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堪称地方志鼻祖

一、常璩

      在中国史学界,如果要研究巴蜀地区的历史,绕不开一本书——《华阳国志》。这本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著作,首次完整记叙了西南地区从远古到东晋的山川地理、人文风物,是寻根古巴蜀文明最详实、最全面的史料。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qú),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在最新评出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常璩顺利入选。他是中国的地方志鼻祖、中国地方志完整体例的创始人,他纠正了人们对古代四川的偏见,展示了巴蜀的历史厚度,乱世中 他写出中国首部地方志。常家是文化世家,常璩叔祖父常宽更是崇州当地大儒。

      公元291年左右,常璩在崇州出生。不幸的是,常璩生逢乱世。西晋后期八王之乱以后,先是李特、李雄率领的流民杀入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后又逢东晋桓温伐蜀,成汉政权旧部不得不归顺东晋,这其中就包括了常璩。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说,东晋士族集团对来自蜀中的降部并不重视。备受冷落之际,常璩不再追求仕途,转而专注于修史,最终著成《华阳国志》。

常璩为何要撰写这部地方志?

      除了常璩无心仕途的主观因素,更有现实的客观需要。彼时,在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中原正史中,对巴蜀地区的历史着墨并不多,尤其是巴蜀上古历史。即使秦并巴蜀、巴蜀地区纳入全国大一统之后,对于巴蜀的某些记载也多有谬误甚至缺失。“比如《史记》记载李冰治水,先说凿玉垒山(在今都江堰),再说避沫水之害。但沫水即大渡河,却不在都江堰。前后有矛盾。此外,对于汉代文翁兴学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史记》更是毫无记载。”司马迁之后,巴蜀众多有识之士如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纷纷补写地方史(如《蜀王本纪》)。这些著述有的取自传说,神话色彩过重,有的则限于局部地区,不全面。

      因此,在东晋士大夫政权藐视蜀地降部的大背景下,常璩以修史的方式赞誉西南地区悠远的历史和杰出的人物,顺理成章。既然寻根古巴蜀文明,为何该书取名《华阳国志》而非《巴蜀志》?

      常璩秉承了开放包容的心态。取名《华阳国志》就是将巴蜀纳入了《尚书·禹贡》中天下九州。这就将地方历史纳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当时,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国家观。“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历史学家任乃强这样评价《华阳国志》。可见这部12卷的地方志,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华阳国志》达到了相当水准,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品中对于古代四川的种种记述,更是纠正了人们对古代四川的偏见,展示了巴蜀大地的历史厚度,堪称四川“最早的历史文化名片”。

      例如,在西汉时,即使大儒扬雄,也在《蜀王本纪》中感叹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然而常璩通过研究,考证出黄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来自蜀地,蜀地的彭祖还是殷商太史,因此在《华阳国志》对此提出了质疑。他的质疑也得到了印证。伴随着三星堆和金沙等考古遗址的发现,大量具有极高冶炼技术、艺术造诣和精神诉求的青铜器、金器、石磐、玉璋等乐器礼器的出土,证明古蜀之地的确曾创造过灿烂的文化。

       西汉时期文翁兴学,让班固在《汉书》中评论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见于《史记》,常璩却在《华阳国志》中作了详细记载,最终让文翁化蜀的事迹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对古代四川的科技史,常璩也多有记载。他曾多次写到了临邛(今邛崃)等地的制盐手工业对天然气的使用。这些记载和存世的汉代制盐画像砖一起,证明了中国人在全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气。

       常璩还开创了兼顾地理、人物、历史等于一体的新地方志体例,让后世读者得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和风貌。写《巴志》时,他总结巴地“其民质直好义,士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讲蜀地时,则说蜀多文士、好文雅,最后总结称“巴有将,蜀有相”。

       常璩之后,《华阳国志》成了研究远古到晋代西南历史文化的必备之书。范晔著《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只要涉及到西南史地,无不要参考《华阳国志》的成果。

      常璩秉笔直书的良史态度,敢于创新的学者风范,维护统一的大局意识,资政育人的济世情怀,至今仍值得我们尊崇。

人物名片

      常璩(约公元291年—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常璩出身“文献故家”,得其叔祖父常宽《易》学、史学之真传。成汉时期,常璩曾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灭成汉。常璩入晋后,专注于修史,撰有《华阳国志》《蜀汉书》等。

       常璩所撰《华阳国志》记载了今四川、云南、贵州全境以及陕西、甘肃、湖北部分地区的史实,记述时间远起于天地开辟之初,近止于晋永和三年(公元347),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著作。

二、《越绝书》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书籍简介

      关于书名由来“越绝”,首篇《外传本事》说:“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清代的俞樾对此作了解释,这是说《春秋》绝笔于获麟之绝,其意在记吴、越之事以续补《春秋》,而重点更在于越,故曰,“越绝”。

       此书原为三十五篇,所谓“旧有内记八,外传十七”;北宋初亡佚了五篇,现今只剩十九篇。其中首尾两篇属于序跋性质,中间十七篇有内经、内传和外传,显得比较杂乱。但《外传本事》解释说:“经者论其事,传者道其意,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托意说之者。”这一方面说明其材料来源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说明了,作者著书的意图,每篇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所谓“观乎太伯,能知圣贤之分”,“观乎九术,能知取人之真,转祸之福”等等。

      《越绝书》保存有吴、越地区东汉以前的许多史料,特别注重伍子胥、子贡、范蠡、文种、计然(计倪)等人的外交军事活动;有的为《史记》所采用,如勾践行计倪、范蠡之术,其道在富米贵谷。这些史料可以和《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

       还有《外传记宝剑》一篇,记述欧冶子、干将二人为越王铸了五口宝剑,又为楚王铸了三口宝剑,都锋利无比。后来考古发掘证明《越绝书》上所记炼剑之事是真实的。还有篇中所谓“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以铁为兵”的记载,大体上反映了今天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

      在《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关于成书年代,有春秋说、战国说、战国―西汉―东汉说、战国―东汉说、东汉初年说、东汉末年说、东汉初年―东汉末年说、西晋说;关于作者,有子贡撰说、子胥撰说、袁康撰说、袁康、吴平合撰说、袁康撰吴平修订说、袁康、吴平辑录说;关于卷数,有十五卷说、十六卷说;关于书名,有《越绝书》原称《越绝》说、《越绝书》原称《越绝记》说、《越绝记》非《越绝书》说;关于篇名,有吴太伯与兵法篇亡佚说、今本吴地传即古本吴太伯篇说、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即古本兵法篇说、今本陈成恒非古本陈恒篇说,等等。

     《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书名曰“绝”,旧有“断灭”等说,今人考证,当为上古越语“记录”的译音,是越国史记的专名。《越绝书》内容极其广泛丰富,详细记载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逐鹿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教等,被有些学者称为“复仇之书”。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季节变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内容,因此被不少学者视为一本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

      书中《吴地传》与《地传》两篇,详细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山川、地理、物产等,因此被有些学者尊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此书还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珍贵的思想史资料。历代的抄本、刻本有翻元本(越绝书十五卷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双栢堂刊本双柏堂本)、张佳胤本、陈垲刊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等版本本。研究成果有清人的二种,一为俞樾越绝书札记曲园杂纂,一为钱培名所作,刻入小万卷楼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位来自成都的四川历史名人穿越时空来相见
文史丨“中国方志之王”——《华阳国志》
《山海经》与《史记》《华阳国志》
【历史文化名人】刘琳:常璩晚年发愤著书 开地方志之先河 ‖ 李柯薪 杜新怡
“三全”丛书又上新,方志之祖《华阳国志》来了
访贤成都|他凭什么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