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字黄河:给洪水以出路

  黄河是一条让中华民族爱恨交织的河流,它既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又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历史上黄河的真实写照。如今,黄河已多年未见大洪水,但在一批气象人眼中,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化的字眼远比肆虐的洪水真实得多……

  黄河壶口瀑布

  4年前,一场罕见的“华西秋雨”,让已对黄河洪水略感陌生的人们,实实在在地体味了一把黄河秋汛的味道。

  自1982年以来,黄河已连续20多年未发生大水,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和支流大洪水的几率不断增加。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汛期降水分布格局将以南涝北旱为主。主汛期,我国将出现两个多雨带,其中北方多雨带位于东北至华北北部一带,南方多雨带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根据上述天气预测,多雨带位于黄河流域暴雨区的南北两端,稍有移动即可能对黄河产生重大影响。

  黄河防汛为何不能掉以轻心

  尽管黄河下游已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尽管小浪底水利枢纽经过7年运行已基本具备防御黄河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但黄河自然条件复杂,河道情况千变万化,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仍然是黄河防汛人的心头之痛。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是长江的3倍,最高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911公斤,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来自汛期,而汛期水量主要来自几场暴雨。洪水峰高量大,预见期短。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的预见期只有8个小时,对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1958年和1982年洪水均为此类洪水。

  黄河是条“悬”在人们心中的河。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下游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米至6米,洪水全靠两岸堤坝防御。由于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性的平原河道,较宽河段的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当前若发生每秒8000立方米的洪水,由于预见期短,加上“二级悬河”的存在,小水漫滩后,首先淹没的将是群众撤离的道路,使群众转移和救灾工作更加困难。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黄河河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治黄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对此表示:“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绝不能心存侥幸、掉以轻心。”

  “数字黄河”紧急启动

  2006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外宣布,经过5年的建设,用数字化手段研究处理黄河水利问题的“数字黄河”工程框架基本建成,“把黄河装进计算机”的愿望初步成为现实。

  “数字黄河”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手段,将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各种要素汇总,构建起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系统软件和数字模型对治理、开发和管理黄河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目前,“数字黄河”工程基本建成了以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6大系统为主的框架。

  据介绍,“数字黄河”工程已建设了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和移动信息采集传输等设备,防汛减灾的工作效率、快速反应能力和科技水平都大为提高。目前,通过已建成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和部分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可及时掌握黄河各段水质情况,为水质污染事件处理决策提供综合会商环境。同时,“数字黄河”工程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和基本河情、实时水雨情、下游工情险情等数据库。

  流域气象中心助阵黄河防汛

  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是黄河主要暴雨来源区之一,至今仍有2.7万平方公里流域无工程控制,这一区间暴雨来势急、汇流快,短时可能出现洪水陡涨局面,而洪峰流量每秒可达15700立方米,长期以来,黄河防汛在与洪水“赛跑”中处于劣势。

  2006年9月16日,承担守护“母亲河”安危职责的气象业务服务机构——黄河流域气象中心在郑州正式成立,它行使的是流域气象信息汇集和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两大职能。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指出,黄河流域气象中心的成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创新之举,将在东、中、西部地区防灾减灾、流域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目前,气象部门已在黄河游流域建有地面气象观测站343个,高空气象探测站15个,已建和拟建天气雷达站32个;多数市地级的气象部门建立了静止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地面站,省级气象部门建立了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站;部分省份已启动或开始建设雷电定位系统和乡镇自动雨量站网等,综合探测系统初具规模。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成立了黄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协调委员会,具体承担流域内的气象业务服务的协调协作职责。委员会提出,要建立流域气象工作会议、流域信息通报等制度;加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起气象、水文信息共享工作联系制度;建立流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形成人才整体优势;加快流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尽快实现流域内各种探测资料的共享;加强流域气象中心多轨道业务系统建设,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流域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同时,《黄河中下游水文气象业务系统》项目启动。项目将依靠气象、水文等领域先进的技术、设备及高科技手段,制作发布更加精确的暴雨洪水预报和水资源监测分析,满足流域综合治理要求、提高流域内防汛抗旱决策水平。

  专家预测,此项目的建设将为做好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将为全国开展水文气象业务提供范例。

  河南省气象局局长胡鹏说:“正是在重重压力之下,河南气象部门历来都将黄河防汛作为‘头号’任务。每年雷打不动的全省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之后,以省局牵头的各项动员部署便层层展开。今年汛前,省局重点检查沿黄9个市局的准备情况,制定了针对今年汛情的防汛工作预案。”

  也许因为黄河多年未来大洪水,在气象人眼中,信息化、数字化这些字眼远比黄河洪水显得更真实,他们在追逐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中,随时准备着迎战黄河洪水! (来源于2007年08月17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建忠 刘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 丨 黄河防洪 忧思不忘
防汛,如何赢得主动权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话说小浪底
【抚今追昔话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10,水少的原因是什么?
深度丨黄河防汛:新时代的综合考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