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化古镇枫亭
userphoto

2022.05.10 江西省

关注

      枫亭镇, 自古是闽中沿海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与泉州府惠安县交界处的商贸重镇,暨今莆田市城厢区、仙游县、泉州市泉港区等三县区交汇处的交通要镇,是联系湄洲港南岸(惠安)与北岸(莆田)的中枢纽带,是包含原泉州港、兴化港在内的湄洲港中心,是福建省四大名镇之一。

枫亭镇,西北方向距离仙游县城鲤城26公里,正南方向距离惠安县城螺城27公里,东北方向距离莆田县城荔城(兴化府城)30公里,西南方向距离晋江县城刺桐城(泉州府城鲤城)50公里。枫亭镇,作为以莆田荔城、仙游鲤城为代表的莆仙文化和以晋江刺桐城、惠安螺城为代表的泉州文化的综合影响力达到均衡的交界地,通用莆仙话。在文化方面,枫亭镇融合莆田、仙游、晋江、惠安四县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枫慈溪文化,有国家非遗《枫亭元宵游灯暨文艺踩街习俗》。

枫亭,这个有着诗意的千年古镇,得名于西汉何氏九仙结枫为亭的美丽传说。她位于枫慈溪下游,古往今来,这里商贸发达,文化灿烂,艺术鼎盛,曾孕育过陈洪进、蔡襄、蔡京、蔡卞、林亨、薛奕、肖妃、陈迁、林兰友、林肇祺等历史名人。自宋到清,枫亭登进士第的达127人,任知县以上的112人,有科甲冠八闽之美誉。现存文物古迹众多,有万寿塔、会元寺、会心书院、宋代古荔树、蔡襄陵园、蔡京相府遗址、蔡京墓、肖妃墓等,其中,天中万寿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户部尚书郑纪有诗赞曰

枫溪城市赛仙游,环聚民居瞰碧流。

云覆荔荫迷驿道,潮随月色幌渔舟。

枫亭太平驿在唐代仙游设县之前就有了,当时取名枫亭馆,地址在今枫亭下墩靠近溪边的西侧,俗名驿里。驿站附近有醒心亭、龙船潭、李子园等古迹。宋嘉硝年间,枫亭馆增建了厅事,才定名为太平驿。

元朝至正廿六年(公元1366年)驿丞刘世雄在枫亭街北面重建驿站,仍按唐时名,叫枫亭驿。一位河南人曾写诗赞驿站:“枫亭之驿,唐馆宋庐,居有饮食,行有车舆,使客日来,百倍与初……”。可见枫亭驿曾方便官商往来,昌隆一时。

明正统年间,知县杨胜重建皇华堂、驿丞、廨舍。嘉靖元年知县萧宏鲁增建枫溪公馆,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徐观复修。清康熙元年,在枫亭北门街南面原洪忠的宅地上重建驿站,四周构筑城堡,堡内公馆有帅府、驿丞衙、兵舍、鼓楼等。清顺治十六年改为千总驻防地,辟有校场埔演兵场。雍正十三年改为巡检司,负责连江里(枫亭)、慈孝里(园庄)、香田里(郊尾)三里的`诉讼民事。

枫亭驿在明代以前纯属往来官员的宾馆。至清代,枫亭驿开始驻兵,成为游击、巡检的汛地。驿内设有监狱、公堂、审理民事诉讼。枫" class=innerlink>兵丁,闲时耕作,战时入伍,每年集训一次,训练战术和骑马、射箭、耍刀、弄枪、舞盾牌等技艺,号称绿营。清咸丰以後,曾国藩率领的湖南湘军,分派各省驻防,其兵卒亦曾屯居在枫亭的浩文庙、兰友祠和陡门等处。

清代的枫亭驿设有七个衙门,有驿丞、武营、海关、盐馆、粮匮、驿传、民事等,确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机构。

兴化古镇枫亭,莆、仙、惠三县接壤,山川毓秀,地灵人杰,商贾云集。素有"鱼米之乡、商都埠会"的美称。历史名人蔡襄、蔡京、林亨、林兰友、徐稚佳……也曾居留涉足,留下遗迹题咏,使本蕴奇山秀水的古镇增添了不少胜迹景观,更富诗情画意,吸引诸多游人慕名前来观赏。

境内有塔斗山风景区、溪海汇流、海滨观潮等自然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襄墓和麟山宫、会元寺、朝天寺、兰友祠、宋代古荔枝等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蔡襄园、七墩八塔、沧溪古桥、太平陂、枫港码头、东宅庙、岳帝庙、德星祠、天中玉皇殿等名胜古迹和现代景观。

  

  

  

  

  

  

  

  

  

  

塔斗山

古镇中部的塔斗山,亦称"青螺峰"。倘若有兴攀上峰巅,手抚历经百年风雨的天中万寿塔,极目远眺,古镇全貌尽收眼底。峰顶观日出,更是一番奇观景象。只见朝暾从海面喷薄而出,水天浑为一色。渔帆点点,鳞光闪烁,微波荡漾的海水,在晓日的辉映下闪着五彩缤纷的光芒。紧傍青螺峰的会元寺,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宋代名人蔡襄、地理学家朱熹、戚继光等人曾涉足留连,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题咏。山上古有"会心书院、文昌阁和仰止堂",后倾圯。

古寺经历风雨沧桑,国运振兴寺院亦兴。原出家"会元寺"的僧侣远涉重洋后,纷纷捐资重修,仅智静师便捐建了一座天王殿。与该寺大雄宝殿、观音阁三座殿宇形成阶梯排列、宏伟壮观的禅林名刹。如今全寺修葺一新,寺宇雕梁画栋、佛像、匾额流金溢彩。林立的石柱支撑着华丽堂皇的"宝盖",柱联词句对仗严谨、字体遒劲潇洒,当属书法珍品堪称联林佳作。另外,侨胞杨春霖先生捐建了几座古香古色的路亭更重建文昌阁和景行和观海两座凉亭。枫亭各界民众筹资在青螺峰北侧重建仰止堂,名曰玉皇殿,仿古宫殿结构,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更为名山古刹增辉几许。

大帽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巍巍然刺破青天的大帽山耸立在枫亭的西北隅。因在郊尾一侧观看,此山似一顶尖毡帽,因而得名"大帽山"。但站在枫亭赤岭,据说是蔡京"府第"的遗址门前,大帽山却似一个笔架呈现眼前。那连绵起伏的群峰酷似一个精巧的笔架,端端正正地安放在"蔡府"门前。传说蔡京的府地是占了这"笔架"的风水宝地,因此,他官势显赫,权倾朝野。这也许是阴阳先生惑人之说,却为枫亭人民所津津乐道。但笔架山那维妙维肖的造型,倒也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面对奇特的"笔架",叹为观止。

狮鸣寺

狮鸣寺,亦称西明寺,位于枫亭的西南隅。寺名来历据《枫亭志》云:"赤岭岭南,花园之下,山蹲狮象,水泻龙钟,是古刹曰西明,以言道也,或曰狮鸣,以言形也。"此寺由蔡襄始建于宋朝庆历治平年间,历尽百年风雨沧桑,几经兴废盛衰,今古刹重修,与龙钟二潭相映成趣,倒也不失为人们欣然涉足的旅游胜地。

翻越枫林、白石二岭,放眼西望,一座酷似雄狮蹲踞的青山映入眼帘。此"狮"尾高翘,头北探,似有不甘蹲伏,引颈咆啸,时欲跃起之状。"雄狮"颈侧隐约可见一簇 檐角交错的寺宇,便是新建的狮鸣寺。

沿着崎岖小径,涉过清清溪流,拾级而上,与林场茶厂成品字形排列的狮鸣寺呈现眼前。驻足寺前 小憩,只闻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步入大殿,天井中花卉争奇斗艳,佛厅里香烟缭绕,只见莲花座上的如来眯眼端坐,似在默想褒惩人间善恶;又见敬录蔡襄"西天有路通真性,明月空潭悟道心"的联句古石柱仍在沿用,足见原寺宇源远流长。

顺寺后"狮身"直上"狮背",极目四顾,只见满山苍松翠柏,怪石嶙峋。"狮背"低凹处的巨石上,一个脚印纹络清晰可见。传说是仙人一脚踩在狮背上,降伏了雄狮,使之永踞寺后。

停立"狮背",俯望寺前右侧两山夹寺的钟潭,三面峭壁陡立,每逢雨过天晴,飞流直泻潭中,似一幅白练悬挂。激起的烟雨在日光的辉映下,幻成多彩斑斓的彩虹,甚是壮观。据《枫亭志》载:"天王院钟飞沉入潭,投石潭中,闻有钟声。故曰钟潭。"再望寺前溪涧龙潭,其水碧绿,深不可测,虽系山涧小潭,久旱不固。故《连江志》载:"天旱祈雨龙潭,次第钟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狮鸣寺优美的传说,悠久的历史,迷人的景色;钟潭的钟声入耳,龙潭的碧水奇岩,定会激起人们一饱眼福的雅兴。七十年代在钟潭修起了水库,在钟潭水库右侧又新建钟潭寺、观音亭、凉亭,这些新景光不失为人们垂钓游览的好去处。

赤岭

枫亭赤岭,方圆七里土石颜色皆紫红。丽目照射,似有金光闪烁,雅称"紫金土"。每当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人过其地,肤色泛成微黄,甚是奇特。

赤岭的紫金土与西南隅的"吊船山"共有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古时赤岭有一奇人,自小终日用纸剪裁戎装兵将,蓄意谋反。一日,奇人突然弯弓发箭,欲射死宫中皇帝,但因时辰过早,只中宝座。经朝官占卦推知,乃赤岭奇人所为。朝廷谴兵围剿,奇人仓促间抛出"兵将",俱成残臂断腿,终于败北,殃及九族,株连邻里,血染赤岭,故土石皆成血红。奇人孤身欲乘备用的吊船逃避,虽船帆高悬,却因潮水未涨而难逃厄运。故船帆高悬的吊船化作一座青山永驻赤岭西南隅,由此得名"吊船山"。

吊船山与七里紫金土的神奇传说,赤岭盛极一时的胜地风光,更加令人怀古遐思。《连江志》载:"蔡准及其子京卞宅在赤湖。"宋时的蔡京府第面对笔架山,府临七里湖,亭台水榭,比比皆是;厅堂楼阁建筑奇巧,山光水色别有韵致。每逢仲秋月夜,游人临湖观赏,只见峭壁奇峰,星斗皓月;楼台水榭,同映湖中;微波荡漾,胜似海市蜃楼,妙景雅致,常注骚人笔端。

千年古荔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的七里湖已成养育下社、东宅、溪南村民的良田沃野,蔡府原貌亦荡然无存。但那载入文人篇章的题咏,留在东宅桥上"湖心印月"的题字,当可成为赤岭古时胜迹景观的佐证,吸引着众多前来考证蔡京府第遗址的专家、学者;探索紫金石奥秘的科技人员;及观赏三株千年古荔,遥瞻吊船山、笔架山的游客。

蔡襄陵园

蔡襄陵园,原为蔡襄墓,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1012-1067),出生于枫亭清泽亭卧牛山(今九社村),于宋治平四年病逝枫亭家中,享年56岁,葬于锦岭,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惠,墓前立有一对"石望柱",上刻对联:"五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据传,当年墓园占地60亩,墓前大道还立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下马碑。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积20亩,仍保持宋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塑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壮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成茵,环境幽静优美。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凤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

在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闻讯,特致词电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蔡襄陵园"和"碑林"。全长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自宋到清,枫亭登进士第的达127人,任知县以上的112人;有元代文状元林亨、宋代武状元薛奕、宋宰相蔡京、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宋代书法家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林兰友以及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等一批历史名人。

陈政陈元光

陈政,唐岭南行军总管、副诸卫上将,字一民(616~677)。陈元光,陈政之子,首任漳州剌史、威惠灵著王、开漳圣王,字廷炬(657~711)。陈政父子原籍河南固始,唐高宗时受命率府兵三千人并将士眷属来到泉潮之间的蛮荒地带,平定动乱和从事生产开发,父死子继,经过三代人努力,终于奏请朝廷在漳州、漳浦设立州县,陈元光首任漳州剌史,历代追封为威惠灵著王、开漳圣王等。据宋代《威惠庙集》和南宋《仙溪志》所载,来闽后长期以枫亭为后方基地,安家陈庐园。陈政墓在枫亭赤湖,陈庐园中有灵著王古庙,宋南康郡王陈洪进是陈政在枫亭的十一世后裔。

留从效

留从效,宋鄂国公晋江王,字元笵(906~926)。原籍永春,但从小定居枫亭留宅,在五代王审知身后的福建动乱中,据有泉漳十七年,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自治,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海运,使兴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又能顺应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拥护后周和北宋中央政权,《资治通鉴》等各种史书记述甚详。其兄留从愿曾任漳州刺史,从子留居道知莆田县。留宅今存留府和御书楼遗址,御书楼存有南唐元宗、周世宗和宋太祖赐给留从效勅书共八通,留居道从越南引种荔枝18棵,现存3棵,留居道墓在赤湖。

陈洪进

陈洪进,字济川,宋南康郡王(919~985),枫亭侯榄人,陈政十一世孙。五代时与留从效一起开创了兴、泉、漳三地和平发展的局面,在留从效身后继领政权18年,使五代泉州在经济和户口增长上为全国第一,泉州港成为全国大港。后又主动将泉漳两州归入宋朝版图,史称"陈洪进纳土",对促成吴越归宋贡献很大。封杞国公,进歧国公,死赠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四弟六子皆封侯爵,或被任命为州刺史等重要官职,一门五侯,遂有枫亭五侯陈氏之称和侯榄地名;其女陈玑创立泉州崇福寺,在枫亭修造金钗沟;还与其父在枫亭建全安庄作为崇福寺挂庄,并在塔斗山建造天中万寿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枫亭侯榄村今存陈洪进"德星堂"。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端明殿学士,北宋一代名宦。范仲淹等遭谗被贬,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为之声援辨白,誉满京都;后受知仁宗皇帝为谏臣,与欧阳修、王素、余靖等称"京城四谏",积极参与庆历新政;嘉佑时曾任三司使,位亚宰执,为国理财。蔡襄在福州、泉州等处作地方官时,济世安民,亷洁实干,福州旧俗病者不食医药而敦信巫觋,蔡襄坚决去除巫觋,杀其害人者,提倡就医,一改陋习;在泉州本府为官时,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使福建南北贯通;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民谣千古传颂。悉心研究荔枝品种和加工,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在宋代贡茶中最为珍贵,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蔡襄的散文,诗歌有很高成就,留有《蔡忠惠公全集》;其书法被誉为宋朝第一。南宋淳熙三年赐谥忠惠,历代备受称颂。今枫亭建有"蔡襄陵园",有青泽亭蔡襄故居、卢母捣衣处等古迹。

蔡京

蔡京(1047~1126),字元长, 宋太师鲁国公,王安石变法和新学的继承人与推行者。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顺利推行,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在莆田,与蔡卞倡修莆田木兰陂,后有侯官(今闽侯)"长者"李宏应诏,携带巨额家资来莆田建造木兰陂,此陂于宋熙宁八年(1075)动工,历经八年完工。现随着王安石被重新认识,对蔡京也应有较为公允的评价。蔡京死后43年遗骨归葬枫亭,今有蔡京墓在埔缝,蔡京府第遗址在东宅。

蔡卞

蔡卞,字元度,北宋书法家,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官至枢密院事。书法圆健遒美。《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后世因其为人奸恶而轻其书。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薛奕

薛奕(1052-1082年),字世显,福建兴化连江里霞桥(今仙游枫亭镇霞桥村)人,宋代熙宁九年(1076年)的武状元,以贡士进京应试,请求改试武科,经殿试获武举状元,授予凤翔府都监、迁正将。也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首位武状元。元丰五年(1082年),在北宋与西夏银川寨战役中为国捐躯,享年30岁,后追封为防御使。宋武状元薛奕、宋屯田员外郎薛利和、宋部尚书左郎官薛元鼎,三人都是今枫亭霞桥薛姓先祖,薛利和曾被王安石保举赴广东推行新法,薛元鼎在南宋孝宗时曾奏请开凿太湖一带河道54里,减轻洪水灾害,方便漕运交通。

林亨

林亨(1291~1361),字蒙亨,枫亭秀郊人,元至正时得中状元,官至朝请郎。未出仕前家庭贫困,执教为生,才华横溢,作《螺江风物赋》两千余言,尽述枫亭地灵人杰,物产丰富,以寄托自已的抱负,该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常被史家引用。后辞归故里,隐居龙华宝幢山下,至寿终,墓葬枫亭锦屏山,明代知县黄灿为其竖立状元坊在枫亭南市坪。

林兰友

林兰友(公元1594 - 1659年),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鱼街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授广西临桂知县,县中有皇族子弟,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兰友执法不阿,惩凶除恶,上下肃然。后来,他得"临轩召对,亲试御题",为帝所赏悦,擢为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发奸剔弊,不畏权贵,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兰友同乡,少时同就读于枫亭塔斗山会心书院),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后因上疏弹劾大臣张至发、薛国观、田惟嘉、杨嗣昌等朋比为奸、弄权误国,反被谪贬为浙江按察司充散员,旋又起用为光禄寺卿,调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崇祯末年,李自成入北京,兰友被捕,旋脱身归故里。南明唐王立于福洲,起用为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后擢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师,力图恢复明朝,却以失败告终,带全家逃往海岛,隐居15年,后病卒。亲属将灵柩运回故乡,葬于枫亭九社登乾山麓。

枫亭游灯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自宋代伟承到今,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镇区的霞桥、霞街、兰友、学士、等4个社区 和霞街北门自然而然村依次进行了。每晚参加游灯活动的居民达300至1000多人,节目20-30多项;来自全省及海外的观灯人员达3到4万多人。2008年,《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作。

枫亭元宵游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6年),当时枫亭人在朝为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庙中富有特色的灯饰款式传回故乡,与家乡的灯节组合创新,形成独具区域风味的元宵灯节。"明月满街流水远,春灯入望众星高",在古代枫亭灯节之盛已甲闽南。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梅迎春,春意融融,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枫亭披上节日盛装,从塔斗山麓到霞桥社区,从蔡襄陵园到兰友大街,从学士龙须棚到宋代古荔赤岭,到处华灯高悬,彩旗飘动,焰火如虹,烟花缤纷,出现"倾城观灯,万户空巷"的动人景观。一股股人流似海潮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北门广场。晚上,八时时分,由数百部彩车和摩托车组成的队伍,沿着灯光辉煌的市场新路缓缓向前行进,彩车上高音喇叭播放着优美悦耳的乐曲,大型标语闪熠五光十色的大幅横条和图画,上千青壮年撑竿高举玲珑溢彩的《花盆灯头灯》、《九鲤飞跃灯》、《蜈蚣驱邪灯》、《松树伞灯》、《百戏彩架灯》、《跑马故事灯》……宛如浩荡的长龙翻腾游动。一部部拖拉机上精巧装饰民间传统戏曲人物,如《海峡女神》、《八仙过海》、《春草闯堂》、《蔡襄》、《优生优育》和现代气息浓厚的"名、特、优产品"及枫亭工业园区、乡镇企业造型,形象地展示古镇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双狮趣耍、双龙戏珠、玉兔赐福,技艺精湛,气势轩昂。阵容壮观的女子军乐队、伡鼓队、腰鼓队更引人注目,"半边天"驰骋商旅的青春魅力独领风骚,谁不折腰羡慕?还有男扮女装的诙谐表演,载歌载舞,踩街舞跳,令人捧腹大笑。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每一个节目都倾注枫亭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展示古今灯艺的魅力。难怪宋代皇帝御驾观灯,题诗"邀来元夜无双景,独领枫江第一春"赞誉。

气势恢宏的灯节牵动着中外嘉宾,慕名而来的海外侨胞,港、澳、台胞亦尽情领略枫亭灯节的艺术风采,依依眷恋"月是故乡明,灯是故乡红"的乡音、乡情。莆田、惠安和鲤城、赖店、榜头、龙华等乡镇群众特地驱车赶到枫亭融入观赏游灯的潮流。

三十八乡巡游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加之黑白旗纷争,更使民不聊生。值此之际由荷珠村、东林村等首先发起,霞江村积极参加,秘密串联活动,逐步联合秀郊村、东鼎村、沧溪村组成以"六乡"为主体的民间自卫组织。组建"保和堂",奉祀宋代爱国名将杨五郎(杨公太师),宣传维忠维孝,忠国爱民,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以"保境安民","和睦乡里"为宗旨,扬善抑恶,抗强扶弱,正确处理当时极为错综复杂的"黑白旗"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一个与周边乡亲和睦共处的环境。信誉日隆,声望日大,影响日广,发展成36乡。1985年,又有墘厝,下马两村加入,成为38乡,人口近五万人。

每逢元宵佳节,枫亭镇麟山宫境内的38个自然村都要例行出游、游灯仪式,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活动持续3天,出游路程50多公里,中途住村2处。出游时,以"皂隶舞"前引开道,随后依次排列大锣、大灯、彩旗、横批、宫旗、金爪斧钱、龙虎旗、执事、枪班、管乐队、马队、舞龙、舞狮、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各种彩驾队伍,一路浩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朱寨巡游

朱寨是海安村、海滨村、和平村的统称。"朱寨巡游又称朱寨宫出游,以枫亭东部几十个姓朱的村联合,举行集体的"出游"踩街活动。出游时间,一般在上元节至正月底前,农民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行。出游队伍男女自愿参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岁稚童,千人列队,一路旌旗飘扬,鼓乐喧天,观者夹道,十分热闹。出游队伍有:大锣大灯、彩旗、横批、旗牌、宣传牌、古铜器、龙虎旗、执事、放事、花担、十音、八乐、车鼓队、军乐队、看马队、弄龙、弄狮、八班、皂隶、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种种化装历史人物故事,出游队伍秩序井然,参游人员大多乔装打扮,有古代龙袍凤冠,刀剑弓箭,有当代西装革屐,长衫短裙,男女同乐,老幼同春。一路上,鸣锣击鼓,载歌载舞,共庆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双人舞,友谊舞,纷纷结队而来,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献舞,或边走边舞,与古老的皂隶舞,走轿舞、凉伞舞,以及弄龙舞蹈,歌声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风彩,体现了乡人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厚积淀。

童英踩火场是朱寨巡游的一大特色,童英踩火场由来已久,每逢朱寨巡游菩萨回宫,童英踩火场在朱寨大宫前上演。依据传统朱寨大宫前会先搭起大木堆,木堆压有贡银灵符等,在巡游队伍回宫前点燃木堆,待火将木堆烧成木炭时,五六个童英轮番出场,赤脚踩过火堆之上,而没有丝毫烫伤,若神明金刚保佑一般,里人为之奇也。最先出来的童英手执令旗,横纵踩过火场,而后五六童英个相继有朱寨大宫跑出踩过火场,周而复始,踏场数十次,众人近观深感火场之热度,更佩服踩火场童英之勇气。

九社巡游

巡游又称出游、游神。是枫亭地区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成为乡村民众最欢乐的节日。九社巡游为农历正月初六,全镇第一个开始出游的村,出游时间,一般是初六、初七、初八三天,里人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娱神游行,祈求平安。巡游一路上旌旗飘扬,鼓乐喧天,观者夹道,点燃篝火,齐放鞭炮相迎十分热闹。巡游队伍大致有:宣传牌、古大锣大灯、旗牌、彩旗、横批、铜器、龙虎旗、执事、放事、花担、十音、八乐、车鼓队、军乐队、看马队、弄龙、弄狮、八班、神卒、皂隶、旗牌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种种化装历史人物故事,诸如《迎接澳门回归》、《民族英雄林则徐》、《郑成功收复台湾》、《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西游记》、《八仙过海》、《庆丰收》等古今故事,宣传历史英雄人物,歌颂改革开放,表达了乡人对幸福生活的欢乐心情和对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东宅庙会

"东宅庙会",是枫亭镇东宅村、下社村、山头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镇染厝村、塘边村、古狮村等53个自然村举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阎王的民俗活动。自唐至宋代,东宅登进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从效迁居赤湖留宅(今枫亭东宅村留宅自然村),后于五代封晋江王;赤岭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为相;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钤衣卫副尉上将陈政死后葬于赤湖陈墓头(今东宅村果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了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东宅庙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留从效迁至留宅定居时,曾为该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于东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扫墓成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些祭祀活动促使了"东宅庙会"民间习俗的形成,并代代传承和发展。

东宅庙在唐、宋年间原为一座小庙,是当地民众信仰俗神祭祀活动场所。传说清乾隆年间,这里发生水灾,从上游飘来一幅画轴,挂在树上。此后,接连几天夜里,周边乡民皆闻从小庙传来出司呵殿、传卯升堂之声,乡民俱为惊奇。于是,他们找到了这幅画轴,认定必是此画显灵。当即由庠生陈清云发动民众重建东宅庙。从此之后,东宅庙香火日盛,信众由原来的5宫(5个村庄)扩展到53宫(53个村庄),更有海外的大批信众也纷纷前来祀拜,庙会规模更为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个村庄的信众聚会在东宅庙,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庙会期间,由东宅庙组织元宵游灯、神像巡游和祭祀活动。

"东宅庙会"的祭祀活动,在庙内张灯结彩搭筵,摆设三斋六果、三牲五粿,礼拜所奉供的十殿阎王和金大人等诸神。庙外设台演戏和演奏十音八乐,历时3天。来自53个村庄的信众和各方寻根信徒在这里焚香祀拜、乐捐缘金、燃烧贡银、点放鞭炮、酬谢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地方富庶。

"东宅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元宵游灯活动,主庙境内由东宅的6个村庄举办,每户一串10盏,每个村庄连成一组灯队,参加游灯人员达1000多人,灯队由头灯、牌匾导引,乐队穿插其中,游灯队伍遍游东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过境各村信众夹道焚香,以乐队迓迎,并点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过境。各分灵庙宇游灯活动在本地同时举行。

农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东宅庙会"举行神像巡游活动,由主庙董事会组织信众抬着神轿、神像,鸣锣开道,牌匾、彩旗、旗牌、执事、皂隶、八班、神卒、马队、枪班、乐队和扮演历史人物故事的文艺队组成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参与人员达1000多人,自主庙起游,巡遍东宅、下社、山头、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经宫庙摆设香案,以乐队迎送,过境村庄信众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烧贡银,并为神像挂豆乐捐。一路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东宅庙会"历经千年,它保留兴化地区民间传统信仰独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习俗的重要依据,对于保护民间文化、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民众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年5月,经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东宅庙会"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是“蔡襄故里”,
这里是第一批福建省
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这里是仙游县枫亭镇。



“楓亭市 街長三里許,為仙遊鬧市,商賈貿易頗盛。舊有太平鎮及寨,俱廢。今有楓亭驛在焉。南通泉州,北通郡城,東通黃石、平海,西通本縣 ,為四達之衢。市之東有太平港,潮汐盈縮;楓溪水亦至此入海。有“溪海會流”石刻,乃蔡君謨書。其港之北,人煙繁庶;港之南,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故居在焉。”
《重刊興化府志》  卷之九  戶紀三  里圖考
仙遊縣各里圖建置沿革  錄

01  古街老铺


泰茂铺



應該是招財巷吧,已經斑駁,往裡走就是泰茂鋪。



門額上的掛鐘,好像停留在了某一刻!時間都去哪儿了……





從前,門好看,鎖也好看!一鎖,你懂了嗎……


泰順老鋪

02  古街老建築



磚雕,磚拼花樣,仙遊傳統民居的一大特色。



灰塑做的很精細,特別是那線條。



遠看,窗眉非常精緻。









這座西洋式的民居非常漂亮,可惜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修繕,內部有些破敗!




荔譜流芳

北宋仙游枫亭人蔡襄最先撰写关于荔枝的专著《荔枝谱》。由于《荔枝谱》为荔枝生产提供宝贵经验,该书流传千年,盛而不衰,成为佳话。故“荔谱流芳”成为仙游蔡氏一族的堂号,常作为匾额挂于房屋大堂内外。



古街上的閣樓形式不一,有著不一樣的美。













03  集英亭


太平橋頭的集英亭



集英亭,是仙游枫亭镇一座歷史悠久的觀音亭,香火旺盛,位于太平橋頭。



亭内的藻井非常精緻!

04  老手艺



每年年底,生意紅火的燈籠鋪。

“東沙和朱寨的天地燈,要求必須用傳統的竹編燈。”燈鋪老板如是說。


宫灯


最畅销的姓氏灯笼


竹编灯笼







竹椅 ,小坐,每次尋訪古街,都會去寻找这样的竹器鋪。



竹器鋪,最是溫情~都是滿滿的回憶,濃濃的鄉愁……



扁擔,想起父輩們的艱辛……



好想要那個放自行車上的背簍,可惜太大了!



紅團印,喜歡不,你也可以帶一個回去呀,嘻嘻~



桿秤,如今也只有在古街還可以看得見。



枫亭糕,来了!



楓亭糕,楓亭的招牌美食,甜糯,餡多,每次過來都帶兩袋回去。學士街,楓亭糕一條街。來楓亭不嘗楓亭糕,那你就白來了。



枫亭糕是莆田市枫亭镇的传统名点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福建省传统糕类美食。用纯糯米粉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而成,切成四方块,食来香甜可口。



紅團,金粿,粽子,砚糕(hin go),應用盡有,流口水了吧~~~





“一青紅團”,應該是古街紅團的老字號。自個只惦記著楓亭糕,忘記嘗一個了,下回過去怎麼也得嘗一個。



橋頭的糖果鋪,要多甜有多甜~



熙熙攘攘,你來我往,老街的煙火依舊……





光滑的老石板,不知走過多少歲月……



從前慢,聲聲慢……




楓亭古街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塊西洋武士的石刻。這恰恰說明楓亭和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天中萬壽塔,會元寺,會心書院,學士街,蘭友街……品嘗楓亭美食,探尋古街歷史,古街等春風春雨 ,也等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蚌埠老贯徐与蔡家村的地名由来和恩怨纠纷,趣闻轶事,你知道吗
隆尧二月二柏舍庙会的来历!
记录寿光‖东方村的“朔爷”庙会
史上最热的端村庙
北舁庙会
甲午年九月九玉皇庙庙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