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鸟田解读

定场诗:

上古鸟田与象耕,从来含混烧脑中。

鸟田说是鸟种田,象耕传为舜弟耕。

虞舜有弟名曰象,愿给兄长当长工。

象耕一语可说透,鸟田又有何剧情?

《越绝书》记曰: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问天地之道,万物之纪,莫失其本。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黄帝造衣裳,后稷产穑,制器械,人事备矣。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

——《越绝书》卷第八

此中“鸟田”之谓,左看懵懂,右看懂懵,遂寻专家释读,结果发现说法很多,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观感有如听郭德刚单口: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有人说是葫芦有人说是瓢,在水中一冲一冒,说不清楚究竟是葫芦还是瓢,也不像是俩和尚在洗澡。

综合而言,鸟田解读主要有三说。

神迹助耕说(圣德感召象与鸟):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都是超级神圣人物,活着时造福百姓,死后魂灵不灭,例如大舜死,魂灵号召大象给民耪地;大禹死,魂灵召唤百鸟,也来助耕,遂有“象耕鸟田”成语。

祖先行骗说(祖宗没实话):以东汉大学问王充为代表。王充学问之大,著有论文集《论衡》传世。王充观点,认为是上古先民蔑视后代智商,编故事,吹牛——或者说是吹象、吹鸟,“象自蹈土,鸟自食草,土厥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禹田。”王充还批评上古先民编故事水平不够高,“尧葬于冀州……冀州鸟兽不耕,而鸟兽独卫舜、禹耕,何天恩之偏驳也?自认为慧眼看穿了骗局。

象征说(模仿禽兽):唐朝大学问陆龟蒙观点,谓“象耕鸟田”乃当时的农业四字宪法,性质类似于我朝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指导农田作业,模仿大象,用力耕;模仿鸟啄,速除草。此论出发于陆龟蒙观察唐朝当时农作(吾得于农家)。此说法揣摩起来,怎么都像用本朝的剑砍前朝的官,或者秦琼战关公。

三说之外,当代研究者也有诸般猜测。当代研究者一般以考古这碗酒做底,首先摈弃“象征说”——本朝的剑自然不能用来砍前朝的官;赞成“祖先行骗说”,又凸显不出当代研究者的智商。而因唯物主义思维训练,又都不屑于“神迹助耕说”;遂于“神迹助耕说”中,去掉神迹,揣为助耕。从鸟类行为习性和大越地理环境进行各种推测。然问题在于,神迹去掉容易,“独以”实在难圆。毕竟“神迹助耕说”是以大禹圣德感召为出发点,很好地说明了“独以”之因。无神迹,纯助耕,鸟儿干嘛只挑大越海滨这么个小地方?

现代研究者比较奇葩的成果,是观摩过侗族的“鸟堂”,做恍然大悟状:鸟田原来是大越海滨的捕鸟设施耶!这个解释,或可名为“撸串说”,应该为烧烤一族所热爱。

人性特征,都愿子孙过得好,所以祖先不可能无中生有、存心欺骗后代儿孙。对当时之诸多现象,祖先们就算不明就里,也是郑重其事记述,并附以当时的理解,传诸后世,成为民族记忆。存在于大越海滨的鸟田,即属于这一类。只是年代久远后,其存在的需要、存在的条件或已消失,造成后人的迷惑,甚至斥为虚妄,也是自然而然——这类民族记忆有本故事集,书名《山海经》。

当然祖先也不是有闻必录地记述所有。逻辑上讲,确有功德,确有震撼,确值记录者,才能让祖先欣然命笔或口耳传颂。故鸟田得以记录并传,必然是令当时的大越海滨之民获益良多,印象深刻,诧异不已,必须传下去的现实存在。换言之,一个神奇的禽兽助人的故事,不讲给坐在高高的谷堆上边的孩子,不记入史册,对不起子孙后代。

鸟田,就是一个神奇的、与鸟共田的故事。

地主家也没余粮的原始农业

鸟田,远古到大禹时代,原始到了新石器晚期或青铜器早期。就农业而言,地主家也没余粮,乃为常态。原始农业克服不了土壤失能,也就是土壤肥力的保持:一块地,种起来容易,再种则难,三种别想。

土壤肥力,简称地力,地力维持程度,决定着这时期的文明程度,反之则是,文明程度,决定于余粮程度;余粮程度,决定于地力维持程度。种地谁都会,就算不会,学习起来也不难。大致过程,弄到种子,用石器(必须是让考古者认为新石器的石器,也就是磨制石器)或青铜器,掘个坑,放入种子,盖上土,拍拍手,吹声口哨,完成。剩下的就是天注定:种子发芽、破土、生长、结实,然后再用石器或青铜器收获。

但种地有个巨大难题,种一年,有收获,种两年,收获减少,三年,就不能再种,种也不长,此无他,地力掏空了。

原始农业对于保持或恢复地力,基本无计可施,只能依靠自然力。也就是狗熊掰棒子模式,开一片、种一片;种一片、扔一片,撂荒弃种,让土地自行恢复。至于多少年能够恢复再种,看情况,三年五年可能,十年八年也是它。

这是地主家也没余粮时代,更别提供养大批闲人,创造并发展文明——也就是荷兰学者鲁克荷恩所定义的,以下三项中具备两项,便可号称的“文明”:

(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城镇、集镇或城市;

(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的自己的文字;

(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然凡事都有特殊,都有个得天独厚,傻人有傻福。世界上三处地方,倚靠自然力,也就是大河泛滥于热带沙漠,可以做到年年种年年收,不用撂荒或撂荒短暂,地主家很容易就存有大量余粮,创造发展出古埃及(尼罗河与撒哈拉沙漠)、苏美尔((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沙漠)、哈拉帕(印度河与塔尔沙漠)文明。

上帝许给犹太人的流着奶与蜜的地方,也有这个特征:约旦河与叙利亚沙漠。

河流大,夹带丰富,一泛滥就施肥;低纬度热带沙漠,高温干旱,泛滥之水能够快速消退,土地露出来,供耕种。

尼罗河最踏实,泛滥之准确,有如恒星出没,实际上,古埃及人就是把天狼星出没与尼罗河泛滥相对照,创造出历法。尼罗河所毗邻的是撒哈拉大沙漠,淤田积肥的效果也最好,所以古埃及人赞颂曰:尼罗河按时送面包。两河、印度河条件稍逊,不敢说面包年年按时送,也是隔三岔五送。所以,尼罗河、两河、印度河这种定期泛滥、迅速消退,丰富淤积,令“田”变得格外容易,收获也格外稳定,养出大批闲人,劳心者治人,不用种地,不用一睁眼就干体力活,地主家有了大把余粮。于是鼓捣出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巴别塔、图章文字哈拉帕城。

相比之下,此时期,黄河还只是泛滥出村落,为满足鲁克荷恩给定的文明条件,我国考古学家们使出浑身解数,也只发掘出半坡一类的小型定居点,大型聚居点城市或纪念性建筑遗迹则几乎全无。文字出现三千年前(商朝)。远远晚于比两河的楔形文字(七千年前)、埃及象形文字(六千年前)和印度河哈拉帕文明(五千年前)的图章文字。换言之,黄河文明虽然号称上下五千年,但目前能摆上台面的,也就是三千多年——安阳殷墟。

当然,我们的考古学者还在努力跟随基础建设、房地产开发、兴修水利的脚步,企图发现五千甚至六千年的文明痕迹,以证明祖先也绝顶聪明,也能供养大批闲人,鼓捣城市,鼓捣文字,鼓捣出文明。

黄河流经地带,纬度较高,泛滥是泛滥,但不够干旱,气温又低,养活闲人没问题,问题是能养活多少闲人,足以支撑创造文明的需要。

比较另三处地方,我们的祖先显然运气不佳。

黄河文明的时间上限至今无法提前到7-6000年以前,与埃及、苏美尔并列,不是祖先不给力,是祖先所处环境不那么给力。通俗说,黄河文明起跑得比较晚。

可黄河文明并未输在起跑线上,四大童蒙文明,黄河文明属于穷人孩子,泛滥施肥的河流有,但得想办法自己奔,所以黄河文明起步虽晚,却表现出十足的韧性,打不死的小强。另三处地方的人们躺在天赐环境中琢磨城市、文字、都能修建金字塔、巴别塔了,黄河文明还在水里苦哈哈刨食——也就是大禹治水。

说治水,实质是设法顺应水。水,来或不来,谁都没辄。水来了,要奔大海而去,设法让水顺利流走,露出泛滥过的土地,别没完没了地怀山襄陵——毕竟黄河没有合适的热带沙漠,能迅速吸收水。

黄河文明产生了一段独特的,与自然力做交易,利用自然力的民族记忆,并以神话或传说或历史记载形式流传至今,成为黄河文明的符号之一。

除了治水,还有一个民族记忆,规模较小,也事关大禹,那就是鸟田。

可能是因为这段与自然力做交易所培养出来的韧性与活力,黄河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而其他三大文明都已消失,成为其他民族的考古课题和凭吊对象,而黄河文明的传人还可以自豪地逢人就讲:我们的文明上下有五千年呢。

以韧性显著的黄河文明,很快就将其韧性,影响到不远的另一条大河——长江。

长江没能泛滥淤积出古文明,主要是气候、土地太过湿润,存水。远古时代,人力对此基本没咒念。

长江流域的大越海滨,靠人力维持地力,更是想都别想,还得指望自然力,普遍的自然力就是土地撂荒,转来转去,迁徙农业。但是,大越海滨还有种自然力,而且是大越海滨独有的自然力——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鸟,哪里都有,大越海滨有,其他地方也有。而且鸟还会飞,所谓“小燕子穿花衣,飞到东来飞到西”,小孩子都知道。凭什么大越海滨就跟鸟关系那么紧密,紧密到了产生鸟田记忆的程度?能肯定的,不是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因为,哪里的春天都美丽。

一旦放弃“神迹助耕说”和“祖先行骗说”,这个问题就成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对此,各路现代研究者运用各种手眼身法步,或避而不论、或含糊其辞、或大而化之,总之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

传“鸟田”的书,《越绝书》、《吴越春秋》,结论是大禹圣德感召群鸟,扑棱棱飞来,还下地干活,帮人耕田。《越绝书》说得还比较含糊,“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吴越春秋》则直言“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

这意思,不考虑神秘因素,译现代汉语,就是:这里的来了好多鸟儿,远比其他地方多得多的好多鸟儿,为民田。

不考虑神秘因素,也就是如果不考虑圣德感召因素,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大量鸟群飞来并驻留大越海滨呢?

根据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理,应该是寻食。鸟来,因食物;鸟多,食物多;鸟特别多,那就是食物特别多。

问题又来了,这里的山没啥特别,这里的水没啥特殊;这里就算靠海,可是靠海的地方多了,凭什么大越海滨,而不是别的海滨,就有特别多的鸟食,吸引了特别多的鸟?

可能还是要突破“小燕子穿花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燕子归来绿水人家绕”等儿歌、思春、田园风光范围,往大陆范围甚至全球范围想象,因为有些鸟类,为食物,在大陆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飞来飞去——简称迁徙鸟(候鸟与海鸟)。


这就需要探讨下迁徙鸟的食物。

首先要排除麻雀一类留鸟。鸟中麻雀食物,中国人很熟悉,或者说被教育得很熟悉,那就是粮食。所以曾有全国动员,打过一场以麻雀为对手的人民战争,场面据说蔚为壮观……这故事如果能流传下去,或可名为“麻雀战”,但这个名称会混淆抗日游击战法的四大战法,名为“打麻雀”,又混同民间博戏。

不仅现代人多以为鸟食为谷,大学问王充也如此认为“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来遭民田之毕,蹈履民田,啄食草粮,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

就这段认识而言,王充犯了两个错误而不自知。一者,古人传的是“鸟田”,不是“雁田”、“鹄田”或“雁鹄田”,换言之,鸟田之鸟,是各种鸟,而非仅仅大雁天鹅。王充限鸟为“雁鹄”,属偷换概念。为自圆其说的偷换概念,不可原谅,要批评。

可以原谅的是第二个错误,鸟食。王充毕竟东汉人氏,以为迁徙鸟跟人似的,以五谷杂粮为基本食物,此为时代局限,那时候没有鸟类学家发表论文,所以对鸟类习性的了解,只能局限于自己有限的观察。

迁徙鸟(候鸟、海鸟)迁徙飞,道阻且长,所以必须食荤。起码以荤为主,间或杂食五谷。其实,说鸟类没有纯素食者,不算不严谨,甚至麻雀都不是纯素。麻雀后来获得平反的理由之一就是麻雀还吃虫,吃害虫,有助农耕。

正经迁徙鸟,主食首选为高热量鱼虾,也就是京戏《沙家浜》的唱腔“一日三餐有鱼虾”的鱼虾。只是,这些鱼虾包括但不限于沙家浜所在的阳澄湖,而是南方各种湿地、湖泊、以及海洋中的鱼虾等水产品。

湿地、湖泊、海洋之类,也非独特,也是到处都有,同纬度地方,烟波浩淼的云梦泽,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彭蠡湖,以及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海洋更不必说,东边一指是东海、南边濒临航行自由的南海……哪里都可以飞,都可以落,都可以越冬,为何大越海滨特别多?

因为,这里的鱼虾太丰富了,比其他地方都丰富,特定季节里,一日N餐都有鱼虾。

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渔场。


凡学过中学地理课者,都知道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群岛。

中国最大的渔场,又是什么意思?当然是鱼多多。

按传说,舟山群岛一带有四大鱼汛: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日子一到,鱼群滚滚而来,布满海域,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没人说是葫芦也没人说是瓢,就是鱼群们一冲一冒。

当然,在人类的努力下,鱼汛已经成为传说,或正在成为传说。

舟山群岛何在?凑巧的很,就在大越海滨。

在人类还没能力大肆捕捞的远古时代,比如大禹时代,会有鱼汛存在么?这应该不用猜测,舟山鱼汛,是海洋洋流与河水入海等诸多因素造成,很复杂很多样,而这些多样且复杂的因素里,没有一项是人类活动。所以,在远古,在浙江一带还是莽莽苍苍时期,东海舟山一带,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鱼汛。只是,这时候的鱼汛,是迁徙鸟们心中的鱼汛。

究竟是那一代迁徙鸟发现并确定舟山鱼汛,无从考证,千万年总是有的,反正远在人类活动出现于长江流域,也就是河姆渡文化出现之前。千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迁徙鸟们,秋风一起,就奔舟山,守着舟山,下海捞食,岸边或海岛筑巢,回年复一年。鱼类在舟山海域大规模周期性洄游、觅食、产卵、滞留,形成稳定的食物来源,催生了一条巨大的生物链,迁徙鸟则为其中一环。鸟为食亡的迁徙鸟们每年都成群结队、遮天蔽日、兴致盎然地前来。

多少年后,人类出现了,光着身子追逐野兽或被野兽追逐,当然也光着身子互相追逐。然后,又学会了种地。种地虽然不容易,但是还得种,因为,唯有种地,才能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获得相对稳定的食物。

于是,鱼汛旁边的陆地,大越海滨,一个开始名茅山,后改名会稽(现在名绍兴)的地方,原始农业与鸟类发生了联系。


教民鸟田

顺一下已有的逻辑:大越海滨能够独以鸟田,是因为大越海滨鸟多多,而大越海滨鸟多多,是因为大越海滨的舟山群岛鱼多多。舟山海里鱼多多,当时也没有拖网船断子绝孙捞,故总是鱼多多,于是大越海滨也总是鸟多多。那种多,不是枝上啼,不是绿水绕,而是铺天盖地的自然力。

铺天盖地的迁徙鸟们飞来之后,首要需求为何?当然不是下海捞食,因为食物就在大海里转圈儿,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寻找做窝地点乃为首要任务。做窝地,两大基本条件,距离食物转圈儿处够近,其次,天敌少。符合类似条件的,首先是岛,这也是汉字“鸟”、“岛”几乎完全相似的原因。被水孤立的陆地,在造字先人眼里,就是鸟。顺便说一句,现代唯物研究者,有人认为“鸟田”其实是“岛田”……这种说法,本质等同“祖先行骗说”,或可称为“祖先白字说”,都是低估祖先智商的行为。

鸟多多,鸟太多,岛屿瞬间就占满,后来的鸟们于是将深邃锐利的目光转向海滨区,鸟们的目光都是深邃锐利的,很快就发现海滨区总体上不适合迁徙鸟筑巢垒窝,因为植被茂盛,有利于掠食者(包括人类)隐身突击。但是鸟太多,筑巢地竞争压力极大,很多鸟还得冒险登陆海滨区,在某些相对空旷的地面扎营,即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雁不存在找树枝栖息的行为,因为鸿雁的脚抓不住树枝,这也是苏轼错捅词之二。错捅词之一,被王安石抓过现行)。

多少年后,迁徙鸟们深邃锐利的目光中,人类进入刀耕火种,就出现了更多空地,刀耕火种的撂荒地,人一走,不是茶凉,而是鸟来。

然后,人类发现,鸟类栖息过的撂荒地,不用撂荒很久,几乎隔年就能种了。

原因,当时自然是不详的,但祖先们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碎片化、神秘化的知识,世代在大越海滨区说来说去,或引以为傲或引以为神,部落之间互相吹。

然后大禹来了。


大禹在整理各部落(例如杀掉防风氏)的同时,也整理了各部落的知识。大禹是很善于整理知识的——大禹能治水,就是整理借鉴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当然,对于鸟栖地收成佳现象,大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干嘛非要说出所以然呢?大禹是领导,领导负责的是制订政策。英明领导负责制订英明政策。

鸟类栖息地好收成之所以然,鸟粪也。

候鸟、海鸟的习性之一,就在窝边随地大小便,也就是遗留著名的鸟粪。鸟粪之所以著名,乃因其为最优质的肥料——其优质程度,导致一个国家(美国-1856年)专门通过一个《鸟粪岛法案》,大意是鼓励国民出去找鸟粪,国家给背书;三个国家为鸟粪开战,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智利、玻利维亚、秘鲁1879-1883鸟粪战争)还有一个国家(瑙鲁)干脆就是卖鸟粪立国。

当然大禹并无如此知识储备,不知道是鸟粪在肥田——东汉王充也不知道,所以只关注鸟吃食,不关注鸟拉屎——但大禹很谦虚,可以说非常谦虚,所以他能成功治理洪水,所以他深知大自然自有其道理,懂不懂,不要紧,顺天就能应人。

得知鸟类栖息与土地产出的关系后,大禹将民间零碎知识发展成为政策方针:既然鸟栖息就收成好,那么吾等就请鸟来居,与鸟共田:当年收完,整理地块,供候鸟、海鸟们做窝群居,并提供保护,防备各种掠食动物,偷鸟的,偷蛋的,蛋和鸟一起偷的动物以及人。为鸟类建设栖息家园。

这套政策写成古代汉语,就是“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

(地块)大小有差:地块无论大小,收割之后,都奉有差使:给候鸟们提供安居筑巢环境。这种环境,视野开阔的空地,方便警戒掠食动物即可。若能准备些垒窝材料,可能更受欢迎,更招鸟。

(耕者)进退有行:地块拥有者要负责保护在奉差地面筑巢的候鸟,既要照顾候鸟,驱赶掠食动物,还不能惊扰鸟们,使之飞离不回,发展出一套行为规范,不能跟子路似的,三嗅,把野鸡都给吓飞了。

(人类)莫将自使:同一块地,两个物种交替使用,人类春种秋收,鸟类冬居春走。鸟走赶紧种,鸟来赶紧让,可能还要设法排干积水,尽量整治得鸟们喜欢居住。


鸟们每天遮天蔽日前往舟山赶海,每天遮天蔽日上岸,上岸去哪里呢?鸟们彼此传说:离此不远处,有个地方,最近改名会稽,那里的人,人品,不,应该是鸟品,非常好,既不拿咱们当食物做烧烤,还会举行欢迎仪式,很贴心的……是啊,去年有狐狸来,偷我们家孩子,我们嘎嘎一叫,人就跑过来,把狐狸打跑了呢!那个骚狐狸……听着大伙儿,咱还奔会稽……人类真是奇怪,他们图啥呢?管他呢,去就好了……

三个月里,鸟们满天飞,鸟粪铺满地。春天来了,带鱼鱼汛过去,候鸟北方飞,海鸟海上飞,遗留的鸟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融入土地,农人持新石器或青铜器,掘坑、撒种、覆土。年年可种年年有收,不用撂荒,或撂荒时间短暂,故谓鸟田。

教民鸟田,一盛一衰:鸟冬居三个月,人春种秋收。年年都能春种秋收,年年都能一盛一衰,这在大禹时代已经奇迹——毕竟其他地方还处于种一片扔一片的技术水平。

一盛一衰也可能是种一年撂荒一年,也就是隔年种收。就算如此,能做到隔年种,那个时代,也是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神话与绍兴禹迹·其二
玄鸟与卵生,商秦是否同出一辙
大禹的传说
(92)(转)莱州是中国小麦发源地(九):萊夷以“凤”(鸟)为图腾
大禹的出生地在哪里?
大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