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

      钱先生的《国学概论》是民国期间为中学授课的讲稿,以历史为主线,把握学术流变,注以论据,直抒见解(不是以经、史、子、集块块而谈的结构)。但讲稿为文言文(也窥见钱先生对新文化之态度),正文仅提纲论点、言简意赅,注释多引经据典,读起来非常费力,也不得不叹民国中学生国学水平之高。故作笔记、译其要点:

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多无籍可考,不可全信。

      《易》之八卦盖为古代文字,文字组合会意而有拆字卜筮之用,周作《易》以占卜来表明:周有天下、殷商当亡,天命如此(宣传造势尔)。孔子言《易》仅见《论语》二处。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作解《十翼》的事迹、典籍,皆后人编撰。

       《春秋》出于孔子历来无议,孟子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盖指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但是,《春秋》照抄旧史,错误不改,记事不如《左传》;褒贬不如董狐南史直笔,后世刘知几、王安石、范宁、章炳麟皆评价不高。今天看来《春秋》只有功于文献,如章言(1)编年史记之始;(2)官记史为民记史(史不下庶人,国亡史灭),开平民舆论自由;(3)民族观念、大一统理想。而《春秋》粗略简陋,不够后儒的尊美;迷山雾海,使学者沉溺其中,更不知孔学的真相。

       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作教育,但说孔子删诗书编成《诗经》《尚书》,秦始皇焚书前无此一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诗》《书》也非孔子诵说旧本。况且书就是当时官书、诗只是昔人歌咏,不足为万世经典、千礼常法,加之有版本、真伪的问题,以此寻孔道误导后人。

       行事于礼,而非典籍,汉书所说的《礼经》非《周礼》,也多与孔子相违。

       乐是诗的和音,也非典籍。

       综上,孔子及以前不曾有《六经》,研究孔子不必专于后世所称的《六经》。而洪荒之别、文明之始全在一“礼”字。以可考之古代典籍,分诗、书两类,“书”记掌故(史)、定制度,用以为礼,即当时宗法贵族一切行事皆需遵从的方式,违礼即违法。“诗”作文学,用以为乐(歌词),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

      析    孔子与《六经》

  钱穆认为,古代学术思想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但考察古代文献,则有很多茫昧无稽之谈,即便那些被广泛赞美的,也未必可信。如孔子和《六经》的关系问题,在钱穆看来便是如此。

  首先,钱穆以为中国学术具有最大权威的有二:一是孔子,二是《六经》。孔子是中国人格的最高标准,《六经》是中国学术的最高标准。所以,凡治中国学术史者,说孔子必言及《六经》,说《六经》者必会言及孔子。但钱穆认为,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后世的评骘和称赞,却是一种舛误和谬说。

  关于《易》、《春秋》

  钱穆认为《易》之为书,本于八卦,八卦之用,当为古代文字,如其中的八卦符号,实为古文字。《周易》又起于商、周之间,意在说明周得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与孔子无关,所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并不可信。

  关于《春秋》,钱穆认为,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为孔子所作,人们并无疑义。但其中有很多问题,所以,钱穆说其间“回护层出,疑难蜂涌,三传纷纭,未有定是”。所以,在他看来,《春秋》作为文献,很有功劳,“而粗略简陋,殆不胜后儒之尊美也。”

  总之,《易》和《春秋》:一言天道,一言人事,凡是治孔学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但在钱穆看来,自古说经,门户之见纷出,“三传”为始,再加上图画的辩解,让这两部书变得扑朔迷离,让古今学者沉迷其中,于是,孔学的真相便被掩盖。钱穆认为,这是“经生儒者之过”。

  关于《诗》、《书》

  《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史记》中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但说孔子删《诗》、《书》,《论语》、《孟子》、《荀子》等书,皆无记载。就是说,在秦烧书之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再说,现在流传的《诗》、《书》,都是秦余火之后的本子,并非孔子诵说时的旧本。在钱穆看来,《书》,只说是当时的官书,《诗》只能说是当时的歌咏,不足为万世之经典,千祀之常法,加上《书》后来有古今文之真伪,《诗》又有韩、魏、毛三家之异同。所以,钱穆认为:“若谓从此以明孔子之大道,立千古之常法,将以为尊经崇圣之宝典者,则又经生儒者之过也。”

  关于《礼》、《乐》

  钱穆认为,孔子的时代,已经看不到《礼经》了,《汉书》中所说的《礼经》,指《仪礼》十七篇,但在《春秋》记载的二百四十年历史中,列国的大夫行礼,没有人涉及到《仪礼》的内容,且内容与孔子意思多相违背,所以,他认为《礼》出于周末战国之时。而《乐》,则与《诗》合,根本就没有所谓“经”。在钱穆看来,礼、乐又是应时而变的,而要通过考索孔子礼乐制度,说要恢复孔子时的礼乐,“则又是经生儒者之过也”。

  综上,钱穆认为:“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言孔子者,固不必专一注重后世之所谓六经也。”就是说,六经之名产生在孔子之后,孔子与六经没有关系,要研究孔子,不必注重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钱穆通过《楚语》中记载申叔时教育太子所列的内容计有九项:一、《春秋》,二、世,三、《诗》,四、《礼》,五、《乐》,六、令,七、语,八、故志,九、训典。认为这些不出《诗》、《书》两类。所谓书,不过是掌故,除诗、乐之外皆属之;而所谓诗,乐属之。所以,钱穆认为,诗、书,不过是古人书籍的两大类别,不说“诗书”,便说“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关于礼,钱穆认为,前一代会因具体情况,新开一例,后便沿习成为礼制,而“历史”即“制度”,而诗和乐又包含在礼中。据此,钱穆得出古人学问,最后集中到一个字,这便是“礼”。守礼知礼者,便是“史”。所以,他说:“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所以,《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只是到了后来,有了孔子的《春秋》,与诗、书、礼、乐,而为五,又增卜辞之《易》而为六,始以“经”称,但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与孔子无涉,证明是《论语》和《孟子》里都没有说过这些是“经”。

  钱穆认为,称“经”,当是从仿《墨子》而来,因为《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到《荀子》儒,开始称“经”,但只有诗、书、礼、乐与《春秋》合称,而无“易”,因为并不以“易”为“经”。

  秦人烧书之后,称“诗书百家语”,当时所说的“诗书”,指孔、墨之前的旧籍,“百家语”,指儒、墨以下的私书。《易》在秦时,只当它是卜筮之书,并不以经看待,《荀子》数举《春秋》、《诗》、《书》、《礼》、《乐》,而不提《易》。《孟子》七篇中,也没有提到《易》,因为,并不认为《易》和前五者属同类。但是,尊《春秋》与《诗》、《书》、《礼》、《乐》齐肩的,当是孟子,到荀子便确定了下来。后来加上了《易》,钱穆认为,这是儒、道、阴阳家杂糅之后的事情,当始于汉,在刘安、司马迁、董仲书,贾宜的书中可以看到。汉立五经博士,因其无《乐经》之故。

  最早明称“六经”的,钱穆以为:“一见于《庄子》,后成于王莽。”《庄子·天运篇》中有“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话,包含了“六经”先孔子而有,甚至连《春秋》也是不孔子所作。《汉书·王莽传》中有:“平帝时,莽奏立乐经,遂立六经祭酒。”

  本篇提要:钱穆认为,“六经”与孔子无涉,孔子之时,并无“六经”之名,“六经”之名,起于孔子之后。所以,研究孔学,不必把二者联系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书五经是指哪些书?
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
¤第二编 上古文学
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
我荐|周予同:真的孔子之传略
知识丨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