服力。



说实在的单纯靠金钱的投入来吸引人才,缺少对人才高级需求的满足也是我们人才引进时的通病。


三、收入低压力大


我们先不谈普通中产家庭留学成本问题,2021年我国海归招聘薪酬平均数13719元/月,从增幅来看,从2020年到2021年的涨幅为8.9%。


看着是还不错,但仔细研究智联这份调查报告发现,给海归提供最多岗位的居然是民企,占到了海归优先岗位的58.3%。


而且大部分岗位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新一线城市占34.4%,老牌一线城市占44.5%。


这就又回到一个陈芝麻烂谷子的难题,一线城市房价和收入之间的矛盾,民企发展稳定性和高度的担忧。

我们以程序员行业为例,Code Submit平台发布20多个国家程序员薪资调查。


美国以110140美元(约74万RMB)居于榜首,之后依次是瑞士、以色列、丹麦、加拿大等国,中国则位居19名,平均年薪23790美元(约16万RMB)。


深圳一套刚需住宅房,我们姑且算1000万,算上升职加薪内陆夫妻需要30年,且人均住宅面积也差强人意。

《肖申克救赎》说曾说:“任何使你生活不适的环境,都是牢笼。”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懂的都懂。


四、子女教育规划


首先,海归从一开始就是认可海外教育才会选择留学,有了海外求学、生活经历后,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让子女也走这条路,摆脱内卷环境。

其次,内陆在国际教育水平上参差不齐且费用高昂,趁着工签没过期或者其他机会,很多人顺理成章地归海了。


不过,也有朋友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只有中国人才有的答案。

邻居家的女儿是个金融行业女海归,回国第一站是上海,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环境后没有回到美国,因为经济、时间成本太高,加上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出国回国都不方便。

所以她选择了香港,对冲基金交易员,月薪40K HKD,13月底薪,分红不定,对于一个硕士毕业不到两年的人来说,她很满意现在的薪酬。


她规划工作几年后,带着香港永居身份回到内陆提前过上退休养老的生活,因为有香港身份所以子女教育这块也不用过多担心,除了能享受到国际教育优势外,升学都同海外的孩子一样有特殊政策。


人才环流只是一种普通现象,每一个当年选择回国的海归其实都是很勇敢的。

不管是为了事业、亲情、爱情还是民族情感愿意放弃海外的一切,重新开始,所以当他们选择再次离开时,没有人有权利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


我们习惯聚焦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挣扎求存,留不下回不去的无力,很少有人关注到不少海归也面临这种梦想焦灼的困境,只不过地域跨度更大。

不过,中国独一无二的制度,创造出香港这样的城市,给海归们多提供了一个选项。


可能大家平时了解更多的是海外回内陆的福利,对于香港人才引进政策没有深入了解,其实拥有海外留学及工作背景的人才,在申请香港身份上都具有名企名校的巨大优势。

金融行业待遇、发展不必多说,可以与海外平起平坐;互联网技术领域求贤若渴,例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极速发展,高薪高待遇就怕你不来。


教育、医疗资源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全球最低税率地区之一,子女升学有绿色通道,东西方文化交融,海归的接受程度更高。

拥有免签168个国家地区护照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国国籍。

次疫情中,很多海外华人因国外护照拒绝入境内陆,而香港特区政府对有香港居民身份的留学生/外籍人士开放入境且免隔离。

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你还有个离家、离梦想更近的选择——香港。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争水 水必归海非海求之 其势顺也[祈...
读香港1年制硕士研究生留学,进修完成落户北上广深有哪些优待?
北大清华“海归归海”彰显学术科研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海归海不归的换位思考
海龟归海
??83岁老人像38岁,现场揭露身份震撼全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