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水湖(河)
userphoto

2022.10.26 江西

关注

       易水湖位于保定境内易县城西南30公里处,是50年代利用四周高耸的山势而修建的一座人工湖。水面面积27平方公里,深处可达48.5米,国标二级水质标准。湖的南侧与狼牙山相连,北侧是紫荆关,西侧是海拔高达1283米的五峰寨,东侧是九龙山。易水湖锁住易水河上游水流汇集成湖,水质清澈纯净。易水湖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自20世纪90年代这里开辟为旅游风景区以来,因与漓江风光相媲美,被称为“北方小桂林”。 

  

  

  

  

  

  

  

  

  

  

  

  

  

  

  

        (1).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北周 王褒 《高句丽》诗:"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唐李白《留别于逖游塞垣》诗:"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明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 渐离击筑荆卿歌。"明 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团门读礼,碎巨寇于睢阳。执节登朝,树天堑于易水。"《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至易水之上,设宴饯行。"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独不思该犯身伏国法,死有馀辜。何至如低徊易水,凭吊夷门,竟足令过客欷歔,途人感泣。"

       (2).以指代荆轲。 清 吴伟业 《又咏古》之五:"古来有烈士,轵里与易水。"

       (3).指《易水歌》。 姚华 《论文后编》:"后别为一体,《易水》、《虞兮》、《大风》诸作,为后倡矣。"参见"易水歌"。参阅《战国策·燕策三》。

  

  

  

  

  

  

  

  

  

  

  

  

  

  

  

  

  

  

本段河流

      也称易河,河流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战国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又云:赵之攻燕也,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史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祖道易水上。又始皇二十年,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建安十一年,曹操伐乌桓,还至易水。上郡、代郡、乌桓皆来贺。

       晋永安初,幽州都督王浚入邺,还至易水,以所将鲜卑多掠邺中妇女,命敢有挟藏者斩,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建兴二年,石勒袭王浚,至易水。督护孙纬欲拒战,石勒绐王浚至蓟奉戴。王浚信之,因禁诸将勿击,石勒遂灭王浚,还渡易水。孙纬遮击之,石勒仅免。

       唐光化三年,汴将张存敬攻定州、幽州,帅刘仁恭遣子刘守光救之,军于易水上。存敬袭击守光,杀获甚众此易水盖安州以东之南易水。

       后梁乾化二年,晋将周德威伐燕,刘守光东出飞狐,与镇定军会于易水,进下祁沟关。

  

  

  

  

  

  

  

  

  

  

  

  

  

  

  

  

  

  

骆宾王曾有一首《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词句注释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萧萧:秋天的风声。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白话译文

       北风萧萧呵易水森寒,壮士一去呵再不回返。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小小的卫国早已被兼并),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棕篮举签以秦叛拒射埋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文学鉴赏

       这首辞仅两句,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全辞仿拟《诗经》"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先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颇有气势。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承棵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蜜巩多愚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末句紧承首句。点明本诗主旨。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戒棕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见《史记》)。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比的歌辞,"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於中而行於言,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激越,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这首辞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充祝射还的坚定意志。

名家点评

      唐汝谔:惜哉剑术之疏而奇功遂不成,令千载而下英雄为之短气。朱子谓轲匹夫之勇,凶才酷其事无足言,特其词悲壮有足关者。沈德潜:至今读之,犹存变徵之声。张玉谷:竟说一去不还,壮在此,悲亦在此。全妙在上句写景,助得声势起,故读之愈觉悲壮。钟惺: "风萧萧"一语凄苦难读。胡应麟:《易水歌》仅十数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亘千载下,复欲二语,不可得。

作者简介

      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今属河南省)人。好读书,擅剑术,有胆识。游历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命谋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生只写一首,全诗仅两句,却成为中国诗歌上的千古绝唱!
《易水歌》,荆轲刺秦为什么没成功?主要是客户逼的
千古一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地理坐标)易水文学景观研究
只有两句词的一首歌,《易水歌》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