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鲁机初探

    王浩

 一

      《淮南子·氾论训》称,“伯余之始作衣也,燚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手经指挂”应为伯余作衣所采用的编织技术,纺织所用织造技术正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织品这一原始技术演变而来的。以“手经指挂”为代表的原始织造技术不但效率低而且操作困难大,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这一原始技术已不再适合人们的需要。随着生产实践的积累,逐渐出现了“具有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造运动的原始织机”。

       原始织机的实物代表是原始腰机,“原始织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完整的支架并利用提综杆开口。由于原始织机中,大部分是将织轴用腰背或腰带缚于织造者腰上,因此被称作原始腰机”。因为原始织机是以人为机架.一离开人就剩下零散的部件,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织机,只能冠以“原始”一名。原始织机的部件在许多古代遗址中都有发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河南磁山新石器时期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涵盖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之间的各个历史时期,这说明原始腰机在中国占代社会的运用十分泛。直至今口,原始腰机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可看到,如黎族、苗族、葬族、高山族等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腰机向踪摄织机转变,综摄织机是带有脚紫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织机采用脚踏板与综连动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一项重大发明。《列子·汤问篇》载,“偃卧其妻之机下,以日承牵挺”,牵挺据考证为踏板,说明综摄织机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春秋时期的鲁机处于这一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原始腰机变为综蹑织机这一技术革命的前奏。

     《古列女传·鲁季敬姜传》载:“鲁季敬姜者,…鲁大夫公穆伯之妻,文伯之母。…文伯相鲁,敬姜谓之曰:吾语汝,治国之要尽在经也。夫幅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强,故幅可以为将:画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画可以为正:物者,所以治芜与莫也,故物可以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而不绝者捆也,捆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主多少之数者,均也,均可以为内史: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轴可以为相:舒而无穷者,摘也,槁可以为三公。”

      《列女传》描述的织机是目前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织机。上文所引文献中,敬姜把一台织机比喻为一个国家,把对经丝的处理比作治理国家,将日常纺织生产同治理国家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敬姜对织机部件的名称、功用、特点的描述深刻、详细,织机各部件之间有较复杂分工,可知鲁机在当时应为较成熟的织机,日在齐鲁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当为春秋时期常用织机原型。文献所载鲁机部件有幅,画、物、梱、综、均、轴、摘,具体功用.“幅为控制织物幅宽的幅撑,画为打纬用的筘,物为整理经丝的工具,捆为引纬工其,综为提升经线的综杆,均为分经木,轴为卷布轴,摘为经轴”。其详细介绍如下。

      1.幅:原指织物的幅宽,如《礼记·工制》“布帛精粗不中数,幅狭不中量,不弼于市”所载,但敬姜所说“正枉”之幅应是控制织物幅宽的工具,当为幅撑不假。陈维稷在《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中认为“织物是有一定的幅宽要求”,今不取。

      2.画:作用、形制与今所说“筘”相同,应为打纬所用。敬姜所说“均不均”、“服不服”实与穿经、打纬一致。

       3.物:为清除经纱上疵点的工具,与茀或棕刷同属。据孙毓堂考证,“物”为“弗”的假借字。

       4.梱:今据赵丰观点“即开口杆。梱的形式基本上就是一根细直的木杆。敬姜所说之梱常被人误解为梭子,原因是梱的作用之一是特交而不失,当作开口用交如爻,正是经丝开梭口之状:而作用之二是出入不绝,正如梭子的运动相似。其实,这两个作用在开口杆身上是统一的”。

       5.综:综的作用、含义历来无大争议,为提升经线的综杆。

       6.均:即分经木,是把经丝按一定规律(一般按经丝根数奇偶相间规律分层)上下分层的工具。

        7.轴:即卷布轴,卷绕织物的卷轴。卷布轴的安装要求按敬姜所说“正直而固”有二:一为应安装正直不歪斜,二为应安装坚固不动摇。

        8.摘:即经轴,在织造过程中不断放出经纱文献记载中并无明确“梭子”的说明,或因敬姜所论,治国如治经时严格联系与经丝有关部件而不提引纬工具所致,但在讨论鲁机操作时,绝不应因此而忽略“梭子”对于织布的关键作用。

       使用鲁机织布的具体操作方法织者坐在机架座板上织布时,一手提综,提起相应数经纱形成梭口,另一只手拿梭,从梭口中穿过,引进纬纱:放下综,借助均(分经木)形成的自然梭口,将画(筘)放人梭口.将前所引进纬纱打紧,同时穿过梭口引进纬纱。此为一个周期的织布劳动,整个织布过程为此劳动无限循环织成布帛。在这一过程中,每织一定长度,翻转摘(经轴)放出若干长度的经纱,轴(卷布轴)卷入相应长度的织物关于鲁机形制,笔者认为鲁机应为双轴织机。卷布轴的安装要求按敬姜所说“正直而固”有二:一为应安装正直不歪斜,二为应安装坚固不动摇。如依靠织工腰力控制,很难保证卷布轴不会随织工腰身摆动而歪斜,所以卷布轴应固定在机架上。

       鲁机的使用原理同原始腰机织布原理是一致的。在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中,鲁机在腰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机架、摘(经轴)、画(定幅筘)。

       机架的出现标志着完整织机的诞生表明我国在这个时期的织造技术已从原始的织造工具发展到完整的织机阶段。机架的使用,解放了织工的双脚,织工对于经线张力的控制由腰、脚并用发展到借助固定经轴与周定卷布轴的控制。机架的使用,一方面减轻了织工体力的消耗,另一方面方便了织工进行送经、卷取这两大织机运动的操作,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其精确性。经轴的出现,标志着开始使用机架,因为回转的轴必须有机架支撑。原始腰机虽有相同作用的经轴,但由于没有固定机架的支撑,不能像鲁机一般进行精确控制。

       定幅筘的出现也是鲁机较原始腰机更为先进的标志之一。定幅筘,顾名思义,是固定布帛组织篇幅的工具,用于打纬、紧固经纬组织。原始腰机所使用的打纬工具兼具开口和打纬,薄而光滑,形似刀的木棍即打纬刀。每次使用时将木刀放入分经棍形成的自然梭口,竖起,用引纬的纡子把纬纱从梭口引过,再用木刀将引过的纬纱打紧后抽出。织下一梭时,重复上述动作。这样反复地打纬操作耗时又费力。鲁机将此改进,通过经线将定幅筘相对固定,需要打纬时直接后拉完成打纬工作。

       具有原始腰机所不具备的形制与功能.使鲁机成了一台相对完整的织机,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引《列子·汤问篇未提及踏板,说明鲁机还不能脚踏提综,其基本形制应为战国综蹑织机的前身。

       综上,春秋时期双轴鲁机的出现是原始腰机向综蹑织机的过渡,起到了上承原始腰机下启综蹑织机的作用,在中国织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纺织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古代织造机具
【论文】夏布腰机的考察与追溯
苗族织锦技艺
【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_3.丝绸的工艺-织造
圆织机安全操作规程
穿的衣服那么美,那就来了解一下织机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