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洛山

  “阳洛山”名称的由来

      沁阳市神农山景区仙神河西边有一座山,名叫“阳洛山”,这座山名的来历与后羿射日有关。

  在古代帝尧时代,天帝帝俊有10个太阳儿子,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那里有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树,这10个太阳兄弟就住在这棵树上。他们的母亲名叫羲和,每天派1个太阳出来当班,由羲和架着“悬车”伴送。大地上阳光普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个制度初开始实行,大家都感到很好。可是,这10个太阳都是顽皮的孩子,时间一长就厌烦了。有一天夜里,兄弟10个在一块闲聊,说:“咱们每天只有1个出来当班,怪孤单的,不如明天一齐出来,玩个痛快。”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第二天就瞒着母亲一齐出现在天空。羲和发现了,就赶紧呼叫他们回来,可他们连理也不理。

  太阳兄弟10个在辽阔的天空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痛快淋漓,很是尽兴。可他们哪里知道,这大地上的人和一切生命都遭了殃。过去1个太阳的时候还会感到热,现在10个太阳一齐照耀,整个大地就好像浸在沸汤中,人们饥渴难耐,简直要被烤死了。

  帝尧和其他人一样,也被10个太阳灸烤着,他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得向天帝帝俊烧香祷告。帝俊得到了帝尧的求救信息,又不忍心严惩自己的10个太阳儿子,思来想去,就派大神后羿下凡处理此事。后羿擅长射箭,他带着帝俊赐给的弓箭来到人间,见了帝尧,说明来意。帝尧就领他来到野外,对10个太阳兄弟晓之以理,劝他们赶快回去,不要再搞这种恶作剧。10个太阳兄弟玩得正开心,哪里听得进后羿劝说?不光不收敛,反而集中火力,烤炙后羿。后羿本来就性情暴躁,一时性起,早忘了他们是帝俊的儿子,拉弓搭箭,朝天空射去。这支箭穿过一座山,直朝天上飞去。一会儿,只听高空一声暴响,一个大火球轰然一声跌落在东边一座山上。羿和尧跑过去一看,原来是1只三脚乌鸦。人们一阵欢呼,天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他又一连射下了8只三脚乌鸦。

  羿射9个太阳出了名,也得到了天下人的赞扬,在人间留下了美名。可因为他射死了帝俊9个儿子做过了头,被开除了神籍,不得升天,最后死在了人间。为了纪念后羿射日救人,人们就将后羿射出去第一支箭穿过的那架山,取名叫“箭括岭”(在济源境内);将被射太阳(三脚乌鸦)跌落处的那架山,取名叫“阳落山”,后来人们嫌“落”字不雅,“落”与“洛”同音,就成了“阳洛山”。

阳洛天坛上,依稀似玉京

       天坛山,又名阳洛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约31公里处,海拔1711米,为王屋山主峰。绝顶有坛。传为轩辕帝祈天之所,故名天坛;又因与东岳泰山鼎峙,谓之西顶,俗称老爷顶。

      天坛山高耸入云,独柱凌空。人们登上山顶,翘首太空,云霞眩目;远望黄河,细流如练;俯视群山,宛如阜丘。在早晨和傍晚,有时可看到五色彩云出现,起伏非常,变化多端;在黎明时分,有时可看到天坛全景出现在东方的奇观,人称“天坛倒影”,为济源九景之一。
       凌晨站立山顶,可最先观赏到东方日出的绚丽景色。山顶旧有玉皇殿、虚皇观、轩辕庙、真君祠等建筑,殿堂辉煌,香烟缭绕。刘禹锡诗云“阳洛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笙”,形象地表述了山顶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规模。现仅存明万历年间所建的南天门和明、清碑碣十数通。
       南天门紧挨南崖,系九脊顶式牌坊,下有三孔拱券门洞。南额正中横书“无极玄穹门”,数十里远望南北通明。天坛山东有日精峰,日初出时山峰精彩斑斓;西有月华峰,月升时山峰光华铮亮。 山顶四周俱是悬崖绝壁。东北有舍身崖,虚岩之上突出一石,阔尺许,长丈余,势欲飞坠,令人神悸。

       交通方式:沿长济高速行驶至王屋收费口下高速,沿010县道行驶至阳长线,再沿景区路标行驶,即可到达景区。

魏华存在沁阳阳洛山的遗迹

 魏华存(252~334年),三国魏晋时期山东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她少小即读老、庄并广览百家之说,常静居独处,行服食、导引、吐纳诸术。她24岁的时候,父母逼她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为妻。刘文当时为修武县令,魏华存随丈夫住在任所,生二子。

二仙庙 (本报资料照片)

  当子嗣粗立,魏华存就斋居别室,广集道经秘籍,精求至道。据称,魏华存37岁的时候,感应太极真人、青童道君、阳谷王景林真人和清虚真人王褒降临她的斋室,授其《太上宝文》、《大同真经》、《八素隐真书》、《黄庭》草本等经31卷。刘文去世后,她曾到沁阳神农山西侧阳洛山、沐涧山中修真40余载。“阳洛山位于府城西北四十里,女贞、梧桐遍覆崖谷间。每新雨初霁,异鸟歌鸣,沐涧山下有沐涧泉,飞泉细流汇为一池,莹碧可沐,使人有遗世之想。晋魏夫人修炼于此。”(《怀庆府志·舆地志》)。在此地,魏华存对收集到的道学著作进行研究,将自己的心得和道学著作进行融合、精研、提炼,进一步编写整理出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道学之大成的《黄庭经》等著作。

  现在,沁阳沐涧山、阳洛山一带还留有“隐元台”、“鸣玉亭”、“二仙洞”、“魏夫人祠”、“静应庙”等仙迹。魏华存晚年逢天下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为避战乱,60岁的魏华存和儿子到江南南岳衡山继续修行,成为两晋时期著名的宗教家和丹道修炼家,又被称为“养生学家”、“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道教上清派开山祖师”、“二仙奶奶”。

  魏华存是怀川人心目中的“二仙奶奶”,祈雨求子、消灾解厄,灵应神奇。魏华存在怀川阳洛山一带居住、修道40多年,在群众中悬壶济世、布道度人,对道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阳洛山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涧叫沐涧,由西沟、南沟、北沟交汇而成。其周围的山称沐涧山,魏华存便隐居在此地,留下许多仙迹。

  隐元台:沐涧西沟的最西段是一块数百米长的圆形开阔地,四壁是光滑如磨削的高百米的灰色悬崖,呈筒状,悬崖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缩,状如石瓮,俗名西石瓮;缺口东向,形成沐涧西沟。汛期雨季,大水从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弧形瀑布,十分壮观。站在石瓮下、透过水帘向外看,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帘。水帘内有一巨大的石质平台,传说魏华存在此修真、会见王母娘娘等仙人。隐元台上尚存一石造洞房。

  二仙洞:在南沟西岸的半山腰有一个山洞,称“二仙洞”,深约60米,越深处越窄、越神秘恐怖,内有钟乳石,自然形成壁画、物体等各种图案。传说为紫虚元君的清修别宫,内有多处唐宋游人题刻,今已漫漶难辨。

  圣水泉:北沟和西沟交汇处所形成的夹角处,是一北高南低的三级平台,东西宽近40米,南北深100米,第三级平台上西北角有一股清泉溢出,称“圣水泉”,旁边有圣水亭、圣水碑。北魏时人们曾在此建有“魏夫人祠”,后来毁于战火。《怀庆府志·金石篇》中“唐沐涧魏夫人祠碑铭”载:“魏夫人阳洛山成真人,因为立祠,相传建自南北朝。”

  静应庙:唐朝,阳洛山东麓、沐涧口、仙神河东岸山坡上重建有“紫虚元君祠”(传说贞观年间,曾由尉迟敬德监工督造),规模宏大,为明七暗九,进深7米,红砖黄瓦,金碧辉煌。以后得到历代官府增修,南北长1里,东西宽百余米。1938年静应庙被侵华日军烧毁,大火三日不绝。如今静应庙(俗称二仙庙)得到重建,成为怀川人祭祀紫虚元君魏华存的圣地。

  飞来石:静应庙(又称紫虚宫、紫虚元君殿、二仙庙)后面有一巨石,名“飞来石”,高三余丈,周围十余丈,重百吨以上,形似小山,实为汛期洪水从山上冲下的巨石。巨石侧面上有多处历代名人题刻。巨石正中裂开一道半米宽的缝隙,巨石顶部平整,建有小屋,名“梳妆台”,为紫虚元君梳洗打扮的地方,有石台阶通到巨石顶部小屋处。

  鸣玉亭:沐涧山落差大,俗称“死难上沟”。此地寂静清幽,有溪流从山上奔泻而下,形成不少小瀑布,路边至今存有一块大石,长三四米、宽一米多,上面刻“鸣玉亭”三字,为大篆体,传说为魏夫人所书,但据考证,字为唐朝时人笔迹。据称古时候这里有亭子,刻石为亭边的立石,今亭子不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毁于日军战火的紫虚元君遗址

魏华存(252-334年),西晋女道士,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俗称魏夫人。后世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赞颂。她持斋修道多年,曾为天师道祭酒。她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所著《黄庭经》等书,为道教重要经典。但有关史料对其记载似显不足,修道于何处仙山就含糊不清,以致有失实之说。近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魏华存早年修道于今河南省沁阳市的阳洛山,在这一带居住、活动至少达四十二年之久。其主要道果就在这里取得,晚年才移居江南,在南岳衡山飞升。故说:魏华存得道于怀川,光大于江南。

现从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怀川人”心目中的“二仙奶奶”

夏冀州之覃怀地,晋为河内郡。几经变革,明清改称“怀庆府”,归河南省所辖,治所均在河内县(今沁阳市)。怀庆府所辖之河内、济源、修武、武陟、温县等均位于南黄河、北太行所形成的形似牛角的“牛角川”内。因这一地区古称“覃怀”,后又有“怀州”,“怀庆”之称,故又叫“怀川”。“怀川人”的宗教信仰颇广,最多的乃是道教。在道教众多的天神地祗中,唯“二仙奶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最为重要。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一代传诵着二仙奶奶的神话故事,说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她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故在怀川敬奉二仙奶奶的庙宇随处可见,不少家里还有二仙奶奶的神龛和塑像。建庙最早,规模最大的为阳洛山东麓的“静应庙”(俗称二仙庙)。每逢三月三庙会,怀川人“从朔至望,密密如蚁,层层如织,昼跻于途,夜休盈院”都要到这里进行祭祀朝拜、上供还愿,高潮时,日达三、四万人之多。

怀川人敬祀的二仙奶奶,就是道教上清派尊奉的紫虚元君魏华存。“静应庙”内正中塑“二仙奶奶”坐像的主殿,就叫“紫虚宫”,又叫“紫虚元君殿”。

阴历三月初三二仙庙庙会

二、魏夫人在怀川四十二年

有不少资料说魏夫人从小就居住在怀川,甚至说她就出生在这里,但均是阙疑。从二十四岁到六十六岁的四十二年,一直居住、活动在怀川是有据可查的。

1、二十四岁来怀川:

据《济宁府志·仙释》载:“魏夫人,任城人,……摄生颐静,常欲另居,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南阳刘文。”《怀庆府志'唐沐涧魏夫人祠碑铭》载:“魏夫人二十四岁适南阳幼彦(刘文字幼彦),幼彦为修武令,时夫人随在修武之馆焉。”《衡州府志》、湖南省衡山县师古乡跃进村和江西省安福县笪桥村两地的《刘氏族谱》以及许多道教史料均有类似记载,故魏夫人二十四岁来怀川定居,当无异议。

2、六十六岁离开怀川:

《后仙传》、《衡州府志》、《刘氏族谱》及沁阳市紫陵村二仙奶奶(魏华存)信徒牛金贵家藏资料等,均载有《魏夫人传》,日:“……幼彦世故,值天下大乱,夫人抚养内外,旁救穷乏,亦为真仙点示,兆知中原之乱,携二子渡江。夫人自洛邑达江南盗寇之中,所过之处,神明保佑,常果元吉。”就是说,夫人在刘文死后,逢中原大乱,和两个儿子一齐自沁阳到达江南。另《晋书·刘遐传》载:“刘遐……,性果毅壮勇。值天下大乱,迎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冀州刺使邵续深器之,以女妻焉。随壁于河济之间,贼不敢逼。遐间道遣使,受元帝节度。”这里的“天下大乱”即指匈奴人刘渊叛晋称帝,祸乱中原。是时,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沦为匈奴人之手。群众自发组织义军抵抗异族侵略。刘遐为魏华存次子,他领导的一支义军作战勇猛,深得冀州刺使器重,让其坚守于“河济之间”。这里的“河”当指黄河,“济”则指我国的四渎之一的济河。刘遐所守的“河济之间”即今黄河以北、古济河流域的怀川地区。“遐间道遣使,受元帝节度”,说明西晋无主。当是愍帝投降刘渊尚未被害,先期到达南京的司马睿,愍帝令其即帝位而尚未称帝之时,即公元316年8月—317年12月。此时刘遐母子还在怀川,间道遣使到南京和元帝联系,接受元帝指挥。317年12月,愍帝被害,元帝即位,称建武元年。西晋灭亡,东晋始,大批官员及百姓南逃,投奔元帝。刘遐及母亲魏华存、哥哥刘璞就在此时由怀川经洛阳到达江南,此时魏华存已经六十六岁。南岳衡山“黄庭观”的《简介》中说:“东晋建武二年(318年),魏华存来此清心修道”,与此相符。

南岳衡山黄庭观

三、魏夫人修道于沁阳阳洛山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云:“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中《上清经述》云:“(魏华存)自,陈毕,东华青童君日:'子少好道,真至诚密,当为紫虚之宫上真司命,……我日后当更期会于阳洛山中,汝勤之矣’。”。上述资料提及的阳洛山,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部,东西绵亘数十里,和其西边的王屋山相衔,是历代道士修炼之胜地。《怀庆府志·舆地志》载:“阳洛山在府城(今沁阳城)西北五十里,内多仙迹。”天下第一洞天洞主王褒就隐居在阳洛山中。魏华存“离群独处,不交人事。”也由修武县衙到相距仅数十里的阳洛山进行修炼。魏华存隐居在阳洛山中一个叫“沐涧山”的小山上。《怀庆府志·舆地志》载:“沐涧山位于府城西北四十里,女贞、梧桐遍覆崖谷间,每新雨霁,异鸟歌鸣。沐涧山下有沐涧泉,飞泉细流汇为一池,莹碧可沐,使人有遗世之想。晋魏夫人修炼于此。”《云笈七签·赞颂部》载:四真人降魏夫人之静室,教神真之道,授《黄庭》等经,因设酒肴,扶桑神王歌一章:“华存久乐道,遂教高神拟,拔徒三缘外,感会乃文始,相期阳洛宫,道成携魏子。”就是说,四真降魏夫人静室只是开始,以后还将在阳洛宫相会,并相携漫游仙境。《云笈七签·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日:“紫虚元君魏华存夫人清斋于阳洛隐元之台,西王母与金阙圣君三元夫人等三十余真,降于台中。设琼酥绿酒,金觞四奏,西王母歌日:'驾我八景与……嘉会降河内。’歌毕,西王母及三元夫人携南岳夫人魏华存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霍山,留华存于霍山洞宫之下。”霍山即衡山,其方位正在沁阳阳洛山之东南方向。这些记载与魏华存修道于阳洛山,后南渡江南,在阳洛山东南的南岳衡山修炼飞升之史实是相符的。

阳洛山余脉沐涧山

四、魏夫人阳洛山得道咸元君

《上清经述》载:“晋武皇帝时……季冬之日,夜半清朗。忽闻空中有钟鼓之响,笳箫之声……,四真人降夫人之静室,……清虚真人王君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是王君昔于阳洛山西城真人所授者也。今于修武县中授夫人焉。”(转引)《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茅山志·卷十》载:“魏华存居修武县……太康九年(公元288年)三十七岁时,忽有众真下降……,于是《上清经》而行世。”(转引《中国道教·人物传》卿希泰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上述记载及《济宁府志》、《怀庆府志》、《衡州府志》、《刘氏族谱·魏夫人传》等所描述的“降授过程”均相一致。这些虽然只是“扶乩降笔”不足信,但说明道教上清派的诸多经书在代代传授中,魏华存是其中重要一环,而且授受地点是在怀川。

历史事实也是这样。《黄庭经》等上清派经书在此时成书,是道教发展的需要,魏华存也能胜此重任。其成书地点正是在怀川。

魏华存出身于士宦,其父魏舒是晋王朝的核心人物。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她“少习儒典,五经、百氏无不博览。”(《济宁府志,仙释》)但司马炎之后的惠帝司马衷,庸懦无能,使纲纪大坏,形成皇族争位,权贵抢权的“八王之乱”,凡正派而有才能的人士,很难保全生命。这样的社会环境,又使她悲观厌世,而“志慕神仙。”这时,由于“曹……邑万户将还中国。”(《后汉书·刘焉传》)“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三国志·张既传》)“杜袭留督汉中,缓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八万余口”(《三国志·杜袭传》)。“多次汉中人民北迁,使天师道的势力扩大到北方,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开来。”(《中国道教·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北方太平道幸存道徒也依附天师道,经魏晋数十年的发展作为魏晋腹地的中原,成了道教活动的中心。魏华存此时在怀川人道,同许逊、郑隐等士官宦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用她的文化素养,专注于医学,养生学研究,在以阳洛山为中心的怀川各地悬壶济世,布道度人,潜心于个人养生、修炼。在教中享有较高威信,成为祭酒。

魏华存在道教活动中,从前辈众道士那里得到很多道教秘籍神书。而这些前辈道士只是口授,传抄经书,没有创造发挥,在道教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如在一些传说、故事中提出的毛伯道、张兆期、刘道恭、谢志坚、郭文举、赵叔期、王良等,都是东汉末、魏、晋时期在怀川一带活动的道士。道教史料说王褒为魏华存之师,魏华存在为王褒写的《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中也自称弟子,传日:“华存师清虚真人王君……。”(《云笈七签·纪传部》),王、魏相隔二百八十年,直接师承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认为:王褒隐居阳洛山,在教理、教旨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汉代(东汉)不被人们重视,当太平道失败,天师道投降曹操,道教分化后,王褒的观点才逐渐被人们认识。传至魏华存,魏非常赞同王的看法。所以她为王褒写传,赞颂王褒,自称为王的弟子。

魏华存曾学道济源王屋山清虚元君(王褒)宫

魏华存在沁阳阳洛山,济源王屋山、修武县等怀川各地,从不同途径得到王褒的《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太洞真经》等上清经三十一卷以及阳谷神王景林的《黄庭》草本、正一真人张。君的《治精制鬼法》等后,继承王褒思想,以王褒的观点为准,进行认真筛选。整理、注释、诠次、并融入个人的道悟、感受,使成卷成册。“《道藏辑要·氏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道教大辞典·魏华存》)她对王褒的思想,有重大的、创造性的发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理、教旨,成为后来道教上清派的理论基础,这是魏华存对道教,特别是上清派作出的重大贡献,所以后世形成的道教上清派尊魏华存为“开派祖师”。

魏华存对所得到的《黄庭》草本特别重视,花费了很大精力,把自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撰著了《黄庭经》。“系统地提出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法。成为道教养生修炼专著。”(《中国道教·经籍书文》)。

这些是魏华存能“位列仙班”的重要道果,是她对我国道教文化的重大贡献。因而被道教界奉为“紫虚元君”。这些成果是她在太康九年288年)前后,即她三、四十岁时,在以阳洛山为中心的怀川一带完成的。

五、魏华存在阳洛山的仙迹

阳洛山中有一东西走向的深涧,名叫沐涧。由西沟、南沟、北沟三沟交汇而成,其周围的山即为沐涧山。魏华存就隐居在此,在这一带留有许多仙迹。

1、隐元台

沐涧西沟的最西端,为一周长约数百米的圆形开阔地,四壁是光滑如劈高百余米的灰色悬崖,成筒状,有一口向东,形成沐涧之西沟。这悬崖由底而上逐渐向中心收缩,状如底大口小的石瓮,名西石瓮。雨季大水从崖顶向下倾注,形成弧形瀑布,十分壮观。站在石瓮的悬崖下,透过“水帘”向外看,如同站在“水帘洞”内。“水帘”内有一巨大石质平台,即是“隐元台”。传说魏华存就是在此会见西王母等三十余仙真的。隐元台上尚有一石造洞房,魏华存经常在此石房内修真养性和众仙真相会。

西石翁飞瀑流泉

2、二仙洞:

在南沟西岸的半山腰有一山洞,称“二仙洞”。此洞深约六十余米,愈深愈窄,愈感神秘恐怖。内有钟乳石,洞壁自然形成壁画一样的各种图案。传说为二仙的“清虚别官”,洞中紫虚炎光,藏白玉为简,青玉为字的《大洞真经》、《八素隐书》等经书三十余卷。内有多处唐宋游人题名,现已漫漶难辩。

3、圣水泉

北沟和西沟交汇所成的夹角处,为一不太小的北高南低的三级平台。东西宽近40米,南北深百余米。第三级平台上的西北角,有几股清泉流出,称“圣水泉”。旁有圣永亭、圣水碑。碑载:“圣水泉乃龙王来水之处也。”传说魏华存就隐居在此。北魏所建“魏夫人祠”就在这里。

4、鸣玉亭

沐涧落差很大,俗称死难上沟。水从上游流下,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溅起无数水花。站在沟边,看这水花,听这水声,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宋间(待考)在此修“鸣玉亭”。现亭已毁,而一块大石上的大篆“鸣玉亭”三字尚在。传说是魏夫人所书,现考证乃唐人笔迹。

5、魏夫人祠:

魏华存仙居怀川,和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她南岳飞升不久的北魏时,即在沐涧山圣水泉旁修“魏夫人祠”进行祭祀。《怀庆府志·金石篇·唐沐涧魏夫人祠碑铭》载:“魏夫人阳洛山成真人,因为立祠,相传建自南北朝。”祠废于战火。

清末民初仙神河畔魏夫人祠牌坊

6、静应庙:

唐初,在阳洛山东麓、沐涧口、仙神河东岸的山坡上重建“紫虚元君祠”(传说为贞观年间尉迟敬德监工营造),更加雄伟,为明七暗九,进深7米,红砖黄瓦大屋顶金壁辉煌的大殿。北宋因多次祈雨灵验,微宗赐“静应庙”为额,称“静应庙”至今。原“紫虚元君祠”改为庙内的主殿,名“紫虚宫”。历代增修扩建,现南北长一华里,东西宽百余米。庙毁于日寇侵华之1938年,现部分修复。这里为怀川人祭礼魏华存的圣地。

近年修复后的静应庙全景

7、飞来石

“紫虚官”后有一巨石,名“飞来石”,高两丈余,周围十余丈,正中彻地通天裂开一道半米宽的大缝,顶面平整,上建“梳妆台”。此石又名“阴阳石”,人们用向裂缝投石的方法,来预测生男生女。

二仙庙飞来石上魏夫人妆阁

从以上所述可知:魏华存在怀川居住长达四十二年之久,她以阳洛山为中心,活动于怀川各地,在群众中悬壶济世,布道度人,进行个人修炼。她勤奋好学,利用自己的天赋,对道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她死后怀川人怀念她,在其修炼地修祠,建庙来祭祀她,至今一千六百多年香火不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魏华存修道阳洛山考
千古风姿第一女仙,济世救人德行永传——紫虚元君魏夫人的成仙路
一座王屋山半部道教史(二)太平黄庭皆出王屋
《黄庭经》:怀川女子的千古文章
【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道士:魏华存
|道教人物|上清始祖——南岳魏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