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神的诞生——林真人
userphoto

2022.07.20 江西

关注

茂名地区存在着三大民系——广府民系(粤语)、客家民系(客家话)、福佬民系(黄淑聘称为潮汕民系,闽南语),形成了以方言区分的片状分布。黄淑聘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一书中从体质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风俗习惯、宗族制度、宗教、经济)、历史等各种视角来研究三大民系。本文从茂名本土宗教信仰的一个视角来研究闽语民系。

茂名地区三大民系不可避免交汇融合,不仅是血缘关系,还有文化,两者的融合并不一定呈现重叠。在宗教信仰上就有跨族群区域传播的情形,例如在闽语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神明崇拜——天后(又有称妈祖、天妃、婆祖等等),广泛地在中国各方言和民族区域存在,这只能表明,有天后崇拜存在的地方,并不一定是闽语移民所带来的,天后崇拜已经是泛族群性的信仰,在茂名地区也是如此。

在研究茂名或更广阔的粤西地区宗教信仰时,我非常注重辨别宗族、族群、民族的来源,往往神明崇拜中包含着这些丰富的信息。在我研究过的“诸神的诞生”系列文章里,本地许多神明体现了许多古代俚僚、瑶族等民族的信息,现在基本已经融合到粤语民系文化当中;我也初步涉猎了客家人神明崇拜的研究;那么,对于另一个庞大的闽语民系,是否有显著特点的神明崇拜呢?

我缺乏丰富的闽语民系地区的神明崇拜资料,根据已有的资料,茂名闽语地区的多数神明,在粤语地区同样盛行,难道这是文化上的高度融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闽语移民与粤语居民在血缘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至少从族谱上可以说明,茂名许多姓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于福建(虽然我认为族谱不可尽信,但部分正确是不可否认的)。我认为,从这些情况说明,福建人的神明崇拜并没有粤西土著粤语居民发达,不崇尚泛神崇拜,而且很早就开始迁徙过来,当他们来到粤西的时候,吸收了土著族群的泛神崇拜的风俗,这是为何两个民系神明信仰相近的缘故。在这一点上,粤西客家民系由于迁徙过来的年代较迟,其神明崇拜还是有较多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天师崇拜上,天师崇拜也具有江西道教的色彩。

本文研究茂名闽、粤语交界区的一个神明崇拜——林真人,虽然我觉得这个案例并不算是最有特点的闽语族群的神明崇拜,因为他不是由福建传播过来的,而是形成于本地。不过关于他的资料比较充足,何况我也去过雨公山道院看过。以下两段资料基本来自于网络。

在茂名市茂港区七迳镇的雨公岭山顶上有一座雨公山道院,原名雨公庙,据记载始建于明朝1388年。雨公山道院有两殿,左边为冼太殿,右边为雨公殿。雨公殿又指雨公庙,殿正中是大法雨师林真人及其徒弟三人像,殿左侧敬有元始天尊、至宝天尊和太上老君;殿右侧供奉张天师(张道陵)即道教正一派和传真派的创始人。雨公山道院有一段关于“雨公”、即施法求雨大师林真人的动人传说:

大法雨师林真人(1336~1378年),原名林启初,茂港人,出身寒微、生性聪颖好学、仁慈厚道、志向高远,从小立志为民除灾解难。经拜师学艺,历尽艰辛,终在江西龙虎山得到高道指点,相赠道家秘笈。功成后云游四海,法号云游道人。大师某日携二徒途经电白,恰适电白天灾人祸,旱魔作恶、民不聊生,万民在如火烈日下跪地求雨。大师见状即带领徒弟布坛施术求雨,与旱魔火魔作殊死搏斗。最后因误报作法时辰,师徒战胜恶魔的同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赢来了甘霖普降、遍地滋润的如意景象。后人非常感激,为纪念这位大圣大德、大慈大悲的法师,电白坡仔生意人蔡中英带领村民们在古木参天、奇石嶙峋的山顶上找到那致雨香炉,遂筹钱择日在此建庙,以奠先师。这就是最初的雨公庙。

不过,在茂南乡情系列丛书《鳌头》中有林康文的“长山古庙”一文记载稍有差异的一个记载,我整理如下:

长山古庙位于鳌头镇林道村委会,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坐落于袂花江边,坐东向西。据故老相传,明清时候,古庙门前有一带状的茂密山林,树木参天,从庙的西南边起一直延伸到林道村北,长约两华里,因此起名为长山古庙。古庙内供奉着康皇大帝、罗侯王、得道太祖、太奶夫人等几尊圣神,其中更有一位是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林氏的得道太祖——林六真人。林六真人是明朝时林道村人,从业道士,道高显赫。在电白七迳公岭布坛施术求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赢来天降甘霖。后人为纪念他的大恩大德,在公岭祭坛遗址和其家乡林道村分别建造雨公庙和长山庙,塑造“雨神像”供后辈瞻仰。农历十一月十九日为林真人诞辰。

两个传说除开籍贯、年代不同,其他内容基本相近。

闽人移民粤西,最早始于唐、宋时期,而鳌头林道村的林氏,据茂南乡情系列丛书《鳌头》记载情况如下:

林道村林氏,入粤始祖林廉明,原籍莆田县大井边村,官授琼州刺史,元朝至正二年与兄弟林孕明入粤,先居阳春县河仔村,再迁电白县观珠岭白泥窟村,后又迁到鳌头梅州村,明成化年间其后代迁至林道。另一支林氏,入粤一世祖林从事,原籍福建莆田县珠基坑大井头村人,任雷州府教授,元末卜居吴川博铺,一支迁往官地,再迁霞霖,后世子孙分住林道、上袂蓬、上塘札、博鉴村等地,清朝康熙年间十七世林永正由霞霖迁居林道。另一户林姓人家民国时期从上塘札迁入。

根据传说,林真人是江西龙虎山正宗道教传人,雨公殿也都是奉祀道教的神祗,这与粤西本地那些土著的“道公佬”有着明显不同,土著的“道公佬”与本地瑶、俚僚巫文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关于闽语移民道教文化的传统,在茂港区沙院镇海尾村委会鹩哥寨的闽移民记载中有着体现:

史载,鹩哥寨为隋唐时代生活遗址,此岭周围数百米,隋唐时代碎砖烂瓦堆积成层状。宋徽宗至明崇祯年间(约公元1101~1642年),福建省莆田、晋江、闽县、福州等地的汉族人纷纷举家迁入电白县居住,成为电白县汉族人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道士杨天锡率漳州、莆田等地24姓72人乘船南下卜居。船到水东湾,杨天锡看到这里的风景如画,便叫乡亲们下船上岸。杨登上遵兴堡(今茂港区沙院镇海尾村委会)鹩阁山远眺,见此地确为风水宝地遂定居下来,从此他们就成为鹩阁山的新移民。三代之后,48族人集中鹩哥寨,商议建“福兴庙”,三代之后,48族人集中鹩哥寨,商议建“福兴庙”,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庙成,后废。1995年在原址重修鹩哥寨福兴祖庙。

道士杨天锡显然是其中一批移民的领袖人物,而且在他的有效、有组织的领导下,使这批移民青史留名,显然在以海船为工具进行迁徙,大风大浪在所难免,在或者有天后庇佑的同时,也需要有道士这群所谓会“呼风唤雨”、又会“踏平风浪”的人物,更加令大家安心。也许,闽移民的宗教信仰传统,更多地来自于道教、佛教等。陆路迁徙也同样充满艰辛和风险。这大概就是闽移民在新开辟的粤西大地上诞生了林真人神明崇拜的文化来源。

而鳌头镇林道村的长山古庙,同时供奉的却是本地广泛存在的康皇大帝、罗侯王神明。在鳌头,不管是闽语区,还是粤语区的村落庙宇,普遍供奉康皇大帝、罗侯王,比如闽语区的北淦广福庙、飞马的广福庙、霞霖村的广福庙、塘札村的广福庙、潮利村的烈天宫、腾蛟村的广福庙、园子坡村的郑罗庙、梅里坡的烈圣宫,粤语区的官地罗侯庙、合岗村的陈罗境庙、梅州村的高罗古庙、新村村的广福庙、文运村的陈罗庙等。另外关帝也是鳌头镇各村落庙宇比较常见的神祗。这起码印证了在鳌头镇,是我前面所说的闽语移民多“吸收了土著族群的泛神崇拜的风俗”的观点。至于雨公山与长山古庙两地林真人年代与籍贯的差异原因,我暂时无其它资料来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丰大安上坊塘村延革
林真亦
【秋寒雨飘零】/ 孙卫昌
从庙名看懂神明位阶,最后一字是关键!
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
巴厘岛土著居民图腾信仰与众不同 让人脸红心跳不敢直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