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地名的民俗文化价值

“流淌的记忆”

东北地域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第七讲

东北地名的民俗文化价值

主讲人:施立学

施立学,满族,正高二级。现任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大、吉林师大等八所大学特聘教授,吉林艺术学院满族文化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主要著作有:《故国神游》《万国揽胜》《醉情山水》《关东故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东北年节》《东北民俗文化》等14部,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章3000余篇。

施立学老师以其多年致力于研究民俗文化的见解与经验,从天文星宿,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角度向我们一一阐述了东北地名文化即地名渊源、特色、以及民俗文化价值。九州与天上星宿分野,文化辉煌了东北地名。


天星璀璨 地座辉煌


古人将星象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其中东方苍龙七宿状似一条苍龙,苍龙之尾箕星,上应箕星,地接东北。箕宿好风,被封为风神。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座屯。施立学老师以古人对星宿崇拜为切入点,进而引述古人对周遭环境、事物都赋予一定意义与美名的特点,说明东北地名是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的产物。

东北充满民俗文化特色的地名星罗棋布。施立学老师以质朴通俗的话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东北地名的来源:有以山形水势命名的长白山,因山常年积雪而名;有以地理环境而命名的堡子。明朝为保护本族文化习俗的完整性,以边墙为界而建堡,落成的村落以及其名称都由此而来。而其中以农耕渔猎和风物特产命名的地名,这是东北最有代表性的地名,也是最富特色的文化现象。东北地名追根溯源都离不开当地特有的民族习性,人文风情。


天下一家 独具一帜

东北的地名价值因时局政策,民众迁徙,诗书同文的融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蓬勃生命力。施老师在详细介绍地名的起源后,又着重向我们展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命名方式。

清朝统治时期出台了一项以保护长白山“龙兴之地”为由的政治措施,修壕插柳,修下柳条边。以柳条边文化命名的地名就有上百。东北也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与柳条边文化相关的地名。如四平,并非因四周平坦如底而名,其乃满语,汉译为柔而细的河流,因附近有条子河而名。再如伊通边门(长春新立湖西岸),伊通为满语汉译为汹涌澎湃,因伊通河水势而名 。

《千字文》,中国的传统启蒙读物,民国年间,吉林省省长张作相利用《千字文》,把全县土地划成一个个井字形方块,利用《千字文》为每个井方定名。其选择方法:去掉重复的,发音相同的,不吉利的和有伤风俗的字,于是出现了村名:才字乡、道字乡、所字乡等等。而县名,因本县又身处八卦方位中的乾卦位,因此用了一个“乾”字。当时土匪横生,百姓寻求平安,遂定名“乾安”。

在人文历史长河中,文明的进阶与蜕变离不开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东北地域文化与价值正是多种文化汇聚一起的交相辉映。东北仿佛是一个具备多民族色彩的画盘,描绘出中华民族这幅异彩纷呈的壮观美卷,晕染成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地名价值。


天覆地载历史脚注

东北地名在自然地理演进和人文历史的嬗变中留下脚注。

1、东北地名是地理现象,是地理事物的素描。展示了东北山川形胜与旅游资源。

2、东北地名是人文历史的写真,留下先人奏出的威武雄壮的乐章。

3、东北地名印记着区域性风俗和语言。地名以“形、音、义”等语言要素为载体,文化内涵丰富,独具文化价值。

东北地名,“漂浮于地球表面的活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东北首要的标识、脸面与名片,蕴涵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基因与信息,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现实作用。作为东北文化的传承者与建设者,更应弘扬地域文化,持续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物化地名文化资源,对于丰厚东北文化软实力,发展东北旅游经济,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东北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吾辈需怀匠心,再添一笔绚烂,让东北地域花繁果实。


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

点评嘉宾:于建青

于建青,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先后出版《志说吉林风物》、《寻路关东》等个人专著。现为自由撰稿人。

独学而无友,则孤专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让我们来看看于建青老师的精彩点评。东北当地的许多地名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内容广博而丰富。通过施立学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天辉地映的宇宙意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民间亦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牲灵的这种说法,说明事物并非独立存在。施老师提出的这种天星应地的地名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二、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地名透露出来的是人类生活的足迹,正如施老师所说,是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的产物,许多地名是因农耕渔猎和风物特产而命名,与自然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生存哲学。

三、民族融合的地域特点。东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如满蒙汉等多个民族,许多地名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地名的研究,来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神秘面纱,看到更丰富的人文风貌,发现东北文化地域脉络的走向。


师生互动

面对施立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认真听讲的同学们不免有许多疑问,如廖娟同学提问闯关东的时候,东三省面对大量涌入的山东汉族,却鲜有民族冲突,是因为那时候人烟稀少,还是说当时的旗人汉化所致?

施立学:闯关东到东北还是很和谐的,并没出现闯东人和东北人土著民族的冲突,东北人曾是 250万人,接纳了1500万晋、冀、鲁、豫、苏、皖等“闯关东”者, 这需要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和襟抱。体现了东北民族的海涵与包容精神。

如对军事问题感兴趣的许冠华同学问到东北地区除清朝八旗驻防地以所驻旗命名的地域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与军事文化有关的地名?

施立学:东北地区比较太平,兵营也是很少的。如果说兵营,那就是清入关前的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与众多辽金古城等,都与军事文化有关。今天在这些城中,仍能找到当年征战的痕迹;如提到的宁古塔,其实根本没有塔,宁古是满语“六”的意思,塔是满语“个”,意思是说兄弟六人同守一座城,这又是一个与军事文化相关的地名。像东北柳条边的边门设有披甲,具有军事性质。

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

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龙江现存满语地名的语言学分类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传统民俗解析——莆仙民俗
竹山民俗志序言
用影像与笔记共同书写连南瑶族
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